教师的职称与工资挂钩,你觉得合理吗?

我是波波老师


当然不合理。我们老师的责任是什么?应该按我们老师的责任指责来划分。把我们老师付出的责任心与他她们最终的结果与工资挂钩,这才是最合理的。比如我们的差优逆向考核评价。按照我们所有学生的考分,按差优逆向考核来评价,只有按这个评价,才能达到我们真正的教书育人。也更能体现出我们老师的责任,素质,担当与爱心。最终得到我们一线老师应有的工资十奖金。所有的差优逆向考核评价只归功于我们一线的老师。他们辛苦付出了,就应该让他们有所获得。各个环节按照各个环节的工作性质来定位工资。


吴振革


教师的职称与工资挂钩肯定不合理。不然就不会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教师的反对。职称评定受到名额、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还不断变化、越来越多越来越难)的限制,只有校领导才有条件,一般教师想都别想(与校长关系好的除外)。中级职称与高级职称一个月差一千多,评高级职称的校领导干的活比一般教师轻松的多。以我本人为例,我是一个小学老师,上世纪八零年工作,九四年二月评聘小学高级教师职称(中级),之后兢兢业业又工作了二十六年,现在还是中级职称,本来五年之后就可以评高级职称,那时要有cN论文,之后又要课题,课题还要前三名的才行,条件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大。一直如此。至今没有条件评。


陈庄追


刚看了一个人说30年了连中级都没评上!怎么说呢,一线教学人员,一篇省级论文、一次市级优质课二等奖或一等奖、辅导学生竞赛省级获奖一次,这是我们这里晋升中级的基本条件。如果三十年还没有达到这几个条件说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只能说你没教学水平,就是马马虎虎混日子的主。职称狼多肉少,有谁不是靠业绩上去的?不要说多黑多不公平,我们今年余了三个高级名额,省内有效名额余了14个,没人够条件了……好好工作吧,不要既混日子还想要职称


黑哥72510


教师工资与职称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过去——

就在职称于九十年代初期落地生根之前,职称仅仅只是教师的一种专技水平和地位高低及能力水平的象征。那时候的人都认为,某某职称的教师真的了不起,水平高,人人羡慕,人人佩服。当时,职称与工资收入并没有挂钩,那考上大学的都是佼佼者,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的成就也是相当的厉害。我国很多很多的科学家都是那时候培养出来的。

后来就进行了职称改革,改革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让职称与教师工资挂了钩,这就是1993年职称工资改革时的最明显的变化。

现在——

职称(应该称为职务)改革普遍执行之后,职称与教师的工资算是完全挂了钩:与每一个职称相随的是岗位级别,级别之后就是岗位工资。例如,中级职称后面有10级岗位、9级岗位和8级岗位三个岗位级别,后面分别是10级岗位工资、9级岗位工资和8级岗位工资。

现在的职称一共有员级教师职务、初级教师职务、中级教师职务和高级教师职务,岗位一共有十三个级别,从低到高依次是13岗、12岗、11岗~1岗。当然了,岗位工资是随着岗位级别的高低而高低不同的。可以参照下表:

自从职称与工资挂钩之后,谁晋了更高一级职称,也就意味着谁的工资收入高。否则,低职称的教师只能领取比较低的工资。因为,职称不仅仅影响岗位工资,同时还几乎影响着教师工资的方方面面:职称低的教师薪级工资不会高,绩效工资不会高,年终奖也不会高等等(这些内容在我的头条号里面都有涉及,请查看)。

可是,什么样的人能顺利通过职评呢?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喽。什么先进、优秀、骨干等等等等,普普通通的教师有几个人可以得到呢?而这些“硬核”才是晋级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因为某些人的一些不能见光的职评行为,挫伤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上进心,给职评蒙上了被人诟病的阴影。不能怪广大教师的情绪,要求取消职称与工资挂钩,可能就是这方面的原因。否则,大家就认为不合理!

将来——

  • 连续任教满30年的农村教师可以直接评聘更高一级职称;
  • 在农村学校任教满25年的教师,可以评聘高级教师;
  • 教龄津贴提高到10元/月/年;
  • 增加绩效工资总量;
  • 设班主任津贴500元/月;

许多的省份都在实行以上这些新举措,是不是感觉有些苗头了?对,我认为,将来,职称一定会逐渐的弱化其对教师工资的影响力,并且会逐渐的与工资脱钩。代之以能够显示教学成绩的绩效工资和以教龄为主确定工资多少的、最公平合理的薪级工资应该是最好的办法!到时候,人人凭本事吃饭,多劳多得,按劳分配,一定会大快人心的!


中小学教育者


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皆应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任何一项政策都不能让人百分之百的满意。存在主义思想家的更直率说,存在就是合理的。职称与工资挂钩,从制定政策的初衷,本身没什么不对。只是执行过程中出现许多令人不满的地方。

有人说评职称中论资排辈,我只弱弱一句,前几年出台的公务员按工作年跟晋升职务,不更明显是论资排位吗?何况评职称中工作年限所占权重不大。

有人说评上高等级职称者,很多就逃离了一线教学岗位。但也可以这样说,很多仍在一线教学岗位上任劳任怨。有什么更确切的数据支撑有人说的论点呢。更何况评让高等级职称者,在他们评上前大多数是付出了岁月与艰辛的,也取得过不少成绩的。


落思rose


教师工资和职称挂钩很大程度打击了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的工资应该和教学质量挂钩才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当然这会侵犯了那些职称高,不上课,甚至是混日子的人的利益,在学校这部分人都是有背景有关系的人,但是这些人在就是对教师的不公平。


蔡军东


职称评定是对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能力评判的非常重要的标准,也是专业技术人员无法绕过去。教师群体属于专业技术人员,自然也要经历职称评定环节。

职称评定的标准综合考虑原始学历、最高学历、工作业绩(年度考核、工作表现、论文发表、课题研究、获奖证书)、工作年限等多方面因素,基本上体现了专业技术人员一个阶段的工作表现,并且把它量化便于划分评比。

教师群体享受的是公益事业一类的待遇,也就是说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人员。他们的工资待遇依据工作年限、学历、职称及职称挂钩年限等因素划分档次进行发放。

应该说,教师群体的工资待遇与职称高低有一定的关系(不同职称工资差距在300-1000多元不等),但是这个差距也不是绝对的。

很多单位需要以编定岗,你这个单应该位有多少编制、实际有多少岗位,多余的人员就要高职低聘,这样就会降低职称进行聘任。那他就没有办法拿到他这个职称岗位应该有的工资待遇。

应该说职称评定在编制体制内是饱受诟病的,很多少人认为它人为的判定不同人之间的能力高低并与工资待遇挂钩,不足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工作表现。很多人会本着功利主义的出发点去做事,不利于整体工作的推进。

但是,存在即是合理。在不能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前提下,如何体现人与人之间的贡献率,职称评定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况且,职称评定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评聘分离的推行,就是打破了一评定终身的弊病。

今后,职称改革也会不断推进,县管校聘、城乡交流、农村教师交通补助等政策的推行,必然会稀释职称对教师工资待遇的影响,让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真正成长工资待遇的主流。


司徒余生


这是一个二难选择题。在现如今教育行业,这种职称工资定性模式与职称工资评价体系下。也还没有一种更好的评价体系来权衡你的工资标准。

因为教育的工作性质,老师的工作成果,不像工厂里面,流水线作业一样,它可以计量来计酬。

教师工资与职称挂钩,上层设计初衷是好的。这个评价体系也是好的,职称等级的设定也是对的。可以让我们年轻的教师,有个奔头,有个未来。年轻要求进步的老师,他能够更加的努力,更加的勤奋,更加的专注于教学。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当然也有一定的弊端。我们的上层定位设计给了你,职称评定与工资挂钩。但是下面操作呢,是由各个学校去操作实施职称评定。在操作的过程当中,就发生了一些偏差。

比如说我们这个职称评价的时候,他必须有一些要求,比如说论文啊,或者是你的公开课啊。还有你这个计算机等各种证书啊,这些都是有要求的。在辅导学生,是否参加课题,各种学生辅导等方面都是有加分的。

这就务必会造成有一些老师,他本身的教学质量是好的,但是他不喜欢,不热衷于去搞这些加分的工作,只专注于教学。这样他反而更难评到职称。另外一部分老师,专注于去攻加分这一方面的,他反而更容易得到职称。

所以觉得在这个职称操作这方面,应该是年轻人的与年老的教师两者兼顾。更多把这个评分的点放在这个教学成绩这一个方面。就更能做到两者兼顾,不会厚些薄彼,职称评定也更加合理了。





乡下小老师


最荒唐的莫过于此。不拿实绩、能力、成效衡量老师,却拿职称论高低,难道院士、专家、大学教授成天发论文的学者一定能教好小学生吗?我一个后成作家的老师,上课对墙教书,一踏糊涂,睡觉一片,他是好老师吗?


游侠4031859656561


教师工资应该是与饭量挂钩,谁饭量大谁工作的成本就高,工资就应该高!

当初没有职称,教师工资也有高有低。不仅工龄长短不一,同时参加工作的职位不同工资差别也很大。能做到副科级及以上的还解决配偶及子女户口和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