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化的魂是華夏民族立身、立行、立德、立言之本


我國文化的魂是華夏民族立身、立行、立德、立言之本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中國文化的基本特性

所謂“特性”,是指不同於其他各國的獨特見解,僅為中國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內容。根據餘秋雨先生的觀點,他將我國文化的特性概括為“三道”,即:在社會層面上的“禮儀之道”;在人格層面上的“君子之道”;在行為層面上的“中庸之道”。

(一)禮儀之道

我國是禮儀之邦。荀子說:“禮者,人道之極也。”《晏子春秋》中曰:“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以有禮也。”《管子》中曰:“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戈兵。”《論語·為政篇》中亦云:“道之以告德,齊之以禮。”但是,禮儀並不是我國的文化專利,如博愛、謙讓、互敬、秩序、仁愛等,這些內容都是世界共同的文化構件,而非我國的文化特性獨有。

然而,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五千年文明的民族。“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並完整的程序。中國的禮儀,無論是君臣父子,還是夫妻長幼,甚至儀尚適宜、行為舉止、言語辭令等,強調的是一種公序良俗,是一種便於固定、便於實行、便於審視、便於繼承的可以操作的、規範的儀序形式,是以生活為基礎的文化儀式。否則文化就是一個虛幻的概念。

(二)君子之道

儒家學說的核心之一就是希望建立君子人格,即所謂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禮記·大學》,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所作)。其中修身就是修養君子人格。古人沒有對君子之道予以明確的定義,而是將君子與小人進行對比,來說明何為君子。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等等。可見,君子之道,說的是正面的人格的修煉和養成。

當儒家學說將君子和小人的行為,以對比的文化形式註明以後,由於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經過數千年的傳播,儒家已將“禮儀之道”遞升為“君子之道”的人格美德的高度。

(三)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論語·庸也》中雲:“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強調的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從而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之境界。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是事業成功、生活安穩與身心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

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意指人生方向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其實就是一條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

第二層理論: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了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只要保有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並且,要堅守自己的職責和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其意為:人的道德如果能達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民不鮮,則德至極。中庸不是不能實現,而是很難實現。為什麼?因為中庸沒有量化的標準,只能靠我們自己來感悟。如果將中庸進行量化處理,那中庸就容易實現了。

談中庸,必須要談道,道離不開目標,沒有目標的生活就失去了意義。中國聖人的目標即指: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談中庸要談到讓大家可以實踐為好,也就是現代人所言的接地氣。

此外,“庸”的基本詞義是需求,是追求目標過程中的需求,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界萬物之間的互動過程中所獲得的量和所付出的量。比如吃飯要七成飽,就是人和食物之間的互動的量。又如要寬容,就是人與人互動中情緒的表現,量在中度;沒有情緒是不可能的,但將情緒控制在一個度內,還是可以修煉的。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談及“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角度上去考量,大多是從“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語自《孟子·盡心上》)講起,而忽略了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和“與天地參”的境界。“與天地參”就是“天人合一”,即:“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才是《中庸》所謂的“天人合一”的真正含義。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的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界的理想境界。

《中庸》原文之中,對中庸的定義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一定義表達了兩層含義:

其一,人的內心沒有發生喜、怒、哀、樂等情緒時,稱之為“中”;發生喜、怒、哀、樂等情緒時,始終用中的狀態來節制情緒,就是“和”。

其二,“中”的狀態即內心不受任何情緒的影響,保持平靜、安寧、祥和的狀態,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基礎);而始終保持“和”的狀態,不受情緒的影響和左右,能夠自我控制情緒,不讓情緒失控,讓情緒在一個合理的度裡變化,則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我國文化的魂是華夏民族立身、立行、立德、立言之本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綜上所述,正因為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那麼,要完善中庸之道的至高境界,便要達成諸下“天人合一”的修為:

1、天性與人性合一

天道與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將天性與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應該是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達到了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創制天下的大綱,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曉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才能達到中庸之道。

2、理性與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還表現在理性與情感的合一。人們的喜、怒、哀、樂是人的自然屬性,是情感的表現;而為了追求與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誠、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需要對情感加以約束和限制。這正如《中庸》所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達到“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天人合一”。

3、鬼神與聖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還包括了鬼神與聖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曰:“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質證於鬼神沒有疑問,就算是懂得認識了“天”;待百代以後聖人出現也不會有疑問,就算是認識了“人”。這說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則包括聖人。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含有聖人合一,而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總稱;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領裡也包含了死人(祖先)的成分。事實上,“天”字本身就是大人站在天下,頭頂藍天。

4、外內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還包括外、內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外內合一,其文雲:“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合外內之道,即外內合一;而外內合,則天誠。因此,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於誠。這種外內合一,也可以視為品德意識與品德行為的合一,或者說成己與成物的合一,抑或知與行的合一。

從禮儀之道到君子之道,再到中庸之道,可見我國文化的魂是華夏民族立身、立行、立德、立言之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