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被賜死的時候已經是七十多歲了,秦昭襄王為什麼就容不下他?

中國歷史研究所


很多人覺得白起被秦王是“走狗死,角度烹”了,但是就按照當時的局勢來說,其他國家的存在對於秦國還存在著一定的威脅,所以當時的秦王沒有對他“殺”和“烹”的必要。雖然有人在後來會覺得秦王殺他,是因為當時秦宰相的挑撥,是相和將領鬥爭的結果,但是就深度的分析來說,一個堂堂的秦國君主,一個具有野心的君王,怎麼會就這麼輕易的被一個宰相挑撥,所以我認為白起的死,是秦王深思的後果。

白起

首先,對於白起死時的年齡,因為歷史上沒有記載(據說是因為當時白起參軍的時候謊報了年齡),所以我們不得而知當時的他在死時究竟多少歲。可根據史料記載,他在秦國擔任將領有三十多年,我們就估算他參軍的時候是十六歲,再加上當底層兵的年齡,估計也快有六十七歲的樣子。

在他生活的年代中,當時的國家因為變法已經變得很是強悍了,可以說是兵多、器多。為了能夠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當時的秦昭襄王在腦海中完成了一個叫做“擊敗三晉”的戰略意圖。正是這樣的一個想法,使得當時的秦國不僅重視國力的發展,也很重視將才的選拔。因為當時的秦國為了激發士兵的戰鬥力,給了士兵可以依靠軍功晉升的機會,也就是在那個時候,白起因為自己本身驍勇善戰,而且又有人對其進行舉薦,所以使得他這匹好馬最終被人相中。

在秦昭王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以及二十一年的時候,分別成為了左庶長、主將、大良造、將軍分別進行了攻打韓國、滅韓魏聯軍、攻魏以及攻趙等軍事行動,正是在這樣一系列的行動中,使得他的能力一點又一點的被凸顯了出來,深受當時秦昭襄王的賞識,以及底層、中層官兵的歡迎。

特別是後來和趙國大軍的那場“長平之戰”,使得他達到了事業的巔峰;但要知道的是,這雖然是他事業的巔峰,但同時也是他人生走向低谷的開始。

容不下白起的事件

其實該事件的發生和長平之戰有著不小的關係。當時白起率領的秦軍將趙國的軍隊打的一敗塗地,雖然秦軍傷亡慘重,但不論怎麼說,秦國在次戰役中取得了戰略和戰術上的勝利,是一步較大的飛躍。在他取得了這樣大的勝利後,白起為了防止趙國東山再起,同時也是為了威懾該國,他將趙軍的俘虜進行了坑殺和活埋,這使得當時趙國內的居民人人自危,很是懼怕秦軍。按照當時白起的戰略部署來說,這個時候繼續向前推進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於是他便派去了信使去像秦王彙報,於此同時,有人卻奉命遊說了秦國當時的宰相:“白起此次功績很大,若是他滅掉了趙國,這就等於是威脅您的地位”,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秦國宰相告訴秦王“此時秦軍兵馬疲憊,不如退軍修整”。當時的秦王便同意了,並給白起下達了班師的命令。白起對於君主的命令很是不明白,雖然有不滿,但終究還是回去了。

後來,秦王又派兵攻打趙國,但是因為一系列的原因,使得當時的秦軍大敗。後來秦王去找白起,他卻拒絕,理由便是身體抱恙以及戰略時機欠缺。後來秦軍的失利和戰敗接踵而至,使得當時的秦王將怒火遷移到了白起的身上,在加上當時宰相的煽風點火,使得白起自殺。

其實白起的死和他的“不聽命令”、“功高震主”有關,畢竟君王對於臣下的駕馭是很重要的,秦王在後期也是考慮到這匹馬雖是千里,但是卻有戾氣,所以才在後來秦王會以此為由,順水推舟的殺掉了白起。


木劍溫不勝


白起作為秦國的戰神,為秦國立下赫赫功勞,可是到最後還是被賜死了,那是他已經是七十多歲了。白起為什麼會死,不是秦昭王不放過他,而是秦昭王要收回軍權就必須處死百起,當然藉口是白起觸怒了秦昭王。




秦昭王前幾十年都被宣太后壓著不能親政,宣太后垂簾聽政達41年,後來範睢入秦,秦昭王和範睢結成利益共同體,秦昭王通過範睢的謀劃,逐步取回了大權,削弱了宣太后的勢力,但是也只是收回了政治權而已,軍權還在白起等老臣的手裡,秦昭王為了穩定,當時也是需要白起去攻打其他六國,所以就暫時沒有藉口去殺白起收回軍權。那時白起攻打趙國,活埋了趙國40萬人,白起趁機對秦昭王說要乘勝而機滅掉趙國。這時趙國派出特使勸說範睢,範睢也害怕白起一旦滅掉了戰國立了大功,那時秦昭王想收回軍權就更難了,當然範睢也是嫉妒白起的軍功。於是範睢勸說秦昭王不聽白起的建議,和趙國議和,秦昭王也清楚不能讓白起立軍功,否則難以收回軍權。秦趙議和了,一年後,秦昭王再次攻打趙國,只是屢戰屢敗,沒辦法的秦昭王只好請白起出山,白起以病為由不出山,說自己也不行,當時活埋40萬趙國士兵就是滅掉趙國最好的時機,只是秦昭王不聽錯過了機遇,自己打也是不會成功的,還是放棄攻打趙國才是上策。無奈的秦昭王只好換其他將領打,結果還是輸了,無奈的秦昭王再次請白起出山,可是白起卻嘲笑秦昭王“你看,當時不聽我的勸告,結果就敗成這樣了。”,白起就是不肯出山,秦昭王聽了後發怒,這是蔑視君王的權威啊,於是把白起從將軍貶職成士兵,趕他出咸陽。白起走後,秦昭王想想還是不能放過白起,於是派人賜把劍給白起讓白起自盡,白起臨死前說“自己坑殺40萬趙國俘虜,有違陰德,這是報應啊!”。秦昭王殺了白起後,把那些把持軍隊的老臣也逐一殺掉,就這樣秦昭王徹底收回了軍權,成為真正的君王!



白起的起表面原因就是不聽君王命令,藐視君王權威,觸怒了君王,秦昭王所以殺了他。其實根本原因就是白起功高震主,把持著軍權,軍權作為穩定王權的關鍵基石,任何一個君王都要自己掌控,絕不能落到別人手裡,秦昭王想大權獨攬,就必須親自掌握軍權,所以白起不夠聰明自己不交出軍權,那麼秦昭王就會找個理由殺掉白起,剛好白起觸怒秦昭王,就給了秦昭王一個殺他的藉口,所以說白起死在自己性格缺陷不夠政治經驗,在君王手下混,摸清君王的心思是很重要的,戰神白起打仗厲害,只是政治鬥爭就是幼稚的可以啊!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秦昭襄王之所以容不下白起,有兩個原因不能被忽視,其中之一就是白起自己的作死,其二則是應侯范雎在其中推波助瀾。當然,已經去世的穰侯魏冉以及東方諸國對白起的仇恨也貢獻了一部分力量。總之,白起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他的死可惜卻也不可惜。

提到戰國時期的名將,就不能不提白起,可以說,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的開疆擴土依靠的主要就是白起,沒有白起,秦國不可能會如此神速的開疆擴土,從這方面來說,白起絕對是秦國的大功臣,然而立的功再大,他也只是臣,是需要服從國君命令的,然而白起卻公然反抗秦昭襄王的命令,大有一種“我想打的時候你不讓我打,你想讓我打的時候,我偏不打。”的執拗,面對這樣的白起,秦昭襄王並不是就拿白起沒有辦法了,你不打是吧?好,那你去死吧。

不服從君命,這是白起被賜死的一個主要原因。長平之戰中,白起打了一場漂亮戰,完美避開了趙國的廉頗,與沒有什麼作戰經驗又不知道秦軍主帥是白起的趙括相遇,然後趙國慘敗。到底有多慘呢?《史記》記載,白起坑殺趙國降卒40萬,再加上之前被殺的,趙國一下子損失了45萬。當然這個數字一直是一個迷,很多人傾向於認為並沒有這麼多人被坑殺,但無論如何,白起坑殺的趙國降卒一定是個大數量。

趙國有這樣的損失,再重新組織兵力反抗是很困難的,而東方五國還處在觀望狀態,在這個時候,攻進邯鄲,說不定就能一鼓作氣滅亡了趙國,白起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於是,白起調兵遣將準備攻進邯鄲。

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趙國一旦滅亡,東方各國也沒有好果子吃,所以他們一定會採取措施對抗秦國,這是白起能預料到的,他要的就是兵貴神速。但是韓國和趙國還是派出了蘇代到秦國遊說應侯范雎,目的就是阻止白起繼續攻打邯鄲。蘇代將白起勝利之後的會官居范雎之上的可能說了出來,以此來刺激范雎的嫉妒之心,范雎考慮一番後就說服秦昭襄王暫停攻打趙國,這讓白起很鬱悶,也讓兩人之間本就緊張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

要知道白起原本是穰侯魏冉保舉給秦昭襄王的,白起能夠成為一代名將,少不了魏冉的幫助,而魏冉是宣太后的異父弟弟,曾在秦昭襄王繼位的時候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之後更是和宣太后執掌國政,而秦昭襄王反而一直無法親政,這種情況持續了四十年,直到范雎的到來打破了這個局勢。范雎幫助秦昭襄王親政,廢了宣太后,將魏冉趕出關外。有這樣的過去,范雎和白起自然不可能和平相處。而范雎確實在白起的被殺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秦國短暫休整後,秦昭襄王再次要求出兵攻打邯鄲,此時白起正在病中,於是秦軍由王陵率領攻打邯鄲,結果王陵節節敗退,秦昭襄王想讓痊癒的白起重新上戰場攻打邯鄲,但是這個時候的白起不幹了,他不想攻打邯鄲了。

他對秦昭襄王說: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這可以說是分析的相當有道理了,此一時彼一時,此時的邯鄲很難攻,諸侯們救兵將至,他們怨恨秦國很久了。而秦軍在長平之戰中雖然獲勝卻也損失了一半。在這樣的情況下,遠距離攻打人家的國都,肯定會遭到趙軍和諸侯軍的裡應外合,秦國是一定會失敗的,即便是常勝將軍白起也沒有把握攻下邯鄲來,而且在滅國戰面前,趙國的軍民一定會同仇敵愾,到時候他們的戰鬥力是驚人的。齊國章邯攻打燕國和燕國樂毅攻打齊國的時候就懂出現過這種情況。

但是秦昭襄王卻聽不進去白起的話,他還是執意讓白起出戰,而白起也執意不肯出戰,面對邯鄲的久攻不下,白起甚至還說了這樣一句話:“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彷彿是在得意洋洋地對秦昭襄王說:“看吧,您不聽我的話,現在怎麼樣了?吃虧了吧?”

秦昭襄王逼著白起出兵,白起竟裝病不肯去,應侯去請依舊請不動白起。秦昭襄王徹底怒了,將白起貶為小士兵並遷往陰密,白起這個時候又真的病了,於是繼續待在咸陽,而秦軍敗退的消息一次次傳來,秦昭襄王終於失去了耐心,逼著白起離開咸陽,應侯覺得這樣還不夠,他對秦昭襄王說白起對國君的命令“怏怏不服”,秦昭襄王一聽,好吧,還是賜死吧,於是白起就自刎在了杜郵。

秦昭襄王賜死白起,固然與白起的不服從君令和應侯的火上澆油有關係,也和諸侯們對白起的態度有關係。秦軍節節敗退,秦昭襄王不得不尋思解決的辦法,白起不出兵,秦軍一定會失敗,但是損失可以降低到最低,如何平息東方六國的怒火呢?自然是讓白起死,白起一生征戰,為秦國立下了悍馬功勞,但也將東方諸國得罪了個遍,白起打仗的一大特色是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史記》中記載的白起斬首的人數是八十九萬,再加上零散的,就是近百萬,這樣的數字即便有造假成分,但數量也一定少不了多少,這樣的白起,哪個諸侯國不想除掉?

於是,白起的死就成了很自然的一件事了,不過,白起到底對秦國是有大功的,在他死後,“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另,說起白起的年齡,史籍中並沒有記載,不過公元前294年他成為秦國的左庶長,此時的白起應該差不多三十歲以上,這樣算來,到公元前257年,也得六七十歲了,這個年紀也打不了多少仗了,秦昭襄王賜死白起對秦國是利大於弊的。


尚宮女史


白起死的時候,對天長嘆”蒼天呀,我跟你有什麼仇,淪落到這種地步!“這當然不怪他,要怪只能怪他的主子。

秦昭襄王,少年時在趙國作人質。戰國時期,相互派遣質子往敵對國當人質,可以作為兩國交戰的一道防線。可想而知,派出的質子,在他們父皇心目中無關緊要,他們母親的地位也不會太高,不然也不會看著兒子去異國他鄉去受苦。質子中的大名人,當屬嬴政的父親異人。

他們吃不好,住不好。試比較異人,要不是呂不韋這個大救星,估計他連娶個老婆都難。不僅物質條件差,他們還要時時擔心受怕,萬一秦趙打起來,他們是要被拿來祭旗的!

秦昭襄王是他們中的幸運兒,僥倖被推選為秦國的國君,但早年在趙國當人質的經歷將伴隨他終身,讓他缺乏安全感,自卑。朝中一有風吹草動,都會引起他的警覺,更何況這次吹得不是微風,而是狂風。


自長平之戰後,白起打算一鼓作氣,直接滅了趙國。這讓趙國很恐慌,鄰國韓國也跟趙國一樣擔心受怕,兩國商量,該怎麼辦!

不久,秦國宰相府出現了一個說客,此人叫蘇代。進入相府,就滔滔不絕對宰相范雎,說了一大堆大道理,說完後,還送給宰相大筆錢。

蘇代走後,范雎就想:這個白起,憑藉軍功,一路高升,位極人臣,若這次伐趙成功,豈不是位居三公之列,我宰相的位置恐怕在他位置之下。

於是,時不時地范雎在秦昭襄王打小報告。起初秦昭王將信將疑,畢竟大臣之間難免爭風吃醋。但有件事,讓他起了殺心。

秦軍圍邯鄲,白起病了。這仗打打停停,邯鄲一直未破。白起卻在後方說“這仗打不得,雖然長平之戰讓趙軍元氣大傷,但秦軍也不好到哪裡去,國內虧空,加上外圍各路諸侯虎視眈眈,趙國境內眾志成城,若執意再戰,秦軍必敗!”

秦王哪裡肯聽,繼續圍城,並且還去請白起上陣,白起依舊稱病不上戰場。

結果正如白起所料,春申君率十萬大軍攻秦,邯鄲一直未破。秦王又去請白起出山,但白將軍還是在家稱病,看著秦軍大敗,還說風涼話“叫你不聽老夫言,導致今天這個局面。"

秦昭襄王一聽這話就來氣,叫你打仗又不去,還躲在後方亂說話,擾亂軍心。

秦王越想越氣,直接免了白起官職,將他徹底趕出咸陽城。中途,秦王想不對,趕白起,他肯定心不甘情不願的,於是直接賜死白起,免得他亂說話,中途來個聚兵造反就大事不妙。


本草百曉生


白起死於公元前257年,沒人知道白起死的時候多少歲,不知道從哪裡看來的七十多歲,只知道當時的秦昭襄王已經69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70歲在當時可是算古稀之年,當時的人很少活這麼長的,當然了,秦昭襄王算一個,活了75歲。

白起是魏冉舉薦給秦昭襄王才起用的,白起首次出戰,就大破韓、魏兩國24萬聯軍,一戰成名,因功升任國尉。之後白起一發不可收拾,不斷為秦國攻城掠地,戰無不勝,威震天下,因而受封武安君。



長平之戰,白起採用誘敵深入、分割圍殲的戰術,一舉包圍趙國45萬大軍,趙軍在彈盡糧絕、無法突圍的狀態下,舉軍投降,白起隨後使用欺詐的手段坑殺趙國45萬降軍,天下為之震動。

隨後白起欲趁長平之戰的銳氣一鼓作氣,進攻趙國都城邯鄲,派出親信衛先生回國請兵糧,準備一舉拿下邯鄲,攻滅趙國,結果出人意料,秦昭襄王和範睢以秦國長平之戰消耗甚大,師老兵疲為由拒絕了白起的建議,並且還殺了衛先生,而且這成為了白起身死的導火索。



白起聽聞後,猶如當頭一盤冷水,從頭冷到腳,作為軍事家,他很清楚什麼時候應該進攻,什麼時候應該休整,但秦昭襄王的命令顯然是傷透了白起的心,失去了滅趙的大好時機。

之後等到秦國恢復生機,在長平之戰9個月後,秦昭襄王下令再次發兵攻趙,圍攻趙都邯鄲,這一次白起在家養活病,沒有去,結果秦軍在邯鄲城下大敗,而白起也因這次失敗而嘲諷秦昭襄王,引起雙方矛盾的惡化。秦昭襄王大怒,下令白起出徵,而白起卻拒不出徵,直接導致了身死,不聽從國君的命令,嘲諷國君的決策,讓身為一國之君的秦昭襄王震怒,直接導致賜死白起,國君的權力是不容置疑的。



而白起與範睢的關係,也是導致白起身死的原因之一,白起前任相國魏冉舉薦的,而魏冉是被範睢扳倒,範睢為了加強秦昭襄王的權力,建議秦昭襄王廢除掌權的魏冉和宣太后,直接扳倒了魏冉和宣太后,這和白起產生了矛盾。

白起為將,範睢為相,將相不和,而範睢也擔心白起的功勞日漸巨大,會導致自已處於不利位置,因此對於白起也是相當打壓,以政治手段削弱白起立功的機會,這也讓白起懷恨在心。

白起是一個有理想的人,本來罪不致死,白起也是一個有性格的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卻因此白白的丟掉了自已的性命,臨死前,白起曾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對於白起自已來說,顯然沒有意識到自已政治上的幼稚性。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知道白起是什麼人。

白起很會用兵,憑著自己對戰爭的理解,很快就成為了左庶長。白起率兵攻打伊闕,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活捉了魏將公孫喜,佔領了五座城池,白起因功升為國尉。接著白起又指揮秦軍渡過黃河,奪取了安邑以東的大片韓國土地。白起升為大良造,率兵進攻魏國,攻克了大小城邑六十一個。

五年後,白起攻打趙國,拿下了光狼城。’

七年後,又拿下了鄢、鄧五座城。

秦昭王二十九年,佔領了楚國的郢都,楚王被迫向東逃難,白起因此被封為武安君。

以上可以看出白起打仗是攻必克,戰必取,百戰百勝,白起對戰爭的指揮藝術達到了巔峰,六國聽到白起的名字是聞風喪膽。尤其是秦、趙的長平之戰,白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仗斬殺趙國四十五萬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退出了和秦爭霸的行列,從此以後,秦秋風掃落葉般的滅六國也只是時間問題,白起立下了赫赫戰功。

知道了白起的戰功,再來回答問題就容易多了。

白起原本想趁勝滅掉已經成驚弓之鳥的趙國,可白起的功勞太大,引起了秦宰相範睢的嫉妒,眼看白起的功勞就要反超自己,這是範睢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於是,範睢給秦昭襄王建議同意趙國割地求和,白起知道是範睢的主要,從此和範睢就有了矛盾。

同年九月,秦王后悔了,派王陵進攻趙國,但很不順利。秦王增兵,王陵還是沒有拿下趙國,並損失了不少人馬。秦王想讓白起代替王陵進攻趙國,白起推辭說“邯鄲已經不易攻克了,各國聯合起來抗秦,形式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還是不要進攻趙國了。”秦王一看自己說不動白起,就派範睢去請白起,白起始終推辭不去。

秦王沒有辦法,只好派王齕代替王陵,進攻了九個月仍然沒有拿下趙國,而且秦軍傷亡很大。白起私下說“秦王不聽我的話,現在怎麼樣呢?”秦王聽到了白起的話很生氣,馬上派白起奔赴前線,可白起推辭有病,範睢再次請白起出山,白起仍然不幹。秦王大怒,免掉了白起武安君的封號,削為平民,併發配到陰密去。這時候,各國聯軍進攻秦國,秦王焦頭爛額。並命令白起馬上動身,不準在咸陽滯留。

白起動身時間不長,秦王與群臣商議道“白起對於流放耿耿於懷。”並馬上派人給白起送了一把劍,叫白起自殺,白起長嘆一口氣說“我究竟犯了什麼罪到了這個地步?我是該死的,長平之戰我坑殺了已經投降的趙卒幾十萬人,有這一條,我早該死了。”說罷,橫劍自殺,一代名將,就此告別了歷史舞臺。

白起死的非常可惜,是因為白起身為將軍,把握稍縱即逝的戰機肯定強於秦王。白起給秦王的建議有他的道理,趙國經過長平之戰的慘痛教訓,上下一心空前團結。各國也已經看出來秦國的狼子野心,為了對付秦國,各國已經聯合起來共同抗秦,局部戰場上已經把秦國的軍隊趕到了函谷關,秦國已經失去了滅掉趙國的最好戰機,即便是白起掛帥也不一定能扭轉乾坤,這一點,白起比秦王看的更清楚。作為一國之君的秦王,已經知道自己錯了,三番五次的來請白起出兵,已經給足了白起面子,但白起把軍人的名譽看的比生命重要。但秦王的權威也不容挑釁,當兩者發生矛盾時,悲劇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白起必須死,不是秦王容不下他,因為,白起不是一般人,他是一個讓六國噩夢不斷的人,白起不死,秦王永無寧日。

司馬遷評論白起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就是說白起分析敵情天下無敵,可是卻逃不脫範睢對他的陷害,非常的可惜。


智者無疆風清揚


一個武將不願意為君主打仗了,不能為君主所用了,就已經犯了政治上的大忌了,秦王並不怕百起會稱兵造反,儘管白起是一個百戰百勝的戰神,但是秦國的軍隊體制根本就不可能讓軍隊成為將領的私人財產,所有的秦國人接受的教育都是一樣,第一,為國家打仗,第二,為國家種糧,加上完善的軍隊管理體制,從而最大限度的保證了軍隊的國家屬性。

不管是作為國家政權還是作為家天下的帝王,他們的想法都是一樣的~軍隊,國家行政機關都是國家機器,大臣,武將都是這部機器上的零件,君王需要的是所有的“零件”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發揮自己的作用,是螺絲就幹螺絲的事情,是齒輪就發揮齒輪的能力,作為武將,君王需要的是他成為手中的利劍,讓他砍誰就砍誰,讓他收起來就得收起來,你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一切都要以君王的意志為準繩。秦王放棄了長平之戰以後滅亡趙國的機會,這件事情不管是對是錯,都不是你白起可以耍性子的理由,再次攻打趙國的戰爭不管對與不對,你白起都應該無條件的服從,即使打敗了也不是你的錯,君王可以容忍你打敗仗,但是不會容忍你不服從指揮,不會容忍你有自己的是非準則。服從君王,服從國家的需要,在政治上跟君王保持一致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確,否則,你就算是武曲星轉世,戰神下凡也不能留你。當時白起已經年過70,抱病在家,秦王都不能原諒他的消極對抗,在秦王的心目中,實際上已經意識到此時攻打趙國是錯了,但是君王是不能認錯的,他要求白起出徵不過是要他一個態度,他需要這個在軍隊中有著崇高威望,百戰百勝的戰神在政治立場上和自己保持一致,這對於整個國家和軍隊都是至關重要的,但是白起看不透這一點,依然堅持自己的原則,哪怕是被降為卒伍都死不認錯,這就是不識大體,“民有私榮,則賤列卑官”,這是商鞅教給秦國君王的帝王術,任何君王都不可能容忍有自己的榮辱標準和是非準則的臣子,只要你不能跟君王站在一個立場上,你就必須被這個體制所拋棄。

很多人習慣於用平民思維去看待封建帝王的行為準則,認為他們不講道義,沒有良心,昏庸無道,濫殺無辜,其實除了少數確實昏聵的帝王之外,絕大部分的帝王都不傻,他們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是為了江山社稷,為了皇權永固,他們都有獨特的行為準則,比如商鞅在魏國公叔座門下為門客時,公叔座認為他有濟世之才,向魏王推薦他,並且說你如果不用他就要殺了他,如果為別人所用就是禍害無窮,後來的事實確實證明了這一點,明朝的于謙,挽狂瀾於即倒,擊敗瓦剌,救回英宗,是實實在在的有大功於國家的功臣,但是英宗一復辟就殺了他,英宗不是不知道于謙的功勳,不是不知道于謙的委屈,但是因為英宗復辟的理論基礎和政治上的正確性必須要建立在景泰帝是非法竊據皇位的基礎上,如果景泰帝是合法的,那麼英宗復辟就不合法,“不殺于謙則(復辟)師出無名”,所以,景泰帝必須是竊據皇位,而於謙就是協助景泰帝“竊據皇位”的逆臣,所以,于謙是為了皇帝的“政治正確”而必須要死的,這裡面沒有應該不應該,沒有冤屈不冤屈,是政治上的需要。

白起已經七十多歲的風燭殘年了,職務,爵位都剝奪的乾乾淨淨了,但是他在軍界依然有威望,秦王殺白起,一是服從國家的政治需要,二是震懾群臣,讓大家都看看,功臣之如武安君尚且“以小過見誅”,其他人還不趕緊夾起尾巴做人。


狼的影子716


秦昭襄王之所以容不下白起,史書以及後世很多人認為:

一是因為白起自己把自己作死;

二是應侯范雎的推波助瀾;

三是恰逢秦國攻打趙國不斷受阻,沒有進展

四是白起在長平之戰中的40萬殺降行為。

筆者以為,這些都只是表面現象。

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的根本原因是:維護王權的絕對權威。

首先,白起連續兩次拒絕秦王的命令不帶兵出征,即便同意出戰也是久久不動身,“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這本身就是對秦昭襄王的不尊重,對秦王權力的挑釁。

其次,白起在軍隊中無與倫比的地位。白起在秦國為將三十多年,經歷大小戰役無數,未嘗敗績,打下城池七十餘座,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在軍隊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本身就已經到了功高蓋主的地步。恰好此次攻打趙國不利,屢次受阻,將士們自然就會認為:是秦王用人有問題,如果是白起將軍領兵攻打趙國,結果會不一樣。

第三,當時秦國正處於對外擴張的起步階段,免不了有大量的對外戰爭。權力的高度集中和君主的絕對權威,是對內統治、對外殺伐的重要保證,所有的決策、命令、部署都必須做到政令暢通、令行禁止。像白起這樣數次拒絕執行秦王命令的,如果不在一開始就予以懲戒、殺雞儆猴,那秦國以後的對外擴張戰略怎麼能夠執行到底呢。

綜上所述,不是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而是君王至高無上的權力容不下白起。


臣光曰


主要原因是白起雖然軍事上是一把好手,但卻不懂“縱橫之術”,不會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

和家人、朋友賭賭氣,沒人計較;但和秦王賭氣使性子,不是找不痛快嗎?

讓秦王不痛快的人,秦王便會讓他痛快地去死。

(秦昭王畫像)

一、秦昭王命令白起攻邯鄲滅趙,白起拒絕三次,並託病不出,跨出作死第一步。

長平之戰,趙國精銳盡失,白起欲乘勝攻邯鄲滅趙國!但秦王卻中了趙國議和的緩兵之計,令兵臨城下的白起撤兵。

與趙國和談了近兩年,秦昭王才發現上當。此時趙國已厲兵秣馬、兵強馬壯。

秦昭王惱羞成怒,發誓滅趙!但他三次命令白起再打邯鄲均遭拒絕。

白起在第一次拒絕出征時就解釋過,趙國已不是原來的趙國,此時秦國進攻邯鄲不僅會失敗,還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若打趙國必敗!為此白起還列出了4條有理有據的不能打邯鄲的理由。

秦昭王哪裡肯信,他覺得白起在長平之戰如此神勇,不願出征只不過是賭氣,是託辭,以為自己親自登門,給足白起面子,白起便會出徵,白起只要出山,趙國必亡!他想的很豐滿,但現實太骨感!他親自登門,仍是被拒。

但秦昭王畢竟不是一般人,有鍥而不捨的精神,便派范雎去勸說白起,范雎是出色的縱橫家,有著令人拍案叫絕的口才。但最終還是沒有說動固執的名將白起。

白起不但三拒秦昭王,還遞呈了退休報告,說打了三十幾年仗,身體不行了,申請退休。

對於秦昭王來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不管你以前多大功勞,你現在不為我所用,留你何用?

這是白起作死的第一步棋。

(秦昭王劇照)

二、白起作死第二步:當他的秦軍攻趙必敗的預言成了真,逢人便說:“ 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以此笑話秦王愚蠢。

秦軍慘敗,秦昭王本來就很惱火!要是白起會做人,他首先絕口不能提自己的預言,這樣才能不戳中秦昭一的痛處,自己才安全!其次,他應該到秦昭王那裡表忠心加表決心。秦昭王很可能還會繼續重用白起,白起就有重新掌握秦國大權的可能,進而把政敵范雎擊垮,自己也能落個善終。

退一萬步,你白起即便真的想退休,更應該少說話以求自保,因為禍從口出啊!

然後白起一沒靠攏在秦昭王周圍,又到處宣揚自己的預言多麼準確!這不是作死是什麼?

你到處宣傳的預言,在證明了自己英明的同時,不也證明了秦昭王的愚蠢嗎?秦昭王不殺你殺誰?!

有人說:白起的死跟他的政敵也有關係。我認為:如果一個人會說話做事,會處理人際關係,即便是有人進讒言也沒用;反之,不會做人的人,都替你說好話,你也爬不上去!

白起打仗行,做人做事說話真不行!


小熙為人人


因為怨恨。

邯鄲之戰,秦國傾國之兵,軍臨邯鄲,圍城一年,卻毫無戰果。楚魏援軍趕到後,秦軍潰敗。三晉軍隊追到汾城之後,秦軍才勉強穩住陣腳,這地方都快到黃河邊上了。自昭襄王45年來,秦軍幾十萬將士浴血拼殺,獲得的土地,幾乎丟完了。秦國自孝公變法之後,就麼有這麼大的失敗。

昭襄王怎麼看這場失敗?自己決策失誤?秦軍將士不用心?

不,都不是,他認為是因為白起因為意見相左,故意不出戰,才導致邯鄲戰敗。

白起戰前不看好邯鄲之戰,加上年老,身體不適,沒有統軍。數月之後病癒,前線吃緊,他卻看笑話,不管是相國,還是秦王,都請不動這位秦國第一的將領,出手挽救危局。昭襄王咽不下這口氣,不斷增兵邯鄲,卻不能改變戰局。秦軍眼看失敗,堅持發動這場戰爭的昭襄王顏面掃地。

戰國名將之首的白起多厲害,破城百餘,滅敵百萬,用兵如神。這樣的人,沒理由不相信他有轉變戰局的能力。可到最後,反而成了他的催命符。他有能力,卻不願意出手,戰局多慘烈,秦國上下對他的怨恨就多深。

一般人的怨恨,也就是老死不相往來;有能力的,給你多下絆子,讓你不舒服;但君王的怨恨,足夠讓人粉身碎骨。

要是沒活夠,就別招惹有能力讓你粉身碎骨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