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秦昭襄王時沒有滅掉六國?

吉耶221


1.軍事實力還不足以碾壓六國。長平之戰前趙武靈王通過胡服騎射,軍事實力大增,具備與秦國扳手腕的實力。特別是武將廉頗、趙奢、李牧等武將的存在。長平之戰中其他各國處於觀望態度,希望秦趙鷸蚌相爭。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5萬,秦國也傷亡20多萬,幾乎掏空秦國家底。

2.戰神白起被殺。範睢為了自己利益,害死白起,導致秦國實力受損。

3.趙國長平之戰後,六國唇亡齒寒,信陵君竊符救趙,趙、魏、楚三國聯合,打敗秦國。

4.時機還不夠成熟,秦昭襄王年齡偏大,要是多活十幾年就能統一。


木木大神0111


秦昭襄王,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的一個成就突出的國君,為什麼沒能在他在位時期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可以說是有很多因素在其中的,用孟子的話可以概括為“天時、地利、人和”。


一、秦昭襄王時期的天時

秦昭襄王在位時間是秦歷代君王中最長的,在最後六七位秦君王中,他統治的時間超過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總和,也超過了後面的孝文王、莊襄王的總和。但是秦昭襄王晚年卻聽信應侯之言,喪失滅趙良機,冤殺了名將白起。不得不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而此時的其他諸侯國,也處於兵強馬壯,與秦國勢均力敵的階段。所以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秦王,卻未得“天時”之力。


二、秦昭襄王時期的地利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正是穩定秦王國土的重要歷史階段,他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

秦昭襄王發動長平之戰,大勝趙軍。隨後攻陷了東周王都洛邑,俘虜了周赧王,而後遷都到咸陽,徹底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治。可以說,秦昭襄王時期穩固了江山,正式進軍中原,稱霸諸侯國,也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奠定了“地利”基礎。


三、秦昭襄王時期的人和

秦昭襄王重用范雎、白起等人,他在政治軍事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勳,特別是軍事方面的成就,即使較之秦王政也毫不遜色,為秦國的發展做出極為傑出的歷史貢獻。

但是此時的其他諸國,也處於相對穩定和繁榮之際,正可謂人才輩出,百家爭鳴的時代,這個時代雖然賦予了秦昭襄王很多才能,但是也同樣給其他諸侯國許多與其制衡的機會。昭王時代是秦國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決勝時代。正如翦伯贊說,秦昭襄王末年,“秦對六國的鬥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是非常精闢的論斷。


所以,綜上所述,雖然秦昭襄王沒有在他在位期間統一六國,但是卻給秦王嬴政的最終實現天下一統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草竹道人


秦昭襄王vs周赧王

秦昭王沒滅六國主要原因是實力不允許,在位五十六年,發生了著名的伊闕之戰、五國伐齊、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遠交近攻,為秦奠定了秦統一基礎。

在今天看來,秦昭襄王路子很野,也很對,對著東周正統猛打猛攻,最終滅掉東周,順利成為周之後的正統,梳理這段正統替換史,主要離不開以下四個歷史脈絡:

1.東西周vs東周國、西周國

西周覆滅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霸,稱為春秋時代。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智氏家族後,三家分晉,各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代。到周赧王時,國勢益弱,東周分為西周國和東周國,備受秦國欺凌。

2.齊秦互帝

前288年十月,秦昭襄王自稱西帝,派魏冉建議齊湣王自為東帝,約請共同進攻趙國。齊王問蘇秦,蘇秦請齊王先予接受,但暫不稱帝。秦王稱帝后,天下各國如果不反對,齊王再稱帝。秦王稱帝若被天下指責,齊王不稱帝,就可以收買人心。齊王同意,稱帝兩天就放棄。被迫無奈,秦昭襄王也去帝號,仍稱秦王,有點像當年的美蘇爭霸。

3.長平之戰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國左庶長王齕攻趙,攻佔了上黨(山西長治長子),趙國的大將廉頗心知不能硬戰,依據山勢守壘與秦對峙。秦國於是用離間計揚言秦國不怕廉頗,只怕趙括。趙國果然任命趙括代替廉頗,秦人秘密派遣大將白起代替了王齕。趙括紙上談兵,被秦軍依靠地形用50餘萬大軍圍住了人數幾乎相等的趙軍,趙軍斷糧46天,大潰。秦軍殺了趙括,在長平活埋了趙國40餘萬投降的士兵(山西晉城高平市),從此東出函谷關三門峽,無人能敵。

4.九鼎入秦

公元前256年,在秦國不斷襲辱之下,周赧王鬱憤而終,國權為西周公與東周公把持,西周公據洛陽,東周公據鞏邑。其後不久,西周文公姬咎逝世,西周軍民往東逃離,秦國於是輕易地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寶,並且未立新王,東周滅亡,同時宣告著歷時八百年的周王朝走向終結。

與此同時,公元前251年,在位56年的秦昭襄王嬴稷去世,時年75歲,為後續統一六國奠定堅實政治、軍事基礎。


文史小筆記


縱觀戰國時期秦國的歷代君王,我們會發現這幾位秦王的表現都十分的出色,一代接一代最終得以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其中在位長達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嬴稷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秦國在秦昭襄王時期取得了對於六國壓倒性的優勢,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秦昭襄王時期,秦國主導的五國伐齊削弱了齊國,使齊國退出了爭霸天下的舞臺、鄢郢之戰讓楚國一蹶不振,使楚國遷都以避秦國的鋒芒、伊闕之戰重創韓魏兩國,使韓魏離心、長平之戰大破趙軍四十餘萬,使天下膽寒。

以上一系列輝煌又耀眼的勝利使秦國對六國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虎狼之秦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雖然秦國如此的厲害,但是最終這一切在邯鄲之戰中化為了泡影,秦軍頓兵于堅城之下,以至於遭到魏國和楚國軍隊的聯合打擊,大敗而歸。

邯鄲之戰是秦昭襄王時期也是秦國曆史上罕有的一次慘敗,此戰一敗使秦國國力軍力損失慘重,六國對秦的戰爭出現了巨大轉折,諸侯各國明白了只要能夠互相聯合起來,秦軍還是可以被六國軍隊打敗的。

在秦昭襄王時期,秦國根本就沒有能力統一天下,六國當時只是短時間內被秦國壓制住了,而六國並沒有因此徹底喪失了元氣,畢竟都是有一百多年或數百年底子的國家,秦國要一下子滅掉他們談何容易。再加上,秦昭襄王不顧當時天下的形勢,堅決要打邯鄲滅趙國,以至於弄了個大敗虧輸,使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被推遲延後。


浮沉的歷史


首先秦昭王時期,其餘六國都有生存憂患,也都具備一定的實力。在冷兵器時代,實力差距並不太大,每一場大戰,雙方傷亡差距並沒有大,比如長平之戰,雖然秦軍滅掉趙國40多萬,但是自身也傷亡20多萬,全國戰爭總動員,16歲以上都要從軍。每一場大戰,不只是殲滅敵國的兵力,也大量消耗自身的兵力。如果繼續這樣消耗下去,反而有亡國的危險。

第二,其餘六國不會坐視秦國發起的滅國戰爭,長平之戰後,第二年,秦國發起邯鄲之戰時,其餘五國迅速組織聯軍合力攻擊秦軍。長平之戰,秦軍的殲滅戰驚醒了六國,六國再也無法坐視虎狼之秦國發起對其中任何一個國家的攻擊了。這個時侯再和人家玩“遠交近攻”,也玩不轉了。秦國如果再攻擊任何一個國家,都會招至另外五個國家的聯合攻擊,很難再找到下嘴的機會了。

再說,長平之戰後,秦國已經沒有足夠的兵力人力發起滅國之戰了,邯鄲之戰,秦軍傷亡慘重。通過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秦國兵力損耗巨大,再也無力戰下去了。

再則,邯鄲之戰之後,秦昭王殺死了戰神白起,秦軍失去了最優秀的統帥。此後,秦國進入休戰狀態,休養生息了!



悠悠古今


因為當時還不具備統一六國的實力。

秦昭襄王46年長平之戰,秦國雖然大勝,但是自己還是損失極為慘重。

據史記記載,”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據戰國策,秦“國虛民飢”。

六國雖然不行了,但是秦自己也差不多了,需要一代人的時間休養生息。

另外長平之戰後秦國好幾次攻打邯鄲,都失敗了。所以並不是勢如破竹的。


多爾袞愛新覺羅


秦昭襄王沒有滅掉六國,非不想也,乃條件不具備也。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做了不少政績:

1、創造性地運用了“遠交而近伐”,“近交而遠攻”,將軍事打擊和政治手段結合使用,收效很大;

2、穩固了對巴蜀的統治,有巴蜀安定的後方,也是秦後來能一心針對六國的必須條件;

3、消滅了義渠,解除了後患。並且補充到了善騎射的義渠兵員;

4、加強了郡縣制的施政,國內的吏治民風都穩定;

5、取得長平之戰等重大戰役勝利;

6、消滅東周。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的大事,因為周天子名為天之主,只有消滅舊主,才有新主誕生,為後來統一天下,入主中原做了準備;

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不只是一時的軍事打擊,是政治上人心的向背和綜合國力的對比。東方六國,看到秦國不斷強大,並且四處征伐,他們已經意識到危亡。合縱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雖然各國之間貌合神離,為自己保存實力考慮,但是當時戰國四公子為代表的六國貴族已經知道要輔國拒秦,說明秦要吞併其他國家的意圖已經天下皆知,六國的神經已經高度敏感。

所以,秦昭襄王統治五十六年,滅了西周,通過戰爭鯨吞蠶食,也獲得不少進展,弱化了其他六國。但是連年征戰,自己也是消耗巨大。長平之戰大勝,但是斃敵四十萬,自己也戰損大批老兵。國力也需要一個修整期。

秦昭襄王當時,六國中最強,但是綜合國力還不具備完全吃下六國的條件。所以,滅東周後,三十多年的積蓄力量,最終兩百多年的戰國爭雄,被秦國僅僅用了9年,一氣呵成全部吞併。倒不是秦始皇就比其他秦王功勞大,本事大,而是經過歷代積累,秦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具備了以一敵六的實力。

以上謹代表個人看法,不足之處請多多指導。





愛自學的羊先生


首先,史書上記載,秦昭襄王雖然在位期間,對諸侯形成了泰山壓頂之勢,但是要做到徹底滅亡六國,還是時機不成熟。這樣的情況,在於當時秦國雖然對山東六國,造成了很大的打擊,但是六國在那時還是擁有一定的力量對抗秦國。這一點,我們從秦國長平之戰第二年兵圍邯鄲,聯軍火速救趙這點上便能看出端倪來。因為,在秦國近乎要滅掉趙國的時候,列國之間的關係充分的展現出了唇亡齒寒的狀況。

  

這樣的情況,在秦昭襄王離世之後,也有所展現。因為自秦昭襄王離世後,到嬴政滅亡六國之前,山東六國又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合縱攻秦。由此可見,六國雖然遭到了重創,但是即便秦昭襄王發動強力的滅六國攻勢,必然會遭到六國的頑強抵抗。因為那個時候,諸如楚考烈王、魏安釐王雖然算不上雄主,但也可以勉力維持住局面。前者,在執政時期大力加強對江東地區的經營,而後者在長平之戰後,完全成為了三晉的領導者。所以,秦昭襄王在位時期,山東列國對於秦國尚有一戰之力。 同時,秦國在那段瘋狂擴張的時期中,雖然對六國取得了接連不斷的勝利,但是這在無意間也極大的損耗了秦國的國力。我們回顧秦昭襄王在位的55年時間,便能發現,其在位期間,近乎年年都大舉用兵。這樣在削弱了六國力量的同時,自己的力量也受到了不斷的打擊。尤其是長平之戰,雖然秦軍將趙軍悉數殲滅,但是秦軍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以至於,秦昭襄王離世的時候,秦國一度陷入了民生凋敝的狀況。所以,這個時候的秦國,是不可能滅亡六國的,因為經過連年的征戰,秦國也損失了很多士兵。要知道,若想要滅亡六國則需要強大的國力作為依仗,這個時候的秦國是不具備這樣的國力的。秦昭襄王在位的這個歷史時期,因此註定成為了削弱打擊山東六國的一個歷史時期。 


歷史上的秦昭襄王,對於秦國統一六國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同時秦昭襄王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秦國自商鞅變法後,雖然幾代人都勵精圖治,但是真正奠定秦國統一天下趨勢的卻是秦昭襄王時期,或許歷史這樣寫更為合適一些,六國實亡於秦昭襄王。


風亂春燈江鳴雨


導語

秦昭襄王,秦國在位期間最長的一位君主,在位期間高達五十六年。五十六年間,野心勃勃的秦昭襄王加上戰國第一名將白起的輔佐,不斷地向東推進,挑起戰爭。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長平之戰,也正因長平之戰,奠定了秦國一統六國的基礎。

在長平之戰前,秦昭襄王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人,將韓魏打廢;楚鄢之戰,由於久攻不下,白起引水攻城,城內死傷無數,佔領楚國的鄢、西陵等五座城池。一年後,白起直接將楚國的國都郢都攻下,楚王被迫逃離;遠在最東方的齊國也因佔領宋國,引起各國的不滿,秦昭襄王順水推舟,派兵加入四國聯軍,一同攻齊,導致齊國國力大衰,再無崛起之日;除燕國外,其他五國都遭到了秦昭襄王的毒打。

之所以秦昭襄王是奠定了秦國一統六國的基礎,不是一統六國,是因為當時兵力、糧食有限,而且秦昭襄王年齡過高。

兵力、糧食

秦孝公商鞅變法,鼓勵人民努力種田,又設置軍功爵制度,鼓勵人民上戰場打仗。無論種田,還是打仗,只要將田種好,收成增多,國家會給予爵位獎勵;上戰場作戰驍勇,取敵方首級也能獲取爵位獎勵。正因這兩條變法,使秦國成為一臺戰爭機器。

糧食充足,兵力充足的秦國,到了秦惠文王時期,又將西邊的巴、蜀兩國攻佔,兵力、糧食更加充足。但無論兵力、糧食多麼充足,都抵不住秦昭襄王的不斷征伐。

秦昭襄王除了在位前四年外,其餘的五十二年,每年都對外發動戰爭,兵力、糧食不斷消耗。到秦昭襄王奠定秦國一統的最後一場戰役長平之戰時,秦國能對外發動戰爭的兵馬只有六十多萬人,其中還包括輜重部隊。而這六十多萬人,其中還有一些是到了長平之戰尾聲的時候,秦昭襄王親自前往河內徵收的士兵。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六十多萬的士兵,在長平之戰死了二十多萬。這樣一來,秦國能夠對外發動戰爭的士兵,只有四十多萬。四十多萬的士兵就想滅亡六國根本不可能。

年齡

長平之戰發生在秦昭襄王四十八年,這個時候秦昭襄王已經年過花甲,距離去世僅僅只剩下八年。而秦國從長平之戰到一統六國,還有二十多年的路要走,依靠這四十多萬的兵力,就想一統六國簡直是痴人說夢。

當時秦始皇嬴政派遣王翦攻打楚國,王翦足足要了六十多萬的兵馬才滅亡了楚國,而當時秦國能夠對外發動戰爭的兵馬只有四十多萬。這四十多萬的兵馬,滅亡楚國都夠嗆,更加說八年內一統六國,除非秦昭襄王能再活二十多年。

總結

秦昭襄王是秦國除了嬴政之外,最偉大的君主。在位期間不斷征伐,奠定了秦國一統六國的基礎。如果沒有秦昭襄王時期的那幾場著名戰役,嬴政都可能統一不了六國。


永樂解史


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秦國雖然經歷商鞅變法變得強大,但是,戰國末期各國都在尋求變法強國之道,趙國的胡服騎射,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等等,各國都在變得強大。秦昭襄王時期,各國都經歷過變法變得強大起來,在統一的大業中,秦昭襄王扮演的角色是削弱各國實力,還沒有到收尾的地步。

可以確定一點,秦昭襄王時期是秦國擴張最為瘋狂的時期,秦昭襄王在位的五十年時間裡,秦國連年征戰,攻佔城池無數,長平之戰後更是差點滅點趙國,秦昭襄王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對當時當時強大的齊、趙、楚三國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齊國因蘇秦的縱橫之術被五國圍攻差點滅國,趙國近乎失去了全部的軍事力量,楚國失去了經營達八百年之久的郢都地區。這些大事件都與秦昭襄王脫不了干係。

但是,反過來思考,連年征戰的弊端也顯而易見,戰爭的背後拼的是糧食、錢財。秦國自商鞅變法到秦昭襄王也不過幾十年,縱使秦國有天府之國作為後盾,也難擋戰爭的消耗。

這一點在長平之戰就可以看出:

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長平之戰是決定戰國末期走勢的關鍵一戰,這一戰以秦國的勝利告終。但是,秦國的勝利只能以慘勝來形容,長平之戰打了三年,秦國軍士死傷過半,國庫也成了空殼子。當時的秦國外強中乾,面對形成合縱之勢的山東六國只能用氣勢震懾,實際上已經沒有吞併的能力。

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過程,秦昭襄王在這個統一的過程中扮演著削弱各國實力的角色,是幸運也是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