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妃省亲把有凤来仪改名潇湘馆,后来林黛玉选了潇湘馆,曹雪芹写这个有什么深意吗?

钱小刀娱乐


潇湘馆的来源就是女英把竹子哭出来的潇湘竹,林黛玉也是哭了一辈子的很符合。


回声的时间


你好,我认为曹雪芹在书中写到元妃省亲时把有凤来仪改名为潇湘馆,而后林黛玉选了潇湘馆居住,其主要的意思有三:

01

红楼梦第023回提到,到了贾母屋里,贾宝玉一见到林黛玉,就问她选哪个房子。黛玉本身其实也在盘算,因见宝玉问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而宝玉这时候的反应是:听了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也要叫你住这里呢。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

在这里透露出了两人的小心思,林黛玉其实心里是想离宝玉住的近些,而且潇湘馆里曲径通幽、清凈优雅,也是大观园里最清静优雅的地方,所以黛玉选了潇湘馆居住,也符合林黛玉纤弱的诗人气质。

02

潇湘馆原本宝玉题词为『有凤来仪』,后元妃省亲时把有凤来仪改名为潇湘馆,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之中写到:贾母等人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甬路。

而对潇湘馆建筑、布局之“曲”、之“小”的描写,则又从另一个侧面暗喻了宝黛之间爱情之路的坎坷与曲折。若非置身于这样声情并茂的优美环境中,林黛玉怎么能触景生情,写出诸如“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撒窗纱湿”的人生感慨呢?

另外尽管林黛玉在大观园中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还是时时感受到一种寄人篱下的压力。正因如此,她虽然博览群书、冰雪聪明,却因为身体和心理的原因,铸成了压抑而敏感的性格。

她之所以选择在潇湘馆居住,按她自己的说法是:“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其实作者不过想借用竹子高洁、脱俗,坚韧无比的品格与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气质与个性作比喻。

03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写到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见到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提到: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另外,小说中提到: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 刘姥姥道:「这一定是那一位哥儿的书房了?」

潇湘馆之中堆着满满的书,连刘姥姥也忍不住赞叹,也无愧乎金陵十二金钗正册称她有『咏絮才』了。

「咏絮才」出自《世说新语》中,谢安有一次和他的侄子们讨论该如何比喻飞雪, 而谢安的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而侄女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 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的称许。而后来人将「咏絮之才」称许有文才的女性。

黛玉如此聪明有才华,自然堪比谢道韫了,但她的才华却没有为她带来相映美好的命运,她父母早逝,又无人了解心事,在加上性格总是容易自怨自艾。

在金陵十二金钗正册中画的两稞枯木是析字双关,双 『木』为『林』,而枯木则 代表待遇最终泪尽而亡的结局,「玉带林」倒读即其名,但木上又悬着一围玉带的画面,暗示着宝玉仍然挂念着死去的林妹妹。

另外在第三十七回中,探春曾玩笑的指称黛玉「当日娥皇,女瑛洒泪在竹上成斑……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那些竹子想来也是要变成斑竹的。」

娥皇女英为了丈夫而哭,而黛玉亦为了爱情而哭,也因此黛玉在小说中的种种哭泣都是与宝玉有关,也因此林黛玉的称号即为『潇湘妃子』,这潇湘馆密生的竹子也暗示了黛玉爱哭、最终为宝玉泪尽而死的结局。


言叶语


“龙吟细细,凤尾森森”,这是大观园里林妹妹居住的潇湘馆才有的景致。元春省亲之后,林妹妹因为独爱这片竹林的静谧与清幽,选择了搬进潇湘馆。而在元春省亲之前,潇湘馆被宝玉拟名为“有凤来仪”,也可谓是用心良苦。

要想理解曹公为什么对林妹妹居住的地方如此谋篇布局,必须先要明白两个问题:一则,最初宝玉为什么将其拟名为“有凤来仪”;二则,元妃省亲之后,为什么要改“有凤来仪”为潇湘馆。理解这两个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握黛玉入住潇湘馆的选择。

首先,宝玉题名为“有凤来仪”,是为了欢迎贵妃姐姐到来的应景之作。

为了迎接元妃的到来,贾府不惜重金打造了这座省亲别墅。竣工之后,贾政与一众清客为园内各处匾额题名。为了检验宝玉的才学,贾政也让宝玉参与其中。当众人来到日后潇湘馆前时,“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

面对如此雅致之景,或提议为“淇水遗风”,或题名为“睢园雅迹”,贾政都认为太过俗气。而宝玉的一句“有风来仪”,引得众人交口称赞。宝玉的灵感,来自于《尚书·益樱》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之句。箫韶的音乐,就连凤凰听了都能随之翩翩起舞。

此外,《庄子·秋水篇》有云:“夫鹓雏(凤凰)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所谓的练实,正是此馆里的竹子。这正好歌颂了凤凰志存高远,秉性高洁。有“千百竿翠”,联想到圣洁的凤凰,再为恰当不过。

正如宝玉所言,“这是第一处行幸之所,必须颂圣方可。”宝玉题名为“有风来仪”,可谓是一箭双雕:一则歌颂了元春的身份高贵与品行高洁;二则赞美了馆内环境的清幽雅致与贾府的礼乐传家。宝玉此举,既应景,又含情,使得一切恰到好处。

其次,元妃改“有风来仪”为“潇湘馆”,是为了提醒家人切莫奢华靡费。

元妃省亲,看到贾府专门为自己建造的这座省亲别墅之后,心里一直在暗叹“奢华过费”。在元妃看来,不只是建筑陈设太过奢侈豪华,就连匾额题名也太过张扬高调。大观园石牌坊上的“天仙宝镜”,元妃看后也立即命人换上了“省亲别墅”。

一入宫门深似海的元妃,深知“登高必跌重”的深刻道理。面对这张“有风来仪”的匾额,元妃为了明哲保身,将其改名为潇湘馆。元妃此举,多是想到了舜死后娥皇、女英二妃泪洒青竹而竹叶生斑的凄美爱情故事。二妃死后,世人常以“潇湘”代指斑竹。

元妃将“有风来仪”改名为“潇湘馆”,与她温柔敦厚而又才华横溢的品质相暗合,同时又显示出她对贾府“水满则溢出,月满则亏”的提醒与警惕。正如元妃隔帘含泪对父亲贾政诉说的那样,“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对于贾府来说,“有风来仪”是泼天的喜事与富贵;而对于元春来说,骨肉分离才是最戳人心的苦痛。元妃省亲之后,临行之前再三叮嘱贾母,“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糜费了。”元妃将“有风来仪”改名为“潇湘馆”,也正有此意。

理解了上述两个问题,曹公让林妹妹入住潇湘馆的深意就很容易理清了:

其一,潇湘馆与黛玉“娴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的容貌气质相契合

潇湘馆不仅有千百竽翠竹掩映,还有一派清泉,“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如此幽雅静谧的居住环境,与黛玉的容貌气质颇为契合。当清风吹过竹林,“龙吟细细,凤尾森森”,恰似黛玉在院内闲庭信步,是如此婀娜多姿和顾盼生姿。

而当月色温柔,看着竹影摇曳,听着泉水叮咚,黛玉临窗作诗,又恰似娇花照水惹人怜。此番场景,正如贾政第一次看到潇湘馆感叹的那般,“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潇湘馆的整体居住环境,与黛玉柔美纤细的容貌气质相互映衬,赏心悦目。

其二,潇湘馆与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性格品质相吻合

黛玉选择潇湘馆作为自己的居住之地时,曾对宝玉说道,“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潇湘馆之所以幽静雅致,就在于有竹林掩映和泉水流通。这种对清幽环境的追寻,与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精神特质相吻合。

正如苏轼所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黛玉选择与竹林为伴,正是对竹子傲雪凌霜高洁品格的追寻。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如竹林不染尘埃,不食人间烟火,永葆自己的清新质朴之风。面对日后的“风刀霜剑严相逼”,黛玉如绿竹坚贞不屈。

其三,潇湘馆与黛玉“人中龙凤”的金陵十二钗之首的地位相匹配

庄子云,凤凰“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宝玉曾把潇湘馆题名为“有风来仪”,能入住竹林掩映与泉水叮咚之人,非“人中龙凤”不可。黛玉能入住其中,是对其金陵十二钗之冠的肯定与赞美。西施貌,咏絮才,世外仙姝寂寞林,只有黛玉才配得上这样的荣耀。

如竹之清雅,似泉之清澈,黛玉的高贵如凤,不仅在容貌气质,更在秉性风骨。黛玉对纯洁爱情的追寻,对封建礼教的抗衡,以遗世独立的姿态,演绎了与宝玉木石前盟的纯真绝恋。潇湘馆是黛玉诗魂的栖息之地,充满了都属于黛玉的浪漫气质。

其四,潇湘馆与黛玉“还泪而来,泪尽而亡”的悲剧命运相暗合

娥皇、女英为了追寻死去的夫君舜帝,泪洒青竹,致使竹上生斑。从此,潇湘竹成为竹子的代称。而黛玉因为木石前盟前来,为了报答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要用这一生的眼泪偿还于他,才算了尽了心中的缠绵之意。

正如探春所言,“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因而人如其名,黛玉无愧于“潇湘妃子”的称号。居住在潇湘馆,黛玉为了宝玉流尽了一生的眼泪,这可不就是黛玉“泪尽而亡”的悲剧写照。

总之,有了黛玉的潇湘馆,才有了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独特气质与生命。对于黛玉来说,潇湘馆是她在尘世最后的寄托之地,里面承载了她对诗意的追寻与爱情的追随。潇湘馆与黛玉的气质与生命,是水乳交融的依存关系。

所以,当天上掉了的林妹妹,终成世外仙姝寂寞林,大观园里的潇湘馆也就成为枯槁死木,毫无生机可言。只有黛玉在的时候,潇湘馆才能发出“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天籁之音;也只有黛玉居住的潇湘馆,也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有凤来仪”。


此笺


潇湘馆就是有凤来仪,潇湘馆是庭院名字,有凤来仪是庭院匾额。并不存在贾元春改有凤来仪为潇湘馆的事。林黛玉住进潇湘馆后,她门上的匾额依然是有凤来仪。曹雪芹如此安排,当然是为了“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揭示林黛玉的结局。


《红楼梦》有很多细节,稍微不慎就会误读。比方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在何处轩馆题了匾额和对联。但绝没有给何处轩馆命名。

贾元春省亲大观园后,将自己喜欢的几处轩馆命名,除怡红院的“红香绿玉”匾额因不喜欢“绿玉”二字,改成“怡红快绿”以外,再只改了“蓼汀花溆”为“花溆”。其余匾额全部保留下来。其他不著名的庭院如凸碧山庄,凹晶馆还是林黛玉等姐妹后来补取的名字。

元妃乃命传笔砚伺候,亲搦湘管,择其几处最喜者赐名。按其书云:   

“顾恩思义”匾额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此一匾一联书于正殿。   

“大观园”园之名   

“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   

“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怡红院”。   

“蘅芷清芳”赐名曰“蘅芜苑”。   

“杏帘在望”赐名曰“浣葛山庄”。   

正楼曰“大观楼”,东面飞楼曰“缀锦阁”,西面斜楼曰“含芳阁”;更有“蓼风轩”、“藕香榭”、“紫菱洲”、“ 叶渚”等名;又有四字的匾额十数个,诸如“梨花春雨”、“桐剪秋风”、“荻芦夜雪”等名,此时悉难全记。


潇湘馆是贾元春最喜欢的一处轩馆,贾宝玉题匾额“有凤来仪”,就是恭迎贵妃贾元春凤驾之意。潇湘馆作为省亲别墅重要场所,有此题额只为开宗明义。

贾元春省亲时,对贾宝玉题额很满意,基本保留了匾额。并根据“有凤来仪”预示妃子,潇湘馆又多竹子,赐名“有凤来仪”为潇湘馆。既标榜自己是“潇湘妃子”般重情重义,又恭维皇帝贤明如舜帝。

不过,贾元春只是省亲走马观花看一下,潇湘馆、有凤来仪真正主人是林黛玉,两个名字影射的也是林黛玉一生。

潇湘馆得名自潇湘妃子,潇湘妃子并非一人,而是帝舜妃子娥皇女英姐妹的共称。有凤来仪点出王妃身份。如此种种,预示林黛玉的结局不但与贾宝玉有缘无分,更没有死在贾家,而是嫁为王妃后死在异国他乡。


关于王妃多说一句,凤指凤凰,贾元春贵妃能称凤,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也能称凤。但北静王妃、南安太妃称凤就名不正言不顺。潇湘妃子的王妃与皇后、皇妃无异,藩王妃自然不够资格“有凤来仪”。王妃与藩王妃的差距非常大。

林黛玉判词“玉带林中挂”,以及图画中的“玉带”代表皇权。暗示她不是与北静王这样的藩王有瓜葛,也不是与皇帝有瓜葛,只能如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金陵十二钗”中,唯一明确嫁给异国为王妃的只有贾探春。偏巧,潇湘妃子就是贾探春给林黛玉取的。

贾元春省亲大观园时,除了更改“红香绿玉”以外,还修改“蓼汀花溆”为“花溆”。

“蓼汀”出自唐代罗业《雁》诗:“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说得是大雁迁徙后的惆怅,“雁”通“雪雁”,丫头雪雁本就暗示林黛玉一生像大雁一样漂泊不定。



第六十二回,林黛玉做酒令与“蓼汀”前后呼应,预示终将离开贾家客死异乡。

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

“花溆”出自唐代崔国辅《采莲》诗“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莲为芙蓉,晴雯死后,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明祭晴雯,实祭黛玉。林黛玉第六十三回又掣得芙蓉花签,伏笔她将远嫁为王妃。

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莫怨东风当自嗟”出自北宋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写王昭君出塞匈奴为“宁胡阏氏”(王妃)。王昭君又叫明妃,契合有凤来仪,林黛玉潇湘妃子的王妃身份。

综上,潇湘馆正是林黛玉一生缩影。因贾元春不喜绿玉(黛玉),拆散宝黛姻缘(红香绿玉)。林黛玉被迫与贾探春二女同嫁(潇湘妃子),原因和目的地类似“昭君出塞”,远嫁异国他乡。

林黛玉不可能屈就他人,很快泪尽而亡,贾探春则侥幸成为一国之王妃。而杏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的下一句“芙蓉开在秋江上”更是黛玉、探春结局的影射。

别忘了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您的转发会让更多人看到更多内容,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君笺雅侃红楼


潇湘馆,《红楼梦》大观园中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的住所,而林黛玉又被唤作“潇湘妃子”。把“有凤来仪”改名“潇湘馆”曹公确有深意。

贾政第一次入园时“潇湘馆”的描述“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犹如置身于森森万竹之中,由宝玉提名“有凤来仪”。在元妃省亲观园时改名为“潇湘馆”。元妃回宫后便让宝钗她们住在园中,林黛玉则选了“潇湘馆”。

探春嬉笑时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后,都拍手叫妙。“潇湘妃子”便成了林黛玉的名号。

用“潇湘馆”的千百竿翠竹和“潇湘妃子”的名号不仅象征着黛玉的形象和性格,而且还映衬着她对爱情的执着与以泪洗面的悲剧命运。因此用“潇湘”二字比黛玉在贴切不过了。

个人见解,望指点





一生影音


有凤来仪为元春省亲第一行幸之所,改名为潇湘馆,是贾政心中的绝佳读书处,刘姥姥眼里比上等的书房还要好很多的书房。

潇湘馆的建筑格局

大观园落成后,贾政率门客相公游园题咏,一并考较贾宝玉,这其中也有抬爱之意,毕竟元春闺中之时极为爱护幼弟,也曾悉心教养。

只见“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一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个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贾宝玉题对额于此: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并题诗一首: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潇湘馆布局精巧,匠心独运,清雅至极,浑然皆是江南风,仿佛不为元春省亲而设计,只待其真正的主人入住。

林黛玉客居之所

曹公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交代,元春想起大观园中景致,传谕宝玉共姊妹们去园中居住,宝玉因问黛玉,“你住哪一处好?”黛玉正盘算这事,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映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宝玉听了拍手赞成,言称与自己的主意一样。

黛玉凭着喜欢挑选自己中意的院子,足见其外祖母对她的疼爱程度,与宝玉一般无二。

林姑娘飘逸出尘,风流绰约,满腹书香,与那一竿竹子掩映的精舍为伴,也契合了黛玉的清华品格。

清静淡然,闲适读书。潇湘馆的灵韵便在于:石生甬路,曲折幽美,修竹合映,流水回环,书香雅意,人境合一。

诸多布置好似专门应了林姑娘的喜好一般,而别人都不相得。

潇湘妃子林黛玉的命运

传说尧经过考察,禅位给贤德的舜,还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后来舜帝到南方巡视,病死在苍梧,二妃前去寻找,悲伤不能自抑,泪染青竹,竹上生斑,故称“潇湘竹”“湘妃竹”,二妃也死于江湘。

林黛玉住在潇湘馆,又称潇湘妃子,她的命运已然与湘妃密切相关,预示了泪尽而亡的结局。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探春给黛玉取雅号潇湘妃子,并打趣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曹雪芹的深意便在于此,林黛玉有着潇湘竹一般的品格,为还泪而来,泪尽人亡。


最是青子衿


既然有这么一个先后命名的过程,说明,一、有凤来仪,先是由宝玉指元春、后是由元春指黛玉,只不过前者是有心栽花、后者是无意插柳。

这就说明元春和黛玉,在一个特定意义上,是相同的,什么特定意义?你有兴趣的话,就琢磨琢磨,这里不多说了。

这里一开始名曰“有凤来仪”,指贵妃在此驻陛并有仪仗铺陈,显然,“凤”即指贾妃元春,字面故事。

而黛玉住进来时,这里已经改名为“潇湘馆”,从宫廷里来的贾妃也被替换为从江南(扬州在地理位置上虽不能说属于江南,但在文化上是和江南同出一脉的,明清时期的大江南省也包括扬州吧?)民间来的林黛玉。

所以这里发生了一个转换,或替换。自称“草木之人”民女林黛玉实际上才是“有凤来仪”的主人,而这是作者一直笔下暗暗着力的一点,我认为。当然,这一层含义属于隐秘层了。说开来会很长,就此打住。

这里提醒一下,在对于隐秘层的理解上,请不要忘记这是一部小说,是一部文字艺术作品,所以我自己在解读时会很尊重它在思想、情感以及美学上的完整性。


TeaC


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节描述,"忽抬头看见前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宝玉说,"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因此题名"有凤来仪″。因为传说凤是食竹实的,恰好这里满院置竹,正是凤凰栖息之地。古时多以凤凰比后妃,题为"有凤来仪″正合。凤又是孤高不凡的仙鸟,借以比喻后来居住在这里的林黛玉,也相合。因为林黛玉聪明灵秀,孤高自诩,具有凤的气质。

.在贾宝玉眼中,林黛玉"兩弯似蹙非蹙(juan)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也曾有前人形容林黛玉,"看到竹影参差,苔痕浓淡,发出红颜薄命,孀母弱弟俱无的哀叹。见秋风疏雨,叶落花谢,又产生寄人篱下,孤寂无依之感,发出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的感伤。″。作者把林黛玉安排在千百竿翠竹遮映的潇湘舘中,正是为了以景映情,更好地展现林黛玉多才多艺,但身体多病,疑虑过甚,压抑郁闷的特殊心理,特殊性格。至于有人偏要猜测日后林黛玉嫁给北静王,甚或入宫为妃,本人不敢苟同,就不多作议论了。


陈老师224723857


曹公这样写大有深意……

“有凤来仪”暗指林黛玉就是凤凰,身份高贵的凤凰,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非宝玉不嫁。

“潇湘馆”一写出幽静的环境,这里青竹多,喻指林黛玉的节操,质本洁来还洁去;二暗示林黛玉的结局,为爱的人,泪尽而逝。


据说舜帝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帝妃娥皇、女英往寻,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死,被泪染的青竹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

而且林黛玉的诗社的名号为“潇湘妃子”,实际上也是在隐喻,在暗示她的人生与结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小说的每一处情节都是作者的精心构思,细细品味,总能品出深意。


融融118


潇湘夜雨惊妃梦,

云散香消金玉前。

一叹生世若浮萍,

却是玉带挂林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