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沃野千里,漢王朝為什麼不軍墾農耕而直接統治?

南渡唐後人


導言:

華夏種族的發展離不開平原肥沃土地,開始時是先從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崛起,然後慢慢擴張到關中平原,再到川蜀盆地、雲夢平原、珠三角平原、邕江平原、河內河谷平原……作為最北的東北盆地平原,雖然早在戰國時期,燕國就不斷開發,但由於種種因素,一直都沒能全面控制該地區。

先秦之前,周朝分封天下,據說分封了800多個諸侯國,其中姬姓諸侯大都佔據著中原,這塊最肥沃的兩河流域平原(長江和黃河之間),另外的異性諸侯王,大都是分封到外圍作為周王朝的藩籬,這些異性諸侯中多以反商功臣、或是上古大族為主,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姜子牙,分封齊地,佔據了山東平原。

歷經了百年的發展之後,西周時期,秦國先祖得到了周王室的分封,到了當時還是異族統治的關中一帶。秦國曆經了數代人的不斷征討,直到戰國中期,其內部依舊還是與異族雜居的現象——最有名的就是商鞅變法後,秦惠文王時期,宣太后羋月(羋八子)還要委身給義渠王,而義渠就是河套一部。

雖然戰國戰亂不斷,但人口的並未因此銳減,其主要因素就是各國在戰爭中不斷廢棄了周禮,進行各種改革,再加上民間出現的百家學說,使得戰國時期的各國在改革之後,不斷開發土地,尋求更多的糧食,以及培育出更多的人口。

因此到了漢朝之時,關中地區的人口已經過數百萬,到了“文景之治”時,全國人口已經達到了2000多萬,到了西漢末年時,根據史書的統計進行推算,應該在4000萬左右。

而王莽篡位,到劉秀登基,東漢施行的是大莊園式的經濟體制,使得大量的人口被隱藏,但人口一直也能維持在2700萬左右。而根據史學家的探討認為,東漢時期應該有30%-50%的人口被世家豪族所隱藏起來,若是這樣,那麼東漢鼎盛時期也應該達到3000萬左右的人口。

當時的農業科技並不發達,達成這樣的人口基數,若以唐初時期的人口基數對比,也能發現,其實4000萬左右的人口是當時的關中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其他的小平原或盆地的負荷程度了。

為什麼漢、唐時期不佔據東北盆地平原呢?

事實上,漢朝也確實對東北盆地進行擴張,且兩漢以來,均未像後世那樣,對這塊區域進行所謂的羈縻政策,而是將該地區列入了郡縣制,也就是中央管轄的。

但是!漢代以來,均為完全控制、佔據東北盆地,而是以舊燕地的為基礎,設立郡縣,其中分別設立,遼東郡、遼西郡、以及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

而到了東漢時期,將遼西納入了幽州郡,繼續設立遼東郡,和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

《前漢書·地理志》載:"遼東郡,秦置:屬幽州,縣十八:襄平、新昌、無慮、望平、房、候城、遼隊、遼陽、險讀、居就、高顯安市、武閃、平廓、西安平、文、番漢、沓氐"

那麼為什麼漢唐時期不完全佔據該地區呢?

一、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漢唐時期的政治中心和防禦中心在西北方向,而非東、北方向。

漢承秦制,劉邦雖為漢王,但其起兵與西楚霸王爭奪天下的根基,其實依舊是舊秦所在——關中與川蜀!

因此西漢的政治中心在長安,整個帝國的重心是在西北區域,而漢王劉邦雖然覆滅霸王項羽而稱帝,可南方依舊並沒有完全佔據,所以劉邦才將藩王全部分封到南方舊楚地、舊燕、舊吳越等地。

精華所在的關中、川蜀、中原、荊州南部都在中央直轄之內。

為什麼劉邦要這樣分?有一個因素就是,中央對付西面和北面的匈奴異族,而其他劉姓藩王則對付東、北區域的異族,和對付西南的蠻族。

”七王之亂“後,雖然天下歸郡縣制,可依舊在西南方向保持了藩籬和郡縣兩制度的存在。主要因素就是南方依舊還沒能完全開發。

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北方強敵依舊。

兩漢存在約600多年,一直到曹魏時期,北方匈奴王朝依舊存在。

因此漢朝時期,主要的力量是集中在北方,不斷防禦、進攻草原部落,搶奪更為肥美的河套之地,開發並以陰山山脈構架防禦體系。當然由於陰山山脈的不連貫,致使漢代兩朝,在這個區域的開發也是強則佔據,弱時後退的局面。

二、有更好的地方開發,為什麼一定要去佔據寒冷的東北平原呢?

前面提到,漢初時,南方只是名義上的漢代領土,可其內部依舊存在著各種未同化的種族。

史實中,直到漢武帝時,佔據福建一帶的閩越國才逐漸內附漢朝,而粵地和湖南、桂地等等的如“西甌”、“揚越”、“駱越”、”南越“都只是羈縻狀態,這些地區大得很,有溫和,且水源又多。

“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漢書·地理志》

史實中記載的漢代兩朝一直偏重北方,將政治重心和防禦重心放在北方區域內,很少記載有對南方的開發,可從一些有限的資料中也能看出,漢朝開發南方時也是極其艱難的:

1、“南方陽氣之所積,暑溼居之,其人修形兌上,大口決眥,竅通於耳,血脈屬焉,赤色主心,早壯而夭。”——漢代的“南方人”淮南王劉安在《淮南鴻烈·墬形訓》2、“賈生既以適居長沙,長沙卑溼,自以為壽不得長。”——《史記·屈原賈生傳》

雖然南方艱難,可相對而言也好過東北的寒冷吧

三、冷、且不易防守

棉花的應用是到了宋代時期才開始的,宋以前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

這也是為什麼漢代雖然多次擊敗匈奴人,但無法佔據草原的根本因素之一。缺乏廉價的、且平民化的禦寒手段。使得秦漢時期,對草原的擴張到了九原城和朔方城後(內蒙區域),就無法再推進了(更多的是遊牧民族的侵襲導致的)。

其實不是東北的松嫩平原的糧食產量不高,而是遼西走廊的糧食產量不高!

遼河平原,早在戰國時期的燕國,就已經不斷開發擴張了,到了西漢和東漢戰亂時期,遼東因戰亂不頻繁,成為了人們避難的選擇之一。因此魏晉南北朝時,慕容氏燕國是非常繁華的。

但問題在於,遼河平原雖然適合種植糧食,但連接它與幽州之間的遼西走廊,直到元明時期,依舊還是一片鹽鹼地和沼澤之地,難於通行和開墾。

這就成為遼河平原難守的原因之一,每當遊牧民族攻擊此處時,連接處的遼西走廊因為缺乏城市、城堡的存在,極易成為遊牧民族攻擊並切斷遼河平原與幽州之間的聯繫。

且後世也確實如此,唐時的突厥、遼時的金國女真,明時的滿洲女真,只要一切斷遼西走廊,東北就成一國。

四、古代農業無法突破南北分水嶺

東北中部的松嫩平原,是大片的沼澤地,直到建國後才能夠大規模開墾。如此龐大的沼澤地,是漢朝無能為力的,就如江浙一帶的開發,直到唐宋時,才解決掉沼澤的問題。

再則,東北是有一條分水嶺的存在的,將東北地區分隔成南、北兩大水系、兩個平原——松遼分水嶺,以南是遼河流域、遼河平原;以北是松花江—黑龍江流域、松嫩平原。

遼河平原,早在先秦時期的燕國已經開發了,可松嫩平原,直到明朝,都無法突破這條分水嶺,無法完全在松嫩平原移民、屯墾,就更別說漢朝了。

惟東北奴兒干國,道在三譯之表,其民曰吉列迷及諸種野人雜居焉。皆聞風慕化,未能自至。況其地不生五穀,不產布帛,畜養惟狗。或以捕魚為業,食肉而衣皮,好弓矢。諸般衣食之艱,不勝為言。是以皇帝敕使三至其國,招安撫慰,□□安矣。聖心以民安而未善,永樂九年春,特遣內官亦失哈等率官軍一千餘人、巨船二十五艘,復至其國,開設奴兒干都司。”——《永寧寺碑》碑文。

這碑文是明朝時期的,就”況其地不生五穀,不產布帛“,就能看出來明朝奴兒干都司的尷尬情況了。


所以,不是漢王朝不施行軍墾農耕,完全佔據整個東北平原,而是漢王朝已經去開發遼河平原了,但是再北的松嫩平原,實在種不出太多的糧食,猶如雞肋一般!(但是清朝時期是有機會的,因大航海時代和科技的進步,已經有培育出來的作物能在這個區域種墾)。

圖片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必刪除


史之為用


導讀:東北地區的沃野千里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在古代封建王朝時期屬於長城以北傳統遊牧或者漁獵民族的活動範圍。東北平原北至松花江、嫩江,南到渤海灣都是富庶肥沃的黑土地。雖然歷史上東北地區曾經存在過渤海、高句麗等綿延數百年的地方政權,但是因其國土的只涉及到了東北平原的一部分而且農業化水平也不高所以開發程度很有限。在古代大多數時期東北都是遊牧或者漁獵民族的牧場或者活動區域,而不是以農耕為主的場所。歷史上只在距離長城不遠的遼河地區存在少量的農耕活動。所以古代中原王朝之所以沒有在富庶的東北實行軍屯或者農耕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東北平原也叫松遼平原,橫跨遼吉黑蒙四省。分佈有大量肥沃的黑土地,糧食產量佔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那麼這麼富庶的黑土地在中國古代就沒有被中原王朝開發利用呢?如果早一些開發,又能增加多少人口和國力啊。其實各有各的難處,古代封建王朝受制於嚴苛的自然環境以及低下的社會生產了無法完成對於對東北黑土地的開發和利用。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東北高緯度自然環境惡劣,在棉衣沒有普及的情況下無法完成移民屯田過程

中原王朝從漢朝西域納入中原版圖以來,似乎成了大一統王朝的標配。如果那個一個王朝沒有完成西跨蔥嶺,似乎都不太好意思說自己是大一統王朝。西域能納入中原版圖一方面的原因是軍事方面的原因,出於對付草原遊牧政權的需要;另一個方面的原因就是經濟方面的原因,絲綢之路的開通不但可以互通有無還可以徵收賦稅。

其實這兩方面的意義都被都有,但是東北沒有納入中原王朝版圖原因如下:1、東北絲綢之路的開通到唐朝渤海國時才開通,影響面較小隻有日本等幾個國家且不穩定。2、東北部的維度明顯高於西域,不但冰雪週期長而且溫度極低。棉花大規模應用還是在元朝,此時棉衣才開始普及。在棉衣普及之前根本不可能去東北大規模開發,而在元朝之後的明清兩朝東北不是蒙古的牧場就是女真的牧獵場所哪裡有大規模農耕的機會。


此地有不斷湧現彪悍的遊牧、漁獵民族,想長久佔據進行永久性屯田難度很大

從東胡被匈奴擊敗後就被迫從草原中心遷徙到東北的白山黑水間,所以東北的烏桓、契丹、鮮卑等族基本都出自東胡一系。東胡與肅慎、濊貊構成了古代東北三大主要部族,有他們衍生出的民族與中原王朝伴生了幾千年。

這些部族從小生活在惡劣嚴苛的自然環境中,加上生存的需要必然變的彪悍尚武。不是與獵殺野獸充飢就是與敵人廝殺,所以這裡的危險絕對不是西域幾十個邦國所能比擬的。如果說攻佔這裡可以構成中原王朝對付草原的右勾拳的話,首先要和這裡的部族做生死較量。

這裡的部族彪悍尚武、不畏生死,基本不主動襲擾中原王朝;加上這裡的嚴酷的自然環境,如果讓中原王朝耗費國力恐怕得不償失。所以即便強盛在設置漢四郡和滅掉高句麗後也沒有進一步向北發展。僅僅停留在相對溫暖適合耕種的遼河流域,再往北的吉林、黑龍江則沒有涉足。唐朝只保留了羈縻統治,否則也不會有渤海國的崛起。


受制於低下的生產力,中原王朝根本無法勘測出冰天雪地下有龐大肥沃的黑土地

東北平原橫跨四省,由遼河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構成。在古代生產力低下,鐵質農具以及牛耕普及過程的跨越千年。沒有現代化遙感測繪技術,沒有大規模的系統開發誰知道這裡還藏著如此規模的富庶黑土地?古代王朝充其量發現開發遼河平原而已,這裡距離長城不遠溫度也比較適宜所以成為中原王朝開發利用較早的地區。

至於北部的兩大塊黑土地基本沒有什麼機會。曾經東北的兩個政權高句麗、渤海國雖然農業也比較發達但是國土太偏僻沒有覆蓋到平原全部,而且不是全部以農耕為主所以沃野千里的東北從來沒有被大規模開發過。至於遼滅渤海以後,除了保留遼河耕種以外其他都已經開始恢復放牧了。到了金國崛起入主中原後,東北人口大規模遷入中原。東北人口大幅度降低,誰還去在冰天雪地中耕種?在清朝末期闖關東以前,東北人口在明清兩代都比較少且基本都不從事耕種。


缺乏高產、抗旱抗寒作物

現在東北糧食生產能佔到全國的三分之一也是循序漸進的:建國後經過北大荒變北大倉的系統開發後,東北大平原才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地。主要高產作物玉米、大豆、土豆等高產作物都是在清朝才傳入我國的,古代封建王朝根本沒有高產作物根本不足以支撐東北大規模的耕種。除此之外,即便是常見的小麥等農作物也是經過科學育種後的抗旱防寒的優良種子。這在古代落後生產力情況下不容易達到。


小結:

綜上所述,東北雖然我也千里但是在古代沒有機會大規模進行耕種。東北大平原在新中國建立後才變成目前重要的糧食產地。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要弄明白漢王朝對東北不軍墾農耕,而直接統治,就先需要了解歷史上的東北。

東北古稱營州、遼東、關東、關外、滿洲,是中國東北方向國土的統稱,括今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尚書·禹貢》曾最早把東北載入典籍,把遠古中國劃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蓋今遼寧省西部地區;“青州”則把今遼寧南部主要是遼東半島置於州的轄境之內。相傳大禹治水後,天下設立九州,而舜又析“九州”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東北是幽州,即遼寧北鎮以西地區簡稱遼西;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即今北鎮以東地區稱遼東。

夏商時期,華夏政權僅僅限於黃河長江流域,而到了周代,周天子分封諸侯以屏藩王畿,賜周召公姬奭以東北之地,建立燕國。

在中國古代,東北地區主要生活著三大族系,一是蒙古-東胡系,二是高句麗-鮮族系,三是肅慎(女真族)系。這三大民族先是在東北地區各自為政、互相攻伐,後來逐漸走向統一,對東北地區的發展變遷產生了巨大影響。

漢朝並未實質統治東北地區

公元前7世紀左右,燕國向遼西一帶擴張,並跨鴨綠江進入到時朝鮮,這是華夏政權第一涉足東北南端,由此直接統治遼南地區。戰國時期《山海經》記載,“東北海之外,有肅慎氏之國”,這說明東北大部分地區被肅慎國(即女真族)統治。


漢武帝於公元前108年,設置了樂浪郡、玄菟郡(約在今朝鮮咸鏡道)、真番郡(約在朝鮮黃海道、京畿道各一部)、臨屯郡(約在今朝鮮江原道),史稱“漢四郡”,漢四郡將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納入了漢帝國的統治範圍。漢四郡之包括瀋陽以南的半個遼寧地區,並未涉足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此時的東北地區主要受扶餘國和高句麗控制。

東北的真正富饒起於19世紀

東北是歷代統治者羈縻統治的蠻荒之地,即使是龍興於東北的滿清政權,在入關之後也將東北封禁。清朝中期以前的東北大地人丁稀少,是罪犯的流放之地。19世紀,沙俄在北方的威脅迫使清政府被迫放開了“柳條邊”,撤銷了對於東北的封禁。而關內山東地區遭遇連年旱災,如洪水一般迅速覆蓋了從遼東半島到黑龍江畔的大片無主荒地,為東北的開發建設一次性填充了大力的勞動力,東北也逐漸成為農業富庶的黑土地。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東北沃野千里是19世紀之後才逐漸形成的,而在漢朝統治時期,並未真正實質實現統治,更不用說進行農墾了。


四哥聊歷史


漢朝時出了長城就是遊牧民族,漢朝種植技術和農作物根本無法征服東北的氣候!承載人口增長的主力農產品玉米,紅薯,土豆都是後來才傳入東北!

其中玉米是明朝末年才傳入中國,真正適應東北種植也是到了建國之後!紅薯是在明朝萬曆年間才傳入中國!土豆也是大概在明朝傳入中國!

東北真正稱作沃野千里應該是從清朝末年,特別是偽滿洲國開始,日本把東北當做自己國土經營,二戰結束之前東北的工農業產值位居世界第四!


醉之春日照綠茶


不請自來

其一,當時的東北地區,人口稀少,苦寒之地,遠離中原,不宜耕種

其二,當時漢朝雖強但人口有限(極盛也就6000萬,南方大面積肥沃土地還沒得到開發,東北更不會得到重視,這一情況一直持續的明朝才有所改觀!

其三,發展空間與戰略意義不大,西北地區同樣不適耕種,人煙稀少(也好過東北太多),但戰略意義重大,破匈奴西北必不可少,聯繫世界唯一的橋樑(絲綢之路)要道必進此地!

其三,難受義攻,攻下來守不住,守住也意義不大,東北在北荒無人煙更別說國家




外太空的首富


古代時的農業技術,包括育種技術和耕作技術都不適合東北地區。東北土地是肥沃,但土地不是農耕的首要條件,首要條件是氣候,也就是溫度,陽光和水。有了這三個條件,貧瘠的紅土地也可以發展農業。東北農作物生長期太短。當時沒有合適的品種。所以東北發展農業才是近代的事。古代是無法農耕的。


銀河淘玉


東北地區在中國歷史上之所以得不到重視,一是氣候寒冷,是所謂蠻荒之地,是狩獵民族的發祥地。二是東北向北是荒無人煙,沒有什麼可以開發的土地。而西域是通往波斯灣西亞的通道,一方面聯合西域各國孤立匈奴人,一方面是中原溝通中亞西亞的貿易之路,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太興真人


你忽略了當時農耕文明的生產力還不能有效抵禦北方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更肥沃更容易開墾的南方也才剛剛開始開發。


真誠地看著你


那是生產力還比較落後,人口也相對較少,人與地的矛盾還不是那麼突出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農耕民族在遊牧區站不腳的原因是,抵不住機動性遊蕩強的胡虜擄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