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到底学的是什么?临帖,到底学的是什么?


临帖,到底学的是什么?临帖,作为学习书法的首要途径,也是唯一途径,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书法大家很多都有终身临帖的习惯那么,临帖的意义到底在哪,应该如何临帖呢?我们面对字帖,就是面对我们的老师,初学者都是在临习古代经典,那就是面对历史上的书法大师。有句老话说的好:不尊敬老师的人,永远都学不到老师的真本领。不尊重经典及其创造者,一样不会学到这个帖的精髓。

尊重,不是盲从。很多经典的名帖也有一些不甚妥当之处,有些拓本,也有不清楚的地方,那么这些地方,作为初学者,是可以绕过去的。

例如《勤禮碑》拓本中的这一行字,原为“君讳勤礼”,由於碑石漫涣,在拓本中已经不能完美的呈现出来了,所以初学者在临写的时候,可以暂时不写。而《玄秘塔》中的一个“礼”字,显然已经扭曲了,在临习的时候,也选择略过。

临帖,到底学的是什么?临帖,到底学的是什么?

碑帖中絕大部分的字,都是极其精妙的,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研究。不仅究其形,更需要通过形,学习到“法”,通过对“法”的掌握,归纳到“理”的高度,通过对“理”的参透,最终达到“道”,也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临帖,技术层面上看,必须首先写的像古人。我们深入的讨论一下,写的像到底还有什么内在优势。 我们都知道笔画形态都是由毛笔的运动形成的,我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老师的总结,不难得出碑帖当中笔画的运动路径,但难就难在,我们不知道要以什么样的节奏,什么样的力度能够让笔画只要经过了这样一种运功状态,就一定能产生帖中的效果,如下图,同样的运动轨迹,由于力度的不同,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临帖,到底学的是什么?临帖,到底学的是什么?

而且要是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也很难保证笔画的长短粗细以及角度弧度。帖子其实也是一个“规范”,长时间的临帖练习,也能让我们运笔的精确度得以提高,临帖未经“像”这一关,很难做到心到手也到,很多时候明明想的是这样,但是却在自己的笔下表现不出来。

宋代的书法大家米芾以“集古字”闻名后世,经他临写的书迹,几可乱真,可见其手上的功夫到底多深,正是由于这种功夫傍身,米芾才能在书写的时候毫不犹豫,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 临帖需要掌握很多技术。首先我们不得不说,基本功是最主要的几点之一,另外,除了对于字形的学习,更要深入字理的学习,学习字的势,学习笔画的排叠穿插,学习造险和救险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欧虞一派书家,笔画的粗细对比不强烈,他们所用的造险和救险的方式,多是在笔画的长短和角度上做文章,而颜体字则多用笔画的粗细对比和角度,柳体字相对两者,则兼施之。 精通一门,首先是训练对于笔的掌控能力,然后是对于结字道理的体会,在理解了一门字帖以后,再去临习别的字帖,一定事半功倍。在笔者的粗浅理解中,临会了一门贴,再临其余字帖,只要取己所需即可。

中华先贤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优秀的范本,而精一本,最少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把每一本都写的乱真,只要吸收了这本帖子最为精华和自己最为喜欢的东西便好。 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临帖是伴随着我们一生的学习手段,同一本帖,不同的时期去临写,体会也不尽相同。临帖和创作,一定要结合起来,才能更加迅速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自己写不好的字,去名家的书迹里找字理,逐渐丰富自己,这样才会让我们在书法艺术这条道路上越走越有深入、越有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