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对孙策和孙权的评价差距为什么那么大,他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戰國君


孙策,孙权兄弟俩,大英雄也!,曹操莫能争锋!可惜三国演义,已经被多人篡改过了,借曹操的嘴,任意瞎说,早已面目全非!


静里水声1


孙坚很了不起,他的两个儿子孙策、孙权兄弟俩都非常有出息,都是雄才大略之辈。而一代枭雄曹操对这两人的评价则大不相同。

在《三国演义》第21回中,曹操邀请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谈起天下豪杰之士,其中就说到了孙策。刘备是怎么评价孙策的呢?刘备认为“孙伯符乃英雄也”,因为他“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刘备挺有意思,他在谈到各方英雄的时候,顺序是淮南袁术、冀州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当时孙策虽然勇武,但他尚寄身于袁术之帐下。刘备将年轻的孙策与袁术、袁绍、刘表这些地方大诸侯相列,也算是慧眼识人。

曹操则认为,“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说孙策是凭借着他老爸孙坚的威名,不能算英雄。那么,曹操是蔑视孙策吗?当然不可能,曹操在与刘备的讨论中以各种借口否定了刘备所有的提名,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引出最后那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曹操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惊吓刘备,“一震之威,乃至于斯”,迫使刘备产生危机感,惊恐之下迅速逃离许昌,从后面曹操的种种行为来看,曹操是达到了效果。

在《三国演义》第29回中,建安四年,曹操再次评价孙策,与上次煮酒论英雄时就大不相同了。

因为这个时候孙策已经袭取庐江,击败刘勋,迫降华歆,声威大振,麾下兵精粮足,俨然成为江东之霸。孙策派张纮到许昌上表,名为献捷,实则示威。而曹操此时尚面对北方袁绍的巨大压力,无暇南顾,得知孙策势力强盛,感叹道:“猘儿难与争锋也!”还把曹仁的女儿许配给了孙策的弟弟孙匡。一边安抚求和,一边去拒绝了孙策担任大司马的要求。曹操这是求和而不示弱,告诉孙策,这个地盘上还是我说了算。

在《三国演义》的第29回中,通过使者之口,再次体现了曹操对孙策的看法。

留在许昌的张纮派信使到江东来见孙策,孙策问询起来,使者说:“曹操甚惧主公;其帐下谋士,亦俱敬服;惟有郭嘉不服。”为什么郭嘉不服呢?因为郭嘉认为孙策“不足惧也: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曹操是怕孙策吗?当然不是,当时曹操与袁绍翻了脸,双方已经开始调兵遣将,官渡之战拉开了帷幕,曹操的主力部队都调往北方与袁绍对峙,这种时候,就怕孙策从屁股后面来一下子,所以“深惧之”。而郭嘉早有预谋,知道一项惊天动地的刺杀行动正在展开,所以说孙策必死于“小人之手”。

在《三国演义》的第61回中,曹操兵进濡须口与孙权大军对峙,曹操率众策马登上山坡,遥望敌情,看到江东船队阵列严整,旗甲鲜明,调度有方。孙权亲自挂帅,坐在大船上,“左右文武,侍立两边”。曹操扬鞭指叹,说出那句著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曹操这一方面是赞叹孙权的勇略和能力,不像刘表的儿子,蠢笨如猪:长子刘琦被刘备玩弄于股掌之间,幼子刘琮性懦软弱,曹操大军一到,束手而降。两个儿子皆无能之辈,断送了刘表的大好基业。

另一方面,曹操也是由感而发。因为就在出征之前发生了一件大事:荀彧劝谏曹操勿受九锡,激怒了曹操,赐盒自尽。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曹操其实已成骑虎之势,难以抽身了。都说是“功成身退,解甲归田”,说的挺好,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权力一旦交出去,以汉献帝和他那帮所谓的“忠臣”的德行,曹家能不被灭族?不仅是曹家、夏侯家,有多少为国征战的将士们都要受害。

有些路一旦走上了,就再也无法回头了。想保住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曹操的儿子们又有谁能撑起这份责任来呢?荀彧不想让曹操将权力继续传递给子孙,那曹操死后,他的家族和部下将面临着何等恐怖的后果啊!

孙策年纪轻轻就被刺身亡,孙权是少年接位,权力的更替还算是平稳,经过打拼,孙权的势力稳固,鼎立三分,能打造出这样的局面,可见其超群的能力。所以曹操不但是感叹孙权的才略胆识,也是对自己家族未来的期盼和担忧。


馋嘴肥猫铲史官


现在的问题是曹操对孙策的评价,没用!当时就被郭嘉给否了。

曹操:猘儿,谓难与争锋。郭嘉: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垒相持,孙策暗中盘算袭击许都,迎取汉献帝,便秘密整顿军队、部署将领。曹操已无力东顾,叹息说:“难以与他争锋了!”就打算对孙策实行安抚。于是把弟弟的女儿许配给孙策的小弟孙匡,又为儿子曹彰迎娶孙贲的女儿,用礼征召孙策的弟弟孙权、孙翊,并令扬州刺史严象举荐孙权为茂才。

曹操一直担心自己如果全力和袁绍火并,无力防守许都,背后的孙策会趁机来偷袭自己。犹豫不决之间,郭嘉献计说,孙策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孙策被许贡的家人射中,五月五日身亡。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坞。孙权以舟师围攻曹操水军,俘获三千馀人,曹军溺亡数千人。在与之相持一个多月后,孙权成功地劝退了曹操。《三国志•吴主传》裴注引《吴历》: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馀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吴大皇帝孙权!)

《三国志·吴主传》注引《吴历》: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


公明淏


曹操对孙策的评价:

“猘儿难与争锋也。”这句话是在孙策平定了江东,拥有了江东之地后说的。当时,曹操准备招抚孙策,但孙策不听招抚。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感叹了上面那句话。这里的“猘儿”,是小疯狗的意思。曹操这话是说,孙策这只小疯狗,真是难以和他“争锋”啊。

曹操对孙权的评价是: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评价这句话,是在曹军进攻濡须口,与孙权对峙的时候,看到孙权军容整肃,感叹而说的。

曹操对孙策孙权的评价,看起来都是赞扬。但是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了,曹操并不欣赏孙策,而是更欣赏孙权。因为他说孙策是“小疯狗”,而愿意他的儿子向孙权学习。

曹操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情感取向呢?

咱们得从曹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曹操的理想是什么?是扫六和,平天下。因此,他最欣赏的,同时也最忌惮的,就是能平定天下的人。曹操在刘备势力还很弱小的时候,就对他很防范很忌惮,就是因为刘备是一个和他一样,有大志向,而且可能平定天下的人。

在他眼中,孙策虽然打起来很厉害,但是仅仅是一员战将,是一个项羽似的战将,当不了君王。就算他把江东打下来了,但那是以力服众,这并不是君王应该采用的方式。项羽最终没有获得天下,同样的,可以预料,孙策也可能坐不稳江山。

这种看法,不仅曹操,郭嘉也是这样看的。当时曹操和袁绍准备官渡大战,大家都害怕孙策从后面偷袭。当时郭嘉就说:“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郭嘉预言孙策这样的人会死于“匹夫”之手,最后果不其然。

就算孙策最后没有被仇杀,对付这样的人,只需要派得力战将就能解决问题,并不值得重视。

而孙权就不一样了。孙权是当君王的。当孙策去世,他当权后,结交豪杰,礼贤下士,察纳雅言,勤政爱民。很快,他就消除了江东人民对孙家的仇恨,江东的人才都云集到他身边,积极为他出谋划策。可以说,最终他能够打赢赤壁大战,就是胜在群策群力,众志成城。

作为想统一天下的曹操来说,很显然,孙权这样的人,是他又欣赏又忌惮的。


老刘侃三国


《三国演义》中,曹操在不同时期对于江东的孙氏兄弟做过评价。在许昌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之时,对于刘备提出的孙策乃英雄的看法,曹操做了驳斥,认为 :

“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而之前刘备认为孙策是英雄的论据,也是相当充分的:

“有 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刘备和曹操对于孙策的评价,迥然不同,那么,究竟谁是正确的?毫无疑问,刘备更为有理有据。当时的孙策,青年丧父,寄居于袁绍帐下,后来凭借着父亲留下的旧将,打下了一片基业,并且巩固了自己的根据地。孙策的奋斗史,说明他的成功,不仅仅是凭借孙坚的名声,更多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刘备说的没有问题。而曹操的“藉父之名”之评价,毫无疑问抹杀了孙策自身的能力,有避重就轻之嫌。

那么,曹操是真的看不出来孙策乃一代英雄吗?当然不是。青梅煮酒论英雄,是曹操针对刘备策划的一场鸿门宴,目的就是要试探刘备,看看这位皇叔究竟是不是一条“潜龙”,借机了解一下刘备的底细。所以,曹操最终的目的,是对刘备说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因此,无论刘备指认谁为英雄,曹操都会否认。

对于孙权,曹操的评价是: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很显然,这是将孙权与刘表的儿子相比较而言,当然,刘表的儿子的确不如孙权,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实际上,曹操的这句评价,仅仅是基于表象:

领百余 人上山坡,遥望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摆列。旗分五色,兵器鲜明。当中大船上青罗伞下, 坐着孙权。左右文武,侍立两边。

孙权的阵势非常强大,军容整齐,加上孙权本人长相比较庄重,于是曹操发出了这句感叹。可以说,曹操这句评价,并不是对孙权能力的认可,而仅仅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而且曹操将孙权与刘表的儿子放在一起比较,本身就说明问题了,他并不认为孙权真的是世所罕见的人才。

所以,曹操对于孙权与孙策的评价不同,仅仅是因为评价之时的情形和需要不同而已,并不能以此为依据来说明在曹操自己的评价体系中,孙策真的不如孙权。


庭州行者


曹操《三国演义》中对孙策的评价: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黄口孺子,非英雄也。”

孙策在大破黄祖、上表报功时,曹操读了那篇气势磅礴的表文,才对孙策刮目相看,说:“狮儿难与争锋也!”这不是曹操开始时看人不准,而是英雄也需要有事迹表现出来,才能被别人发现。

《三国演义》曹操对孙权评价是:“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演义》很多都是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并不能代表曹操的立场。


历史一般般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听说孙策已经平定江东六郡,不禁叹息道:“猘儿难与争锋也!”接着把他的侄女许配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又让自己的三子曹彰娶了孙贲的女儿。并命扬州刺史严象推荐孙权为茂才,以此来拉拢和牵制孙策的势力。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与孙权在濡须相持了一个多月,始终无法攻破濡须口,他见吴军阵容整肃,孙权英武异常,颇为羡慕。不禁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语。

从以上可看出,曹操并没有贬孙策赞孙权的意思,他对孙坚的这二个儿子都很佩服,对两人的评价,更多的是表达了他心中的羡慕之意。


扬生解史


当年江东豪强林立,孙氏父子又没有立锥之地,所以曹操以为他们不会有什么大作为,后来人家孙策平了江东,不要说曹操,谁看了也不敢小瞧人家


飞鱼营


我还是觉得张松对曹操的评价,更实事求是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