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的衰敗真的是因為日耳曼人而衰敗的嗎?

我一定是蛋蛋疼


歷史上每個帝國的衰敗都是由很多內因加上外因所致的!

西羅馬的衰敗有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個,三世紀危機,塞維魯王朝最後一個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被殺後不久,帝國曾同時湧出六個皇帝;而瓦里安被波斯俘虜後,羅馬出現了三十多位叛亂者自稱皇帝,其中高盧帝國和帕爾米拉一度分割出去。諸帝征戰,無休無止。

皇帝自身無論戰功何等顯赫,都難以自全其身。奧勒良、普羅布斯都是戰功彪炳的帝王,但都死於無常的叛亂。

到戴克裡先時,這種可怕的情況才得以改善。君士坦丁大帝登位後,更建立了嚴實可靠的傳承體系,使得東部帝國皇位的合法傳承有效維持到莫里斯皇帝7世紀的時期。

羅馬開始衰敗。

第二階段的崩潰,起於瓦倫斯放縱哥特難民入境,以及在會戰中決定性的失敗,隨後,狄奧多西大帝將無法控制的蠻族引入軍隊,使之成為軍隊主力。並在兩場內戰中摧毀了西部的軍事力量。

緊接著就是狄奧多西大帝的突然死亡,並由他孱弱的兒子霍諾留接管紛亂的西部,霍諾留隨後殺死了斯提裡克,這一錯誤的直接後果就是羅馬第一次被蠻族西哥特人攻克,緊接著是西哥特人佔據了高盧西南部,法蘭克人從附庸走向獨立,蘇維匯人、汪達爾人、阿蘭人湧入西班牙。

西羅馬開始崩潰。

第三階段,霍諾留的死亡和西部羅馬權臣的內鬥,讓汪達爾人征服了阿非利加和迦太基,西羅馬永遠失去了最繁榮的省份。

而埃提烏斯和瓦倫提尼安三世的先後死亡,不僅讓西部帝國的行省走向獨立,也讓汪達爾人洗劫了羅馬。

西羅馬進一步走向崩潰。

第四階段,西羅馬的哥特將軍裡西墨掌管了意大利地區的軍事力量,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先後殺害了約維圖斯、馬約裡安、安特尼烏斯等羅馬皇帝,使得西羅馬中央政權進一步弱化,而且惡化了與東羅馬的關係。

在馬約裡安死,及東西羅馬聯合討伐汪達爾失敗後,西部羅馬走向毀滅的命運就不可避免。

第五階段,安特尼烏斯死後,意大利地區實際上先後被哥特人裡西墨,勃良第王甘多帕德,日耳曼將領奧列斯特和蠻族將領奧多亞克統治。

此時的西部羅馬已經名存實亡,直至名亡實亡。

東部羅馬又是很長很長。



瘋狂的貓咪吖


日耳曼人只是一個外部因素。

羅馬最開始的統治僅侷限於意大利境內,在羅馬不斷擴大戰線後,每次戰事結束,一部分羅馬軍團就不得不留在原地駐守,所以在離開意大利後,羅馬的許多軍團就喪失了羅馬公民的意識,軍團將領控制著軍隊和被征服的國家,士兵們的眼裡只有自己的統帥,因而與羅馬的關係漸漸疏遠。

羅馬在意大利各族人民的幫助下征服了地中海和周邊區域,也在把各種特權回饋給意大利各族人民,有了羅馬公民的頭銜在當時就相當於有了一切,但外族由於無法達到目的,就開始使用武力,羅馬被迫面對各個民族的軍隊。正因為民族與文化不融合,所以說各地叛亂不斷,這也是歐洲沒有統一局面的一個原因。

到了帝國後期,接二連三的內亂爆發,皇帝只能與他信的過的人聯手。戴克裡先以國事為由設立兩位皇帝和兩位凱撒,認為這樣能削減實力。可實際上對士兵叛亂最有效的方法是皇帝的賞賜。早期的皇帝們喜歡享樂,後期的皇帝們喜愛安適,導致皇帝與軍人的聯繫變少,更加遠離國政,君主僅憑著幾個親信報告國政,皇帝的影響力和權力逐漸減小,而皇權減小往往是一個國家覆滅的開始。

君士坦丁削弱首府之後,對邊界實施打擊,把駐守各個河流沿岸的部隊調往行省。這使得阻隔外族的屏障不復存在,其次使得士兵天天花天酒地,戰鬥力下降。

後來萊茵河的50多座城池被蠻族佔領,那裡的羅馬軍團仗都沒打就逃跑了。

對於那些入侵的民族,羅馬人多次使用金錢進行安撫。羅馬帝國在亞細亞及歐洲的周邊民族,一點一點的耗盡了羅馬帝國的財富,黃金白銀流向其他國家,羅馬帝國變得越來越虛弱。

金錢的流失導致了無力支付軍餉,就沒辦法維持部隊,到了後期羅馬軍團的士兵幾乎全是蠻族人。

簡單的說,羅馬以自己的準則征服了地中海,然後共和政體無法適用,就開始轉變政體,新政體與老準則截然相反,羅馬的偉大就毀滅了。


調侃歷史


從公元406年起西羅馬的皇帝們就已無力阻止高盧、西班牙和非洲的法蘭克人、物艮第人、西哥特人和江達爾人長期的大規模入侵,而且他們也未能制止410年和450年蠻族人兩度洗劫羅馬城這一奇恥大辱。最後,也就是476年,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圖盧斯在日耳曼即匈奴僱傭軍首領奧多亞塞的通迫下不得不黯然退位。

這一事件雖然現在被普遍地當作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誌,但在當時它只是說明帝國長達兩個多世紀的分崩瓦解的過程已告結東,它並沒引起多少注意。如果要了解“羅馬陷落”的原因,那就必須弄清羅馬帝國經歷這一長期然而又是無情的衰落直至淹沒無聞過程的動力是什麼。

首先要對“羅馬陷落”負責的當然是日耳曼蠻族。

因而,有位法國曆史學家斷言:“羅馬文明不是自然消亡的,而是被扼殺的。然而,即使如此,也不是不可抵擋的遊牧部落全憑數量上的優勢去克敵制勝。據歷史學家們估計,入侵意大利的東哥特人只有10萬左右,征服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的西哥特人也只有10萬左右,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北非的汪達爾人總共オ8萬,佔該地區土著居民的1%。

所以問題仍然是:羅馬為什麼會“陷落"?最近有位美國曆史學家說:“雖然戰爭顯然是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但帝國衰落的機制性原因是經濟。

1、生產力的發展停滯不前

奴隸制度制度有多方面的危害。它使奴失去了改進其行業的傳統操作方法的積極性,持接不斷地阻止了技術革新。而且奴求制度在經濟方面也抑制了國內市場的發展,因為奴求顯然無力購買自己的勞動成果,這就限制了國內購買力的增長。

2、財政負擔日益嚴重

軍隊從前一直是獲取奴隸和物質財富的必要源泉,但它現在卻變成了一個沉重而無法擺脫的負擔。同樣,擴張時期腫起來的官僚機構,到了收縮時期,也難以忍受精簡的陣痛。過度的行政開支導致了最終無法控制的通貨影脹。大莊園不僅擁有農業勞動者,還擁有各種工匠,因面它單個的自給自足的單位。 變得愈來愈自給自足。而大莊園愈是可以自給自足,帝國經濟也就愈是分解為無數個自給自足的單位。

3、東西羅馬政治上的分裂

當時羅馬皇帝戴克裡先將帝國分成兩半,西羅馬帝國總部設在意大利米蘭,東羅馬帝國則設立在拜占庭,東、西兩個帝國未能有效合作對抗外部侵略,甚至帝國之間常常內訌。因此,西羅馬帝國“陷落”而東羅馬帝國卻沒有同步崩潰。


第一站路燈


不是,首先羅馬帝國在公元395年以後分裂為東西兩部,為東西羅馬帝國。而真正衰敗的原因是因為內部矛盾,和經濟問題。

之後帝國的穩定性取決於皇帝同時被參議院和軍隊支持的程度。只要軍隊對其忠誠,一個皇帝就可以無視參議院的願望或者威脅,而且某些皇帝就是這樣做的,但這總歸是有風險的。按照傳統,具有古羅馬軍事執政官等級的參議員,通常控制著除埃及之外的所有軍團,而領事級別的參議員被任命為主要邊疆地區的長官,所以,如果他們發現一個皇帝真的讓人無法忍受,他們就有能力發動一場軍事政變;即使失敗,參議員的財富和影響力也足以使他們僱用刺客去行刺皇帝。皇帝沒有高度集權,則沒有穩定的政體。

其次在後期大面積的土地陷入荒蕪,許多土地無法種植或無人種植。導致了糧食的短缺,間接的影響了國家的稅收,讓國家經濟陷入日益困難地步。在公元2世紀,便士(古羅馬貨幣)下跌到僅是其自身價值的0.5%,貨幣的嚴重貶值讓人民的生活更加艱難,國家內部矛盾也日益突出。

而日耳曼人只是最後給了西羅馬帝國一個終結罷了,就算日耳曼人不出手,西羅馬帝國也會亡於內亂,而西羅馬帝國一滅亡,西方則開啟了黑暗的中世紀。




牟春平364


蠻族的入侵只是加速了羅馬帝國的衰亡。羅馬帝國推行的“四帝共治”,也是羅馬帝國衰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把羅馬分為東西兩部分,一邊各有兩個皇帝,分為主副,主皇帝稱奧古斯都,副皇帝稱凱撒,主皇帝任命副皇帝,而且死後由副皇帝繼任。

顯然這種制度並沒有解決羅馬帝國的繼承問題,反而加劇了混亂,戴克裡先卸任之後,內戰立刻開始,最後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統一了東部和西部,

但到395年,羅馬帝國終究還是無可挽回地一分為二了。羅馬帝國分裂後,不斷被蠻族入侵,很快就到410年,西哥特人和匈奴人的聯軍攻破羅馬,在476年羅馬帝國徹底滅亡。

即便沒有蠻族入侵,羅馬帝國也明顯在走向衰落。首先,由於羅馬人的性格以及奴隸制的需要,羅馬帝國始終通過不斷擴張“以戰養戰”,但擴張終究是不可持續的。

一旦帝國的擴張陷入停滯,龐大的軍隊和驕奢的官僚終將拖垮羅馬的國力。羅馬貴族出名地耽於享樂,喜歡大吃大喝。

在世界歷史上,盛極而衰是文明的常態。繁華的文明帝國發展到一定時候總要走向腐朽,最終遭受相對落後的遊牧民族的清洗。


雲暗雪山


日耳曼人入侵只是羅馬帝國衰敗的外因,屬於外部條件。根本原因在於整個帝國內部不同政治力量的分裂和衝突![微笑][微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