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夜洛城聞笛》中,為什麼詩人聞著柳後就產生了濃濃的故園情?

lipangaofeng


因“柳”“留”諧音,故古人有折楊柳枝送別的習俗,而且也有了“折楊柳辭”“逝楊柳曲”。李白客居洛城,且宏偉理想非常渺茫。在這種背景下,李白“聞”笛中“折柳”曲,故而感慨“何人不起故園情”,自然他也想家了。


忻州茂哥


寒柏隴臥子認為,要說明作者李白在其詩作《春夜洛城聞笛》中,為什麼流露出濃重的故園思鄉之情?就必須要了解李白的生平經歷和唐代折柳習俗代表的意思是什麼?這樣才能更好,更全面的理解在此詩中李白聽聞折柳曲後濃濃的思念故鄉之情。

李白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一生活動主要在唐朝中期的玄宗、肅宗時期。

一. 其人簡介: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於唐武后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葉。

民間流傳說李白其人,是特別豪放可愛的。李白祖籍在甘肅省天水市附近,隋朝末年他家流落到西域,李白就出生在中亞的碎葉城。碎葉當時屬於唐朝的安西都護府管轄。

李白五歲時,隨父親遷居到四川,並在這裡長大。後來,他又漫遊湖北、湖南、江蘇、山東、山西、安徽、浙江各地,創作了許多詩篇,成為著名的詩人。

其四十多歲進京,當時的皇帝李隆基(唐玄宗)要他在翰林院做個供奉(官名)。但是因為李白蔑視權貴、無視封建秩序,得罪了皇帝身邊的人(包括宦官高力士、楊貴妃),被權臣貴戚饞毀,玄宗逐漸疏遠了他,在政治上毫無建樹,最終不到三年就被排擠出京。

後來在洛陽(天寶三載四月),他和杜甫相識成為好朋友,又在全國各地遊歷了多時,過著飄泊浪遊的生活。

安祿山造反之後,李白曾參加李璘(永王)的抗敵軍。因李享(唐肅宗)以為李璘要與他爭皇位而將他打敗,李白也受到牽連入獄流放,被放逐至貴州。後在半路上受到赦免重回安徽,最後死在當塗,離開了人世。


二.《春夜洛城聞笛》和折柳送別習俗

從漢代起,人們就有折柳枝給親友送別的習俗,並且作有樂曲《折楊柳》,其內容多為敘述離情別意。

折柳送別的習俗,傳至唐代更為盛行,很多唐代詩人的詩詞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春天,李白在洛陽遊歷,夜間聽見笛聲吹奏著《折楊柳》的曲子,引起了他的思鄉之情,於是便寫下了這首七絕: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詩詞大意:不知是從哪一家傳出來的美妙笛聲,隨著這春風傳遍了洛陽城。在這幽靜的夜晚聽著這首《折楊柳》,誰能不引起思念故鄉的情意呢!


三. 綜述

⑴ 李白的一生,在政治上未能有所建樹,未能施展自己的政治報負。通過自己的經歷,看透了黑暗腐朽的政治現實。

其對封建權貴的鄙夷,對封建秩序和富貴利祿的蔑視,對自由的嚮往,對人民百姓的同情,以及自身的經歷和所受的打擊,使其形成了豪邁的性格,熾烈奔放的感情,對自身才能的高度自負,和對政治、生活及理想的熱烈追求。

而他一生存在深刻的思想矛盾,理想與現實、建功立業與隱逸求仙,對國家、人民的關切同情和對黑暗腐朽現實的痛恨等,是他詩歌浪漫主義精神的思想基礎和創作方法。

所以說他是浪漫的、比較容易激動的、也是敏感和奔放的、更是浪漫而感性的。


⑵ 《楊柳枝》是隋朝就有的一種曲調,一直傳至唐代中期,是一種折柳贈別的習俗。

唐代很多詩人的著名詩篇,在當時就被人們配上曲調演唱。大約在盛唐之後,仿照民歌形式或按舊有曲調寫作,專供歌唱的詩詞逐漸增多,就比如:楊柳枝詞、竹枝詞、浪淘沙詞等。

所以說,《楊柳枝》曲詞本就是唱唐人的風俗——折柳送別的。


總結:

李白的經歷、性格,加上其常年外放或遊歷在外,再及聽聞演唱辭別離送的曲調,有感而發寫下該詩,當然流露出思念故鄉的感情了!


另:參考資料有《唐詩故事》、《中國古典文字知識叢書》

注:圖片部分來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注:如需轉載,請事先告知,未經授權禁止轉載。」以上,就是寒柏隴臥子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淺見薄識。如果各位還滿意的話,請記得寒柏隴臥子。本人專注於文化寫作、文玩收藏、郵票知識、詩詞對聯、謎語諺語及文史知識等方面,大家關注後可以看到我的其它文章、微頭條與問答。


寒柏隴臥子


首先來解釋兩個詞“折柳”和“故園”,然後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折柳”其實為“折楊柳”之名;“故園”就是“故鄉”之意。

《春夜洛城聞笛》

唐 ·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起句)

散入春風滿洛城。(承句)

此夜曲中聞折柳,(轉句)

何人不起故園情。(合句)

(一)“折楊柳”在詩裡指的是什麼?

1.“折楊柳”,古《橫吹曲》名。傳說漢代張騫從西域傳入《德摩訶兜勒曲》,李延年因之作新聲二十八解,以為武樂。魏晉時古辭亡失。晉太康末,京洛有《折楊柳》歌,辭多言兵事勞苦。南朝梁、陳和唐人多為傷春惜別之辭,而懷念徵人之作尤多。曲為五言,唯唐有七言者。參閱晉崔豹《古今注·音樂》、《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二·折楊柳》。

2.詞牌名。即《楊柳枝》。(本引用來自百度)

個人理解這裡的“折楊柳”應該是橫吹曲名,是表達離別悲傷的曲子。為什麼呢?

起句就說:不知道誰家的玉笛吹著曲子。

承句交代:笛聲隨著春風瀰漫了整個洛陽城(誇張手法,詩仙的必殺技)。

根據起承兩句意思來推測,轉句“此夜曲中聞折柳”的“折柳”,想必就是“折楊柳”這首橫吹曲名,聽到這離別之曲,自然而然就會想起家鄉來。

(二)為何有“折楊柳”之說

古人遠行,因交通不便,遠行多則半年,近則三個月。故多選在春節過後,春暖花開之時出發,此時楊柳開始轉綠,為朋友送行,常折柳枝相送。借寓“留”,為不捨之意。所以古詩裡寫柳者眾,借柳思友,借柳思鄉。

一說“桃精柳鬼”,桃柳都有驅鬼辟邪之功,也寄託送友人能能平安健康之意。

還有說,柳生命力強,寄希望朋友遠行能適應新環境,隨遇而安。

所以柳賦予濃厚的離別之情,聞之便起濃濃思鄉之緒!


古詩詞司馬沉香


春夜洛城聞笛

唐 ·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就是李白的一首思鄉佳作。唐代另一位著名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詩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和劉禹錫的《竹枝詞》中的“楊柳青青江水平”都提到了柳。看來柳樹在詩人心裡很有分量。

為什麼詩人李白看見柳後就觸景生情感懷故鄉呢?我想這和柳樹的生長姿態和生長季節有密切關係。柳枝一般春季先於其它樹木發芽,在其它樹木還是光禿禿的枝椏,柳絲就新著滿了鵝黃嫩綠。在孟春還是冬日一片枯黃之中,很容易躍入詩人眼簾。兼之柳絲細長,,隨風飄忽不定。聯繫到作者漂泊在外,飄忽的柳絲,婉轉的笛聲,很自然勾起作者對故鄉的回憶。而且柳在古代種植很普遍,房前屋後,驛館旅舍,古道溪邊,津口渡頭都有柳樹。隨處可見。

冬去春來,花紅柳綠的春天,正是踏青訪友旅行的好時節。作者在春天裡,柳色中,旅途上,異鄉的夜晚,觸景生情,感懷故鄉,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明月初照一江秋


這首詩是唐代詩仙李白寫的。詩詞的原句是: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如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誰人在這暗夜裡吹奏著柳笛,悠揚的笛聲隨著春風飄散著飛入整個洛陽城中。今天晚上聽著這《折楊柳》的曲子。能有幾個人不勾起這思鄉的情緒來呀?

笛子。也可稱柳笛。春 天萬物生長,柳樹發芽之時。牧童的笛聲就吹響了。空靈悠揚的笛聲隨著春天而來。而春天最先發芽的就是柳樹,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般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而柳是留的諧音。過去《長亭送別》之時,人們都有折柳條相增的習慣。就是想要留客的意思。比如柳永的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楊柳岸,曉風殘月。

還有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和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嗯,很多於柳樹有關的詩句。都與離別有關。

現在人們在晚上聽到這首折柳曲。夜深人靜。獨在異鄉的遊子們。告別一天的繁忙。本應是跟家人團聚。母慈子孝,兒孫繞膝。盡享天倫之時,當聽到這一曲幽咽的折柳曲。怎不讓人黯然神傷?思鄉之情油然而起呢?


善者天佑勇者無敵


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北朝《折楊柳歌辭》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麼,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思鄉之切。


錢二兩


唐詩仙李白出門在外、有一天夜晚有人家在吹笛、飛出了美妙的樂聲、隨著柔和的春風傳遍了洛陽城、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刻、悲涼傷別的《折楊柳》曲聲在耳畔迴繞、使詩人勾起了懷念故鄉的愁思!唐詩仙李白佳作《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用戶2242818760706


此詩如下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的主要意思是在一個春天的夜晚聽到了優美的笛聲,笛子吹奏的是折楊柳,所以他展開聯想,恐怕今夜 聽到這首曲子的人都會思念自己的故鄉吧!

晉太康末,京洛有《折楊柳》歌,辭多言兵事勞苦。 後人多為傷春惜別之辭,而懷念徵人之作尤多。

音樂總是可以引動人們心中的那根弦。

四面楚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李益有詩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半世飛仙


此聞非彼聞 此柳也非彼柳…“此夜曲中聞折柳”,今夜,縹緲的笛樂中,我聽到了思鄉懷親的《折楊柳》。笛樂飄飄,如此動人,究竟吹的是什麼曲子呢?“折柳”,即《折楊柳》,漢代橫吹曲名,內容多寫離別之情。如《舊唐書·樂志》載北朝流傳的一首《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歷代文人仿作的《折楊柳枝》曲辭,也都是抒發離愁別緒的。在這裡,折柳既可理解為聽到的是一首折柳曲,還可理解為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的意緒。“柳”諧音“留”。古人送別親友時,折柳相贈,暗示留戀、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種習俗,也代表一個場景、一種情緒。古人還有折柳寄遠的習慣,是盼遠遊親人早歸的意思。


歸來依舊少年123


古人有折抑枝贈別的習俗,詩人離家時也不例外,故聞笛聲中傳來有關折抑送別的曲調聲,自然就想起了別情別境,想起了離別已久的故鄉。l折抑應為折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