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洗馬”是個怎麼樣的職務?

用戶6821404659


“太子洗馬”是一個很有興趣的官職,有些人望名生義,以為是給太子洗馬的官吏,其實最開始是叫“太子先馬”,後來就變成了太子冼(xiǎn)馬,再後來因為將冼誤寫成洗,不過還是讀xiǎn,而不讀xǐ。

那先馬是什麼意思呢?在秦漢的時候,先馬是太子的侍從官,是太子的先行官,後來就變成了太子的輔佐官員了,而皇帝的隨從叫做駙馬都尉,後來就變成了公主的丈夫了。

漢朝時候的太子洗馬是軼比六百石,漢代的太史令,比如司馬遷,還有郡丞,太守的副手也是六百石。

東漢的時候洗馬共有十六個人,職責跟謁者一樣,就是專門為皇帝傳達事情的官員。曹魏的時候與東漢一樣,到了晉朝的時候,縮減為八人,專門負責圖文書籍。南朝的時候,宋為八人,齊為一人。

梁的時候設立了典經局,專門掌管公文與信件,主要讓世族子弟來擔任。北齊叫做典經坊洗馬,隋朝的時候叫司經局洗馬。唐代的時候,跟隋朝一樣,只設立兩人,品階是五品下,負責太子東宮裡的經史子集的圖書的管理。

後面幾個朝代也基本如此,到了清朝的時候,洗馬這個官員,就不再成為太子的屬官了,因為清代除了康熙時期有設立過太子之外,主要採取秘密建儲制,既然太子都沒有,那自然沒有太子洗馬的稱呼了。

這時候,洗馬屬於詹事府,而詹事府最開始也是為太子服務的,但是自康熙將太子廢黜之後,也無太子,詹事府就成為翰林官員還沒任命官職的時候的去處,比如張之洞,就先做過司經局洗馬,然後再去擔任內閣學士、山西巡撫。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在被吳王打敗的時候,就到吳國擔任吳王的洗馬,不過,也不是為吳王洗馬,而是手拿干戈做為吳王的先行隨從。另外值得一說的,為太子洗馬的人應該是在太僕寺,因為全國的馬匹的管理都由太僕寺負責。


歷史簡單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太子洗馬,不是給太子洗車的小弟。

太子洗(xiǎn)馬是輔佐太子的官員,負責教太子政事、文理。

最初秦漢時期,太子洗馬叫做太子先馬,是太子的侍從官,從五品。

侍從官,也就是今天的大秘書或者高級警衛。

太子出門的時候,太子洗馬負責帶著人開道,是警衛工作。

其實,他們主要負責幫助太子議政,主要擔任秘書工作,是太子的親信。

有意思的是,太子洗馬是個小官,卻不是什麼人都能幹的?

一般都是皇親國戚或者高級知識分子。

根據先秦典籍的記載,能為“天子先馬”、“伯王先馬”的人,都是地位僅次於天子、伯王的諸侯、大國之王。漢代選卿大夫世家或是吏二千石子弟為太子洗馬。

到了魏晉時期,太子洗馬就完全成為了文官,一般都是文人。直到清末依然有這個部門,設置“太子冼馬”滿漢官員各一名。

其實太子洗馬的官銜不高,但很多人卻踴躍去應徵。

為啥?

因為這個職務是太子的親信,而太子將來多要做皇帝。今天是從五品的小官,未來恐怕就是一二品的大員了。


薩沙


太子洗馬,不讀“xǐ”,讀“xiǎn”,通“冼”。漢代時為太子的太子的侍從官,出行時為前導。晉時,改為負責圖書管理,以後大致都是這個職能,級別並不高。

《漢書》載: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屬官有太子門大夫、庶子、先馬、舍人。——這個時期稱“先馬”。

《舊唐書》載:東宮官屬,司經局:洗馬二人,〔從五品下。洗馬,漢官,為太子前馬。〕洗馬掌四庫圖籍繕寫、刊緝之事。

《明史》載:司經局,洗馬一人,從五品。掌經史子集、制典、圖書刊輯之事。立正本、副本、貯本以備進覽。凡天下圖冊上東宮者,皆受而藏之。校書、正字,掌繕寫裝潢,詮其訛謬而調其音切,以佐洗馬。

舉幾個具體例子:

李密《陳情表》: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清史稿·張之洞傳》:同治二年,成進士,廷對策不循常式,用一甲三名授編修。六年,充浙江鄉試副考官,旋督湖北學政。十二年,典試四川,就授學政。光緒初,擢司業,再遷洗馬。

與洗馬類似的還有司馬,並非是管理馬的官員,而是實實在在的軍政主官。漢武帝時設大司馬,為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的加官,可謂顯赫。

總之很多古官名,不要用字面意思去理解。


幾葦渡


古代的官職,很多叫法在今天有些可笑,比如說“太子洗馬”,這是給太子爺洗洗馬的官嗎?顯然,我們不能簡單地從字面上理解,若是如此,“太子太帥”這官職又該如何理解呢?

洗馬的工作撐死上位到“吏”,絕不會到“官”這個檔次,“太子洗馬”一定不是這個意思。網絡上對“太子洗馬”的解釋有不少,不少說法還有所衝突,那麼比較靠譜的說法會是怎樣?

我特地查了一下《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商務出版社1994年修訂版),這是1本被中外漢學家公認的權威辭典,它是這樣解釋:“太子先馬 官名,亦做太子洗馬。西漢屬太子太傅、少傅。員十六人,秩比六百石,太子出行時以為前導。東漢屬太子少傅,選郎中補之。”

從辭典的解釋看出,“太子洗馬”的正宗叫法是“太子先馬”。所謂“先馬”就是“走在前排的馬”,指代官員在前面引路,給太子引路的人就是“太子先馬”,古文通假之後就是“太子洗馬”。

解釋又說,“太子洗馬”在西漢屬太子太傅、少傅,東漢屬太子少傅。這個太子太傅、少傅並稱太子二傅,兩個官職經常是捆綁在一起,職業定位差別也不大。“太子洗馬”不會真的給太子在馬路上揚鞭開路,而是在職場給太子開路,或者說是人生道路。

太子太傅、少傅帶有監護人的角色,輔佐、訓導太子。一般的人,見到太子都要行臣子之禮,太子太傅、少傅因為有“太子洗馬”加持,不用稱臣。相反,太子見到他們,要行弟子之禮。

對於“太子洗馬”這個古代官職,很多人有不少爆料,引用的各種材料也比較多。我僅提供保守解釋,也是相對靠譜的解釋。另外,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提供各種八卦,“太子洗馬”會怎麼洗洗……


子屠龍


為這個太子洗馬的官職,古今都鬧過不少笑話,最噱的是明成化年間太子洗馬楊守陳有一次探親回老家,路過一驛站準備住店打尖。驛站老闆對楊大人的官職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向楊守陳打聽,問他既然職務是“洗馬”那麼你一天洗幾匹馬呢?



老夫子氣不打一處來,想想這個問題好氣又好笑,楊守陳愛搭不搭地回答,勤快的話一天多洗幾匹,懶的話就少洗幾匹,沒有定數。稍後有御史駕到,在老闆印象裡御史當然比“洗馬”的馬伕官大,請楊大人讓出上好的住處。等御史來了後驛站老闆才知道楊大人原來是個大官,慌忙致歉賠不是,楊守陳也沒和他計較。

這個太子洗馬的官職始於秦漢,開始是“先馬”,顧名思義是走在太子馬前的先導侍從,後又誤作“洗馬”,所以應該唸作“xian(顯)馬”,看來把朝廷中層幹部當作馬伕的誤會自明代就有了。


太子洗馬其職責經歷代演化,至隋唐主要掌管太子東宮的經史子集,是太子的圖書管理員。不過作為東宮太子的洗馬不僅僅只是替太子管管書籍,做做學問,教教理政,往往是太子的政治幕僚,參與太子的決機,替太子運籌帷幄。

比如唐代的魏徵就曾經是太子李建成東宮司經局的首腦,他的職務就是太子洗馬,從五品。這位太子洗馬是太子競爭皇位的高級參謀,極力主張對秦王李世民採取極端手段,業餘時間才和太子討論學問文章,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太宗不計前嫌,魏徵投入太宗門下。


太子能順利繼位,太子的舊人當然會沾光,明成化帝后孝宗繼位,上面提到的太子洗馬楊守陳被任命為南京吏部侍郎,明孝宗大筆一揮將南京兩字劃去變成吏部侍郎。明代南京的六部官員都是花瓶看樣子的,北京的吏部侍郎才有實權,替太子“洗馬”卻實有好處。

不過他們倆都是太子洗馬的幸運兒,古代朝不保夕的太子多了去了,太子洗馬作為太子東宮的附庸,其命運和太子緊緊相連,皮若不存,毛也無附。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太子洗(xiǎn)馬,我想從單純字面上解釋很多人會理解這是一個專門給太子洗馬的人,當然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那麼太子洗馬到底是什麼職務呢?這個其實每個朝代對於太子洗馬所掌管職權都有著不同的定義,比如漢朝是專門教太子讀書的,而到了西晉就不再是教太子讀書了,而是隻負責管理太子府所藏的皇家圖書。

其實最開始的太子洗馬的稱呼應該是“太子先馬”,這個官職最開始是出現秦漢時期,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的屬官有洗馬之官,顏師古注引張晏說:“冼馬原十六人,秩比謁者”。也就是說太子洗馬其實是太子太傅亦或太子少傅的屬官,在東漢時期共有16名,秩比六百石,而這16個人就負責協助太子太傅對於太子的教學,他們每個人都會負責教授太子學習一些東西,比如周禮、禮記、孝經、尚書、春秋、六韜等書籍知識。可以說這個時候“太子洗馬”並非是常人所想象的是那種卑賤的職務,相反這個職務很尊貴,也很有前途,畢竟作為未來帝王的老師,他日後的前途絕對是無量的。當然如果這位太子做不了皇帝,那麼這批人勢必會被第一個當做犧牲品犧牲掉。

而到了晉朝,因為種種原因太子洗馬就不再是專門教育太子讀書的官職,而是變成了管理太子府的圖書和典籍的官職,人數也從原來的16人變成8人。到了南北朝時期,這個職務就徹底的改變了,他不再是隸屬於東宮的官職,而是屬於中央的官職,這個時候洗馬主要是掌管朝廷的公文和往來的書信,同樣有8人擔任,而且這八人也不再是之前的那些儒家大師們擔任,而只能有世族中人擔任。而到了隋唐時期,洗馬又成為了專屬於東宮的官職,有2人擔任,但是也不再是太子的老師,而是隻負責掌管東宮的經史子集四庫圖書的刊緝貯藏,而自此之後直到清朝之前太子洗馬的職務都只是專掌東宮的書籍的。而到了清朝便不再設置太子洗馬的職務。

其實古代太子的屬官,還有一些比太子洗馬還奇葩的官職。比如“太子庶子”,咋看之下我們肯定會認為這些不會太子所生的小兒子吧,當然太子庶子其實也是專門教導太子讀書的官職,再比如“太子中盾”大家知道是幹什麼的嗎?很多人可能會理解成在太子的中間拿著盾牌的人,其實這樣的理解也沒有,這個職務主要是負責太子府安全的。總之其實古代有很多這樣的官職都很奇葩,比如祭酒、大長秋、牛人、專操大臣、囧卿和銀牌天使等等,這些官職如果我們不認真去查看資料的話,肯定是會讓忍俊不禁的,只能說有時候學習古代的知識真的會很有趣吧。

當然這裡再普及一個小知識,歷史有專門幫助朝廷管理馬匹的機構,而且這個機構的最高長官職務還不低,是位列九卿的存在。這個機構就是太僕寺,它的最高是九卿之一的“太僕”。至於為什麼一個管理馬的機構地位會那麼高,其實很好理解,因為在古時候馬匹可以說是國家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在那個時候騎兵就等於我們現在的坦克部隊,你說能不重要嗎?


澳古說歷史


首先要說的是,“太子洗馬”絕對不是專門為太子洗馬的人。其次,“洗馬”的“洗”應該讀作“xiǎn”。“洗馬”是個古老的官職,它源於先秦天子出行時,諸侯為天子“先馬”的儀式。發展到後世的“太子洗馬”在各個朝代的職責略有不同,但大體上可以將它理解為太子的掌教秘書。

1、一天洗幾匹馬?

其實單看“太子洗馬”這一名稱,不光是我們現代人會誤解,就連不少古人也是一頭霧水。

明朝張岱的《快園道古》裡記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太子洗馬楊守陳請假返鄉。路過驛站時,驛官聽說是太子洗馬以為他是太子的馬伕,便問他:“你擔任太子洗馬,一天洗幾匹馬?”楊守陳開玩笑道:“我勤快時便多洗幾匹,懶的時候就少洗幾匹,沒有確切的數量。”這時候有人報告御史要到了,驛官趕緊讓楊守陳給御史讓出地方。沒想到御史一見到楊守陳就行起跪拜大禮,驛官這才知道原來御史曾是楊守陳的門生,而楊守陳也不是為太子洗馬的馬伕。

2、有前途的“馬伕”

“太子洗馬”的名字雖不怎麼好看,但官職地位卻很尊崇。洗馬作為官稱,最早見於《漢書》。《百官公卿表》“太子先馬”注引如淳曰:“前驅也”。《後漢書》“太子洗馬”本注曰:“太子出,則當直者在前導威儀。”太子洗馬即為太子之馬前驅。

這個馬前驅卻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擔任的,根據先秦典籍的記載,能為“天子先馬”、“伯王先馬”的人,都是地位僅次於天子、伯王的諸侯、大國之王。漢代選卿大夫世家或是吏二千石子弟為太子洗馬,一定程度上也是接續了先秦的傳統。而魏晉時,也明確規定洗馬的選任“皆取甲族有才望在者”,所以能被選為太子洗馬的,都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

嚴格來說,最初太子洗馬的官品秩級並不算高,秦漢時,太子洗馬的秩級為六百石,與郡丞、縣令等官職相當。但朝廷把人家高門子弟選過來,自然不會分配什麼苦差事給人家,不然怎麼有那麼多人擠破頭都要來當這“馬伕”。太子洗馬官秩雖不高,卻是十分有前途的官職。歷史上以太子洗馬身份出身的高官有很多,例如西漢的汲黯。

《漢書·汲黯傳》:“至黯十世,世為卿大夫,以父任,孝景時為太子洗馬,以嚴見憚。”從中可以看出汲黯顯赫的家世。汲黯陪伴劉徹度過了太子的時期,在劉徹登基後,汲黯也由太子洗馬轉為謁者。擔任謁者便是漢朝時通往顯貴的必經之路,隨時準備被委以重任。因為深得武帝信任,汲黯多次被授以要職,終成一代名臣。

3、職責的轉變

太子洗馬最初作為太子的馬前驅,是太子出行時馬前所列儀仗的先導,既充當了太子儀仗的門面,又擔任為其開路的職責。漢朝時的太子洗馬就是作為太子屬官出現的,具有輔佐太子政事的職責。

魏晉時期太子洗馬又新增“準秘書郎”的職務,主要是“典文書”,兼“掌皇太子圖籍經書”和“釋奠講經”。所以兩晉時太子洗馬的選任標準中更重要的是“文書才義”。隋唐時期,洗馬隸屬於司經局,成了掌管書籍的官。此後歷朝歷代都有沿襲,直至清末廢止。

參考資料:《漢書》、《後漢書》、《梁書》、《舊唐書》、《快園道古》、《兩晉南朝太子洗馬之“清選”與東宮秘書機構之發育》


歷史風雲錄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洗馬”又叫“先馬”,“前馬”。意思就是說是在馬前當先導的。

太子洗馬,平日裡負責輔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地位不高,說白了就是太子的書童。


太子洗馬原本就是太子的侍從,後來開始掌管太子內務府書籍的書官,其職責就是輔佐太子學習。

幫助太子學習的除了太子洗馬還有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太師。這三位統稱東宮三師,是真正的大牛。另外還有東宮三少: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太子少師。這三位是東宮三師的輔官,地位同樣也不低。

(後來這幾個職位真正負責教太子的少,大多數都是虛銜,要不是朝廷嘉獎你的,要不就是為了奪權給你安排個不佔地的職位。)

不論是三師還是三少,那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子見了他們必須畢恭畢敬,一不留神還有捱罵的可能。

而太子洗馬地位就低太多了。


不過當這個太子當了皇帝后,那就大不一樣了。太子洗馬多數成了太子的親信,在太子繼位後飛黃騰達。而三師或者三少,死了的或者退休的就不說了,如果還留在任上,要不被殺,要不被罷黜。


守仁讀仁


相信大家知道“太子洗馬”這個官職,大多數情況都是因為唐朝名相魏徵,因為他就曾經擔任過這個職務。
(魏徵影視形象)

很多人都習慣顧名思義的認為所謂的太子洗馬就是專門負責給太子洗馬匹的人,但是其實從魏徵曾經擔任過這個職務就很明顯的能看出來,“太子洗馬”這個官職絕對不是這種幹粗活的。那麼“太子洗馬”究竟是幹什麼的呢?

其實,“太子洗馬”中的“洗”字根本就不讀“xǐ”,而是讀“xǐan”。這個官職的本名也不叫這個,而是叫太子先馬,最早設置於秦朝。這裡就可以顧名思義了,先馬就是在馬前馳驅之意,太子出行時為先導,是為太子的侍從官。

雖然此後歷朝歷代都設置有太子洗馬這個官職,但是太子先馬的名稱和實際職能都發生了改變。


首先是名稱,後世將先馬寫成了洗馬,很有可能是誤寫,然後太子先馬就變成了今天看到的太子洗馬。這個名稱的變化也可堪稱是千古一懸念!

其次是職能。秦朝和西漢時期,太子洗馬為太子的侍從官。但是到了東漢就發生了改變,有點類似於謁者,也就是傳話員。到了晉朝,太子洗馬則改為負責圖籍,於是這一下又成為了圖書管理員。到了南朝梁時期,改掌信札,又成為了文員。北齊則稱典經坊洗馬,隋朝又改為司經局洗馬。唐朝沿用隋朝的稱呼,置二人,從五品下,掌東宮經史子集四庫圖書的刊緝貯藏。僅唐高宗時一度改稱司經大夫,不久復舊,其職仍為專掌書籍,而從此以後太子洗馬的職務就是幹這個了!

因此,對於太子洗馬的誤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它原本的名稱。如果知道了它本來叫太子先馬,那麼大家也就不會有這樣的誤解了。這裡再次申明一下,太子洗馬從來沒有給太子洗過馬!


小祁說歷史


太子洗馬,並不是給太子洗馬,這個“洗”字的正確讀音應該是“xian(三聲)”,這個職位從秦朝時候開始設置,一直到清朝末年才廢止,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王朝。

“洗馬”又被稱作“先馬”、“前馬”是“東宮”特有的官職,主要服務於太子,是太子的侍從,太子出行時為先導。

歷朝歷代這個官職沒有固定的品級,有的朝代為三品,清朝時為五品。西晉時期的李密,在《陳情表》中,就曾說“除臣太子洗馬”,可見他就曾擔任過這個職位。

而到了明朝時期,“洗馬”的意思已經有很多人拿來調侃,《玉堂叢語》中曾經記載了一段故事,景泰間,劉主靜升洗馬,兵部侍郎王偉戲曰:“先生一日洗幾馬?”劉應聲答曰:“大司馬業洗淨,少司馬尚洗,未淨。”

雖然這個職位的名字不好聽,但是侍候太子絕對是個前途無量的職業,唐朝時期名臣魏徵,就是李建成的“太子洗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