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20年以前電腦32M的內存就夠用了,現在32M的內存還不夠電腦打開個網頁呢?

Modern時代


想想二十年前我的第一臺電腦真的還是32兆內存,1998年裝的,k6II266(那時很多人可以超333,但我超上去不穩定最後穩定在3X100的300),32兆SDRAM內存,那個時期內存是天價一直的夢想加條64兆內存到96兆,可那時64兆的價格大概在1000左右實在換不起,這個夢想直到2000年後我大學畢業工作了才實現,不過那時已經是整個平臺都換了。那時用的系統用的是win98,系統佔用內存其實不多,關鍵那時也沒什麼3D遊戲,一般都是DOS下的2D遊戲,遊戲畫面簡單關鍵還不大,一般也就是10兆以內,其他的軟件也是很小功能簡單(和那時CPU性能還不強有關)所以其實需要的內存並不多,那時上網還在用56k的電話撥號,所以網絡很慢網頁能多簡單就多簡單,圖片都少(多圖殺貓就是那時的梗),但是上網瀏覽器開久了還是回感覺卡有點抓狂。說那時32兆內存只是因為一個是系統簡單內容少一個是內存實在太貴不夠用也只能忍忍就夠用了。電腦也許對很多人不好理解,但用手機做類比就比較清晰了。當年諾基亞的功能機(其實也就是等同於早期DOS或Win32時期的電腦)功能少內存和存儲空間也少的也夠用,後來的帶JAVA功能的諾基亞就差不多像win98年代的電腦,內存少但也勉強夠用,後來到安卓了就像win7的電腦了,慢慢CPU上來了軟件功能也慢慢上來了需要的內存也就越來越多了。


無心睡眠424


現在用64G內存的電腦,玩個掃雷還是挺好用的,一點也不卡頓。

寫下這話的時候,冷不防脖子後面一陣冷風飄過。為啥呢,因為站著說話不腰疼啊!剛好20年前自己攢過一臺電腦,啊,是不是暴露了年齡了?

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是AMD速龍的CPU,最大頻率1.1G,32M的TNT2顯卡,16GB硬盤,內存應該是SDRAM256M的,那個時候為了省吃儉用買一根內存條,吃了一個星期的饅頭,最後終於加到了512M,才發現真快啊!

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20年前的電腦,32M的內存是不夠的。已經忘了當年是怎麼忍受這種現在想起來就覺得卡到爆的配置的。


我們看這20年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就知道了。最簡單的方式是,我們看當年的網頁:

這是當年的門戶網站:新浪的頁面。

這是搜狐


2003年剛剛上線的淘寶。


當年的寬帶並沒有現在這麼普及,人們還停留在56K貓的年代,幾乎都是平面的,沒有任何的動畫可言,只有必須用圖片的地方,才會用。

再看看現在的網頁:

無論是網頁技術還是服務器技術,都讓現在的網頁的內容量非常非常的龐大,可以誇張點說,一個網站的內容可以是無窮盡的,一個人想不吃不喝把淘寶的每一件商品詳情頁都打開一遍,不知道需要多少年。

原來的的32M內存,打開網頁也不夠,現在的32M內存,不知道在哪裡能找到,手機都已經6-8GB內存了。



綜上,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你被人騙了,32M內存只存在於586和之後的那個最早的第一批電腦的年代,而這個年代,到現在至少有25年以上了。


職場耿哥


作為16年老程序員,從91年開始接觸電腦,可以肯定的告訴你:之所以你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操作系統公司和硬件廠商的默契造成的。可以說,高端硬件和鑽石是近兩個世紀最大的騙局!

典型的套路是這樣的: 硬件廠商有一個市場生命週期,每一款旗艦大約為5年。當硬件廠商需要依靠技術更迭來達到刷新市場硬件(圈錢)的時候,就會知會操作系統(微軟),告知硬件規格,微軟推出匹配的系統接口,目標是在該硬件規格下不卡,低於該硬件則卡,並實現一些新的特型來忽悠用戶,然後斷掉低版本系統維護和更新,同時推出新的軟件接口標準,軟件廠商無奈必須採用,否則未來無法使用。硬件廠商在硬件的規格儲備是25年~30年,而操作系統則至少儲備了50年,擠牙膏一樣,按照5~10年的規範一次又一次圈錢。雖然在硬件迭代的過程中,大家體會到了效果的提高(尤其在遊戲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資源浪費是越來越大,如果大家使用linux開源系統就可以自己測試。

原因只有一個,硬件主流只有intel和amd,操作系統大部分只有微軟。壟斷的力量無比強大!


不怕直說


記得98年上大學,第一年勤工儉學賺了點錢,自己配了一臺電腦,cyrix(不知道有沒有拼錯)的四合一主板,也就是主板,CPU,聲卡,顯卡都集成了,為什麼選這個,因為便宜。內存32M,這個CPU是200MHZ,還可以超頻到233MHZ。😛。顯示器是一臺二手蘋果CRT,那時候還是柱面的,很高級。總共裝下來花了2800。記得那時候裝WINDOWS95,玩星際爭霸也是槓槓滴,還有仙劍奇俠傳,魔獸爭霸,沙丘2000,帝國時代,英雄無敵3……上網也是毫無壓力。其實我覺得應該是現在的系統,特效……耗費了太多資源。


教學易資源


其實也不夠用,仍然記得1999年我的第一臺電腦,賽揚366 32m+4.3g硬盤 win98。運行也挺吃力的,大點的應用也是嘎吱嘎吱響。那時候3.5寸軟盤拷貝東西的時代哪有太大的應用,上網56k小貓吱吱撥號,下載首mp3音樂五分鐘左右,速度3.4k的蹦,基本到不了7k。網頁也簡單,沒現在這麼豐富多彩,flash廣告都沒有呢。


Mengfancy


其實大家都忽略了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的腦補行為。過去軟件確實小佔內存少只是很少的一個原因。最最重要的是我們強大的腦補!

腦補有多可怕?我現在依然覺得自己小時候玩的混亂軍團、鬼武者這些老遊戲畫面碉堡了!直到前兩天我下載看了遊戲畫面,不忍直視!我們曾經玩過得遊戲,在當年的那個年代我們看起來是那麼的高大上,是那麼的精雕細刻,可是你現在眼光看來就是垃圾。

我大學四年用的那臺電腦是加顯示器才2000元不到的機器,當時用著也很爽,覺得好快啊。

現在我的電腦比那個好的多,但是我也沒覺得我現在的電腦和我大學的電腦有多大變化,直到最近我重新給我那臺三年前的大學電腦接上電,我發覺它慢的要死!開機50秒我忍不了,打點網頁要2秒我忍不了,時不時會卡機我更忍不了。可是回想大學時期,這些問題也存在,但是都被選擇性忽略了。


同理,當初的512內存電腦根本沒你想的那麼好,如果現在你來用,你會瘋掉的,心說這特麼也叫電腦???!!

時代進步了,我們周邊的東西不斷的升級,早已經不知不覺間把當初心愛的寶貝的性能甩出不知道多少了。但是在我們心中,當初的那件東西就是那麼好,那麼快,那麼美麗和優秀。

這就是時光,它偷走了一切,卻把最美好的記憶留給了你,讓你無限懷念!


小小邁克


準確地說,這應該是軟硬件協調進化的結果。操作系統在內的軟件與硬件產品一直有著良性的互動。

早期的DOS操作系統,只要一張軟盤就可以啟動,我記得當時我們做C語言程序課程設計的時候,就是交幾張1.44M的軟盤就可以了。那個時候,也沒啥遊戲可玩,實在無聊,就用C語言畫一個小球讓他撞邊邊,彈來彈去的。

等到我們畢業那年,硬件產品開始豐富起來,硬盤最大達到了40GB,內存由128M達到了256M、512M,然後還出現了光盤、U盤等外置存儲介質,早兩年肩上挎個光盤包包便是電腦城小二的技術員形象,現在只要隨手帶個U盤就可以了。與此同時,操作系統也有了明顯的進化,出現98、XP等系統,曾經紅帽子也有玩過。

再後來,就有了魔獸等3D遊戲。印象最深的,就是出現了付費遊戲以及遊戲中的裝備交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

今天的軟硬市場就更不用多說了。電競遊戲都已經是國際比賽項目了。硬件的進化推動了軟件的開發,軟件開發需要的硬件需求也得到了廠家們的積極響應,比如出現了顯存、SSD以及更多全新的硬件產品,甚至是跨界式的產品,比如雲端存儲、雲計算、大數據等等概念。

綜合來看,之所以出現“有人說20年以前電腦32M的內存就夠用了,現在32M的內存還不夠電腦打開個網頁”的錯覺,完全是由於操作系統公司和硬件廠商的默契造成,兩者相互促進,推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配圖摘自網絡)


數字視線


我20年前電腦賽揚260MHz、4g硬盤、內存32m 顯卡牌子不記得顯存好像是4m,Windows98運行很流暢,各種遊戲,軒轅劍3、紅警2……,56k調制解調器接電話線撥號上網,確實很慢,下載速度好像不到10k,不過不是電腦問題是當是網絡就只有這樣,不過那時候聊天室、oicq 夠用了


MIDIE


你知道現在打開一個網頁隨便就是需要幾十m的內存嗎?裡面包含了多少的文字和圖片,你知道嗎?

我第一臺電腦是1997年買的。當時我每個月的工資大概是800到900塊錢左右。當時我借了4000塊錢去買這臺6300塊錢的電腦。用了一年的時間來還。知道我當初的硬盤是多少容量和多少錢嗎?1.2g的容量900塊錢,就一個硬盤就抵得上我一個月的工資了。一下子忘了當初的內存是多少?但是我記得當初的那個CPU是cyrics 150+,看到這個數據,你就應該知道當初的CPU是現在的多少1‰了。那內存就更加不用講啦。

我記得九七年之後,若干年之後優盤發明出來的時候,買一個32m的優盤都要300多塊錢。1997年是23年前了,那20年前的話可能是第一個優盤出來的時候。

你們應該還沒有經歷過軟盤的時代。我記得我們讀大專的時候玩的是286的電腦。那個時候沒有彩色顯示屏,沒有硬盤,只有五寸的軟盤。五寸的軟盤容量是544k,後來出了三寸的軟盤,容量是1.414m。五塊錢一個的軟盤裡面裝了很多我們的寶貝。看我說的這些數據,你就應該知道我是從哪個年代過來的了。


中小學英語精修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們不能拿現在的電腦配置和二十年前的電腦配置來對比,因為環境不同,沒有對比的基準。

現在我們來具體分析下為什麼會存在“20年前電腦32M內存就夠用了,現在32M內存不夠用”的現象:

1、不同年代,電腦的定位不同

20年代的電腦,其實就是有錢人的“玩具”,而且是不實用的“玩具”。我們知道,電腦只是俗稱,準確叫法應該叫做“計算機”,電腦它最原始的需求就是為了做計算用的,一開始沒人能想到電腦會發展成現在這樣。

那時候的電腦功能主要就是計算類的,然後做些最基本的交互,並不能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因此那時候的電腦都是最低配的,與電腦匹配的操作系統也是簡單的,所以對於內存等硬件的要求極低。

而現代的電腦,基本已脫離最原始的需求(計算)了,它已演變為人類的助手,工作、娛樂、科技、生活、金融等各方面都離不開它,因為現代的電腦以及電腦系統越來越複雜多樣,自然對電腦相關配件要求較高了。

2、硬件投入換來體驗的提升

眾所周知,電腦配件越高,運行效率越好。其實手機和電腦同樣的道理,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硬件的成本較20年前來說低廉得很多。比如說,現在科技工藝造一顆CPU成本並不高,而20年前因為科技力量的薄弱,製造CPU的成本很高。

所以現代電腦的配置越來越高,價格較以前也會越來越便宜,然後電腦操作系統、各類軟件會盡可能的利用更多配置,以此來提升其運行效率,給用戶的體驗更好。



綜上,現代電腦配置比以前的都高,有時感覺還慢,是因為電腦上安裝的軟件對於硬件的要求越來越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