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学生满大街都是,读不读无所谓”的论调?

读书无用论起源于满大街的大学生没找到理想和工作,他们毕业就失业,与一般的初中生一样,甚至都比不过小学没毕业的人。当然,这只是少数学生才会这样生活得如此落魄,不能代表主流事实。事实证明,学历越高的群体,在收入,工作,生活,前途等各方面都会比低学历的要优厚得多。

如何看待“大学生满大街都是,读不读无所谓”的论调?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要说现在大学生满大街都是,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我们不得不了解一下我们国在1999开始的高校扩招运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基于解决经济建设和教育的发展而提出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全国所有高校都要扩大招生。

如何看待“大学生满大街都是,读不读无所谓”的论调?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该扩招计划目标是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基本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此外,2020年全国各地也将全部普及高中教育,到时候只要学生在小学初中不辍学,都有机会就读高中进而直接普及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至今已经有20年,到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基本算是已经开始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如何看待“大学生满大街都是,读不读无所谓”的论调?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那么,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扩招那么多大学生呢?这是有一定原因的。1992年我国要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很多国企改革后出现了很多下岗工人,国企也不能大规模的接收大学生了。1998年国家基本不分配大学生的工作,让他们自主择业,或者双向择业。

如何看待“大学生满大街都是,读不读无所谓”的论调?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当时出现的情况就是经济发展疲软,大学生就业困难,但是一些企业却招不到专业的大学生,大学生供求出现了矛盾。1998年经济学家汤敏提交《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建议中央扩大招生数量。建议书称高校扩招有几种好处:1、中国大学生数量远远不够,平均数量上还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甚至连印度都比不上。2、高校扩招可以拉动投资和内需,刺激经济发展。3、高校数量和教师可以接纳更多学生,普及高等教育有利于民族振兴。

如何看待“大学生满大街都是,读不读无所谓”的论调?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建议被采纳后国家制定了以“ 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1998年全国高中生报考人数为320万人,录取108万人。到了1999年规模扩招,录取160万人,往后都是每次都比上一年扩招几十上百万学生,2019年高考报名人数多达上千万,录取人数将近900万,包括高职高专扩招100万人在内,高考录取人数会达到87.29%,2020年高等教育普及之路已经成为现实。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扩招的学生越来越越多,高校教育教学压力越来越大,教育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很多,社会上虽然大学生满大街都是,但是真正符合工作单位需要的人才的却没有几个,甚至有些技术岗位还缺口几十万上百万人,有些大学生却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反常现象。

2012年,教育部针对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事实发布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


高等教育扩招后也曾对国家的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比如高中的升学率变高,更多学生能考上大学,圆大学梦。扩招后,每年毕业几百万的大学生,国民学历与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国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逐渐缩小。提升高中录取率后,很多学生上大学读书,推迟了他们就业的时间,缓解就业压力。教育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投资,扩招还可以发展经济,拉动内需。短时间内实现教育发展阶段的飞跃,带动基础教育,中等教育等各阶段的教育发展。


扩展后的高等教育积极影响很多,消极影响也很多。比如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基础设施的不足,这是扩招后最大,最现实,也最难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到经济文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时间可以解决。扩招政策客观上扭曲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体系,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和薪水的下降,使大学生的薪水和普通农民工的工资还少,最终让读书无用论有了事实论据支撑。


综上所述,大学生满大街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是优秀的大学生某领域的专业毕业生却很缺乏。大学生数量上一直在增加,教育教学质量却降低了,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都成问题,读书无用论就越来越盛行。其实,对于我们国家有14亿人口来说,目前的大学生还不算多,如果不信看看自己社区,村子里有多少位大学生,和多少位初中生毕业的学生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