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唐朝的江山,一半是李秀宁打下来的,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到底有没有道理?

历史公元


这两个人都是李渊的孩子,李世民就不用说了,李秀宁就是著名的平阳昭公主,昭是谥号,第一个女性拥有谥号的人,第一个同龄万千兵马为老爹建功立业是公主,同时也是第一个死后以军队葬礼为规模的女子,太多第一个在她身上发生。


而李世民就是不需要太多介绍,征战四方功名赫赫,一个玄武门之变是抹不去的黑点,也是大唐的拐角点,好与坏在于个人观点。

剑平九州,开创大唐

  • 与丈夫分道扬镳创功名

李渊一族也算是隋朝的皇亲国戚,当天下发生动乱的时候也是隐忍到极限才响应号召。在起兵过程中李渊个人在太原起兵,顺手推翻隋朝,在推翻过程中并没有参加多少场战役,都是一群儿子在奔走,以及这个巾帼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是李渊的第三个儿女,在关于唐朝的书籍中没有关于她出生的记载,开始记载的是嫁给武将柴绍,两人的家在长安城。


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在李渊起兵之前就开始整合自己家族势力,柴绍要支援李渊,而平阳公主则是将长安的产业变卖,赈济灾民同时收拢了一只上百人的队伍。

这一步比较关键,因为将自己仁慈的一面当做一张牌打了出去,而平阳公主后面可以代表李氏一族用这张感情牌收货更多。

  • 收拢军队助力李渊

这个方法的实行立竿见影的出成效,当时反隋的起义军中有一只几万人的军队盘踞在她附近,派马三宝也就是郑和前去游说,游说的结果是加入平阳公主麾下。这一个操作直接让这支队伍瞬间扩张,在各种手段之下她带领的队伍有一个名号,叫做“李娘子”,军队规模达到七万人,而发生这一切的时间只不过几个月。

带领的军队军纪严明,整齐划一,李渊还没进入关中就发现这个女儿已经帮打在关中地区打下一大片地盘。随后抽调上万精兵与李世民会师,随后就是攻打长安城,然后称帝。

灭掉隋朝之后依旧有很多势力在各自为战,平阳公主驻守在山西,驻守的地方称为“娘子关”。

  • 最高规模葬礼

攻克长安,前去驻守山西之后就没有什么记载,一直到去世的时候才有所记载。而这一笔记载是史无前例,因为这一场葬礼以军礼下葬。当时还有人反对,觉得一介女子不能这样。

而李渊霸气回答:“鼓吹,军乐也。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何得无鼓吹!”

于是打破先例以军礼下葬平阳公主,并且按照谥法“明德有功”赐谥号“昭”。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以女子的身份获得如此殊荣,实属不易。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在平阳公主起兵的时候为何如此顺其,认为有几个原因:

1、广施恩泽,在与柴绍分别的时候变卖产业救济受灾的人民,获得百姓的支持,在封建社会中无论是战乱还是和平,得民心者运气都不会差。

2、性别差异,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都非常低下,一般都是在家相夫教子,突然出现一个女强人,加上个人能力综合方面都非常强,吸引他人眼光。

3、隋朝助攻,隋朝的为政措施直接导致整个社会民不聊生,天下百姓遭到太多苦难,希望一个有良好品德的英雄出现拯救天下,而平阳公主恰好出现。


李世民的战争累积

李世民和李渊太原起兵已经是铁板钉钉,而在起兵之前有一个故事,那就是李世民下套李渊。

一天晚上,裴寂请李渊喝酒吃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越聊越开心,越喝越多。喝断片之后的李渊不知道怎么睡着的,反正就是很迷糊。

第二天李渊酒醒之后发现身边有几个女子,自己也是衣衫不整,满脸问号的李渊看到裴寂走过来,将李世民策划起兵之事告诉了李渊,身为皇亲的李渊自然是不干。

没想到裴寂接下来的话让他五雷轰顶,说:“这些美女都是晋阳宫的宫女,是当朝皇帝的人,这种局面可是杀头之罪,这样子做也是被逼无奈,就是让你起兵。”李渊就这样上起兵造反。

既然发生这种情况那就只能一条路走到底,不做皇帝不罢休的思想。先是制定了“趁虚入关”的方针,然后就是募集兵士,这一步跟平阳公主很像,开仓赈粮,救济灾民。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每天有千余人来投军,“二旬之间,得众数万”。


下一步就是在结合北边的突厥,因为一旦起兵就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前方,突厥则是在自己后方,以免后方着火的情况出现。

而这些操作都有李世民的身影,在之后的征战中也是身先士卒。


归纳

但是要说整个大唐是这两个人打下来就有点过了,整个唐朝领土那么大,这两个人在怎么强也不能四方兼顾,只能说在前期的策略和基础上起到很大作用。

强大的个人能力迅速赶超同时代的起义者,利用滚雪球优势不断扩大势力,进而完成统一。


唐朝的建立是时代的选择,也是人物早就时代,最终的事实也证明推翻隋朝建立唐朝是一个上上之选。

李渊出身贵族,有天然的贵族势力加成,加上隋朝的乱政和急功近利,让天下英雄趁势而起,李渊、李世民、平阳公主等等豪杰都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发现历史,改变生活,点个关注一起研究分享更多精彩历史事件


空梦历史


唐朝的一半天下是李世民打下的,这没问题,关键是李秀宁是谁?怎么能和李世民齐名?看到题目的那一刻我懵逼了。后来查找资料才发现这不就是大名鼎鼎的,巾帼不让须眉的平阳公主吗?

李世民,众所周知,16岁开始带军打仗,前前后后领导的战争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场。薛举父子战役,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役,玄武门之变,以为登基后的各种开疆扩土,贞观之治的盛世,都是他的成功。历史上对李世民的评价极其的高。




李家儿郎是英勇善战,但李家女儿更是巾帼不让须眉!

李秀宁是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就是世人皆知平阳公主,李秀宁这个名字在史书中无记载。李渊决定起兵时通知自己的三女婿柴绍“三女婿啊,你爹我要当皇帝,需要人支持,你来不来?”岳父要干大事自然是跟随。但是他担心妻子的安危。话说这李秀宁也不是一般女人,丈夫,父亲,兄弟都征战沙场,她还很镇静,想着自己能帮到什么。


既然丈夫担忧自己,父亲兄弟们外出打仗,我何不也集结一队人马,既保护了自己,还帮助了他们,一举两得。说干就干,招兵买马,置办兵器。没曾想到,最后跟随着竟有七万多人,人称娘子军!


姑娘要是“帅”起来真的没男人什么事了!

李秀宁先后攻占了户县,周至等地。等李渊渡过黄河后,看到爱女已经为自己在关中地带打下的一片天地,甚是欣慰,又给她赐了精兵强将,大家一起打天下。等攻下长安后就封了“平阳公主”,论功行赏,从此以后都是军人级别待遇!


虽说长安攻下了,但谁来守,自然是平阳公主了。李世民负责在外打天下,平阳公主负责守天下,两人完美的配合使得唐朝的疆域一步步扩大。




此关是我守,此地是我家,要想从此过,来吧,踏着我尸骨过!

娘子关位于今山西省,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不稳,平阳公主率军就驻扎于此。凡是要进入中原,先从我平阳公主身上过!娘子关也因此得名。


就这样,平阳公主保证了李家大本营的安稳!既然后方稳定了,那前线的李世民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了,放开膀子一顿猛如虎的操作,推翻了隋朝的统治!

打天下容易,但是守江山难。新朝的建立不就是因为前朝守不住了吗?所以,李世民是厉害,江山是他打下来的,但是,没有平阳公主的守江山,无论多少疆域都不是李家的囊中之物。

所以说,唐朝的江山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另一半就是平阳公主(李秀宁)守护来的!


斯幽说历史


有人说“唐朝的江山,一半是李秀宁打下来的,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话有点道理,但未免有点儿夸大其词。

谁是李秀宁呢?

李秀宁是《大唐双龙记》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原型是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即李世民的同母姐,唐朝驸马柴绍的老婆。

首先声明一点,正史中平阳公主叫什么史书不详。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和理解,姑且称平阳公主为李秀宁。

李秀宁为大唐的建立做出了什么贡献,以至于和李世民平分秋色?





这事还要从李渊太原起兵说起。

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是表兄弟,即李渊的母亲和杨广的母亲是亲姐俩。李渊最初是杨广的手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升任太原留守。

此时李世民跟随父亲驻守太原,他看到各地反隋义军风起云涌,于是鼓动父亲乘机夺取大隋江山。

李渊当初不同意,认为和杨广是亲戚下不去手。

李世民认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迫不得已和好朋友,时任太原县令的刘文静以及晋阳宫主管(宫监)裴寂,合谋为李渊设了一个局。

三人故意把李渊灌醉,然后把他扶到杨广留在晋阳宫里的两个妃子的床上,造成李渊侵犯杨广两个妃子的假象。

实际都是事先买通两个妃子套好的把戏。

李渊喝高了,稀里糊涂上了皇妃的床,就在早上醒来时,晋阳宫主管裴寂假装无意撞破,声言要上报李渊强奸皇妃,这就是典型的“仙人跳”。

此时刘文静出现,劝李渊造反,李渊考虑再三:“反正都是一死,如果造反成功了呢!”



李渊要太原起兵造反,这时她的女儿、女婿都还在长安居住,于是李渊派人去长安通知女儿女婿赶紧撤离。

当时柴绍对妻子说:“你爸要造反,让咱俩赶紧离开长安,否则杨广非把咱俩砍了不可!”

李秀宁说:“如果咱俩一起走目标明显,不如你先走投奔太原,我是女人目标小,把家中东西处理掉我随后就到”。

柴绍说你自己多保重,说完就带上人马投奔了太原。

丈夫走后,李秀宁变卖家产,随后带上仆人,自己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离长安投奔太原而去。

就在去太原途中,李秀宁发现各地起义军很多,她突然萌生了组织一支队伍的想法,于是边走边招人马,很快有了一支上千人的人马。

随后李秀宁带着这支队伍边走边战。

由于李秀宁所率军队纪律严明,投奔她的人马络绎不绝,不久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了太原后竟发展成了上万人的军队。




李渊见自己的女婿、女儿都逃出来了,这才起兵攻长安。

随后李秀宁组织的这支军队在李渊征战关中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渊经过三个月的战斗就占领了长安。历史上除了宋朝赵匡胤得天下容易外,第二个就属于李渊了。

占领长安后,李秀宁奉父命驻守山西娘子关,这就相当于让她留守大本营。

有道是:“山西稳则关中稳”,李秀宁圆满完成了驻守任务。到现在娘子关一代仍流传着平阳公主的许多传说。

从上面可以看到,李秀宁确实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总结有两点:第一,为李渊起兵提供了一支队伍。第二,父亲和兄弟们在外征讨的时候,守住了大本营长安,解除了父亲和兄弟们的后顾之忧。



但是说她为唐朝打下了一半江山未免言过其辞,只不过李秀宁是女人,巾帼英雄在历史上本来少之又少,这样一来,她所取得的成绩显得尤为突出。

李渊的儿子们哪个功劳也不比李秀宁逊色。比如大太子李建成,李渊起兵前他在河东居住,秘密结交了许多有才能的人,他也组织和招募了许多义军,然后带着这支队伍投奔了太原。



李秀宁驻守娘子关,李建成、李元吉也没闲着,在外征战哪一个功劳也不小。但是李世民称帝后抹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切,李秀宁则不同了,她本来是女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对李世民构成威胁,所以史书并没抹杀她的功劳。


秉烛读春秋


  号称“天下第九关”的山西娘子关,原先叫“苇泽关”,改为“娘子关”就是纪念李秀宁的。

  李秀宁(平阳公主),是李渊的三女儿,唐初名将柴绍的妻子。李渊带着女婿柴绍在太原起兵时,李秀宁自己招募士兵,在关中起兵。在李渊进入陕西前,李秀宁已经在关中打下一片天地,号称“勒兵七万,威振关中,远近咸附”。

  我们知道李渊称帝建国的契机,就是攻占长安。而李秀宁在关中的势力,则是李渊攻下长安的最大助力。也就是说,在攻下长安这件事上,李秀宁有“佐命之功”,占据一半功劳丝毫没问题。

  李渊长安称帝后,李秀宁带领军队驻防苇泽关,保护李唐的大后方,深得当地人拥护爱戴。李秀宁的军队被称为“娘子军”,她驻守的苇泽关就被后人称为“娘子关”。娘子关是河北山西交接的咽喉之地,李秀宁在这里防御过突厥势力、刘黑闼势力。

  说李秀宁功盖天下没问题,说打下唐朝的一半江山,有点夸张。毕竟她的作战范围也就晋陕两地。但是,以她的功劳,列入李渊的“太原元谋功臣”,或者,列入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丝毫没有问题。

  可惜,不知道什么原因,在唐初的两份功臣名单里,都没有李秀宁的名字,或许是因为李秀宁是女子的缘故,或许因为鲜为人知的政治斗争的原因(毕竟她的死因也是隐晦不清)。

  不知道什么原因,唐朝建立后,李秀宁视乎被排斥到权利中心以外——一个立下很大功劳的公主,被派出去驻守边关,怎么看都不正常。

  唐朝建立后,丝毫没有关于李秀宁的记载。直到唐朝建立第6年,再见到关于她的记载时,已经是“六年,薨”——二十几岁英年早逝,关于死因却没有任何描述,这也很不正常。


尔朱少帅


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最出名的皇帝之一,也是一位马上的皇帝,伟大领袖曾经说过:在古代帝王中,李世民的用兵是最厉害的,其次是朱元璋,可见李世民的军事素养之高。

李世民的名气如此之大,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但我看了李秀宁这个名字,脑子有点没转过弯来。


后来才反应过来,历史上没有李秀宁这个名字,却有这个人的原型,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平阳公主。

原来,平阳公主的名字,历史记录中没有明确记录,民间才给她起了一个名字,就叫李秀宁。

善战的李世民,为李唐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他打的仗,都是一些硬仗

李世民从十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带兵打仗,曾经参与解救隋炀帝的雁门之战。

当李渊举起反隋的大旗之后,李世民的军事才华再次显露出来,他率兵先后击败宋老生,降伏屈突通,最终雄踞关中。



可见,李世民虽然年轻,却已经变得异常成熟,也有了足够的战斗经验,这是李世民骄傲的资本。

骄傲的李世民,终于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第一个强悍的敌人,虽然宋老生和屈突通也非常强悍,但这个敌人,显然比前两个更加难缠。

李世民扬名的战役,是对阵薛仁杲的战役。李世民和盘踞载金州的薛举父子,结下了很深的梁子。

在武德元年的时候,盘踞在西部的薛举势力,突然向唐军控制的地区发起进攻,这次进攻,从薛举的进攻方式看,更像是半试探性的进攻。


薛举虽然也派出了主力,但打的十分小心,他先安排小股的队伍,骚扰扶风北地两个地方,不断的挑战着唐军的底线。

这样的挑战,很有目的性,让唐军很是尴尬。

彪悍自信的唐军并不害怕这小股敌军,而是对小股敌军背后的薛举主力,产生了畏惧,长期盘踞西部的薛举势力,拥有很多上等的好马,军队彪悍,战斗力要强于唐军很多。

更主要的是,薛举本人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沉稳冷静,老谋深算。

分析了敌我局势,李世民并不想以硬碰硬,李世民的军事思路,更趋向于以逸待劳,寻找战机,攻击敌军弱点,最终,出奇制胜。

这种军事思想,在初唐时期,影响深远。无论是后来攻击东突厥,高昌还是吐谷浑,唐朝精锐的骑兵,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在对手面前,然后以摧枯拉朽的气势,击溃敌军。


李世民面对谨慎而强大的薛举,依然保持冷静,他按兵不动,只是为了寻求战机。但意外还是发生了,战机没有等到,等到的确是一场突如起来的疾病。

李世民病倒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刘文静。

刘文静是一个文官,他是最早跟随李渊的人,有着极高明的智慧,也有着非常厉害的外交能力,但偏偏军事指挥能力并不强。

显然,刘文静没有像李世民一样清晰的判断,他贸然发起了进攻,于是,李世民迎来了自己生命中第一次惨败,唐军死伤大半。李世民被迫回到长安。

薛举把唐军的尸体,做成了京观,来耀武扬威。

骄傲的李世民是不允许出现如此败仗,于是,唐军和薛举的主力开始了第二次战斗,但遗憾的是,薛举病死了。


而他的儿子薛仁杲,性格偏激急躁,全然没有他父亲的老谋深算。再加上治国无方,做事极为暴戾。很多薛举的死忠,渐渐疏远。

这是一个最好的机会,但李世民依然极为冷静,他再次面对敌军,依然按兵不动,这一等就是六十多天,李世民终于等到了第二次机会,薛仁杲军队断粮了。

而且,有大批量敌军投降。于是,机会到了,李世民突然出击,一举击败悍将宗罗睺。也诠释了什么叫做势如破竹。

李世民把握机会的能力非常强,一旦遇到机会,就不会放弃,于是,薛仁杲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押到长安城砍了脑袋,一雪前耻。

因为浅水川之战是李世民独立指挥的一场大战,也因为这场战斗的胜利,让李唐王朝免去了后顾之忧。而让李世民名动天下的战役,当属虎牢关之战。


这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战,虎牢之战让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盘踞在河北的窦建德成了李唐王朝的阶下囚,北方最强的两大势力崩溃,让李唐的势力成了北方名副其实老大。

像是浅水川之战一样,虎牢之战也是十分危险,对手是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势力,兵力达到到了三十万,唐军不过五万而已。

面对着敌众我寡的危险形势,李世民依然采取了出其不意的打法,带领三千玄甲骑士,屡次进攻对手薄弱环节,这三千人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堪称当时的特种部队。

根本不是窦建德和王世充的军队所能抵挡的。而主力唐军壁垒森严,被围困的王世充无法冲出来,救援的窦建德也无法战胜唐军的精锐骑兵。

于是,两大强悍势力土崩瓦解,八个月的虎牢之战结束。虎牢之战和浅水川之战都是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是李世民用兵风格的集中体现。也让李唐势力彻底成为足以问鼎天下的势力。


所以说,半个江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一点不错。

那么,我们再看看李秀宁,也就是历史上说的平阳公主

她的确是一个巾帼英雄,山西的娘子关,相传就是平阳公主为了抵御来自河北和突厥势力威胁而建造的。

她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将军,在武德八年去世时,朝廷也是按照军人的最高规格下葬,可见,平阳公主在军队中的地位有多高。


如果论起功绩,平阳公主是不能和李世民相提并论的,她最大的功劳就是参与进攻关中的战斗,而此后,她主要的功绩是防御后方。

对于打江山来说,她的功劳主要是攻下长安,对于守卫后方而言,功劳就非常的大了,多次直面对手的进攻,可谓女中豪杰。

所以说,李秀宁(平阳公主)和李世民,就打江山而言,平阳公主的功劳无法和李世民相提并论,但就守后方大本营而言,李秀宁未必就输给了李世民。


小小嬴政


关于唐高祖李渊,不得不说他所生的儿子和女儿各个都不简单,当然,在他一众的子女当中最为出众的便是第二子“李世民”和他的第三个女儿,因为他们都曾为李渊建立大唐王朝立下过不俗的“功劳”。


李渊确有一个女儿为他打江山,但史籍并未记载其真实姓名

唐高祖李渊一生当中共有22个儿子和19个女儿,当然,其中有不少的子女是他在登基称帝扩充后宫之后才得的,当他在山西太原“起兵反隋”的时候,他身边的儿女并不多。

而在他众多的女儿当中,排行第三的“李氏”曾经为李渊建立大唐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可谓是一名巾帼将军。

但可惜的是,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甚至是在民间的一些野史杂谈当中就没有提及李渊三女儿的名字,而“李秀宁”这个名字其实是来自于武侠小说大师黄易所著的小说《大唐双龙传》。

关于这位“巾帼将军”在史籍当中只有一个封号叫做“平阳公主”,看到这个封号,我想熟悉汉朝历史的列位应该便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西汉的那位既是汉武帝的亲姐姐,也是大将军卫青的妻子的“平阳公主”。

虽说朝代不同,但这两位“公主”却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那么,这位“平阳公主”究竟帮助李渊做了哪些“大事”呢?下面我就来给列位讲述一番。

当李渊在隋大业十三年,即公元617年五月决定起兵反隋的时候,这位“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还都在长安城内。


于是,在正式起兵之前,李渊便派出了亲信找到了他们夫妻二人,准备将他们秘密护送出城,以免去李渊的后顾之忧。

但是,“柴绍”却认为如果两人一起离开目标还太大,但是,他又很想前去协助李渊,再加上对“平阳公主”的担心,因此便陷入了两难之中。

然而,没想到这位“平阳公主”此时就显露出了她的英武之气,她跟柴绍说让他先走,理由便是她毕竟是一个女子,不太容易引起他人的怀疑,而之后一旦有机会她便会想办法自己脱身。

而此后,她先是女扮男装,卖掉了位于当时鄠县的李氏庄园,她把变卖庄园得来的钱用来赈济灾民,也正因如此,她很快便拉起了一支由几百名百姓所组成的队伍。

很快,李渊起兵的消息便传遍了天下,“平阳公主”有了招兵买马的经验之后,为了能够帮助父亲招揽更多的兵马,此后,她便去到了很多的地方去不断地联络“反隋”的义军,没用多久她便招揽了四五支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的“起义军”,总人数也达到了数万人之多。

就这样,平阳公主便成为了这支“起义大军” 的女首领,她虽然是女性,却非常懂得如何治军,所以,在她的管理之下,整支军队纪律严明,而且“平阳公主”也能够做到言出必行,这使得整支军队当中的众多将士对面前的这位“巾帼将军”肃然起敬。

所以,当李渊率领主力进入关中的时候,听到他的三女儿已经为他占据了关中大片的地盘,心中极为高兴,立刻派出柴绍去迎接“平阳公主”。

此后,“平阳公主”更是率领一万多人与李世民的大军会和在渭水的北岸,两军会合之后便浩浩荡荡地直奔长安,而且,没用多久长安便被攻破,李渊也成功地入主长安。

等到整个关中平定之后,李渊也得以成功地在长安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唐王朝,而由于他的这个三女儿为李渊平定关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便特意封她为“平阳公主”,而且,伺候凡是对众公主进行封赏的时候, 李渊也总是会对这位“三女儿”特加封赏。

李渊建唐后继续平定割据势力,平阳公主驻守山西创“娘子关”之史话

虽说李渊已经登基称帝,但在那个时候,在各地还有着不小的割据势力,而其中势力最大的便要数“王世充”了,再加上当时“窦建德”也投靠了“王世充”,因此,大唐的江山想要长久,就必须彻底地收服王世充。

而这一重任便落在了当时被封为了秦王的“李世民”的身上,当然,为了确保关中地区的安全,李渊便让“平阳公主”驻守山西,毕竟这是是他们李家的大本营,她所驻守的地方叫做“苇泽关”。

这里是出入山西的咽喉之地,山西又是关中地区的屏障,一旦山西失守关中地区便不得安稳,从这一点也足见李渊当时对这位三女儿的信任和倚重。

当时,“平阳公主”率领着数万精兵在“苇泽关”驻守,而正由于这是一支以“巾帼”为帅的军队,所以,便又被当地的百姓称为“娘子军”,与此同时,“苇泽关”也在后世被称作“娘子关”。

而至于当时这位“平阳公主”是否曾经在“娘子关”经历过恶战,在“长安一战”之后,各类史籍当中对这位“平阳公主”的记载几乎就看不到了。

只是在唐高祖武德六年,即623年2月初时,史籍当中才突如其来地写道了她的死讯,至于她是这么死的,不得而知。

而至于为了会有这样一次看起来十分突兀的记载,主要与李渊为她所举行的一场特殊的葬礼有关,这位“平阳公主”在死后竟然是按照“将军”的葬仪来举办和安置的。

这样的现象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之所以会这样做,李渊所给的理由便是因为他的这位三女儿“平阳公主”在生前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领兵行军的“巾帼将军”,所以,才破格以“将军”的葬仪进行安葬。

这在“女性”社会低下的古代,也是极为罕见的,因为当李渊做出那样的决定的时候,朝廷当中便有诸多大臣反对,但李渊却根本就没有去管他们的说法。

除了以“将军”葬仪安葬之外,李渊还特意给他的这位三女儿赐了谥号为“昭”,要知道,关于“谥号”除了“皇后”之外,很少有其他的“女性”能够获得。

现在纵观这位“平阳昭公主”的生平,不可谓“功”不大,但是要说为李渊打下了“半壁江上”,这种说法似乎有些夸大。

从史料当中记载可以看出,她的功绩主要集中在“关中”和“山西”地区,只是,史料当中为能够更加详细地记载她的名字、性情和去世的原因等等,实在是令人惋惜。

最后,关于“李世民”为李渊打下了“半壁江山”,这种说法到并不夸大,众所周知,李世民早在李渊起兵的初期便开始四处征战,李渊称帝之后,更是成功地解决掉了“王世充”这个最大的威胁,为唐朝成为大一统的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说是“半壁江山”应是名副其实的。


好啦,这个问题就跟列位聊到这里,欢迎列位关注我的头条号“冒牌东方朔”。


冒牌东方朔


说唐朝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肯定没有异议,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群雄,统一北方。

另一半是肯定不是李秀宁打下来的,平定南方萧銑、辅公祏等江南半壁江山的是李渊的侄子李孝恭,平定四川等地的是李渊的侄子李瑗,平定稽胡、刘黑闼、防御突厥的主要是皇太子李建成。围困洛阳阻挡王世充的是李元吉,他们功劳都不亚于李秀宁。

那么李秀宁又是谁呢? 一个比花木兰更加传奇的美女,她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号平阳公主,她有很多个第一。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带兵打仗、建功立业的公主;

第一个在战场上英勇战死的公主;

第一个死后追封谥号的公主,所以她又称平阳昭公主;

她也是第一个死后由军队负责出殡的公主;

闻名天下的娘子关就是平阳公主曾经带领自己的娘子军驻扎在那里而得名。

乃申法誓众,禁剽夺,远近咸附,勒兵七万,威振关中。帝度上河,绍以数百骑并南山来迎,主引精兵万人与秦王会渭北。绍及主对置幕府,分定京师,号"娘子军"——《新唐书·诸帝公主》

当初李渊起兵的时候,平阳公主的丈夫柴绍响应李渊,当时他还担心平阳公主舍不得自己离去,但是平阳公主好言抚慰,让他前去帮助李渊起兵。

柴绍离开后,平阳公主自己也开始招兵买马,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平阳公主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胡商何潘仁,当时他手下有几万人,平阳公主又连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义军。没过多久她就在关中地区拉起一支七万人的兵马,结果他的丈夫柴绍才拉拢了几百人而已。

平阳公主李秀宁在军事上的直觉与见地,堪称天才,隋朝名将屈突通就曾经在她手下连吃几场大败仗。

可见平阳公主的能力非比寻常,如果不是女儿身的话,估计和李建成李世民在争夺皇位上也有得一拼。 不过说李唐的半个江山有一半是李秀宁打下来的则有些夸张,不可否认李秀宁的这支部队壮大了唐军的实力,为李唐江山的建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但后期活跃在战场上的主要还是李世民,像消灭王世充和窦建德等割据政权就是李世民带兵出征的功劳,李秀宁自然也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显然还没有达到开拓半壁江山的程度。

但这一切都并不妨碍这位巾帼女英雄的风姿,平阳公主李秀宁展现出来的能力不亚于李建成和李世民,但在攻下长安之后,她就不再战斗在最前线,反而是领兵驻守李唐王朝的大后方,她的军队也成为一支名副其实的娘子军。此后的她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公元623年,20多岁的平阳公主李秀宁在抵抗突厥的战争中英勇牺牲。

李秀宁死后,父亲唐高祖李渊非常悲痛,给她极为隆重的下葬礼仪。


譬如击鼓吹号、命令羽林军、虎贲等士兵为她举殡,这一殊荣观望历朝历代公主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当然这也是她功勋的证明。

武德六年薨,葬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路、麾幢、虎贲、甲卒、班剑。太常议:"妇人葬,古无鼓吹。"帝不从,曰:"鼓吹,军乐也。往者主身执金鼓,参佐命,于古有邪?宜用之。"——上


厚德载物49847


李秀宁是谁呢?在历史上叫平阳公主。为啥会有说法大唐的江山一半是李世民打的,一半是平阳公主打的呢(李秀宁)?一位公主打什么江山?她不应该在闺房里绣花吗?

在中国有无数的巾帼女英雄,但是第一位是谁呢?绝对不是花木兰,一定是平阳公主。平阳公主可不是娇滴滴的富家女,她的实力让很多男人汗颜,即使是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恐怕也不敢在她的面前居功自傲。

巾帼女英雄

说起平阳公主,顿时感觉一阵傲气干云,想想一位公主铁马金戈,驰骋沙场,岂不快哉?多少男儿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这是何等的风姿!遥想公瑾当年,也就不过如此吧。

李渊起兵之时,柴绍和平阳公主在长安定居,一接到李渊的迷信,得知李渊要起兵的时候,柴绍决定先行离开长安,随同李渊起事。但是有一个顾虑,那就是平阳公主的安危。如果柴绍离开长安,必定会被发现端倪,如果事发之时发现柴绍不在,必然会捉拿平阳公主泄愤。

柴绍不得不走,平阳公主不得不留,她不能一起走,否则事情过早败露,与大事不利。万难之时,是平阳公主力劝柴绍安心前去,助李渊起事,平阳公主深陷长安,临危不惧,义薄云天。正是平阳公主的毅然决然,才让柴绍安心去李渊身边,成为臂膀。

柴绍即去,平阳公主并未隐匿身形,而是就地行事,与乱世之中招兵买马,成就小股势力,这起初的几百人,成了一个旋风的风眼,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平阳公主将附近起义的小股势力凝聚在身边,成为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军事力量,这股军事力量的首领正是平阳公主。

娘子军

平阳公主的义军,一再扩大,但是还不能成为一方霸主,因为一座大山在她面前,无法超越,这座“山”正是胡商何潘仁的起义军,这支起义军不容小视,拥兵3万,形成了一方势力。

不收何潘仁,平阳公主的义军便无法再扩大半步,但是硬打的话,平阳公主又不是何潘仁的对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平阳公主选择让马三宝去招降何潘仁,结果是何潘仁来降。究竟何潘仁为何投降平阳公主呢?这个问题恐怕只有马三宝知道了,令人费解,或许仅仅是何潘仁眼光如炬,看到了李渊未来的发展前景。

总之,平阳公主成为了关中的一大势力,随着她的势力急剧扩大,周边的一些小型起义军都纷纷前来投靠。平阳公主的军队,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军队,军纪严明,深受百姓爱戴。在平阳公主带领起义军期间,多次击败了隋将屈突通。在平阳公主的率领下,她带领的军队逐渐闻名于各路起义军,因为她的强硬作风,又是女子为军队首领,大家都称平阳公主的军队为“娘子军”。

等到李渊渡过黄河之后,发现关中的平阳公主此时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地盘,心里自然是美滋滋,对自己的这个三女儿更是喜爱非常。可以说,平阳公主的势力,对李渊占据关中支持很大,这是一个贪天之功!

李渊入长安,扫平关中期间,平阳公主回军山西大本营,坐镇娘子关,保李渊后方安稳。山西不失,则关中无事,长安无事。娘子关的得名也正是因为平阳公主曾经驻军于此而得名。

古今奇女子

称平阳公主为奇女子,除了她战功盖天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那就是平阳公主死的时候,采用的是军式葬礼,身为公主,死后受到这样的待遇,绝对是古今奇谈了,当时也有人提出反对,但是李渊不以为然,他认为平阳公主金戈铁马,以这样的形式入葬没什么问题。甚至在平阳公主死后,给了平阳公主一个谥号“昭”,可见李渊对平阳公主的重视。所以,平阳公主也称平阳昭公主。


平阳公主独自在关中发展势力,开辟关中根据地,作为李渊入关中内援,合二为一,迅速攻占长安,随后坐镇大后方,使李渊等人可以安心作战,最终夺得天下。如果说李唐的江山一半是平阳公主打下来的,其实也并不为过。


野史日记


有人说唐朝的江山,一半是李秀宁打下来的,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到底有没有道理?

有啥屁道理?简直是无稽之谈,何况大唐的半壁江山都不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而是大唐数十位战将和千千万万大唐军人打下来的。

下面就以大唐军事李靖为例子。看看大唐的将军们的武功,就能够看出李秀宁打下半壁江山有没有道理了。

南方:

  • 平定萧铣:武德三年,南梁萧铣逆流而上进犯唐属峡州(今湖北宜昌)、巴、蜀等地,南梁萧铣的势力那是非常庞大的。东起九江,西抵三峡,北距汉地,南达交趾(越南河内),人口千万,控弦之士40万。

西至三峡,南交趾,北距汉水,皆附属,胜兵四十万。——《新唐书·列传第十二》

为消灭此股割据势力,唐高祖李渊派李靖远赴夔州(重庆奉节)平定萧铣。从此拉来了统一中国南方的战争序幕。武德4年,李靖根据战场实际情况,上书灭萧十策,唐高祖于是以李孝恭为元帅、李靖为副元帅,进击南方,而又因李孝恭不善于军事指挥,特下了一道圣旨。

高祖以孝恭未更戎旅,三军之任,一以委靖。——《旧唐书·列传第十七》

至此,南征大军的实际总指挥就是李靖。而李靖也不负众望,仅仅两个月就平定了这股盘踞在中国南方的最大势力。

  • 安抚岭南:在古代,岭南绝对是个不毛之地,像宋朝的大文豪苏轼曾经就发配到岭南,简直是犯官最佳反省之地。李靖为稳定此地,带兵巡视岭南,天威所过之处,远近悦服、社会安定。

  • 辅公祏之战:武德5年,唐高祖又以李孝恭为帅,李靖为副元帅,率领李绩等进剿。历经4个月,南方遂平。大唐王朝的统一大业基本达成。

北方:击灭东突厥

贞观三年,李靖受命率领大军攻击东突阙,亲率3000精骑,冒着严寒,从马邑出发,深入敌境,攻克丁香,威震北地。历经数月,可汗被押解雄城长安,东突阙覆灭。

西方:远征吐谷浑

贞观9年,吐谷浑进犯大唐凉州,年逾花甲的,身患足疾的老将李靖挂帅远征,大规模反击吐浑谷之战的序幕从此拉开。隆冬腊月,李靖踏步雪域高原,历经两月血战,攻灭吐浑谷,西方遂平。

东方:远征高句丽

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由于年事已高,李靖未能随军远征,但李世民未能打败高句丽,失败而回后,问李靖失败的原因,李靖直接点出了失败的原因。

李世民问:"吾以天下之众,困于蕞尔之夷,何也?"
李靖答:"此道宗所解。"

李靖的学生李宗道曾经献计于李世民,但李世民认为太危险,未采纳。

"高丽倾国以抗王师,平壤之守必弱,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则数十万之众,可不战而降"。

除了军神李靖、大唐的名将还有李绩、苏定方、侯君集、薛仁贵、李宗道等为大唐开疆拓土的名将。他们才是支撑大唐帝国边疆的英雄。

我们不否认平阳公主的优秀,但把打下大唐半壁江山的功劳堆到她身上实在不妥。就是放在李世民身上都受之不起。历史发现,太子李建成并不是一个无能之辈,只不过在夺嫡之战中败北,他的很多功劳都被嫁接到胜利者头上罢了。


比禾观史


说这个李唐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肯定没有异议,甚至可以说李唐大部分的江山都是在李世民的带领下打下来的,前期击败薛举,宋金刚、刘武周,王世充和窦建德等武装集团。

玄武门之变后登基称帝,征服四方,号称“天可汗”,令唐朝的版图和实力达到了巅峰,李世民自己又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也没有滥杀功臣。

可以说近乎是一个完美的君主。

那么这个李秀宁又是谁呢?

一个比花木兰更加传奇的女性,她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号平阳公主,她有很多个第一。

譬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带兵打仗、建功立业的公主;

第一个死后追风谥号的公主,所以她又称平阳昭公主;

她也是第一个死后由军队负责出殡的公主;

我们耳目能详的娘子关就是平阳公主曾经带领自己的娘子军驻扎在那里而得名。

乃申法誓众,禁剽夺,远近咸附,勒兵七万,威振关中。帝度河,绍以数百骑并南山来迎,主引精兵万人与秦王会渭北。绍及主对置幕府,分定京师,号"娘子军"——《新唐书·诸帝公主》

当初李渊起兵的时候,平阳公主的丈夫柴绍响应李渊,当时他还担心平阳公主舍不得自己离去,但是平阳公主好严抚慰,让他前去帮助李渊起兵。

柴绍离开后,平阳公主自己也开始招兵买马,响应父亲的起义,没过多久就在关中地区拉起一支七万人的兵马,结果他的丈夫柴绍才拉拢了几百人而已。

可见平阳公主的能力非比寻常,如果不是女儿身的话,估计和李世民在争夺皇位上也有得一拼。

不过说李唐的半个江山有一半是李秀宁打下来的则有些夸张,不可否认李秀宁的这支部队壮大了唐军的实力,为李唐江山的建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但后期活跃在战场上的主要还是李世民,像消灭王世充和窦建德武装集团就是李世民带兵出征的功劳,李秀宁自然也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显然还没有达到开拓半壁江山的程度。

但这一切都并不妨碍这位巾帼女英雄的风姿,她死后也得到了极为隆重的下葬礼仪。

譬如击鼓吹号、命令羽林军、虎贲等士兵为她举殡,这一殊荣观望历朝历代公主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当然这也是她功勋的证明。

武德六年薨,葬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路、麾幢、虎贲、甲卒、班剑。太常议:"妇人葬,古无鼓吹。"帝不从,曰:"鼓吹,军乐也。往者主身执金鼓,参佐命,于古有邪?宜用之。"——上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