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连营之后对吴蜀两国的影响是什么?

何禾白


其实,夷陵之战才是三国格局最终确定的战役。

在这场战争中,蜀国最后的机动部队被歼灭,让他再也没有能力对魏国和吴国发动攻击。

所以,哪怕刘备在夷陵之战之后没有去世,继续在未来长期执掌蜀国政权,他应该也不会想着去攻打吴国了。



因为,荆州的丢失,已经让蜀国成为当时三个国家中国土面积最小的一个,他在人口上本来对吴国已经处于劣势,再加上夷陵之战的失败,让蜀国本来就已经捉襟见肘的兵力必须要选择防备吴国或者魏国的其中一个。

当然,蜀国和魏国之间从来就没有谈判的空间,而他和吴国之间曾经却有过非常好良好的合作记录。所以,经历了夷陵之战之后,蜀国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和好吴国,联合对抗北方的魏国。所以我说,在夷陵之战之后,哪怕刘备没有去世,而是继续长期执掌蜀国政权,就算是再恨吴国也不会再和他爆发战争了!



对蜀国来说,这场战争的失败,再次让他回归到连吴抗曹的国策中去了,对吴国其实也是如此。

吴国虽然趁关羽北伐的时候夺取了荆州,但其实吴国并不想和刘备彻底撕破脸。对吴国来说,蜀国何尝不是他对抗曹魏的重要屏障呢?

如果吴国和蜀国反目成仇,双方就得在边境线上布置大量军队,那他们在面对曹魏的时候就会极为被动了。相对蜀国,吴国形势更为凶险。蜀国统治中心在四川盆地,这里物产丰富,但是交通闭塞。在汉中之战之后,曹魏失去了南下攻打蜀国的基地,让蜀国在面对北方强敌的时候比吴国要安全的多。



而吴国虽然有长江天险,但数千里长的长江任何一个地点都有可能成为曹魏大军南下的渡口。所以,如果和蜀国关系紧张,吴国就不得不在北方和西方两地都保持庞大的军事力量。再加上吴国内部还有山越人叛乱,三个国家中最先垮掉的肯定是吴国。

所以无论如何,吴国也希望能够和蜀国抛弃前嫌,继续维持友好的关系。此外,和蜀国结盟,不仅避免了在双方的边境上布置大量军队,蜀国也可以成为防备曹魏大军从西方而来的屏障。

想当初,秦国在兼并了巴蜀之后,就曾经多次从巴蜀地区顺流而下攻打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楚国,最后逼着楚国不断迁都躲避秦军的锋芒。所以,和蜀国恢复友好关系,让蜀国能够全心全意对抗北方的魏国也给吴国提供了安全保障。



于是,夷陵之战之后,双方再次回归早期联合抗曹的基本国策。

从此,三国格局正式形成!


历史风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夷陵之战的影响非常大。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当然又为关羽报仇的意思,不过主要还是为了蜀国的军事和经济。

当时刘备虽然占领了四川,然而四川无论军事还是经济都有很大缺陷。

就经济上,四川虽比较富裕,农业产量较高,但毕竟是汉代,全省人口还不到100万。

根据四川的人口来看,蜀国最多可以出动约八九万军队,另外还有三四万民夫,用于军事作战。

然而敌人曹魏的人口在400万以上,可以出动三十多万军队。虽然还有东吴的牵制,但曹魏对付蜀国的军事至少可以在20万左右。

古代军事技术较为落后,人多人少还是很重要的。现在兵力还不到敌人一半,想要获得决定性胜利难度极大。

就军事上来说,荆州丢失以后,蜀国攻打曹魏就只能穿越川北攻击陕西。

然而,这一条都是山路,地形崎岖,有的地方还是栈道。这种地形过于复杂,蜀国大军一旦攻入陕西,如何能够把粮食稳定运输到前线就是大问题。

其实在没有铁路的时代,不要说汉代,哪怕是清代也无法维持运输问题。

所以,如果北伐去攻打曹魏,胜利可能性微乎其微。

曹魏以兵力优势只要在陕西坚持防御一段时间,蜀国大军就不战自溃了。

然而,如果蜀国控制荆州,可以通过长江将大军和粮食源源不断运到荆州。

而荆州的地形无论如何也比四川开阔的多,更适合蜀国发动攻势。

况且虽然蜀国只控制荆州一部,但荆州本来人口就多,至少也有五十万人口的增长,对蜀国有很大帮助。


可惜,夷陵之战最终惨败,导致蜀国一蹶不振。

不过,东吴实力由此增强,而且蜀国和吴国再也没有冲突,维持和平局面直到灭亡。


萨沙


火烧连营之后,对吴蜀两国的影响就是,吴蜀已经事实上退出了统一天下的竞争者行列,被人所灭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火烧连营前夕,吴蜀恶战,导致吴国实力损耗巨大。若不是火烧连营的计谋得逞,吴国几乎是无力回天了。即便是火烧连营后,吴国战胜了蜀国,吴国的损耗也是几十年都恢复不了的。北望中原已是转头成空了,因而吴主孙权,终日与酒为伴,醉生梦死。因为此时的东吴,也就是在混吃等死。

火烧连营后,蜀国国力损失大半,百年难复。蜀国已不存在一统天下的可能性了,诸葛武侯对此也心知肚明。诸葛武侯北伐:

一是以攻代守,打乱魏国的军事节奏,让魏国被动应战,阻止魏国主动伐蜀。

二是以发动对外战争,来压制蜀国内部分歧。

三是诸葛武侯想赌一把。一旦魏国内乱,说不定蜀国能获得统一中原的机会。

总而言之,火烧连营之后,吴蜀两国,大势已去,都是在等着被灭,只有魏国才具有统一天下的资质。无奈何孟德公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因此天命归于司马氏,三家归晋。


鬼影147951010


火烧连营发生在吴蜀战争中的夷陵战役中。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蜀国从巴中与荆州发动对魏国的攻击,关羽在荆州战线上捷报连连,就在此时一心想夺取荆州的东吴朝关羽的背后狠狠地捅了一刀。关羽败走麦城,并被东吴所杀,首级被送往曹魏。公元222年,刘备为了替自家二弟报仇,同时也是为了夺回失去的荆州,率领大军从长江三峡出发,进攻昔日的盟友东吴。

对于这场战争,蜀汉方面可以说是出师不利,在战争的准备时期五虎大将中的张飞又被部将谋害,这更令刘备丧失了理性。在蜀汉朝堂内,诸葛亮、赵云等重臣都不同意刘备的此次出征。关羽初败,士气军心不来就不高,再加上准备时间过短,仓促出征胜算不大。

但是执拗的刘备还是出征了,在蜀汉的优势兵力之下,东吴的秭归被蜀汉占领。蜀军在夷陵(现湖北省宜昌市)之南的猇亭与陆逊率领的吴军主力相对峙。刘备为了防御吴军的攻击,犯了一个和曹操一样的致命错误,从秭归到猇亭之间设立了成片的军营,绵延七百余里,同时用树栅环绕,防止敌人偷袭。作为一个玩火的行家,陆逊把这七百里联营直接当成了一支巨大的火把,趁夜对蜀军发动了火攻,同时大军跟进猛攻,蜀军瞬间崩溃。刘备仓皇逃至白帝城,又急又气,病逝于白帝城。

夷陵之战可以看成是荆州之战的后续,蜀汉至此丢掉了三峡以西所有的土地,蜀汉的势力退回了四川盆地。四川盆地独特的地形特点也注定了尽管敌人不容易攻进来,但是蜀汉也不容易打出去。

从整个三国形势来看,这场战争可以说是吴蜀两败俱伤。

在当时,南北方的通道有三条:一条是由汉中穿秦岭进入关中,当时处于蜀国境内;第二条经巢湖——淝水——寿春,由南方可攻入中原,当时吴魏两国的主要交锋就在此处;第三条就是通过荆州向北,沿襄阳——南阳进入中原,这条道路就是此次吴蜀争夺的焦点。

东吴攻占了荆州,看似收获颇丰,但是却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一个防御曹魏的包袱。东吴不仅仅要在寿春方向保留重兵集团,还得在荆州方向提防曹魏的南侵。

至于蜀汉那就惨得没法说了,荆州的丢失使得诸葛亮梦寐以求的荆州——益州联合攻势成为泡影,北伐成功的可能性瞬间接近归零。在刘关张在世时,诸葛亮的角色类似与萧何,坐镇成都,主持大局。此次吴蜀战争,刘关张一次性殒命,接受白帝城托孤的诸葛亮一个人挑起了蜀国的军政大事,这与诸葛亮的早逝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此乃本人的一丝愚见,如有不妥之处,望各位大牛多多斧正!


游在路上的鱼1986


我是雨夜构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所谓的火烧连营就是刘备的夷陵之败,演义中描写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起倾国之兵征伐孙权,在猇亭一战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导致刘备精锐尽失。从此一病不起在白帝城病死。

此战之后对吴蜀两国的影响还是比较深远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对吴蜀两国都产生了那些影响,首先看一下吴国。

孙权阵营从来就不缺少对抗外敌的著名将领,历届最高军士长官都是优秀人物。可以说掌握着战争主动权的都是这些人,从周瑜到陆逊孙吴经历了四任军事最高长官。其中尤以周瑜和陆逊最为出色,周瑜曾经在赤壁火烧战船打败曹操,使孙吴在江东地区的地位更加巩固。陆逊更是在周瑜之后击败刘备同样也是用了火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

陆逊战胜刘备以后,孙吴政权再次稳固了自己的位置,在荆州地区的统治达到了最佳状态。也让孙吴的战略防线推进到了长江对岸,这样的布局也是鲁肃当年为孙权规划的战略意图最重要的一部分。荆州的完全掌握也使孙权有了进一步争夺天下的战略纵深,背靠长江,有天下第一精锐的水军的支持,让孙权面对其余两家的战略防御游刃有余。同时孙权得到了荆州地区全境对他的国力增强有了更加促进的作用,江东地区在古代时候属于相对比较闭塞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相对欠发达。人口相对较少,孙吴综合国历还不是特别强大,得到了荆州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人口,这直接影响到了孙吴以后国力的增强。

在战略方面孙权一直没有什么争夺天下的野心,可要是给他机会,他也不会放过。占领荆州之后,让孙吴的战略防御或者进攻都已经直面曹魏政权,这使孙吴在战略方面处于曹魏的军事威压,不得不加强了荆州的驻军来加强对曹魏的防御。孙吴的军队主力都是水军,在陆地上作战是弱项。所以他对于蜀汉政权和曹魏政权从来都是防御为主,基本上很少主动进攻。随着夷陵之战的胜利,孙权可以把军事防御的重点转移到长江对岸,自己可以在后方大搞基础建设,提高综合实力,以待伺机而动。这就是夷陵之战后对吴国的影响。

再来看一下此战之后对蜀汉政权的影响。夷陵之败对蜀汉政权打击无疑是致命性的,这一战蜀汉精锐尽失,很对年轻后备将官阵亡,投降。直接影响到了蜀汉政权后续的发展。

刘备兵败逃回到了白帝城,一病不起。各路残兵败将陆续回撤,陆逊随后尾随而来。要不是演义中诸葛亮的八阵图阻拦,陆逊有可能一鼓作气攻进川中,那样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其实陆逊要考虑的事情也是很多的,最重要的就是曹魏政权,他担心自己率领部队进川以后,曹魏来攻,自己来不及回援,那样的后果也是自己不能承受的。所以陆逊没有直接进攻蜀汉,而是追到了边境线就回撤了。这一战下来蜀汉政权的实力受到了致命打击,刘备一命呜呼。国内几乎已经没有可战之兵,各类年轻备用将官损失殆尽,致使以后蜀汉无人可用。这一战还损失了一个人,就是黄权,黄权是蜀中资深将领,在蜀中号召力极强。夷陵之战时黄权没有在刘备身边,等到他得到消息时,刘备已经败逃。自己带领一支孤军滞留在孙吴境内,有国难回,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投降了曹魏。黄权的投降直接打破蜀汉政权内部实力的平衡,也让诸葛亮在以后平衡内部势力大费脑筋。

刘备死后,蜀汉政权进入到了诸葛亮时代。夷陵之战带来的后遗症才真正的爆发,荆州丢失从根本上打破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是蜀汉政权彻底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从汉中荆州一同出兵的计划落空,失去了荆州的牵制,蜀汉政权的前途十分渺茫了。这一战对蜀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打击巨大,诸葛亮用尽余生之力也没有挽回这一战带来的损失。本来就积贫积弱的蜀汉政权要是没有诸葛亮的全力维系,恐怕早就被灭亡了。蜀中之地人口稀少,还总是受到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荆州一失,单靠川中之力是无法和强大的曹魏政权争夺天下的。尤其是秦岭地区山路崎岖,道路不通,军粮给养很难输送。诸葛亮历次北伐都是因为军粮问题而落败。所以秦岭地区真的不适合出兵打仗,可是没有了荆州的诸葛亮之有只一条路可以走。

其实刘备为什么非要征伐孙权,这里边还是有一个重要原因的,就是刘备的最初想法是通过长江出川的。荆州一失刘备出川的道路断绝,要是不夺回荆州,以后就没有机会争夺天下了。基于这个原因刘备才迫不及待的去征伐孙吴,导致自己大败而回,精锐尽失。为蜀汉留下了一大堆烂摊子,让诸葛亮自己收拾。要说刘备这次出征就是一次赌博,他就像一个疯狂的赌徒,这一次赌上了自己的全部家当,来做这最后一击。没想到他的结果和大多是赌徒一样,输得倾家荡产,血本无归。

还有更深远的影响那就是,在蜀汉后期直接使姜维勾结羌人来攻击曹魏,致使外族可以通过庸凉地区直接进入到中原地区,为以后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蝴蝶效应吧!世界上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历史发展。更何况夷陵之战这么大的战役呢!


雨夜构想


笔者认为,吴国和蜀国在夷陵之战后,有着此消彼长的变化。

公元221年7月,刘备发布天子诏书,正式向东吴宣战。

为了这次东征孙吴,刘备准备了,一年的时间。

他从各地抽调士兵大概有5万人,粮草军械足够消耗1年的时间。

在出发前,他还去祭拜了关羽的衣冠冢,发誓一定要为关羽复仇,夺回荆州城。

和刘备一起出征的有吴班,冯习,张南,沙摩柯,黄权和马良等人。

诸葛亮则留守蜀中,为刘备筹集粮草和淄重,保障后方的稳定。

战争初期,刘备兵锋正盛,接连攻城拔寨,占领了秭归城。

东吴孙权为了这场战争,也下了血本。

他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5万余人到前线和刘备对峙。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刘备无奈放缓了进攻的节奏。

加上当时天气干燥炎热,刘备的水军在船上有中暑的症状。

刘备于是下令弃船登陆,到山林里避暑等到秋天后再和东吴决战。

刘备进入山林扎营,正中陆逊的下怀。

他派斥候探知刘备的军事部署后,发现刘备军队横亘数百里,扎营在崎岖的山道里。

而且营房大部分是木栅栏,利用火攻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刘备夜里看到火光冲天,东吴大喊活捉刘备,却已经无力回天。

蜀军死伤不计其数,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

刘备在亲信的护卫下,逃到了白帝城,东吴本来还想扩大战果。

可是赵云率领援军赶到白帝城,东吴只好作罢。

这次战争蜀汉损失兵马5万人,粮草军械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次年刘备就因为悲愤交加而死,他死后蜀汉进入诸葛亮时代,蜀汉内部出现叛乱。

疲于奔命的诸葛亮用了数年整顿蜀汉内部,经过休养生息的政策,蜀汉国力才渐渐恢复。

可是,丢失荆州后的蜀汉,刘像老虎被拔掉了牙齿,没有了威胁力。

蜀汉也没有了和曹魏争夺天下的可能和资本。

而东吴经过夷陵之战,保住了荆州城,实力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但同样损失了数万人马,国力渐渐不济。

反观曹魏坐观成败,实力得到了增强,三国格局经过夷陵之战基本形成。

此后数十年基本上保持着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魏的局面,直到蜀汉,东吴被灭。

—End—



冷月钩沉


三国三大战役 并不仅仅是因为规模大 少胜多

更因为这3大战役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势

简单的说 夷陵之战之前 蜀国占有荆州(已经失去 又被重新攻下)汉中 西蜀

曹魏占有整个北方 而以三国时期的发达程度

应该是北方>西南>西北 以当时天下的形式

而西南又易守难攻 又有汉中这个粮仓支持

基本是一个2强一弱的局面 东吴在夹缝中 很难生存

两强一弱的局面非常难以维持 历史上的诸多史实证明了这一点

而夷陵之战之后 蜀吴两国的力量趋于平均

就是一个一强两弱的局面

这个局面就变得好维持了 就如同一个钝角三角形的平衡性要大于锐角三角形一样

这个局面下 蜀吴只有联手才能对抗东吴

而如果夷陵之战东吴战败 天下将会2分 变成类似于南北朝的状况

所以 夷陵之战才是奠定天下三分最重要的一个战役


律法独角兽


公元219年,刘备集团的实力发生了一次过山车式的大崩盘。当刘备以攻为守,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之后,刘备集团的实力达到了巅峰状态。当时的刘备集团坐拥荆益两州,麾下战将千员,都是刘备多年来收拢的四方豪杰之士,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可是随着荆州军失败,关羽、刘封被杀,孟达投降魏国,刘备集团的实力折损过半。

(刘备势力最大时控制区)

在刘备称帝前后,黄忠、马超等又纷纷去世,及至东征之前,猛将张飞又被暗杀。相形之下,曹魏集团却是良臣猛将,兵精粮足。刘备自忖短时间攻击发展势头尚可的曹魏不会得利,因而东征,攻打孙权。

与刘备一样,孙权也是寒门出身,不管是蜀汉还是东吴,他们都是外地人建立的政权,必然会造成当地大族的各种抵制。刘备在蜀中的这些年没有做过什么德政,在刘备占据了成都之后,人们甚至怀念起当年暗弱的刘璋来。因为刘备成功占据川中之后,先是纵兵抢了成都的府库,又发型直白钱掠夺民间财富,在汉中之战中再度调用整个蜀中的资源才勉强获胜。在这期间,蜀中人们承受了苛刻的剥削和无休止的徭役,刘备集团利用军事能力压制地方势力的反弹,因此蜀中的干群关系一直都比较紧张。

(刘备集团是外来政权)

相对来说,孙权已经与江东的世家大族达成了一定的谅解。孙策时期制造的高压政策,因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得孙氏暂时坐稳了江东盟主的位子。之所以把孙权称作江东盟主,其实是想说明,与蜀中世家大族被东州兵抢劫杀戮之后势力大衰,即使有心反抗却力不从心不同,东吴的几个世家大族的能量很强大,每个世家大族都有几千上万私兵。孙权当然想如臂使指一样的行使王权,可是江东地区的世家大族可不会心甘情愿听从指挥。相对于曹操名为大汉丞相的身份,江东世家大族原本就没有一定要绑在孙氏的战车上的必要。孙权最终通过赤壁之战证明了孙氏军事集团有能力保卫江东的利益,从而使得江东世家大族放弃了部分独立性从而避免曹操占据江东后执行政策的不确定性。孙权势力不够强大,所以还不得不让世家大族几分,曹操可是财大气粗,身份又是正统,而且还有蔑视世家的前科。所以,在这种现实的利益考量之下,江东的世家大族选择了孙权作为盟主。

(江东世家大族是共主联盟)

刘备集团与孙氏集团的政治模式,在出身庶族号召力不够方面有类同的地方,但在世家大族的支持面上又有很不同。相比较来说,刘备的劣势更大。因为刘备集团的人才多是庶族地主阶级,他们追随刘备属于政治投机行为,如吕不韦的奇货可居。世家大族与庶族地主阶层最大的不同点,即在于世家大族有强大的宗族势力,有强大的人力资源储备,而庶族地主阶级往往是暴发户没有这方面的储备。所以,刘备集团的人才梯队是断档的。刘备必须趁着自己势力还算强大时,尽可能多的占据地盘和人才储备。不然,等到刘备从四方搜集到的创一代人才凋零之后,蜀汉的国势就会危如累卵了。所以,刘备选择东征,本意是想借着现在势力稍强,打下来江东地界,与曹魏划江而治。

可是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失败了,损失惨重,史称仅以身免,只带着100多骑兵逃入永安城。后来收容一些散兵,得到几千人,加上赵云从江州带来的后援部队,加在一起可得两万人,兵势稍振。

(夷陵之战后刘备势力图)

此时的刘备集团的势力跌入了谷底,全国只有两支兵马可堪调度,一支在汉中由魏延带领防备曹魏,另一支由刘备带领防备东吴,以至于蜀汉国内空虚,军事压制能力减弱。这导致了原本就对刘备集团不满的蜀中地方势力趁机发难,南中地区、西川地区一时间皆反,国内汹汹,大有亡国之势。刘备集团却苦无兵力调拨,只能在解决成都附近的叛乱,对南中地区采取了放任自流的做法。直到六年后,在初步稳定了局势后,诸葛亮才开始南征。所以,在夷陵之战后,刘备集团彻底陷入守势,成为三国中势力最为弱小的一方。刘备集团势力弱小到几乎被忽略的地步,终曹丕之世,其意都在东吴,因为蜀汉已不足为虑。

夷陵之战后,刘备很快病逝。刘备在去世前,已经改变了对蜀汉世家大族高压的政策,开始寻求一定程度的和解,开始把蜀汉本地才俊招入朝廷。可是,蜀汉政权并不给予他们实际权力,蜀汉政权的本地化进程做的一直不够好,本地人不愿意为刘备集团卖命。所以,当邓艾偷渡阴平后,蜀汉后主根本不能指望地方守将,派遣了成都的部队过去抵挡。哪里知道,魏军一路上都没有遭到抵抗,快速进攻到了成都城下。刘禅为什么选择投降?其实就是他认为没有人会为刘家卖命了。


(夷陵之战后蜀汉仅能控制成都周边)

孙氏集团在夷陵之战后,虽然避免了立刻亡国的危机,可是却失去了强大的盟友和外援,在与曹魏的对抗中始终处于劣势。曹魏集团和刘备集团经常称呼东吴集团为鼠辈小儿,其实不是没有缘由的。江东一带多水兵、步兵,用于划江而治尚可,登陆作战则缺少机动性。当初周瑜带领数万人攻打曹仁据守的江陵,打了一年没打下来,还被曹仁带着几十个骑兵反杀。后来刘备让张飞带着1000多骑兵支援,就再也没有看到曹仁的陷阵之举了。所以,鲁肃建议孙权出借荆州给刘备,其实就是看到了己方军队进攻性不足,意欲让刘备集团守备荆州,承担曹魏的战略压力。

夷陵之战后,刘备集团全数退出荆州,曹魏的战略压力全部都给了东吴了。刘备为此还特地写了一封信给陆逊,各种嘲讽挖苦,说要约期再战。陆逊收到后,知道刘备这是煮熟的鸭子嘴硬,在给自己失败找回点面子,后来陆逊回信硬核回怼,刘备也没什么言语,他也知道要和东吴这个仇人再次结盟,可实在拉不下脸来。直到诸葛亮执政时,才派邓芝出使吴国,再度建立起联盟。

话说回东吴这边,曹丕接连三次南征东吴,无岁不征,逼得孙权疲于应付。幸亏曹魏没有大量的水军,北军不习水战,东吴勉强接下了曹丕时代的攻势。不过,荆州掌握在东吴手中,并没有发挥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作用。东吴的水军、步军完成不了北伐中原时所需要的穿插、分割等战术机动性动作,陷入了阵地战、消耗战的困境。如果荆州一直在刘备集团手中,那么疲于应付的就应该是曹魏集团了。当年关羽北伐,曾一度逼的曹操要迁都避其锋芒。

(夷陵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所以,东吴打下来荆州,以及后来的夷陵之战,虽然避免了东吴立即亡国,却也给两家造成了大量的损失。从此,北方一家独大的局面形成,一直持续到邓艾灭蜀,司马晋灭吴。


而知而行的历史


火烧连营,是指公元221年蜀汉对东吴发动的夷陵之战,刘备凭借刚刚称帝,蜀国士气大振,打算对东吴速战速决,而东吴主帅陆逊通过对双方实力的准确分析,以“拖”为守,双方僵持6个月,蜀军士气沮丧,军心涣散,陆逊趁机反攻刘备,一把大火烧光了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败,刘备抑郁而终。

夷陵之战蜀国究竟损失了多少

一.兵力损失严重

刘备发蜀军精兵三万,连同沙摩柯的两万夷兵,总共五万大军,全军覆没。大将张飞遇刺,张南、冯习、傅彤、程畿、马良死于乱军之中,杜路、刘宁也被迫投降东吴。夷陵之战,对蜀国的军事上是致命的打击。加之老将黄忠、马超病亡,五虎上将只剩赵云一身,荆州派人才几乎全军覆没。

二、物资损失严重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道:“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刘备在败退途中,大量的粮草物资被丢失,这对仅占一州之地的蜀国来说,是十分惨重的。

三、人心

蜀国内部一直分为三个派系,荆州派、益州派、东洲派。荆州派是刘备入蜀前的人马,益州派是入蜀后归降刘备的原刘璋人马,而东洲派则是以马超为代表的汉中、西凉人马。原本汉中称王后,一直不服刘备的益州派人士,开始对益州在刘备统治下的未来有所憧憬,但襄樊之战失利,夷陵失利,这一憧憬也随之破灭,加之刘备已死,益州派系更是蠢蠢欲动,蜀国大臣朱褒、雍闿、高定等伙同南蛮孟获造反,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吴国在夷陵之战中到底得到了什么

一、三国中的地位

襄樊之战前,吴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而在夷陵之战后,蜀国大败,吴国成为实力上的老二。

二、安全性

夷陵之战前,吴国的最大威胁,不是魏国,而是盟友蜀国。因为在于魏国之间,有长江天险,魏国想要跨江南下,是及其不容易的。反观刘备,其野心一直是挺进中原,光复汉室(取代汉室),拿下汉中之后,益州北面的防御就算是稳妥了,既然一时无力与曹操争天下,刘备的目光自然会放到江东,这从刘备一直在荆州的问题上遮遮掩掩,四处钻空子能得到印证。

夷陵之战后,蜀国实力大损,对于吴国来说,来自长江上游的压力也就随之消失。

夷陵之战的胜利不仅使东吴巩固了优越的地缘条件,也打消了蜀汉对荆州的野心,而且巩固荆州尤其是江陵一带还使魏国对东吴的南侵变得困难重重,同时,此役的胜利使东吴君臣上下对既定国策方针的贯彻和执行力更上一层楼,也为东吴政权此后几十年的延续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始终先生


欢迎来看子正寻道。

火烧连营这一惨剧发生以后,对吴蜀两国都有巨大的影响。这一事件不仅直接影响到刘备伐吴的成败,而且严重损害了蜀国好不容易积攒的国力。相应地东吴这边取得了对抗蜀国的胜利,保住了荆州这一战略重地的胜利果实。

为了给关羽报仇,也为了重新占据荆州,刘备于221年,率领大军攻打东吴。此时刘备刚刚称帝三个月左右,可谓兵精粮足,士气也比较旺盛,对于这次攻打东吴,有很强的信心。可惜天有不测风云,蜀军起初进展非常顺利,但在夷陵一带,吴蜀双方出现了相持。

紧接着陆逊根据蜀军的布置弱点,采取了火攻,于是火烧连营的一幕发生了。

对于被东吴军队用火攻一事,刘备做梦也想不到,因为自己志在必得。同样地,对于火烧连营之后,所产生的极大战略恶果,刘备也没有做好应对的思想准备,导致他在白帝城,从此一病不起。

一:火烧连营之后,魏国获利最大。

本来天下三分,魏国所占的地盘就最大,实力最强,现在吴蜀两国相争,严重消耗了两国的实力。

此消彼长,让魏国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拥有了更强的战略主动性。

幸亏蜀国在伐吴失败以后,与吴国重新订立了盟约,才避免了被魏国各个击破。不过让魏国看到了吴蜀两国虽为同盟,但里面还是存在裂痕,在以后对蜀和对吴战略上,魏国将更加得心应手。

二:火烧连营之后,东吴保住了荆州这一胜利果实。

之前看到刘备率领大军前来进攻,东吴内心充满了焦虑。甚至孙权还派遣使者到蜀国,向刘备请求和解。后来刘备大军连战连捷,更是加深了东吴的忧虑,担心荆州会重新回到蜀国手里,甚至东吴还要损失一些战略要地。可随着火烧连营的发生,东吴的一切担忧都随风飘散了,胜利已经到来。

现在的主动权交到了东吴一方,为了避免被魏国消灭,不管刘备内心如何难受,都必须接受与东吴重新结盟。而且从今以后,蜀国都不太会重新伐吴了。

三:火烧连营之后,蜀国遭受了巨大损失,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因为火烧连营的发生,刘备伐吴就已经失败了,为关羽报仇,还有重新占据荆州的愿望,顿时化为了泡影。首先是兵力的消耗,从蜀国带来的精锐部队基本上都没有了;再次是人才的折损,张南、冯习以及沙摩柯等将领已经战死了。然后更恶劣的是,以后仅凭益州区区一州之地,怎么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况且现在元气大伤,还不知道有没有恢复的机会。

即使是哑巴吃黄连,内心极度痛苦,也要接受与东吴签订盟约。还有荆州之地几乎再也不会回到蜀国手中了,只能接受三分天下的现实。

火烧连营终结了刘备的统一大梦,诸葛亮的隆中对注定没有办法实现了。等到刘备去世以后,为了蜀国的生存,诸葛亮只能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北伐,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