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不需要承擔後果的決策呢?

擁有獨立思想及決策力的人,總是少數,當人們面對決策時,大部分的做法都是去

“服從”大多數。

這裡服從加了引號,其實它真正的含義是指人們為了維護自己可以不做決策的懶惰行為而選擇聽命於大多數

為什麼是大多數呢?因為大多數人都認同或默許的做法就算不夠正確,也不會被責怪,這是為自己上保險的“上策”。

少數掌握真理的人只能等待事實或真相得到驗證後才能逐漸被瞭解及理解,這時人們才會向真相靠近,真理要想得到驗證,往往需要很長的週期。

經過了這段週期後,那個先前的決策基本已經對從眾的個體及群體沒有任何殺傷力了,因為利益關係已經不復存在了。

哪有不需要承擔後果的決策呢?

但是在做決策的那一刻,利益衝突就很明顯了。人們認為一旦自己做出了錯誤的決策,就會被埋怨、指責,與其這樣還不如什麼都不做,或者看看其他人的做法。

這種“給自己上保險”的行為背後忽略的是決策之前必經的思考過程。由於人們做決策的出發點就是不要受到指責,因此為了不被指責,他們寧願“明哲保身”。

人總是希望把自己無能為力的部分遮蓋起來,這樣就可以維持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完美形象。

不想對決策負責,就真的不必負責嗎?

現實總是殘酷的,並非大眾性的決定就是適合每個人的。

哪有不需要承擔後果的決策呢?

誰的生活不是獨一無二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似之處再多,在主觀上也不可能具備同樣的思想、感受及行為。

但當人們不想做決策時,或不願承擔決策給自己帶來的壓力、後果與風險時就會做出和別人一樣的決定。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很多人找人推薦書單都會很直接地問“有沒有什麼好書推薦一下?”每次聽到這樣的問題,我實在不願接招,原因如下:

1、我認為的好書,你不一定也覺得它好。每個人衡量好壞的標準都不一樣。

2、這樣的問法,太草率,讓人一聽就覺得你不是真的對看書這件事感興趣,如果你從不討論任何跟書相關的話題,卻提出這樣的問題,讓人感到這問題更像是隨口一問。對待沒有經過思考提出的問題,我實在無法認真嚴肅地推薦,因為我推薦的書一定是我認為它符合你的需求,可是如果你並沒有那麼需要、只是隨便問問,我卻極力且認真地做了推薦,那不僅會對雙方都造成不必要的誤解,並且還浪費了彼此的時間。

3、如果你真的需要讀書,那麼你可曾思考過需要讀哪一類書?提升工作技能類的、生活方式類的、增強記憶、腦科學或是其他小說類的?總之你得有需要從書中獲取知識的需要吧?你就算去買雙鞋,也需要告訴導購尺碼、款式及顏色偏好吧。你說你買鞋,人家導購能從中捕捉到你的需求嗎?

拋開這些思考,我能不能根據我自認為的對方的需求去推薦呢?可以是可以,但是對很多讀者來說,真的未必適合

哪有不需要承擔後果的決策呢?

我確實通過平時所積累的瞭解,來嘗試著給他們推薦,我的原則是:分析對方客觀上的需求點。

比如對方需要提升某些方面的技巧和能力,並且會因此而得到一些職場上的晉升空間,或是對方常常對自己的記憶力沒有把握,這時我就會推薦一些提升記憶力的書等等。

但是大部分人的決策都是主觀需求主導的,而非客觀。也就是說他明明知道自己需要提升哪方面的技能,但是他目前不想看,所以即便我推薦了,也依然只是把書買回去,然後束之高閣。

從他們的角度去考慮這件事,說白了就是要麼隨口問問,並不是自己真的想看書;要麼就是想看書,但是自己不想花時間去給自己整理書單。

而他人推薦的書單若是不符合他們的喜好(並非客觀需求),他們也未必就能看得進去。最終這些書就像被禁錮的知識一樣,被牢牢地扣押起來

哪有不需要承擔後果的決策呢?

很多人買了他人推薦的書,卻未曾看過,或是看了一部分,發現看不進去,然後默默地放回書架,並且依然沒有變得愛看書。

最終結果表明:他們只是買了幾本自己不愛看的書放在家裡了。

但是經過了“找人推薦——本著接受建議的原則買書——看書——實在看不進去——還是放回書架吧”這一列過程之後,這些人的決策就不用負責了嗎?

不,他們花掉了與人溝通的時間、去書店或是網上購書的時間,甚至還包括看書的時間,而結果卻不夠樂觀,他們並沒有從書中獲得他們想要的知識,相反,這個經歷還很可能令他們變得更加不愛看書,或是因為覺得自己無法和別人一樣靜下心來看書而感到自責。

怎樣做出有益於自己的決策,很簡單,你想看書,你就自己去書店轉轉,花上個把小時找到一本與你投緣的書,並不是難事,除非你認為駕車去書店這件事所付出的代價遠比看書所帶來的益處要大,事實上持有這種偏見思維的人可不在少數哦。

哪有不需要承擔後果的決策呢?

你如果實在不想出門,還有種方法,可以看看網上圖書暢銷榜中你有所期待的書的書評或是筆記之類的,總能看到人們對書的評價吧,這也比自己出門要省事的多吧。

採用這兩種方式,哪個不必找人推薦靠譜,何況問題問得那麼模糊、隨意,誰能看出你是不是迴帶著誠意去讀書呢?

做決策是為了更好地應對接下來的生活或工作等事務,而不是為了偷懶或是走其他捷徑。不願做決策、拖延、或是完全順應他人的決策,並不意味著你不必承擔這個決策的後果及風險,因為不做決策、停滯不前也是一種決策。

不要以為現在不思考,就可以躲過“為決策負責”的劫難,不存在這種假象。不論決策是誰做的,只要決策後的行為及事件,你都需要參與其中,那麼這個決策就必然會影響到你,就必然會與你產生關聯。

哪有不需要承擔後果的決策呢?

做任何決策之前多思考,想想有可能會發生哪些連續性的事件,從而得出一個相對正確的、可以對後續事件的發展起到指導作用的決策

,才是人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不要再為了逃避決策去做事了,因為沒有不需要負責的決策。

事實上做決策的能力是可以通過練習得到提升的,但前提是你得擁有做決策的勇氣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