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儿干都司是“靖难遗孤”的流放地?你太小看它了

“国史浩瀚,公子拾遗”

本期概览


在热播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奴儿干都司”这个名字,按照电视剧的逻辑,这里是流放靖难遗孤的边塞之地。


但是,电视剧毕竟是改编的,奴儿干都司真的是流放靖难遗孤之所吗?事实并非如此!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地探讨一下,奴儿干都司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奴儿干都司是“靖难遗孤”的流放地?你太小看它了


奴儿干都司之溯源

中原王朝对于奴儿干地区的统治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王朝自建国之初开始就十分重视辽东及东北地区的统治,彼时的辽东及东北地区属于“化外之地”,依然奉行着民族部落的制度,当时东北的靺鞨族比较强大,分成七个大部落。其中黑水、粟末二部最为强盛,而黑水靺鞨就因为居住在黑龙江流域而得名的,这个流域就包括我们今天要讲的奴儿干地区。

奴儿干都司是“靖难遗孤”的流放地?你太小看它了

随着唐王朝“羁縻制度”的实施,广大的边疆地区和中原政权逐渐形成依附关系。开元十年,黑水靺鞨酋长倪属利稽入朝,唐王朝任命他为勃利州刺史,标志着中原王朝正式开始接手奴儿干地区的统治权。

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建立黑水府。又以其最大的部落为黑水都督府,其他各部设刺史,以当地酋长为都督、刺史,并由朝廷派遣内地官员前往任长史监督。

这里有必要和大家阐述一下所谓的“羁縻制度”,我曾经写过一篇很详细的论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一下。

<strong>所谓“羁縻”其实是一个很形象的表现:“羁,马络头也;縻,牛蚓也”,而“羁縻制度”通俗的来说就是中原王朝像控制牛、马一样来控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点类似于我们如今的”民族区域自治“,只不过古时候的”自治“会带着极为浓厚的封建色彩。

奴儿干都司是“靖难遗孤”的流放地?你太小看它了

而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时期,此时北方的契丹部落逐渐壮大,最终一统北方建立了辽国。在辽国扩张的这段历史中,有一个国家是不能被忽视的——渤海国。

渤海国,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靺鞨部落建立的国家,它所统治的地区就包括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


因为渤海国和当时的大唐并存,所以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颇深,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而这样一个深受汉人文化熏陶的国家却在926年,被强势崛起的契丹族吞并了,从此奴儿干地区又回到了异族统治的时代:

“天显元年,灭渤海国,地方五千里,兵数十万,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尽有其众,契丹益大”

奴儿干都司是“靖难遗孤”的流放地?你太小看它了

风水轮流转,盛极一时的辽国也没能逃过被灭亡的命运,13世纪蒙古的崛起使得北方又陷入了巨大的战争漩涡,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马背上的民族再一次彰显了他们超强的战斗能力。

1271年,元朝建立,随着行省制度的推行,元帝国在东北地区设置了辽阳行中书省,而在奴儿干地区又设立了东征元帅府,以镇守黑龙江口一带和库页岛:

“东征元帅府,道路险阻,崖石错立,盛夏水活,乃可行舟;冬则以犬驾耙,行冰上,地无禾黍,以鱼代食。乃为相山川形势,除道以通往来,人以为便。斡拙、吉烈灭,僻居海岛。”

从奴儿干地区归元朝统治开始,奴儿干就成为了元朝犯人的流放地,需要流放的犯人,除女真人流放湖广以外,其余都会被流放到奴儿干地区,并且还会进行征税:

“诸流远囚徒,惟女直流湖广,余并流奴儿干及取海青之地;乙卯,征东末吉地兀者户以貂鼠、水獭、海狗皮来献,诏存恤三岁。”

也正是从这个时间段开始,奴儿干地区汉人的队伍逐渐开始壮大,虽然通过流放的方式着实显得有些残酷,但是汉人队伍的壮大为后来奴儿干地区成为依附中原政权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总结来说,唐朝和辽国时期对于奴儿干地区的统治以“羁縻制度”为主,和中原政权的政治隔阂相对较深,而自元朝开始,奴儿干地区就逐渐成为了中原政权的实际统治区,这种地方政治性质的转变是接下来明朝对于奴儿干地区统治的基础。


明朝统治奴儿干“初体验”——卫所制度的设立

1368年,命运之神又将执掌天下的权力交给了大明。如果真有上帝的话,我猜想他现在一定是饶有兴趣地准备看明朝是如何处理与奴儿干地区的关系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奴儿干地区的特殊性开始说起!

14世纪的奴儿干地区的人口主要以女真和汉人混居为主,汉人且先不必论,咱们来看看奴儿干地区的女真人。按照地理位置划分,女真也分好几个部落:

“以浑河流域为中心,东达长白山东麓和北麓,南抵鸭绿江边。”——此为建州女真。

“分布于明开原边外,辉发河流域,北至松花江中游大曲折处。”——此为西海女真。

“分布于海西东北广大地区,大体从松花江中游以下,迄黑龙江流域,东达海岸。”——此为野人女真。

奴儿干都司是“靖难遗孤”的流放地?你太小看它了

其中,建州女真和西海女真约在正统年间,也就是明英宗在位期间,合并成了一个部落,相对于野人女真而言,形成部落合力的女真族显得更加有优越感。

例如,分布在广阔地域的野人女真仍滞留在原始的氏族部落制阶段,渔猎经济还占重要地位,其生产力水平是很低下的,经济生产状况也落后于建州、海西女真诸部:

“其民着直筒衣,暑用鱼皮,寒用狗皮,……惟狗至多,牵拽扒犁”

而反观建州及海西女真诸部,在经历了南迁定居以后,主要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如正统二年,朝鲜平安道节制使派人进入建州女真地区,见到了如中原地区无太大差异的种植景象:

“见水两岸大野,率皆耕垦,农人与牛布散于野”

奴儿干都司是“靖难遗孤”的流放地?你太小看它了

但是尽管建州女真的生产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和中原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更不用说其中的野人女真了。所谓经济决定上层建筑,较大的经济差异,使得女真部落对明朝产生了贸易依赖。有明一代,女真和关内的贸易都是凭借明朝颁赐的敕书为依据的,拥有敕书就拥有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的机会。

而问题就在于,明朝颁发的敕书数量是有限的,随着女真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贸易的需求不断增大。为争夺贸易敕书,女真诸部纷争不断。

从政治立场的角度考虑,明朝应该是故意这么做的。女真势力的联合对于明王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而用限制贸易机会的手段,来促使女真内部相互攻讦无疑是政治成本最小的一种方式,不仅如此,明王朝对于女真部的控制欲也是日益高涨。

<strong>内斗被挑了起来,接下来明朝将扮演“和事佬”的角色了——设立卫所。

明朝所谓的卫所制度其本质就是上文我们提到的“羁縻制度”,自永乐元年十一月开始至嘉靖朝共先后设置368个卫、20个所。其中永乐朝181个、正统朝4个、正统后130个、嘉靖朝53个,此等数量均在历朝历代之上,可见明朝对于卫所制度的执行是相当热衷的:

“置定辽都卫指挥使司,以叶旺为都指挥使。总辖辽东诸卫军马,修治城池,以镇边疆。”

奴儿干都司是“靖难遗孤”的流放地?你太小看它了

虽然是带有军事色彩的统治,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明朝对于奴儿干地区的“羁縻政策”是相对宽松的。最明显的一点在于奴儿干地区卫所的长官并不是由明朝政府派驻的,而是任命当地女真各部族首领担任,管辖当地居民,

这也是“羁縻政策”的关键所在:

“女真野人头目阿哈出等来朝。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阿哈出为指挥使,余为千百户、所镇抚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


“忽剌温等处女直野人头目西阳哈、锁失哈等来朝贡马三十匹。置兀者卫,认西阳哈为指挥使,锁失哈为指挥同知,吉里纳等六人为指挥佥事,余为卫镇抚、千户、百户、所镇抚,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


<strong>那么,明朝作为一个从异族手中夺回政权的王朝,为何要对奴儿干地区的少数民族施以厚恩?

除了维护地区日常安定以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防止女真部投靠北元势力!

洪武元年,元顺帝向北遁逃,但仍保留着残余的元朝政权,控制着广阔的塞外地区。明军多次出征都未能消灭对方,并且出现了长期对峙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出现对明朝的稳定是非常不利的。后来明成祖朱棣“五征蒙古”也未能消灭北元,北元势力自始至终都是和明朝分庭抗礼的一种威胁。

但是明朝很敏锐地把握住了一点——游牧民族政权衣食短缺,需要进行交换贸易。

抓住了这一点,明朝对待北元的战略方针开始改变——从全面打击转向了重点打击,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对北元进行封锁和孤立。在当时,北元的贸易之路只能是通过中亚,因为南边完全被明朝隔绝,东边是荒原,至于北方嘛,也没有比自己更北的了,总不能去北极吧!只有西边的中亚是唯一可以贸易的地方。

奴儿干都司是“靖难遗孤”的流放地?你太小看它了

而横亘在北元和明朝之间的女真自然就成为了明朝重点笼络对象,对于明朝来说,便宜一个在当时毫不起眼的弱小民族,远比促成敌人之间的联盟要好得多,所以明朝对于女真的施恩是可以理解的。

只是,当时的明朝也并不会想到,二百多年后,他们一手扶植的女真最终成为了明朝的掘墓人,历史再一次证明了它的巧合与必然。


奴儿干都司——以夷制夷的“完全体”

——首先我先抛出一个问题给大家:卫所制度和奴儿干都司有什么不同吗?

——答案就是本质上没有不同!注意!我说的是本质!

说它们两个本质上并无不同是因为在本质上,二者都是“羁縻制度”的具体体现。但是奴儿干地区的人口混杂注定了它的特殊性!

1403年,成祖朱棣派遣官员前往奴儿干地区进行招抚:

“邢枢偕同知县张斌往谕奴儿干,至吉烈迷诸部招抚之,于是海西、建州女直、野人女直诸酋长悉境来附”

1409年,奴儿干地方头目忽剌冬奴等来朝,明朝任命忽剌冬奴为指挥千百户。1411年,忽剌冬奴等又请求设立元帅府:

“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任命内地官员康旺为都指挥同知,王肇舟为都指挥佥事”

这标志着奴儿干都司正式被确立!

奴儿干都司是“靖难遗孤”的流放地?你太小看它了

那既然已经正式成立了,接下来要准备的无疑是都司的建制工作。首先是都司的官员设置:

“都指挥使是正二品官,都指挥同知是从二品官。都指挥佥事是正三品官。奴儿干都司的官员,领有较高的官俸,每年往来京师,还得到纱布、布帛等优厚的奖赏,居有‘会同馆’,接待宴有‘充禄寺’”

当然,官员的任职还主要以当地首领为主,例如宣德六年六月,都指挥同知佟答剌哈病故,明朝念及其在招抚奴儿干诸部时的功劳,明宣宗打破凡“流官不袭”的常例,令佟答刺哈的侄子佟胜荫袭官位,任命他为指挥佥事职。

<strong>接下来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关于奴儿干都司的职能问题,也就是奴儿干都司究竟是干什么的?

一、“统属其众,岁贡海青”

这个职能是奴儿干都司承继先前卫所的职能。简而言之就是统管地区的人民,对地区上交的贡品负责:

“敕谕奴儿干、海东囊阿里、吉列迷、恨古河、黑龙江、松花江、阿速江等处野人头目哥奉阿、囊哈奴等皆受节制。”

从此项敕令可以看出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奴儿干都司的统辖管理都是建立在明朝派遣官员巡视奴儿干都司的基础之上。

奴儿干都司是“靖难遗孤”的流放地?你太小看它了

但是由于奴儿干都司的治所所在地很偏远,直接与明朝联系甚是不便。明太宗建立奴儿干都司的最初目的就是羁縻招抚女真诸部,所谓:

“曰野人女直,永乐初野人酋长来朝,巳建州、海西后先后归附,多其卫所以分其御置建州等卫一百八十四,此系中国之流官设奴儿干都司以统一,官其酋都督以下至镇抚有差,以金元世讎,借金之余裔以捍虏。”

二、协助辽东都司,进行招抚

关于这个职能,我们涉及到另一个部门——辽东都司。和辽东都司相比,奴儿干都司的存在更像是一个下辖部门,据《辽东志》记载,与奴儿干都司毗邻的辽东都司境内常驻额军总数近十万人。

“辽东都司定辽左等二十五卫,二州户口二十七万五千一百五十。五马队额军五万二千二百八十二名,步队额军三万七千四百九十五名。招集军一万三千六百二十七名,屯田军一万八千六百三十名。煎盐军一千一百七十四名,炒铁军一千五百四十八名,寄籍民七千一百九名”

奴儿干都司是“靖难遗孤”的流放地?你太小看它了

另外,辽东都司的军事实力也侧面反映了明王朝对于辽东地区的防备,毕竟辽东算是京师的门户:

“辛酉,敕镇守大同江阴侯吴高调山西属卫马步兵,令都指挥李谦等率往兴和。山东都指挥司选马军一千,辽东指挥司选马军五千,各令都指挥率赴北京,听征胡寇。”

相比之下的奴儿干都司,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明辽东都司以兵三百往奴儿干都司护印。先尝以兵二百,至是都指挥同知康旺请益,故有是命,且敕旺逾二年遣还。”

如此庞大的地区却只征调了200名士兵,我们不难想象,奴儿干都司的统辖力是完全依托于辽东都司的,而奴儿干都司的主要职责还是以招抚当地部落为主的。

可以这么来理解二者的关系:辽东都司是武力威慑;奴儿干都司是怀柔招抚。

奴儿干都司是“靖难遗孤”的流放地?你太小看它了

最后,是有关于奴儿干都司和其治下的羁縻卫所的关系。

奴儿干都司在建立之初,被官方定义为羁縻卫所的上级机构,但是,在奴儿干冲要之地设立都司之后,其主要管辖的地域也只是黑龙江下游地区,况且根据“羁縻制度”的核心——以夷制夷,当地设立的卫所实际上是交由当地部落首领来管理的,奴儿干都司是这些卫所的上级,则理应交由汉人来管控。

可问题来了,如果这些卫所平时都是受到奴儿干都司节制管辖,为何还要在前文特别强调奴儿干地区的女真诸部首领皆受节制呢?

“又敕谕奴儿干海东囊阿里、吉列迷、恨古河、黑龙江、松华江、阿速江等处野人头目哥奉阿、囊阿奴,令皆受节制”

到此我们就明白了,这些卫所接受明朝统治,向明朝入贡且接受了明朝任命的卫所的官职,但是却并没有处于奴儿干都司的统辖之下。而奴儿干都司的存在更像是明朝政府在势力边缘所设立的象征性机构,主要行使招抚的权力,至于具体的军政事宜,则还是交由辽东都司,甚至是明朝政府来处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