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辅导机构跟家长说,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成长期需要两年。你怎么看?

齐迹语文


我觉得语文学习,大体有技巧性、知识性两方面的。词汇、词组、句型、修辞手法、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四要素、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背课文……这些都算技巧性的东西,可以通过加强学习、辅导,迅速提高。

但是,阅读理解、诗词赏析、把作文写得有思想艺术文学性,那就需要长期积累和一定的悟性,辅导可以教给你方向,但无法快速提升,一定要用心、用时间去沉淀。好的议论文的论点,要有一定的思想,论据需要广泛的阅读积累;好的记叙文要有优美的文字和角度。这也不是一两年的事,需要更长时间,也许两年初见效果。


坐看云起云飞扬


我是一名语言教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经常对学生说,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吃中药的过程,效果虽然好,但是见效慢,关键过程是苦的。而且语文的学习非常零碎,今天吃这个方子的药,明天吃那个方子的药,很少有不苦的。不坚持吃药,语文差这个病就治不好。要想治好,必须长期吃药,还必须忍受吃药的痛苦。

所以说,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长期积累,才能形成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实现质变。没有量的积累,无法转化为能力。

当然了,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有的吃了药,容易消化,效果就好一些。而有的吃了药,有排斥反应,效果自然要慢一些。

学习语文,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学生一个月不学语文,不见得学生的语文有明显的下降。但是,学生一个月不学习数学、英语,那下降的程度可想而知。关键是语文的进境慢。

除了积累之外,还需要个人的悟性。比如说,有的人把唐诗三百首都会背了,但是,他就是不会写诗。不会写,光会背,有什么用,说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枕史润智


不赞成你的说法。。。我女儿高中语文班里中等水平,其它科都在前面,尤其英语,于是高考前三个月,她每天中午攻阅读理解,晚上作文素材。。。结果高考语文史无前例的好,英语则很差。。。这说明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英语则说明,三天不练手生。。。。


蝈蝈秀


以我的个人经验来看,我觉得语文和数理化,应该是“天赋”的问题,所谓的长期积累和培养的过程,事实上,对任何人和任何学科来说,都是一样的。

以前,我在高考时,是数理化很好,语文英语一般,但是,学校保送我上的大学是中文专业,当时我们还小,觉得中文都是不会读书的人才去读的专业,我就自己考。但是,到了后来学专业的时候,我是学的会计,而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突然发现自己的中文能力“人品大爆发”,写作,比如单位年终总结,比如后来自己做企业管理体系,作一些作业规范,企业内部主要的研发和各个管理流程,我总是“各种创意”频出不穷——总是以各种文本,各种图形,以及各种适合各种人群能够看懂,能够理解的方式,获得了大家的喜欢和欢迎(而不是多数企业管理文件那种抗拒)

后来,我和以前同学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说到这点,大家都会非常惊奇。也非常感叹。

从我自身的感受来看,一个人的所谓“天赋”,是一种“隐性”的,和“隐藏”的,真正在高中或者中小学校学习过程中,作为“孩子”,自身是认识不到的,和“无意识”的,我们自己,也经历过孩童时期,和“无意识”时期。而只能是“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教育”。完全不会知道未来,什么才适合自己,以及自己未来真相擅长什么。

反过来说,作为教育,我认为,都是“长期积累”和基础积累的问题,无论语文,还是数理化,如果你的基础不行,到了高中高考,乃至于以后大学,都会出现学习困难和压力。都需要自己课外去补自己的不足。

而真正作为应试教育中的高考,需要多少时间去积累?从我们自己的经历来看,似乎也不多,或许不需要“两年”,而在于自己“顿悟”,我们自己,和其他同学,都有过这个体验,就是“你自己想学了”,“你自己知道怕了”或者“你自己有自己的目标”以后,所有的不足,都会被自己补上,都会被客服,想冲刺的人,就多数能够考上好的大学,而不想的人,怎么补,都没用——前提是你本身就是一个中等以上资质的人,那种烂泥扶不上墙的人,不在讨论范围内。

有一个故事,我也曾经说给我的同学,希望他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用上(我还在读大学了,他的孩子才高一):

就是一个北大的人,他儿子,学习很差,而这个北大的人,想了各种办法,都没有解决问题。有一次,他的北大研究生同学中,有一个搞教育的,于是就向他的同学请教,他的同学给了他一个最简单的,却是教育中最高境界的方法——兴趣,是引导人生,就有效的方法。

回去之后,他没有继续给孩子各种施压,而是冷静地想,他儿子从小的成长和经历,其中,回忆起孩子还在三五岁的时候,就能认出所有品牌汽车的商超,一辆车,开过去,他小孩就知道什么车。于是,他试图引导已经高一的孩子,去了解汽车,学习国内外汽车最新的信息——即使会影响学业,也不例外,结果,他的孩子从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于是,开始从高二下学期“冲刺”——根本不需要父母怎么催促,自己都是拼命抓紧时间,抓紧学习的同时补漏。后来真的考上了北大汽车专业。

这个案例再次告诉我们,学习,不分早晚,不分努力,只在于“天赋”和“自己想要”,其他,都不是问题的核心!


屠龙刀fei0598


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成长期需要两年,你怎么看?

说这话的老师,一般刚刚工作不长时间,尚没有摸清语文的门道,对于语文教学一知半解。这种老师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随意给课程评价,借此忽悠门外汉,其实自己就是门外汉。就像我刚刚开始教语文的时候,我也这样认为,不断地给家长强调:语文“皮厚”,必须特别注意平时的积累,平时就不能放松。

那个时候虽然教语文,自己却特别相信这样言论,面对语文的时候,感觉无从下嘴,于是深挖语文的内涵,把语文生活化挂在嘴边,无限扩展语文的外延,仿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打好语文的基础,才能真正为孩子奠基,才能让孩子考出一个好成绩。

我完全被一些所谓的语文教育专家忽悠了,每天想的不是怎样让孩子写好每课的生字,背熟课文,而是想着怎样为孩子一生奠基。

为了给孩子打下良好的语文功底,我星期六星期天加班,免费带着同学们阅读,写作。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有一个老教师悄悄地告诉我:语文要首先掌握好每节课的生字词,每个“语文园地”所涉及的知识点。这是出题者出题的依据。

我对此不屑一顾,我认为语文根本就没有那么简单,语文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功底厚了,自然就考出好成绩了。其他的都是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

很不幸,我每次考试我的成绩都不是很好,纵然是我花费了所有的休息时间来研究语文,仍然没有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我班最好的成绩就是平行班的中游。

我对于语文考试的感悟是在一次不经意的考试中,临近起码考试了,我一向是很少进行检测的,有规定平时严禁考试,严禁给孩子排名。一学期只考一次试,那就是期末考试。年终考试快到了,我那一次竟然让学生做了两套题,这两套题,我全批全改,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对某些同学特别的指点。

结果那一次考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我班的成绩竟然考了全年级的第一。这一变化,让我彻底醒悟,不管是任何的检测,凡是考试,都有一定的技能。凡是考试,都是有章可循的。

于是那种大海捞针,误打误碰的所谓的大语文的教学观念对我有所改变,当然给孩子打好基础是一个方面,但让孩子学会考试,拥有强大的考试技能也是一个方面。于是每次考完试,我都会翻阅整个年级所有学生的语文试卷,看一看,学生丢分主要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掌握的不牢固,那些地方是孩子易错的地方,然后有针对性地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正,加以强调。不用再费原来那么大的力气,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那种认为语文是长期积累的学科,成长期至少两年的论调,我认为是不准确的,长期的积累确实是非常有必要,但是成长期两年这个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根据。语文所考的内容确实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他所考的知识点还是教材。绝大部分还是书上的内容,那种认为准备语文就是“大海捞针”,犹如无头苍蝇一般乱撞的语文备考模式,不仅仅说明老师没有弄清楚语文考试的真谛,对于学生也是一种伤害。对于家长则是一种不服责任的忽悠!

多读书,多写,学好课本,适当做题,学会举一反三。努力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这是应付考试不二的法则。对于语文同样适用!


语文在线


家长根本就理解不了你所说的长期积累是个什么玩意儿的。面对“长期积累”这四个字,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是一脸茫然,长期是多长?积累到底积累个啥?识字量?拼音?课外书?即便许许多多的一线语文老师,你让他说说怎么长期积累他也说不出来个一二三。

语文这俩字啥意思?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化?哪个是最标准的解释呢?说不清!

我坚持语文是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学科。所以语文代表着口语,书面语,以及口语和书面语在现代的使用和在古代的流变。至于文化,范围就更宽泛,几千年的文史哲,饮食,地理,科学,民族,吃,穿,住,行……任谁也不可能在短时间里积累起来的。

所以,学好语文容易吗?太难了!

但是,考好语文却是十分简单。

多音字,多义词,形近字,反义词,近义词,易错字,这都是有数的。

病句类型是有数的。

成语是有数的。

古代汉语的实词和虚词,考点也是有限的。

正确使用汉语普通话,这也不难。

古诗词默写是有限的。

古诗词鉴赏是有套路的。

文言文的句读,多读点古文就有语感了,加上标志性的字词也能搞定。

文言文翻译考的是实打实的实词虚词,但也是有套路可循的。

阅读理解翻来覆去翻不出记叙文,说名文和议论文这三个文体。

那么这三个文体各自的考点是有数的。

即便主观题也是有设问和答题的套路的。

作文说难很难说不难也不难。

写之前先破题,领会命题人的关注点。如果水平差,就用有限的语言去重复说明这个关注点。这样就不跑题,还点题了,基本就及格了。所谓文采最简单的就是修辞手法,比喻会吧?拟人会吧?反问和设问会吧?引用会吧?想办法用上。

一百二十分基本没问题啦。再想靠高分,那就慢慢积累吧,上下五千年,文史哲为主,关注所有发生过和存在过的人和事。语文就学好了,一百四十分以上也是绝对可以的。


金樽不盛酒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

假如你只说了前半句,我想,很少有人会提出质疑,但当你加上“成长期需要两年”的时候,就会有人质疑了。

为什么说成长期是两年呢?

家长A:我家孩子在辅导机构学了4年了,为何不见成长呢?

家长C:我家孩子只认真学习了6个月,语文就取得了好成绩。

老穆认为,每个孩子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接受能力的水平也是不同的,因而学好语文的周期也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简单的说1年、2年、3年等。

从“应试”这个角度出发,老穆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语文进步的周期为6个月。

什么意思呢?

如果孩子参加补习,如果语文能进步的话,就是在6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取得进步。如果6个月后还没有进步的话,我想,孩子在语文学习上肯定是出现了问题。

为什么说6个月呢?老穆先给大家看一张图表,如下:

假如你在培训机构进行考前冲刺的话,课程往往是这样的,如下:

【1】论述类文本阅读(3节课)

【2】实用类文本阅读(3节课)

【3】文学类文本阅读(6节课)

高中生一个月通常有4次补课机会,三大文体补下来的话,就是3个月时间。

【4】文言文阅读(2节课)

【5】古代诗歌阅读(3节课)

【6】作文(6节课)

【7】整体梳理(1节课)

文以上4个内容学完后,正好又是3个月。

6个月过去后,语文成绩能进步的,就会有较大进步的。

如果6个月过去后,语文成绩还没有进步的话,要么是老师出现了问题,要么就是学生出现了问题。

以上这些,都是从“应试的角度”来思考的。

倘若从“语文素养”角度出发的话,真正要想学好语文的话,我想是一辈子时间。

或许有人会说,高三毕业后,谁还会去学语文啊!

老穆想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老穆就通过一篇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一篇文章来给大家做简单解析。

《德富老汉的最后结局》,大概内容如下:

老汉买了一头牛,牛起初想跑,老汉挥鞭伺候后,牛再也不跑了。
老汉对牛也是疼爱有加。夏天,老汉为牛扑虻蝇,防蚊虫咬;冬天,老汉为牛披棉褥,防止牛冻坏了。一天,老汉赶牛耕地,牛突然站住不动了。老汉挥鞭,牛仍是不动。最终,可怕的事情发生了。老牛前腿跪在德富老汉的腹部,用尖硬的犄角挑开了德富老汉的喉咙······

我们听完这个故事后,就可以用语文的知识进行解答。

在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叫“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包括:人性(真善美、假恶丑)、自由、尊严、平等、命运维护、追求真理、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等。

老汉爱牛,是一种“私爱”,是单向的爱;

牛要跑,老汉就用鞭子抽,最终牛不跑了。老汉与牛之间的“爱”是不平等的。

当两者之间的爱不平等时,当爱没有尊严时,也就容易爆发冲突。

这个故事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上不少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男人爱喝酒,喝完酒就对女人家暴,酒醒后,男人又对女人很好。终于有一天,女人出轨了······

我们从语文的角度出发,就能理解女人出轨的原因了——爱的不平等和爱的无尊严。


【结束语】语文学习的确靠积累,但是,如果你方法不当的话,积累十年也成长不了,不是吗?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老穆说语文


我学得两年都算短的了:具体时间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来分析!

小学阶段的孩子,海量阅读是根本。但到了三四年级以后,应该在海量阅读的基础上加上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的训练,同时做好积累工作:背诵、朗读、读书笔记等等。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小学高年级段语文成绩不下滑。

到了初中阶段的孩子,语文积累要向精细化方向发展:课文分析、修辞运用等都要得心运手,才能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高中阶段如果基础不扎实,想要单纯通过补课来提高语文成绩基础不可能了!那些短时间内语文成绩飞速提高的孩子,要么本身有海量的阅读为基础,要么有良好的语文素养!离开积累谈语文成绩的提高基本是句空话!



樾人歌兮


看到这个题目,我仿佛看到了这位辅导机构老师的无奈,他是想用他的方法告诉家长,语文想要出成绩,真的是需要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通过短暂的时间培训一天两天就可以看出成果来的。不像别的科目补课,隔一段时间成绩就立马上去了。让家长不要那么心急,不要为唯成绩论化,他前半句说了是一句大实话。

昨天,我的一位朋友办了一个早教机构,请我去做了一场关于亲子阅读的分享,这是针对0到6岁孩子的亲子阅读会,来的都是一些年轻的父母,有不少父母是上班请假过来的,我明显感觉到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阅读方面特别的重视,他们也特别认同对孩子的阅读来说啊,甚至包括语文来说,学习要过程,陪伴要坚持,长久才能看到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家长在孩子还刚刚出生才几个月,他们就愿意来听这么一堂课。

某著名的教育机构,在过去的很多年,一直专注于奥数的教育,没有开设语文课,因为他们确实意识到语文教学和辅导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做这项工作有点吃力不讨好的感觉。

这位老师说的啊,长期需要两年时间,其实我认为两年时间也完全不够,按照现在的大语文概念来说,孩子从上学之前到他整个上学阶段,都应该处于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作为辅导机构的老师之所以说成长期需要两年时间,除了要告诉家长不要心急之外,他可能也是觉得很无奈,总不能跟家长说要需要好多年,一直都要这样坚持,那些心急的家长说不定就觉得不能坚持要放弃了,那么这对于机构来说,将是生源的损失,所以她用了一个缓兵之计,只说出了前半句的实话,家长们可以把他的前半句听来,然后回去照做,后半句也就听听吧,不要太当回事,你以为语文积累了两年就足够后面用了,那就误解了这个意思了,这远远不够。


苏小妮


语文的确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但是成长期不能用具体几年来界定,每个人的吸收和领悟能力不同,成长速度也不一样。

我在辅导机构中见识到大多数补习语文的学生都不太善于结合语句或文章内容来思考与理解,习惯以直观或猜测的方式做语文题目,还有不少学生完全没心思阅读语文课外阅读类题目。

要想语文学得好,必须加强阅读理解能力,而这些是可以通过大量习题与总结来获得的。其实不少语文题目的回答模式都有套路,如果见识的够多并且足够用心,要想语文拿个还不错的分数并非难事,我在辅导班内见识过不少初高中学生本来语文成绩很差,但是学会答题公式后成绩提升几十分。当然,这仅仅适用于应对考试。要想拿个突出的高分,则需要学生切实提升自身文学素养,这对长期积累的要求相对更高。

具体成长期依据个人情况和用心程度来定,有的学生领悟能力强,吸收知识速度快,如果能真正在语文上下一番功夫,可能数月就有不错的成效。而有些学生就算极其努力,可能也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让语文成绩有明显起色。但是若不用心,盲目积累却不思考和分析总结,可能表面上积累了很多年,语文也不怎么样。

总之,语文确实是个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成长期时间则因人而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