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欣賞古詩詞?在由古至今的情感共鳴裡,消解人生的那份苦


我們為何欣賞古詩詞?在由古至今的情感共鳴裡,消解人生的那份苦


2019年,一部古裝大劇《慶餘年》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男主人公範閒身世神秘且得到高人指點,在危機重重的京都之中一路過關斬將,書寫了傳奇人生。

劇中有一個名場面:文壇大家莊墨韓稱範閒所作《登高》一詩實為抄襲,為了自證清白,宴席之上,範閒藉著酒力一口氣吟誦了上百首名篇詩詞,技驚四座,更是讓莊墨韓氣得吐血。

而範閒所背之詩,觀眾也都耳熟能詳——皆出自中國詩詞名篇。也就是說,關鍵之時,是記憶裡儲備的古詩詞知識救了他。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將進酒》《虞美人》《水調歌頭》《登幽州臺歌》——劇中範閒所背詩詞均可在《中國詩詞名篇名句賞析》上下兩冊書中看到詳細註解。

自我們識字起,熟讀背誦並理解古詩詞幾乎是每個人學習成長的必經之路了。


我們為何欣賞古詩詞?在由古至今的情感共鳴裡,消解人生的那份苦


而近年來,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等優秀電視節目的播出,各類詩詞愛好者、文學團體、忠實觀眾等紛紛投身到誦詩背詩賞詩的潮流中。

古詩詞為何有這樣大的魅力?而我們在古詩詞書籍的選擇上又該有怎樣的甄別呢?

讓我們在以下三點總結中共同探尋中華文明的瑰寶——古詩詞的箇中奧妙吧!

一、集“善本”“定本”“足本”“母本”於一體的《中國詩詞名篇名句賞析》是大眾學習賞析古詩詞的優良讀本

2020年春節,觀眾迎來了《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播出。這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目,走過五季,依然堅定“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基本宗旨不變,在選手詩詞知識比拼的電光火石之間,構建一座全民學詩詞、賞其美、樂其趣、有所感的知識宮殿。

而由《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負責人、命題專家組組長、著名文史學家李定廣教授選編評註的

《中國詩詞名篇名句賞析》,必然是節目忠實粉絲以及詩詞愛好者不可錯過的優秀書籍。


我們為何欣賞古詩詞?在由古至今的情感共鳴裡,消解人生的那份苦


1、如果你想參加《中國詩詞大會》,“劃重點的考試範本”可不能錯過

這本《中國詩詞名篇名句賞析》分為上下兩冊,囊括了《中國詩詞大會》第一、二、三、四、五季命題範圍內的經典詩詞共500餘首。

這就相當於大學的期末考試,老師帶領大家劃了重點,能不能考高分就全憑個人複習的熟悉及理解程度了。就像《賣油翁》裡所說:“無他,但手熟爾。”

2、“官方指定讀本”內容更可靠、更有據可考

信息化的當今社會,人們的知識汲取模式越來越碎片化,尤其是像詩詞這樣短小精悍、便於呈現的文學體裁,更易通過各種手機APP、電子閱讀等方式進行推廣,但也容易出現魚龍混雜、良莠難辨的情形,對於一些多音字及生僻字甚至會出現標註錯誤的情況。

而對於大多數人,尤其是孩童、青少年而言,認知詩詞的第一印象十分關鍵。對於一些關鍵字的讀音,一旦讀錯,容易先入為主,後期再改是很難的。所以倒不如第一遍就讀對,那麼這就對古詩詞讀本的質量提出了較高要求。


我們為何欣賞古詩詞?在由古至今的情感共鳴裡,消解人生的那份苦


《中國詩詞名篇名句賞析》由擅長版本考證的李定廣教授把關,呈現給讀者的每句詩詞的用字、讀音等都是經得住推敲的。因為有文史專家編選評註,所以說它是“善本”;因為內容可靠精準,不會誤人子弟,所以說它是“定本”。

3、權威且優秀、用心且實用,科學方便、一本無憂

因覆蓋了前五集詩詞大會以及備選但實際未播出的詩詞內容,所以說《中國詩詞名篇名句賞析》是“足本”;而又由於詩詞大會比賽時命題的高復現率,所以說它又是一本自成題庫的“母本”。

如此權威的詩詞書不僅僅侷限於成為讓參賽者“一本在手,全程無憂”的“真題”書,而且對於非參賽的詩詞愛好者來說,它也是一本十分優秀且實用科學的文學書籍。

因為此書按時代、作者生年為順序進行編纂,所以讀者在閱讀時能夠對中國詩詞的發展脈絡有個大體瞭解。隨詩附註的作者簡介與詩詞賞析更是指明重點,為讀者全面理解詩詞提供了知識支持。


我們為何欣賞古詩詞?在由古至今的情感共鳴裡,消解人生的那份苦


二、我們品讀欣賞古詩,為的是在由古至今與詩人的情感共鳴裡,消解自己人生的那份苦

古往今來,社會在發展,人們在進步,科技日新月異,生活節奏日益加快。

然而“太陽底下無新事”,無論是唐朝宋朝,還是20世紀21世紀,人們所經歷的情感體驗是類似的,是可以有所共鳴的。

比如說失戀,古人也會經歷失戀,也會在與愛人分開時嚐盡別離之苦。

陸游與唐琬門當戶對、情投意合,奈何成親後,陸母對兒媳婦心生厭惡,逼陸游休妻,陸游哀求無果後只得與唐琬分離。數年後的某個春天,陸游與唐琬在沈園相遇,心中五味雜陳的陸游在園壁上寫下《釵頭鳳》一詞: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蛟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無論曾經許下怎樣的誓言,現如今都無法再走到一起。雖與你分離,但我心裡對你的思念與眷戀並未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減少半分。逃不掉現實中分離的宿命,就讓我在詞裡肆意揮灑自己的愁苦與悽楚吧。

想必這是陸游寫此詞時的內心活動,而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看到這首詞也是內心愁腸百結、完全可以感同身受的。若此時一個剛失戀的愁苦之人讀到陸游這詞,因著相同的命運,他的內心也會獲得些許安慰吧。


我們為何欣賞古詩詞?在由古至今的情感共鳴裡,消解人生的那份苦


再比如壯志未酬、理想破滅,古人也會經歷夢想的失敗、希望的落空。

大文豪蘇軾一身才氣,擁有文學與藝術極高成就的他卻一生命途多舛,屢屢遭貶。然而仕途的不如意未能澆滅他對生活的百般熱情。他依然用最旺盛的生命力來與艱難挫折做殊死對抗。

宋哲宗紹聖元年,蘇軾因“譏斥先朝”之罪被貶至嶺南惠州,跌入人生低谷的蘇軾並沒有消沉墮落,他反而發自內心地欣賞嶺南的美景,在體察風物中對這片土地產生了深沉的熱愛之情。他寫下《食荔枝》一詩: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對於這片土地,蘇軾還寫過“海南萬里真吾鄉”“此心安處是吾鄉”,足以見得蘇軾“既來之則安之”的超然心境以及把挫折變財富的豁達胸懷。


我們為何欣賞古詩詞?在由古至今的情感共鳴裡,消解人生的那份苦


<strong>現代社會的我們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周旋於複雜多變的人際關係裡,其實是脆弱且不易的,有很多人在遇到挫折時會低落、自閉甚至抑鬱,而此時若讀一讀古詩詞,在朗朗上口的精煉語句裡,體會古人的堅強與樂觀,或許負面情緒就會少一些。

<strong>這樣一來其實是打通了古今的隔膜,在情感的共鳴裡,排解了自己的憂傷、消解了自己的愁苦。如果可以活得好過些,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三、終生學習、終生閱讀,古詩詞裡的華彩自會融入你的血液,塑造一個氣質非凡的你

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事實證明,喜愛閱讀、願意與書為伴的人的確擁有不凡的氣質。他們在人群中可能不是最漂亮最帥氣的,但他們一定是極有修養、極有風度的。

作為《中國詩詞大會》前四季主持人的董卿,可謂“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最佳代言人。集優雅、美麗、才情與智慧於一體的董卿為觀眾所喜愛、一度走紅是有原因的。


我們為何欣賞古詩詞?在由古至今的情感共鳴裡,消解人生的那份苦


《環球人物》採訪董卿時,她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一直都保持每天睡覺之前一個小時的閱讀,幾乎雷打不動。很多人問我還能堅持嗎?其實無所謂堅不堅持,這已經是一個習慣了。”

讓讀書這件事成為你的習慣,即堅持終生閱讀、終生學習,知識便會內化到你血液裡外化為你談吐優雅、舉止大方的表象這就是人們所謂的“氣質”,它不是如脂粉一般浮於表面的,而是深入骨髓,刻進你骨骼裡去的。

我們在學習、背誦、賞析古詩詞的時候,實際上是在進行對真善美的追求。通過朗誦古詩詞,親近自然、貼近現實,這是“真”;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裡感受愛,在“男兒須讀五車書”裡感受奮鬥,這是“善”;在“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裡感受月光的清麗,這是

“美”這對於我們人格的修養以及人文情懷的培養都是大有裨益的。


我們為何欣賞古詩詞?在由古至今的情感共鳴裡,消解人生的那份苦




李定廣教授說“學詩詞要從娃娃抓起”,如果我們從小讓孩子吟誦的是飽含中華文化精髓的古詩詞,讓孩子欣賞的是帶著國畫插圖的詩詞書籍,那麼最美的那顆詩詞種子就會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長大以後,孩子們將會收穫最詩意的精神棲息地。

仰望星空的那一刻,他們一定是幸福的;即便日後遭遇了挫折,那片星空也會陪伴他們跨越人生的苦。


我們為何欣賞古詩詞?在由古至今的情感共鳴裡,消解人生的那份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