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為什麼我們吃肉(動物屍體)的時候,不會感到噁心?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最近,某問答平臺上有一個熱門問題,為什麼我們在吃肉(動物屍體)的時候沒有噁心的感覺?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的是:人類為何要吃動物屍體?

從宇宙演變到生命的進化,出現了人類的各種特徵。在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人類開始定居,不再依靠採集和狩獵來獲取食物,而是以耕種和畜牧為主。

心理科普:為什麼我們吃肉(動物屍體)的時候,不會感到噁心?

最初,我們的祖先實際上是雜食性的,包括肉類、植物、水果,根據不同季節獲得食物。後來,人類形成不同的飲食方式:一批選擇食肉,另一批選擇食素。

結果,早期食肉的祖先繁衍,而素食者卻逐漸消亡。時至今日,人類仍以肉食為主。那麼,為什麼我們在吃肉(等同於動物屍體)的時候,沒有噁心的感覺?

首先,動物與人類越親近,它們的屍體就越是能夠激發出人類的感情。比如:同類(人類)的屍體、寵物的屍體,以及猴子(與人類相似的動物),都令人產生異樣的情緒,我們便不會吃它們,至少大部分人不會。

而有一些屍體(雞、鴨、魚)我們時常接觸它,卻完全不感到噁心、害怕,甚至都意識不到它是屍體。這是因為,屍體的死因直接影響著我們對屍體的看法。

心理科普:為什麼我們吃肉(動物屍體)的時候,不會感到噁心?

人類將動物分成飼養和野生、食用和寵物。但衝突在於,有的人將動物當作寵物,因而見不得別人吃動物。

其實,生生死死本是自然規律,生物界靠吃與被吃聯繫成一個整體,但是因為道德和情感,與人類關係親密的動物是不可以吃的,野生動物也是不能被吃的。

生物的本能

生物學家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中指出,人類起源是他一直最關心的問題。

他認為,人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的道德能力,人類道德起源成了人類起源問題的核心。

在《人類的由來》一書中,他嘗試運用生物進化論對動物互助行為與人類道德起源作合理解釋。

對於絕大多數動物來說,在某個地方看到同類的屍體往往表示著此地對自己存在生命威脅,所以會產生恐懼的情緒。

心理科普:為什麼我們吃肉(動物屍體)的時候,不會感到噁心?

一個蘋果,哪怕再好看,吃掉它人類都不會覺得難受。但若是自己飼養的寵物,雙方有互動,與自己建立了感情,吃掉它心裡便難以接受。而若是養殖場的雞鴨魚,吃掉它便不會內疚。

人類和所有生物一樣,都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自然界中除了植物以外,其他生物都需要靠進食來維持生命。這是自然界中的一種平衡,破壞這種平衡便會出現危機。

因此,人類吃動物也是一種正常的生態行為,僅僅以植物為食並不能滿足人類生存的需求。

本質:厭惡感和移情現象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心理學家認為,厭惡感是一種後天的習得性情緒,通常在4歲以後形成,這種情緒能夠幫助人們規避惡心的事物。

人最基本的厭惡來自於什麼?

人類自身的排洩物、血液、汗水等。

心理科普:為什麼我們吃肉(動物屍體)的時候,不會感到噁心?

我們通常對屍體感到不適,這很有可能是外溢的血液產生了厭惡感。而我們進食的動物都是經過處理,各種汙漬、血液、體液都被清理乾淨,便不會覺得噁心。

周圍總有這麼一類朋友,他們是不敢殺魚的,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想象了刀子刺進魚內痛苦的樣子,讓他們產生了厭惡感。

由此可見,人類的心理厭惡是基於生理厭惡的。

關於厭惡感,當人類看見同類在流血、或者同類的屍體時,會感到強烈的痛苦和不舒服,這種感覺是人們感受到了身為同類的疼痛感,這種現象也稱作移情。

心理科普:為什麼我們吃肉(動物屍體)的時候,不會感到噁心?

心理研究表明,移情是人類具有的一項本能,在感知他人的情緒之後,一定程度上我們也能感受到這種痛苦。

生活中,有一部分人移情能力較強,在吃肉(等同於動物屍體)可能會出現噁心感;但大部分人都不會。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