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復工潮的風險


審視復工潮的風險

圖:考慮到新型肺炎疫情的控制,運輸、快遞、超市零售、關鍵物資的生產製造業等行業要儘快復工,保障物資運輸、人民生活和疫情防控得到順利進場

春節前疫情未得到足夠重視、資訊不公開透明,導致隨後的大規模人口流動,疫情從武漢快速擴散至全國。近期封城、居家隔離、延長假期、推遲復工、各方馳援湖北等措施,有力防止了疫情進一步擴散蔓延。但隨著節後離鄉返工返學潮日益臨近,大規模人口流動即將重啟,如何應對疫情二次擴散風險?■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兼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 任澤平

一、節前500萬人流出武漢擴散疫情

節前從武漢流出的500多萬人口約59%流入湖北省內,其中23%流入黃岡、孝感,這與當前68%的確診案例在湖北省內、和黃岡孝感疫情突出基本對應。新型肺炎疫情的發源地在武漢,當前發現的絕大多數病例為武漢輸入型,疫情擴散與人口流動顯著相關。武漢市現有常住人口約1100萬,戶籍人口近900萬,實際管理人口(含短期流動人口)約1400萬,節前從武漢流出的500萬人口主要分為非武漢籍高校學生、外來務工經商人員、外來商務旅遊人員、反向春運人員、外出旅遊人員等。實際上,考慮到武漢的九省通衢位置,節前返鄉在武漢中轉的人口或還有數百萬級,這意味著從武漢流出的人口規模實際更大。

節前流出湖北的人口中55%流向河南、湖南、重慶、江西、廣東5省,47%流向重慶、南陽、信陽、九江、長沙等20城;這與浙江、廣東、河南、湖南、江西5省確診案例居前、合計佔全國的15%,重慶、溫州、深圳、廣州、上海、北京等10城確診案例居前、合計佔9%等大致對應。

二、返工潮背景下人將往哪裡去?

人口遷移的基本邏輯是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中國人口長期持續向大城市大都市圈集聚,每年春節前後出現規模約30億人次的“回鄉潮”和“返工潮”。

2020年春節回鄉潮較往年提前,但受疫情影響節後返工潮明顯推遲,正月初一至初九客運量合計1.41億人次,同比減少78%。從歷史數據看,2016-2019年鐵路客運量高峰均出現在正月初七和正月十六,正月初七多為白領返工潮,正月十六是元宵節後農民工和大學生返程。隨著元宵節(2月8日)及多數省份復工時間(2月10日)臨近,預計2020年節後返城高峰將在2月8-9日前後開始出現。

在省級層面,戶籍與常住地不同的省際遷移人口中64%流向粵浙滬蘇京,50%來自皖豫川湘贛鄂。不同地區的人口遷移具有顯著的空間異質性,省際遷移人口主要從中西部流向東部沿海地區。從省際流向規模來看,湖南、廣西、湖北、四川向廣東的省際遷移規模均大於250萬人,其中全國最大省際遷移流向為湖南至廣東,超過500萬人。

三、湖北返工人口主要去哪?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和2015年小普查數據,戶口登記地為湖北、現住地為其他省份的人口規模分別為589萬、617萬。

湖北戶籍外流人口約8成居住在廣東、浙江、上海、江蘇、福建、北京等6省市,55%居住在深圳、東莞、上海、北京等10城。根據2015年小普查數據,深圳、東莞、上海、北京、廣州、溫州、蘇州、佛山、台州、泉州是湖北戶籍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佔6省市湖北戶籍外流人口總量的76.3%,佔湖北戶籍外流人口總量的54.6%。

從年前回鄉潮流入湖北的人口來源地分佈情況,可推測未來返工人口超5成將流向廣東、浙江、湖南、江蘇、河南等5省,近6成將流向深圳、廣州、東莞、上海等20城。未來武漢返工人口的近6成將流向湖北其他城市,22%流向廣東、河南、浙江、江蘇、湖南等5省,13%流向深圳、上海、北京、廣州等6個省外城市。

除武漢外,黃岡、荊州、襄陽、孝感等湖北人口大市也是確診病例較高的城市。

四、政策建議

(1)考慮到新型肺炎疫情的高傳染性和長潛伏期,當前總的戰略應是犧牲一定的經濟代價將疫情集中消滅在二月,換取疫情的儘快控制、後面的安全復工以及經濟的明顯恢復,發揮集中動員的體制優勢,速戰速決。運輸、快遞、超市零售、關鍵物資的生產製造業等行業要儘快復工,保障物資運輸、人民生活和疫情防控,對部分地方非理性的封路現象儘快清理,國家在貸款和稅費相關政策給予支持。餐飲、旅遊、娛樂等聚集性行業可以不著急復工。

(2)除主要疫區外,對外來人口眾多的、處於交通樞紐的以及湖北戶籍外流人口集聚較多的三類城市重點佈防,探索靈活辦公機制、錯峰上下班,發展線上和智能化辦公,避免人流交叉感染。新型肺炎的潛伏期最長約為14天,並且部分感染者為無症狀或輕症,這意味著在已進入名單的確診、疑似、觀察患者外仍可能存在感染者。湖北17地於1月23-26日陸續封城,隨著後期封城解除和2月14日湖北企業復工,儘管超過14天,但主要疫區流出人口仍不能完全排除未感染情況,仍需落實居家隔離觀察,不過絕不能以有色眼鏡視之。

(3)加強客運場站和交通運輸工具的消毒、通風及一線人員防護,嚴格落實進出場站乘客體溫檢測,加強途中及事後疫情防控,合理安排客座率為途中隔離區域創造條件。

(4)通過工作學習場所消毒、健康監測、防護物資和人員配備等做好復工復學後的疫情防控工作。

(5)大力補齊醫療短板,加大醫療衛生投入,改革醫療衛生體制,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及應急等機制。

(6)民企、小微企業、彈性薪酬制員工、農民工等受損更大,肯定會特別困難,又是就業主力,財稅貨幣政策應重點紓困。

(7)通過加大減稅和財政支出力度、適度降準降息等措施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以穩增長穩就業。

相比非典,本次疫情傳染性更強但致命性更弱,政府應對較快,經驗更為充分,因此,我們初步判斷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程度將大於2003年非典,但時間可能更短。不過,我們也要做好疫情惡化、形勢更嚴峻和時間更長的準備,具體影響大小取決於疫情持續時間和政策對沖力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