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什麼沒有宦官當權?

715457390177張建軍


引言:

宦官,美其名曰,就是太監,宦官其實在古代也是一種官職,只不過它是所有官職中比較特殊的。宦官這一詞其實是太監的尊稱。

在古代君主時代,太監主要是侍奉帝王皇家成員,由被閹割之後的男子擔任,太監雖然也是一種宮廷官職,不過多數時候是沒有實權的,平時就是通過他們的一些小聰明撈油水,要是得到主人的賞識也會得到一些賞賜。

史書上對太監這一官職也有多種稱呼,有閹人、中官、內官、內監等。雖然他們多數時候是沒有實際權利的,可是由於一些帝王過度對他們依賴導致出現宦官專權。宦官是我國曆史上參與宮廷鬥爭的一股勢力,也是中國古代官職中重要的一個。

1.宦官的起源

其實宦官不僅只是出現在我國古代,在世界各地區也是有出現的,在古代東洋地區,包括今天的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家,還有古代的羅馬、埃及、波斯等國家都是專門設有宦官的,只不過當時擔任宦官的人多數是黑人,白人也會有。

根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最早出現宦官也就是太監的朝代是在周代,周是最早開始實行宦官制度的,奇怪的是在與周代相關的歷史資料上並沒有出現過太監的事蹟。

在周代,太監主要盛行於西部部落,當時西部地區的貴族們喜歡將受到過宮刑也就是閹割後的奴隸用來侍奉,當時的奴隸是沒有姓名的,所以當時所有的太監也就沒有人名,導致後期周代宮廷的宦官也就沒有名字,史書上基本上沒有出現過那一時期的宦官事蹟。而這也說明了周代到春秋戰國這一時期的宦官的地位是非常低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中期以及和末期,在朝議制度上卻出現了宦官,也就是所謂的宦者令,這一官職是專門管理宮廷內侍也就是太監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宦者令是所有太監的頭頭。自此在我國曆史上就誕生了太監總管,以及出現了專門為帝王傳喚的內官。

到了秦朝,這才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宦官勢力有所增長的第一個朝代,宦官趙高的出現標誌著宦官正式進入了勢力助長的時期。不過也因為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像趙高這樣的宦官也導致後面的帝王有了前車之鑑,都會多宦官的多加約束,甚至明令禁止不允許太監干政。

所以到漢朝,太監的勢力有所收斂,不過,太監們的權利和行為受到了諸多的約束,但是帝王們不得不承認自己還是需要太監作為助手,漢高祖劉邦吸取了大秦滅亡的教訓,建立漢朝之後就首先對太監進行了約束,讓漢高祖頭疼的是自己又不得不依靠太監。儘管在漢朝,太監們的勢力被削弱,但是他們的野心卻從未停止過,所以在漢朝,太監們也經常參與後宮的爭鬥。

在漢和帝時期,因為宮廷經常發生動亂,所以導致漢和帝重用了宦官,自從宦官們的勢力又開始助長,開始了比較漫長的明爭暗鬥。

2.宦官的發展進程與宋朝宦官沒有出現專權的情況分析

在古代,宦官可以說是帝王家的管家,根據史料記載,在古代所有帝王中,幾乎一大半的帝王都會喜歡重用宦官,因為宦官沒有完全正式的納入朝臣隊列,所以往往太監是不受到大臣們的約束,而是直接聽命於皇帝。

在古代,皇帝雖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被稱為是九五之尊,所有的朝臣以及臣民都必須聽命於皇帝,不過很多時候皇帝的權利還是會受到大臣們的約束。

因此,在歷史長河中,宦官一直是大臣和皇帝之間的信使,皇帝有時候需要利用宦官牽制權臣,而太監也需要得到皇帝的重用,在古代,宦官是無法上朝議事的,自然也就無法當官,所以要想活命就必須拉攏皇帝。這一特點在明朝時期最為明顯。

在秦朝出現了專權的宦官之後,漢朝的宦官的勢力就開始被約束,而宋朝也是如此,在唐朝曾經出現過幾次因為宦官專權導致朝局動盪的情況,所以到了宋代,帝王們吸取了前朝宦官專權的教訓,特別忌憚宦官把弄朝廷,因此大幅度的壓制宦官,宋代的歷代皇帝對宦官走私宮廷物品以及宦官參與後宮內鬥的處罰都是十分嚴厲的。

在唐朝,宦官的權利幾乎是達到了一個峰值,甚至可以說宦官當時是皇帝身邊的寵臣,其權利之大可想而知。唐朝重用宦官並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唐朝初期,宦官並沒有受到重視,甚至地位不如士兵。唐太宗時期,朝廷官制內侍省是沒有設置三品官職的,而內侍是三品官,但是介於四品之間。唐朝宦官參與黨爭其實最明顯的是在唐玄宗時期,武則天時期宦官的勢力就已經開始有所助長,在武則天時期,一共有三千多的宦官被納入了官序,授予七品官職的人員就有千多人。正是因為如此,到了唐玄宗時期,宦官的勢力如日中天,一些宦官甚至敢插手軍事。

唐玄宗時期便出現了宦官參與中樞議事的情況。到了唐玄宗中期,出現了高力士等這樣的宦官,手握大權,這標誌著宦官正式從內廷走上了政治前臺參與朝政。根據《通典》第29卷記載,當時的玄宗時期甚至出現了中官也就是太監被任命為中監,也就是監軍,這就為後來出現安史之亂以及後面的暴亂埋下了禍根,太監可以干預軍隊,在前面的朝代中是沒有出現過的。所以唐朝時期,宦官的權利被極大的膨脹,一度凌駕於外朝官僚。

在經歷了長達幾十年的藩王割據五代十國戰亂之後,趙匡胤滅掉了南漢,統一了中原,這個時候勢力大長曾經翻雲覆雨的宦官隊伍也迎來了一場災難,宦官的好日子也終於到了頭,趙匡胤吸取了唐末的教訓,對宦官可以說是恨之入骨,所以在政治上極大的削弱宦官,在攻破南漢的都城之後,趙匡胤甚至將宮廷裡剩下的太監全數活埋,趙匡胤這一做法讓不少的閹人很是心驚,這也表明了趙匡胤以後對宦官的態度。

趙匡胤正式登上帝位之後,對宦官更是嚴加管束,由於宦官是歷代帝王不可缺少的助手,所以趙匡胤並沒有完全遏制宦官,而是減少宦官的數量,不僅如此,在平定其他割據勢力範圍之後,趙匡胤都會對宦官毫不留情,以此徹底打擊宦官的勢力,在這一高壓之後,宦官的日子也是苦不堪言,到了宋太祖執政的中後期,宋朝宮廷裡宦官的數量只有五十人左右。

但是宋太祖為此還是不放心,便極大的裁撤了對宦官的獎勵制度,還細化了對宦官的懲罰制度。在趙匡胤執政的末期,他甚至還頒佈了一道旨意,這道旨意的大概意思是說以後的子孫後代都不允許重用太監,太監和內宮都不得干預朝政,凡是有違抗的人都要誅九族。

之後後面的宋代帝王都深受到宋太祖的影響,對宦官並沒有多少好感。《宋史》記載過這樣一個例子:

在宋真宗時期,曾出現過因為蝗災導致的災民暴亂,真宗對此是十分的重視,還特別的派遣了身邊的管事太監前去查勘,由於地方官員當時沒有好好的接待這個管事太監,所以管事太監懷恨在心,打算向真宗進言地方刺史沒有履行職責,真宗相信了很是震怒。後來刺史的同僚很是看不過去,於是背地裡向真宗上奏,真宗知道後,管事太監一到京城,便下令對管事太監執行鞭刑。可見宦官當時在北宋歷代帝王的眼中是多麼的低等。

正是南宋和北宋時期的歷代帝王都對宦官沒有多少好感,導致宦官的權利得到了極大的限制,基本上沒有出現過專權的。

雖然宋代沒有出現過專權的宦官,但並沒有意味著沒有出現過一些比較好的有功於社稷的宦官。宦官意識到只有認真侍奉皇帝才有出路,所以這些宦官當時不僅沒有干預朝政,而是幫助皇帝處理一些大臣以及侍衛無法完成的任務。而這些宦官也出色的完成了皇帝交代的任務,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帝王的賞識。史料記載,在宋太祖時期就出現過王繼恩這樣的宦官。

雖然王繼恩得到了趙匡胤的賞識但是並沒有擁有與外臣同等的權利。所以在宋代,幾乎沒有出現過權力集於一身的宦官。

3.宋代歷代帝王對宦官的態度

在很多歷史學家的眼裡,北宋和南宋時期的歷代皇帝對宦官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宦官必須有,但是他們的權利不可以給,且數量必須有所限制,而且宦官的懲戒制度必須清楚賞罰分明。

4.結論:

綜上所述,宋代之所以基本上沒有出現過宦官專權的情況,一大部分的原因在於宋代開朝皇帝趙匡胤對宦官進行了極大的削弱,而且宋代的歷代帝王也吸取了前朝覆滅的教訓,再者當時所處的環境並非是宦官可以適應的。


舊時樓臺月


宋朝官宦專權的情況不嚴重,主要原因是太祖趙匡胤建國時,鑑於唐亡的教訓,定下了基調幾點,一是杯酒釋兵權,拿掉高級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所有,二是嚴格限制宦官的職權範圍,使得就算寵信的宦官,也不能輕易的干政。

趙光義在位21年,死後葬永熙陵,廟號太宗。

還是後周時,有個跟著趙匡胤的宦官叫王繼恩,深得寵信,宋開國后王繼恩為內侍行首,也就是宮廷宦官的頭頭,但他暗裡巴結太祖的弟弟趙光義,當年太祖駕崩,深夜跑去開封府第一個通知趙光義,鞋都跑掉了,後來王繼恩還帶兵剿叛獲功,本可升為宣徽使,這是個可以參與朝政的職務,但宋太宗直接拒絕,僅授宣政使。

呂端,宋初名相,被太宗稱為“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另一個,宰相權力很大,宋朝是以文治國,文化興邦,《宋史·宦者傳序》裡記載“祖宗之法嚴,宰相之權重”,意思是宋朝的宦官不再是僅聽令於皇帝,還要歸宰相管,宦官的生殺大權落在了宰相的手裡,所以宦官想獲得權利,除了獲得皇帝的寵信,還要搞定宰相才行。前面說的那個王繼恩,後來就是和參知政事(副相)李昌齡為伍,霍霍的想搞政變,反手就被另一位宰相呂端和太子趙恆給滅了。

圖為宋徽宗趙佶賞賜給童貫的《小楷千字文》。

宋朝最出名,最大的一位宦官,童貫,此人官至樞密院事,獨霸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人稱“媼相”,在與遼金戰爭中屢戰屢敗,卻兵權永固,其原因就是先搞定了昏庸的宋徽宗,又和宰相蔡京為伍,兩人狼狽為奸,禍國殃民,出使遼國謊報軍情,鎮壓方臘又濫殺無辜,聯金抗遼又引狼入室,在民怨沸騰中被宋欽宗下令所斬。


圖文繪歷史


在任何時候,宦官都是皇帝的附庸。宦官有沒有權力,取決於幾個因素。第一,皇帝的權力有多大,是受制於朝臣,尤其是相權,還是完全能夠自己掌控權力。第二,皇帝的能力怎麼樣,是自己能夠直接掌控朝廷,還是必須要通過宦官之類的人來間接掌控。如果皇帝的權力很大,那麼碰到比較勤快而且能力比較強的皇帝,朝廷的政治格局就沒問題,會出現強主。反之,如果皇帝的權力很大,但碰到了不那麼勤快,或者能力也不強的皇帝,那麼皇帝身邊的人操縱朝廷的空間和機會就比較大。

東漢中後期之所以出現了宦官權力比較大的情況,就是因為在梁冀輔政的時候,害死了年幼的皇帝,所以從外藩入主的皇帝為了自保,也是為了對抗梁冀,才刻意扶持宦官的勢力,並給予宦官統領宮廷禁衛軍的權力,導致了十常侍的坐大,最後尾大不掉,演變成了何進和十常侍之間的鬥爭。

唐朝在中後期出現宦官專權的情況,同樣是因為在安史之亂平息後,唐朝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原來的軍事和政治體系實際上都崩潰了,皇帝必須要自己親自掌握軍隊,還要自己身邊比較信得過的人來控制,皇帝才能感到放心和安全,從而出現了宦官控制禁軍,並且能夠操縱皇帝的情況。

明朝則是從朱元璋時期,經過與汪廣洋、胡惟庸之間的幾個回合鬥爭,最終廢除了宰相,取消了相權,名義上將權力下放到了六部,但實際上是皇帝自己當了宰相,不僅要管大政決策,還要監督下面的各部門官員執行。最後雖然形成了內閣制,但這仍然不是真宰相,只是擁有一部分原來屬於宰相的權力而已。而行政事務比較繁雜,皇帝一個人處理不過來,就必須藉助於身邊人的幫忙,最後就形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

宋朝的情況不太一樣的地方在於,從開國之初,宋太祖和宋太宗就堅持崇文抑武,用文官來控制武將,避免出現中晚唐那種藩鎮割據的局面,而且是長期執行嚴重的內重外輕的政策,導致文官官僚體系的權力空前膨脹,而且這個體系非常龐大和複雜,相互牽制,誰也不可能完全控制朝廷,皇帝、宰相和朝臣、地方官員形成了一架龐大而相互依賴的機器,每個部分離開其它部分的支持,都無法獨立運轉。

所以,宋朝的皇帝的權力從宋太宗之後,就是歷朝歷代之中最小的,文官官僚體系不僅非常成熟,而且經常監督皇帝的言行,給皇帝提意見,所以宋朝的皇帝是歷朝歷代最不自由也最不舒服的皇帝,甚至在宋太祖時期,宰相趙普反覆上奏,逼著皇帝最後同意了他自己原本不同意的事情,而這種情況在其它朝代都是很難出現的。再加上從太宗時期開始不斷層累積累形成的所謂“祖宗之法”,導致皇帝所受到的約束非常多,大臣動不動就拿祖宗之法說事兒,皇帝就很難有所作為。

在宋朝這樣一個文官體系已經發展到極致,無孔不入,連皇帝的日常言行都有文官跟在身邊監督和記錄,這種政治體制之下,宦官當然很難有什麼機會弄權。也就是說,宋朝是傳統上經常說的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時代,皇帝與士大夫之間的距離很小很小,而且皇權相對而言是比較弱的,受到文官體系無孔不入的監督,甚至連後宮哪個嬪妃寵幸太過,朝臣都要上本勸諫,更不用說如果有太監在皇帝與士大夫之間弄權的情況了。所以,在明朝每個有大作為的宰相都必須藉助一個品行比較好的太監的協助,比如張居正和馮保,而在宋朝則完全不需要,宰相完全可以直接和皇帝接觸,不需要通過宦官。

這種情況說好也好,說不好也不好,有利有弊。好處是相對來說,宋朝這種相互掣肘的格局之下,皇帝即使能力比較差,也不會對整個國家造成太大的傷害,政策相對是不太容易出錯的,壞處則是在應對戰爭的時候經常反應比較慢,容易相互掣肘和推諉,所以進取心不足。而在漢唐明這種皇帝大權獨攬的情況下,就容易大開大合,前期皇帝勤政而且能力強,就能開疆拓土,開創盛世,但是隻要皇帝稍微出點問題,就容易出現突然崩潰的情況,比如開元盛世就在安史之亂之下突然終結了。


蕭武


1、吸取前朝之鑑:宋建於唐之後,而唐又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弄權的頂峰時代。所謂前車之鑑後車之師,趙匡胤吸收了唐代的經驗後,在建立宋朝後就下令,宦官不得干政。雖然歷朝歷代皆有宦官不得干政的制度,但是宋朝是執行的最為嚴格的一個朝代,明確規定宦官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每一任帝王都謹遵著先祖的教誨,堅決不讓宦官干涉朝政。

2、朝廷制度不同:而嚴格執行宦官不得涉政,除了皇帝們的堅持之外,還和宋朝的文官制度有關。宋朝為了防止唐末藩鎮割據的情況,極大地削弱了武將的權利,而十分重視文官,因此宋朝文官數量非常龐大,而文官與宦官,又是天然的死敵,一旦文官勢力龐大,宦官勢力自然便萎縮了。

3、數量太少:宋朝的宦官數量及其稀少,與明清動輒以萬計數的宦官數量相比,宋朝的宦官數量少得可憐,據史書記載,宋太祖時期皇宮內的宦官數量只有僅僅一百多號人,而縱觀整個宋朝歷史,宦官人數也不多。


故國風土



因為宦官能夠弄權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皇權足夠強大。皇權和相權歷來會有矛盾,而無論宦官、外戚還是後宮,說白了,都是通過攫取皇權來操弄天下。宋朝士大夫和天子共治天下,是皇權受到相權制約最大的朝代,所以宋朝的宦官沒有什麼弄權的土壤。相反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宋朝的奸臣是最多的。所以你看,古代知識分子未必比宦官的品德高多少。

也許很多朋友對我最後一句特別有看法,理由是宋朝名臣也多。我覺得無論中外,古代制度下無論權力在哪個階層手裡都不會有很好的情況。而很多人被傳統書籍或者是曉松奇談這類歷史評書節目忽悠了。宋朝從宋太宗之後國家粗略安定開始,老百姓就沒停止起義,這樣的“盛世”也就是清朝了吧?當時也沒有太多天災,總不能說宋朝這屆老百姓不行吧?宋朝尊重讀書人嗎?人家尊重的是“士大夫”!很多朋友先把自己代入讀書人的角色了,其實人家三年才錄取300多人,再加上關係戶,而現在清華北大三年加起來錄取超過25000人!不是進士的能有資格被人家尊重嗎?宋朝對老百姓什麼態度?宋朝皇帝問一句“不改革老百姓咋辦?”一代名臣文彥博怎麼回答的?“你和士大夫治天下管老百姓幹啥!”司馬光因為國家新打下來的領土是新黨政敵的政績,所以要求把領土無條件交還給西夏!這些“名臣”齷齪事就不要細數了吧!又ps:看到上面一位大v反對了我的關於兩宋相權壓制皇權的說法,其實這個爭論已經有幾十年了。當年錢穆先生在《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曾經認為兩宋相權是被削弱的,不過他的後輩們又提出相反的觀點,現在流行的觀點是中央高度集權,所以君權和相權都有所加強,這就有點和稀泥的意思。首先兩宋執宰禮絕百僚,除了皇帝和他皇后還有他娘替其他人哪怕親王太子見到宰相都要讓路行禮。宰相對下面官員有人事決定權;對皇帝選太子、娶皇后、繼位、生孩子都能插上幾句甚至做決定。財權、軍權名義上在三司和樞密院,但是這兩個部門經常也是東府附庸。宦官是皇帝家奴,而宰執們可以給皇帝當半個家,所以宦官在宰相面前一直直不起腰。再看看兩宋幾個有名的權閹:李憲天資超絕從宦官直接做到一路重臣幾乎可以算做到宰相的級別,完全是特例。而童貫和梁師成都在一個皇帝執政時期——宋徽宗。我個人覺得這個皇帝在位時兩宋恰恰是皇權最強時期,大家有興趣可以瞭解一下。這個時期的政治版圖:新舊兩黨勢如水火,為了打倒對方紛紛渡讓權力給皇帝;在位的首輔蔡京又是一個極度媚上沒底線的;皇帝是個愛耍小聰明又擅長搞平衡的。最後再補充一下,說北宋老百姓活的多幸福的,引用一下鄧廣銘先生的講義:


旺仔大男人


第一, 宋朝宰相權無形中阻礙宦官當權

在宋朝,宰相的權利雖然較比宋之前的朝代已經縮略了很多,但是,有宋一朝,宰相的權利還是無所不在。因為,從北宋趙匡胤建國以後,不斷地加強皇權的集中,這就不免弱化宰相的權力。之所以說宰相的權利無所不在,是因為宰相的職權被一分為三,實行了二府三司制

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力。

神宗元豐年間,以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兼任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任中書侍郎。

而這些宰相、副相的分工,已經詳略備至,雖然在宰相制度上宋朝屬於群相制度範疇,可是,皇帝設立儲君、樞密院使、三司長官的任命都要經過宰相核准。如此一來,宰相的權利已經延伸到了宮闈之內,正因為這些權柄之重,才能產生出秦檜、韓侂冑、史彌遠、賈似道這些權柄在握、重中之重的宰相,如此一來,宋朝的宦官還憑什麼能夠與宰相抗衡呢?

第二,宋朝文官集團對宦官的壓制

在整個宋朝,因為太祖趙匡胤開國之初的政治設計,漸趨重文抑武,從中央到地方,從禁軍到廂軍等等,都是文人秉政、領軍。代代相延,已經無形之中造就了一個文人集團。宋朝的文人政治,一直是根深葉茂,久長不衰。對於偶爾的宦官參政,馬上就會被駁斥、壓制。

北宋皇佑六年,即公元1054年,仁宗皇帝去看望伺候自己幾十年的老宦官梁適。

梁適彌留之際請求宋仁宗,乞求賜予他節度使職銜。宋仁宗當即答應了。可是,當時的宰相直接拒絕了這個要求。

宰相認為:大宋開國至今,宦官帶刺史職銜尚未曾有,何況節度使乎?仁宗皇帝告訴梁適自己已經答應了,但是宰相愣是沒鬆口。

第三,宋朝宦官很多在軍中效力

在宋朝,特別是太宗時期,很多太監都親臨戰陣,不辭刀兵之苦,立下功勳。

宦官竇神寶一直跟隨宋太宗趙光義,太宗北伐之時,竇神寶主動報名,充當軍中先登,身披著重甲,衝上太原城牆,竇神寶的勇猛,當時的軍中人人盡知。正是由於他的忠心赤膽,竇神寶擔任了幷州監軍。

而右領衛將軍李神福也是一位宦官。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宦官當中有一位叫秦翰的人,他在宋太宗、宋神宗時期多次參與北宋與西夏的戰役,此人身上帶傷四十九處,對太宗皇帝與真宗皇帝忠心耿耿。

更有很多宦官,跟隨宋太祖的軍隊南下征戰,參與滅荊湖、後蜀、南漢、南唐等戰爭。為北宋邊疆的安定立下了赫赫功勞。


子由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宋代君臣矛盾沒那麼大,沒有宦官專權的基礎

宦官是刑餘之人,在歷史,東漢、唐代、明代的宦官擅權的現象是比較嚴重的。宦官本是很低賤的人,為什麼能擅權呢?主要是皇帝要把宦官作為對付大臣的武器。所以宦官當權的時代,一般皇帝與大臣一般是比較緊張的。

宋朝開國之初,太祖皇帝立有三條誓言,其中一條是“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宋代的政治較其他朝代要清明,特別是皇帝與大臣之間信任度是比較高的,基本上沒有發生殘害大臣的事情。因此,君臣矛盾並不是很突出,皇帝也沒有必要用宦官去對付大臣。

但是,宋朝也有過幾個權勢比較重的宦官,比如北宋之初的王繼恩,以及北宋末期的童貫。

第二,特殊例子之一:宋初宦官王繼恩

王繼恩是內侍總管,在宋太祖暴死的那一夜,王繼恩成為一個關鍵人物。

當時孝章皇后得悉太祖死訊後,馬上命王繼恩連夜召趙德芳進宮,以繼承皇位。然而,王繼恩出了皇宮,卻沒有去找趙德芳,而是去了晉王府。我們有理由懷疑,王繼恩就是晉王趙光義在皇宮的耳目。趙光義與王繼恩連夜入宮,搶在趙德芳之前繼承皇位。正因為王繼恩擁立趙光義立了大功,因而成為宋代最有權勢的宦官之一。

王繼恩還是有點本領的,與後來的童貫一樣,他還能打仗。王繼恩是太監沒錯,但他長年不在宮裡,而是擔任排陣都監,長期在河北領兵,手握兵權。王小波李順起義爆發後,宋太宗召見昭宣使、河州團練使王繼恩,給他掛了一個“西川招安使”頭銜,率軍入川,全權負責軍事。後來王繼恩還真把起義給鎮壓了,可見此人還是有點本事。

宋太宗去世前,王繼恩又興風作浪,企圖整垮皇太子趙桓。其中的原因,是太子趙桓不喜歡王繼恩這個人。王繼恩就決心扳倒太子,擁立患有神經病的太宗長子趙元佐。不過,號稱“大事不糊塗”的呂端在第一時間囚禁王繼恩,消除了一次可能毀滅大宋根基的政變。

宋真宗即位後,對試圖政變的王繼恩等人採取了寬大的處理辦法,只對為首幾個人削官放逐,其他的人不作追究。這種寬大的處理方式,在中國歷史上還是比較罕見的,以王繼恩的所作所為,就算處於極刑也不過分,但是宋真宗做法顯然是仁慈的。

第三,特殊例子之二:北宋末期的童貫

要說北宋最有名的宦官,當屬童貫。

說起這個童貫,為人很精明,不僅長於拍皇帝的馬屁,也長於察言觀色,處處投皇帝所愛,自然得到宋徽宗的寵幸。徽宗皇帝不僅酷愛藝術,也喜歡收藏藝術品,即位不久後,他在杭州搞了一個“金明局”,專門蒐羅各種書畫古玩,為皇帝跑腿的是太監童貫。

因為這個差事,童貫幫了蔡京大忙。當時蔡京被貶官呆在杭州,他得知徽宗喜歡藝術品,就通過童貫把許多藝術珍品送給皇帝,最終得以東山再起。因此,童貫不僅有皇帝為靠山,也有蔡京為靠山。

童貫雖然是宦官,但還是比較厲害的一個人,能帶兵打仗,也能搞外交。他曾以宣撫使的身份,指揮十五萬大兵剿滅方臘起義。後來在出使遼國後,又提出“聯金滅遼”的戰略。這裡且不論這個戰略是否高明,比起滿朝碌碌無為的大臣,童貫還算是有實幹精神的。

不過,童貫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在聯金滅遼過程中,兩度指揮宋軍出擊都大敗。遼國滅亡後,金國乘機攻打宋朝,童貫臨陣脫逃。宋欽宗上臺後,把童貫列為奸臣名單,下令誅殺童貫。其實童貫這個人還是比較複雜的,對大宋王朝有功有過,我覺得罪不致死。


君山話史


其一:其實在宋朝太監是非常少的,一個小的團體就很難形成一個大的勢力的。在宋太祖時期太監的人數限制在50人左右,即使到了太宗時期也只有180人左右,到了孝宗時期也是限制在200人左右。另外一點有意思的是在宋朝太監30歲以上是要收養養子的哦。

其二:另外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宋朝的宰相權利太大了,宰相的權利大大限制了宦官的發展,這一點在《宋史》裡面也有提到,它的說法是:“祖宗之法嚴,宰相之權重”。

其三:限制了宦官的等級,宋朝文武官員都有一定的升遷年限,但是宦官是沒有這樣的待遇的,不僅如此,宋朝還限制了宦官的活動範圍,有“宦官不可已而差出外方,止令幹一事,不得妄採聽他事奏陳”一說。





味道生活


宦官亂政,又被稱為“閹禍”,他們把持朝政,禍國殃民,挾持天子,甚至廢立天子。說起“閹禍”,以東漢、中晚唐、明朝為甚。像東漢的十常侍、唐朝仇士良、明朝王振、魏忠賢都是此中頂尖人物。而唯獨宋代,宦官始終牛不起來。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宋太祖制定的嚴禁宦官干政的“祖宗之法”

宋朝是很注意吸取前代王朝歷史教訓的,宋太祖開國之初,就制定了“祖宗之法”,嚴禁宦官、外戚干政。趙匡胤身體力行,“不受內臣所媚”,“止令掌宮掖事中事,未嘗令預政事”。其後皇帝都能照“祖宗之法”行事,所以有宋一代沒有出現漢朝和唐朝宦官弄權的現象。

二、以宰相為首的士大夫階層對宦官勢力的防範和限制

宋代中央集權的確立和士大夫對宦官的防範,也有效抑制了宦官的權勢。宋朝外朝大臣掌管著對宦官的任命權和懲罰權,這樣宦官就難以凌駕於朝廷大臣之上。

宋英宗剛繼位時,宰相韓琦因為宦官任守忠“奸邪反覆”,把他叫到政事堂,訓斥他“汝罪當死”,這位皇帝身邊的紅人也只能像孫子一樣乖乖聽著。最後還是被貶為團練副使,打發到外地去了。

宋仁宗是個老好人,幾次想給自己身邊人謀個好位子,都叫宰相給駁了回去,宋仁宗也無可奈何。

秦檜雖是大奸臣,但他對宦官很是嚴厲,宦官見了他,“莫不股戰”。

對此,脫脫在《宋史》也做了總結:“祖宗之法嚴,宰相之權重,貂璫有懷奸慝,旋踵屏除,君臣相與防微杜漸之慮深矣。”

三、限制宦官和外官宗親交往

宋太祖時規定宦官“或有不得已而差出外方,止令幹一事,不得妄採聽他事奏陳”。元祐三年明文規定:“宗室不得與內臣之家為親”。宋仁宗時,樞密使賈昌朝就因為結交宦官,不僅未能拜相,反而連樞密使也丟了。

四、嚴格控制宦官人數

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給事不過五十人”。趙匡胤以身作則,規定宮內的宦官不超過50人。宋太宗時不超過180人。宦官人數太少,形成不了集團勢力,不能興風作浪。

五、宦官的品級單列,以作歧視

宋朝為宦官設立了獨特的官階體系,以區別於文官和武將。宋朝的宦官機構有兩個:入內內侍省,簡稱“後省”,其官員有都知、副都知、押班等;內侍省,簡稱“前省”,其官員有左右班都知、副都知、押班等。後省因為離皇帝更近,地位高於前省。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宋徽宗時,是宦官權勢最顯赫時期。宋徽宗時宦官人數近四千人,童貫掌軍事,梁師成“典機密”。他倆和蔡京、王黼等並稱“六賊”,六賊當道,壞事做盡,朝政更是江河日下。其實童貫和梁師成能夠得勢,也和身為宰相的蔡京、王黼縱容有很大關係。也有一些專家據此,認為北宋也是有“閹禍”,正是由於“閹禍”才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長江古今譚


宋朝為什麼沒有宦官專權?說起宦官干政,真可謂歷史久遠。從秦朝的趙高開始,幾乎每個朝代都出現了宦官亂政的情況。且不說漢族王朝中的秦、漢、唐、明,就連少數民族建立的遼和蒙元也出現了宦官專權的情況。但是宋朝成了唯一的例外,這個朝代由始至終都沒有出現權傾朝野的大太監。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出現了這個情況呢?

一、唐朝的前車之鑑,宋朝歷代皇帝一直牢牢謹記

從盛唐時期的高力士開始,唐朝就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情況。到了唐朝的後期,宦官掌握了京城駐軍的指揮權,不僅可以對各級官員隨意任免,甚至可以任意的廢立皇帝。唐昭宗李曄還為親王時,大宦官田令孜騎馬經過,李曄只能站在路旁向他行禮,而田令孜並沒有任何謙虛的表示,騎馬直接離開了。唐朝滅亡以後,宦官勢力終於消亡,可惜還有人改不掉這一點。後唐莊宗李存勖在滅掉了後梁和前蜀以後,瘋狂的信任太監,給宦官們很大的權力,而對跟隨他南征北戰的將士們幾乎沒有任何賞賜,寒了將士們的心。最後部隊發生了兵變,李存勖被殺。

如果是秦朝和東漢的宦官亂政還比較遙遠,那唐朝和後唐的教訓可還是歷歷在目,從宋朝建議之初,宋太祖就對太監多加限制,警惕宦官們亂政。到了他的弟弟趙光義在位時期就更加徹底了,雖然這位皇帝打仗的水平差了點,但是玩內政絕對是一個十分出色的人。這位皇帝絕對是一個宅男,他寫出來一部類似於“行為準則”的手冊,上邊清清楚楚的寫明瞭宦官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大小宦官只要照著這個手冊做就可以了。如果宦官們想玩貓膩,那麼他們慘了,這位皇帝在這方面堪稱心狠手辣。

二、宰相權力的空前擴大,使宦官無法干政

從宋朝建立之初,皇帝們對士大夫都非常尊敬。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時期,這兩位大神的水平都比較高,不需要宰相們過多的幫忙,他們自己完全就可以處理。當時到了宋太宗的兒子宋真宗即位以後,情況發生了大逆轉。由於宋真宗的即位全靠宰相們幫忙,對於恩人們應該有所表示,表示什麼呢?宰相們什麼也不缺,那就增加權力好了;同時宋真宗的治國水平也有限,不得不依靠那群宰相們,所以宋朝的相權在宋真宗時期空前擴大。

相權的擴大就意味著君權的降低,宋朝的宰相們權力正是大上天了。不但在國家政事上矯正皇帝的錯誤,就連皇帝的私生活也不放過。皇帝都被管成這樣了,宦官作為皇帝的奴僕,又能好到哪裡去。在宋朝的全部歷史中,無論是再得寵的宦官看到宰相大人們,都是笑著臉額外還得點頭哈腰。在宋仁宗趙禎病重期間,宰相們擔心皇帝的身體狀況,提出了這群宰相們居住在後宮陪伴皇帝的要求(親,注意是後宮)。這如果放在明清兩朝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在宋朝就不一樣了,後宮的總管太監竟然不敢反對。而且仁宗皇帝康復以後,既沒有責怪宦官辦事不利,也沒有責怪宰相們大逆不道。

三、宋朝宦官的數量少,降低了干政的助力

宦官干政就一定需要幫手,至於幫手也一定是宦官。但是宋朝的宦官數量少得可憐,使宦官想幹政都沒有幫手。宋朝的皇宮是歷朝歷代中最小的,皇宮規模小,自然人員也少。在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宮中一共只有130多個宦官;即便到了宋徽宗這個敗家子的手裡,宮中的宦官也不過才700餘人。這與明清動輒成千上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宦官人數少,其中的能人就更少了,隨意宋朝即便出現一兩個有智商的宦官,他也做不了什麼事。

宋朝宦官的質量也是不得不說的。在整個中國歷史中,統兵打仗的宦官共有27人,僅宋朝就佔了18人。宋遼大戰時期,一位叫做秦漢的宦官,身在最前線,為了能夠隨時抗擊遼軍,兩個多月沒有解下身上的鎧甲。他死了以後,宋朝的軍隊以父兄之理將他安葬。宋朝中期的李憲負責進攻西夏,也是立下了赫赫戰功。那怕是徽宗時期的童貫,雖然被封為郡王,但是他也是懂兵知戰的。從這方面來看,宋朝宦官的高質量也是絕無僅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