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最強大的敵人之一陳友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心恬澹


老陳肯定不差,幾十萬的兵馬大元帥。幹大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只能老陳的命不好• 能和朱元璋決戰的人,你們覺得會差嗎?老朱都差點掛逼了!多看歷史多想問題•


跨境產品


我先來介紹一下陳友諒。

陳友諒,沔陽漁家之子。祖父陳千一原本姓謝,因入贅陳家,才跟隨其姓,父陳普才有五子,陳友諒排行第三。

他少時讀書,略通文義,膂[lǚ]力過人,閒習武藝。有一卜者在察看過其祖先的墓地之後說:“日後定會富貴。”陳友諒心中暗喜。他曾任縣裡的小吏,但這並非他的目標。

1355年(至正十五年)正月,徐壽輝遣其將倪文俊復破沔陽,陳友諒於黃蓬起義,加入紅巾軍,初為簿書掾[yuàn],後以功升元帥。

1357年(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逃奔黃州,投奔陳友諒,陳友諒乘機殺了倪文俊,吞併了他的軍隊,自稱宣慰使,隨即又稱平章政事。

1358年(至正十八年),陳友諒率軍攻陷安慶。四月,破龍興路(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五月,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路(今江西吉安),而自己則領兵進入撫州。八月,破建昌路(今江西南城)。九月,破贛州。十一月,破汀州。1359(至正十九年)三月,破衢州、襄陽路。十月,遣部將王奉國攻信州(今江西上饒)。

建漢稱帝

當時,長江以南只有陳友諒部最強。朱元璋攻取太平府(今安徽馬鞍山)後,與他為鄰。陳友諒攻陷池州,朱元璋派常遇春率軍前去攻打陳友諒,奪取池州。趙普勝是有名的驍將,號稱“雙刀趙”。開始與俞通海等駐紮巢湖,一起歸附朱元璋,後來叛歸徐壽輝。這時他正為陳友諒駐守安慶,多次引兵爭奪池州、太平,到處搶掠。朱元璋為此擔憂不已,於是引誘趙普勝的食客,讓他潛入陳友諒軍中去離間趙普勝。趙普勝沒有發覺,見到陳友諒的使者總是訴說自己的功勞,覺得自己有恩於陳,臉上露出悻悻的表情。陳友諒由此懷恨心中,懷疑他要背叛自己。

1359年(至正十九年),陳友諒以會師為名,從江州突然來到安慶,趙普勝在雁汊以燒羊迎接,當他剛一登船,陳友諒便馬上殺了他。徐壽輝想遷都龍興,陳友諒不同意。

1360年(至正二十年),徐壽輝仍然決定遷都龍興,倉促從漢陽出發,臨時駐紮江州。江州是陳友諒管轄之地,他命士兵埋伏在城外,然後將徐壽輝迎入城中,馬上緊閉城門,將徐壽輝所部全部消滅。隨即以江州為都,挾奉徐壽輝居於此地,而陳友諒則自稱漢王,設置王府官屬。四月挾持徐壽輝自樅陽攻克池州,隨後張德勝的援軍收復了池州。五月,進攻太平。但太平城堅不可拔,於是陳友諒軍便利用大型船隻靠近西南城牆,士兵們順著船尾爬過矮牆進入城內,攻克太平城,殺守將花雲。

此後,陳友諒便愈加驕狂。陳友諒部進駐採石磯後,他派遣部將假裝到徐壽輝面前陳述事情,趁機安排壯士用鐵器擊碎徐壽輝的腦袋。徐壽輝一死,陳友諒便以採石五通廟為行殿,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元大義,太師鄒普勝以下都是以前的舊官。陳友諒即位之日正巧遇上大風大雨,群臣們排列在沙岸上向他道賀,沒能按禮儀行事。

大戰朱元璋

陳友諒性情強硬而多疑,喜歡以權術控制部下。他已自稱皇帝,而且盡佔江西、湖廣之地,便自恃兵力強大,想向東攻取應天府(今江蘇南京)。朱元璋擔心陳友諒與張士誠聯合,在劉基的建議下,遣胡大海直取廣信府(今江西上饒)斷其後路,又設計命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寫信引誘他,讓他迅速趕來。陳友諒果然率水師東下,到達江東橋,呼叫康茂才,無人答應,才知道自己被騙了。

火燒陳友諒

雙方戰於龍灣(今江蘇南京城郊),陳友諒大敗,因為潮落,船被擱淺,死者無數,喪失戰艦數百艘,陳友諒只得坐小船逃走。馮國勝率五路大軍乘勝追擊,又大敗陳友諒於採石磯。於是陳友諒放棄太平,逃至江州。朱元璋軍乘勝攻取安慶,陳友諒的部將於光、歐普祥都繳械投降。第二年,陳友諒派部將張定邊再次攻陷安慶。

1361年(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親自率軍討伐,俞通海、趙德勝大破陳友諒水軍於安慶,長驅直入抵達江州。陳友諒戰敗,連夜攜妻帶子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州,乘勝攻佔蘄州,又攻佔安慶。他的部將吳宏以饒州投降,王溥以建昌投降,胡廷瑞以龍興投降。

戰死鄱陽湖

陳友諒眼見其疆土日益減少,十分憤怒,於是製造了數百艘樓船。這些船均高數丈,用丹漆粉飾,每艘船都有三層,設有走馬棚,船上船下人語之聲互不相聞,櫓箱都用鐵裹住。

鄱陽湖大戰

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率大軍六十萬,船載家屬百官,盡發精銳進攻南昌,飛梯衝車,百路並進。朱元璋的堂侄朱文正及鄭愈堅守南昌三個月,朱元璋親自率軍前去援救,陳友諒聽說朱元璋將到,便撤除對南昌的包圍,向東出鄱陽湖,與朱元璋在康郎山相遇。陳友諒集合鉅艦,以連鎖為陣。朱元璋軍不能仰攻,連戰三日,損兵折將,漸感不支。但是不久,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便下令放火焚燒陳友諒的船隻,其弟陳友仁等都被燒死。陳友仁號稱五王,瞎一眼,卻智勇雙全,他死後,陳友諒為之喪氣。在這場戰鬥中,朱元璋船雖小,卻輕便易行;陳友諒雖是鉅艦,卻不能進退自如,故而戰敗。

朱元璋的坐船是白桅杆,陳友諒便與其將士約定第二天集中兵力猛攻白桅船。朱元璋知道後,下令將所有船的桅杆都漆成白色。第二天再戰,從早晨到中午,陳友諒軍大敗。陳友諒想退保革奚山,但朱元璋已預先扼住湖口,攔截其退路。

在堅持數日之後,陳友諒與眾將商量擺脫困境的對策。右金吾將軍說:“既然出湖困難,我們就應當焚船登陸,直奔湖的南岸以圖再舉。”左金吾將軍說:“這是向敵人示弱,他們利用步騎追趕我軍。進退之間我們將失去自己的地盤,大勢也將去也。”陳友諒不能作出決定,既而說道:“右金吾將軍所言有理。”左金吾將軍因其意見未被採納,便率所部投降了朱元璋;右金吾將軍知悉後,也率部投降。陳友諒處境更加困難。

朱元璋給陳友諒寫了兩封信,信的內容大致如下:“我想與你約定,你我各安一方,以待天命。你卻盤算失誤,企圖加害於我。我軍只以少量兵力,便攻取了你龍興十一郡,你還不悔過,重新挑起戰端。首先被困在洪都,再敗於康郎,骨肉將士被葬身於火海。你即便僥倖生還,但也應當取消帝號,坐待真正的主人,不然將會喪家滅姓,到那時就悔之晚矣。”陳友諒收到信後怒不可遏,不予回信。時間一久,陳友諒軍中糧食漸絕,只得突圍衝出湖口。朱元璋的將領們從上游加以攔截,雙方大戰於涇江口,漢軍且戰且走,但日落之時仍未能擺脫。陳友諒當時從船中伸出頭來,指揮作戰,卻被飛箭射中,貫穿頭顱,陳友諒當即死去。頓時,陳友諒軍土崩瓦解,太子陳善兒被擒,太尉張定邊趁夜挾持陳友諒的次子陳理,載上陳友諒的屍體逃回武昌。陳友諒生前生活奢侈,曾經制造了一張鏤金床,做工非常精巧,宮中其他器物也是一樣。他死後,江西行省將鏤金床獻給朱元璋,朱元璋感嘆道:“這張床與孟昶的七寶便壺有什麼不同呢?”然後下令有關官員將它熔掉。

朱元璋大戰陳友諒

張定邊等護陳理返回武昌後,立陳理為帝,改元德壽。

1364年(至正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漢亡。陳理至應天,元璋封為歸德候。數年之後,朱元璋出於“安全感”,將其送往高麗定居,“平安無事”。









蒙娜俊夫


說到陳友諒就不得不說他這個人,有的人說他還是很厲害的,雖然最後還是敗給了朱元璋了,但是其實大家仔細的分析會發現,這個陳友諒真的不簡單的,那麼有的人其實是在電視上看到的,那麼在正史中陳友諒這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下面我們就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歷史上真正的陳友諒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元末的時候群雄並起,各種英雄豪傑都建立起自己的事業,或者加入別人的事業。陳友諒就是一個在別人麾下效力,羽翼豐滿之後自立的典型。

他是湖北人,出生在一個漁夫家裡,排行老三,年少的時候只是略通一些文義,但是力量過人,自己也經常習武。曾經有一個江湖術士給陳友諒做了預言,說此人以後是個富貴命。隨著元末各門各派的的農民起義的爆發,陳友諒便參加了黃蓬起義,加入了紅巾軍,由於頭腦和武功都不錯,從簿書掾一路升到了元帥。

很快,另一支起義軍首領徐壽輝遇到了問題,他的手下倪文俊謀害其不成,便逃到了陳友諒那裡。陳友諒直接殺死了倪文俊,並且將其軍隊化為己有。隨著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1358年陳友諒一路開疆拓土,成為長江以南範圍內,勢力最強的起義軍。

歷史上真正的陳友諒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朱元璋在攻取太平府以後,派出常遇春攻打陳友諒,但是遇到了著名的將領趙普勝。朱元璋一看,變使用離間計,加上趙普勝本人也經產公開宣稱自己有恩於陳,導致了陳友諒的不滿和懷疑,最終這名驍將被陳友諒殺死。

此前由於陳友諒殺死了徐壽輝的叛將,二人關係不錯。1360年徐壽輝決定遷都,經過陳友諒地盤時,被假意歡迎,陳友諒將徐的部下一律消滅,把徐壽輝當作人質,然後自稱漢王。值得一提的是,在接下來與朱元璋太平軍的戰鬥中,陳友諒令士兵爬過城牆進入城內,攻克了太平軍,然後殺死了徐壽輝。徐壽輝一死,陳友諒正式稱帝,國號漢。令人感到諷刺的是,即位典禮上由於狂風大作,百官只能在沙灘上祝賀。

接下來就是與朱元璋的決戰了。陳友諒自恃兵力強大,想直接攻下應天府,朱元璋更害怕他和張士誠聯合,於是謀士劉基獻出一計策,令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寫信騙他,陳友諒中計,率水師東下,和朱元璋戰於龍灣,陳友諒大敗。此後面對朱元璋的進攻幾乎全是敗績,部下多有投降。

歷史上真正的陳友諒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終於,鄱陽湖上,雙方進行了決戰。陳友諒集合鉅艦,以連鎖為陣,但由於朱元璋合理利用了風向,陳友諒並沒有佔到便宜,而且還折損了弟弟陳有仁。數日之後,陳友諒的部隊被困,部下將領也多有投降。但是陳友諒依然不想投降,在糧食斷絕的時候,鋌而走險冒失突圍,本人被流箭直接射穿了頭顱,當場死去。

陳友諒作為元末的梟雄之一,從殺死倪文俊開始展露頭角,最終與朱元璋分庭抗禮公正天下。他在發家的過程中兇狠而陰險,殺伐果斷。但這也導致手下多有叛變,《明史·陳友諒傳》中有一句評價:“ 友諒,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



大凱哥


陳友諒元末的一個牛人,從一個漁民、縣吏能做到領兵元帥、陳漢皇帝,在歷史上也是曲指可數的人物。

他一度成為朱元璋最強有力的對手,軍事實力也曾比朱元璋強大。他的人生也充滿傳奇色彩。

出身低微

陳友諒是現在的湖北仙桃人,弟兄五個,排行老三。小時候讀過幾年書,曾靠打魚為生。

因為人比較聰明,有文化做過沔陽縣吏。有相士看過他家祖上墓地風水說:“這家以後必出貴人。”陳友諒當時在場,聽後非常高興。陳友諒不滿足做個縣吏,這貴人之說更加堅定了,陳友諒辭職別圖之心。

成功逆襲

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

做一個縣吏根本安撫不了,陳友諒想建功立業的心。他毅然決然炒了沔陽縣令的魷魚,投入到轟轟烈烈的起義大軍中,在徐壽輝的領兵元帥倪文俊手下做了個文書。

由於他善於謀化,深得倪文俊器重,他多次立下軍功,不久也做到領兵元帥的職務。

徐壽輝建立天完政權,擁有雄兵百萬,戰將百員,但真正掌握軍政大權的人是倪文俊。

倪文俊雖勇猛善戰,但其人權力慾極高,對下無恩對上不忠。他貪圖富貴,曾有意帶領起義軍投降元朝,由於元朝方面沒答應他的要求而做罷。他看徐壽輝穩坐皇位,大完政權如日中天,想密謀殺害徐壽輝自立,結果事情敗露,他匆忙逃奔部下陳友諒那裡。誰料陳友諒比他野心還大,陳友諒把倪文俊殺害後,不但盡收倪文俊舊部,還勤王有功,大完軍政大權盡落陳友諒之手。可謂一飛昇天。

欲速則不達

陳友諒做的最錯誤的事就是,掌握大完軍政大權後,不久就殺害了大完皇帝徐壽輝

急不可待地去建立陳漢政權,自己做皇帝。大完政權的人,表面上服從了陳友諒,一有風吹草動就有變故。在與朱元璋交戰時,很多兵士,臨陣倒戈就是最好的佐證。

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部有60萬兵力,朱元璋部投有20萬兵力,陳友諒卻戰敗,雖說勝敗跟用兵有關,也應該跟上下是否一心不無關係。

陳友諒中了朱元璋的離間計,殺害手下猛將趙普勝,充分暴露陳友諒用人問題。

陳友諒雖然善於玩弄權術,但手下缺少謀士智囊,自己再怎麼聰明,也比不了群策群力的朱元璋。

陳友諒看似強大,最終不堪一擊,身死國滅,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感嘆。

回答:今古大觀

歡迎朋友們關注、暢所欲言,共同探討問題


今古大觀


《明史》在評價陳友諒時,說他“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相互攻伐吞併,陳友諒、張士誠和朱元璋成了最後的贏家。一山不容二虎,何況是三家,在這三家中,實力最強陳友諒成了朱元璋平定南方最大的障礙。

陳友諒漁民出身,湖北沔陽府玉沙縣人。讀過書,習過武,藝不高但膽子大。1355年,徐壽輝領導的農民起義攻克沔陽後,陳友諒投奔徐壽輝,在丞相倪文俊部下做薄書掾,建了一些軍功得以升職, 升為元帥。此時的元帥雖然為虛職,陳友諒還是抓住一系列機會步步高昇。

太師趙普勝在天完國皇帝徐壽輝與丞相倪文俊聯手下,被迫退出了決策層。丞相倪文俊大權獨攬,還特意表現出不把天完皇帝放在眼裡。皇帝徐壽輝想制約倪文俊,於是準備重新起用鄒普勝。倪文俊得知後,找到自己一再提拔、栽培出來又有能力的的心腹陳友諒商量,幹掉徐壽輝,自己來做皇帝。

圈套設好後,倪文俊突然發動兵變。天完皇帝走投無路,陷入絕境之時,陳友諒卻突然臨陣倒戈,以保駕勤王的名義,率領精兵殺死倪文俊,將他手下的力量全部收編到了自己手上。

陳友諒就此華麗轉身,天完國皇帝之下的第一重臣紅人,手握重權,而且還握有重兵。

公元1359年,陳友諒在殺死倪文俊的僅僅兩年,又一次同室操戈,殺了天趙普勝。公元1360年,陳友諒以向皇帝彙報軍情的名義,安排一個士兵用鐵器殘忍的殺了徐壽輝。徐壽輝一死,40歲的陳友諒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漢,改年號為大義元年,以江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為都城。

公元1363年七月,陳友諒與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決戰。此戰,雙方投入的總兵力共為八十萬人。其中,陳友諒投入六十萬兵力,朱元璋投入二十萬人馬。大戰持續時間近四十天,整個鄱陽湖上,漂浮著數不勝數的屍體,愁雲慘霧之間,湖水為之色變。在戰鬥中,

陳友諒中箭身亡,一代梟雄就此結束了一生。

陳友諒生性多疑,心狠手辣,恩將仇報,殺死徐壽輝和倪文俊兩位大恩人。導致眾將領不能齊心協力,在生死戰中,優勢兵力下依然敗北,朱元璋以弱勝強,打敗南方最強的對手陳友諒。


悠然讀史


導語: 陳友諒,是元朝未年起義反元梟雄之一。生於今湖北省仙桃市人。原名叫陳九四,是一個普通的漁家子弟。在家裡排行第三。幼年曾書塾習文,天生臂力過人,以是習練武藝。元朝末年,天下反元群雄並起。有天完國紅巾軍領袖徐壽輝,派部將倪文俊攻陷湖北沔陽,陳友諒在黃蓬起義響應,加入倪文俊起義軍,從此開啟了他爭霸天下的道路。由於會識文斷字,獲得了倪文俊的欣賞,很快官至元帥,掌握了軍權。

一,為人猜忌而無恩義,好弄權術收買人心。

陳友諒性格剛強硬朗而內心多疑,喜歡以權謀收買人心而好殺!他一生奪取權力心狠手辣從無恩義。第一個欣賞提拔他的伯樂是倪文俊,可在倪文俊反叛徐壽輝兵敗後,去投靠陳友諒時,陳友諒為了權力和富貴,馬上反目翻臉不認人,殺了倪文俊賣主求榮。轉身投靠了第二個伯樂徐壽輝。徐壽輝對陳友諒信任有加,可也擋不住陳友諒對權力的渴望,公元1360年,陳友諒強行吞併徐壽輝兵馬。挾制徐壽輝為傀儡,後來命壯士用鐵錐擊殺徐壽輝,徹底奪取了天完國紅巾軍最高權力。所以,陳友諒是一個忘恩負義,很有野心的人。

二,為人有領導力和組織力,有一定軍事才幹。

陳友諒掌握天完國紅巾軍後,充分發揮了他的領導力和組織力,整合天完國上下資源,展開了對元朝的犀利進攻。陳友諒的軍事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至。從1358至1360年,陳友諒率軍攻陷安慶,龍興,瑞州。隨後兵進江西,先後攻陷邵武,吉安,撫州,贛州,南昌,九江,一統湖廣,江西大片地盤。勢力直達江浙與吳王朱元璋的領土接壤,擁兵六十萬,建國號漢,稱帝建制。從政治上說明陳友諒是一個合格的領袖,從軍事上肯定陳友諒有才幹。所以,陳友諒才成為朱元璋最強大的一個敵人。

三,為人驕傲自大不服輸,拿得起放不下,政治眼光短視。

最後總結: 陳友諒驕傲自滿的性格,在與明太祖朱元璋爭奪天下的大戰中,缺少了妥協和圓滑。讓他在第一次與朱元璋大戰時被擊敗,喪失了大片領土。陳友諒逃往武昌。本來勝敗兵家常事,正應該休養生息,謀東山再起。朱元璋以反元大局著想,連寫兩封信給陳友諒議和。陳友諒又缺少政治智慧和眼光,非常短視的拒絕了議和。結果是鄱陽湖大戰,被朱元璋徹底擊敗,而身死國滅。






紅紅火火講歷史


陳友諒(1320~1363),中國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後,參加徐壽輝、鄒普勝、倪文俊等人領導的天完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七年(1357),陳友諒襲殺倪文俊。十九年,殺害天完將領趙普勝,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建國號大漢,改元大義。此後,一面繼續進行反元戰爭,一面把軍事重心放在對鄰境朱元璋部的戰爭上。大漢將士多數是天完舊屬,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深為不滿,在戰爭中相繼倒戈降朱,使陳友諒接連敗北。二十三年八月,陳友諒在鄱陽湖中流矢身亡。



樂詩風吟


元末義軍首領陳友諒,原名陳九四,祖籍湖北,家族世代打魚為生。

其祖父陳千一原本姓謝,後入贅陳家,改為陳姓。

父親陳普才有五個兒子,陳友諒排行老三。

陳友諒的成功是這樣的: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陳友諒投奔了徐壽輝部將倪文俊。

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倪文俊發動叛亂,陳友諒誅殺倪文俊,自稱宣慰使,攻克贛、皖、閩等地。

至正十九年(1359年),陳友諒誅殺趙普勝,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今屬江西九江),自稱漢王。

至正二十年殺害徐壽輝,自稱皇帝,建立漢國,改元大義。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親率六十萬水軍攻打朱元璋,大敗於鄱陽湖,突圍時被流箭射中身亡,時年四十四歲。

部下張定邊等擁立陳友諒之子陳理即位,次年,朱元璋大軍直逼武昌,陳理投降,漢國宣佈滅亡。

陳友諒失敗,朱元璋評價說:“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

足可見陳友諒在元末群雄中的突出地位。

陳友諒的成功之路實在是不太光明,但做為主力三支起義軍(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之一的他,在轟轟烈烈的推翻殘暴元朝統治者的戰鬥中,絕對是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X東方破曉X


在朱元璋征戰沙場的軍事生涯中,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及,他是朱元璋真正的對手,一個令朱元璋感到害怕的敵人,那就是陳友諒。 在元末農民起義中,朱元璋是屬於後來居上者。他的對手陳友諒可是名副其實的老前輩,當朱元璋還在郭子興帳下賣命的時候,陳友諒已經是大漢國的皇帝,不過,他這個皇帝的來路讓人覺得不齒。 陳友諒是將自己原來的主子,天完國皇帝徐壽輝殺死之後自立為帝的。你想想連自己的主子都能下得了手,他的手段可想而知有多狠毒。

在公元1361年,陳友諒率領了大軍前去攻打朱元璋的老巢,一路之上沒有人能夠阻攔。最後朱元璋也沒有投降,而是採用軍事的建議,誘敵深入,在城外設埋伏。最後陳友諒和朱元璋大戰在龍灣,這次大戰陳友諒敗了,原因是因為潮落,船隻大量被擱淺,導致無數死傷,戰艦也損失了,陳友諒最後只能坐小船逃走。最後陳友諒放棄了太平,到了江州。 在公元1363年,陳友諒又再次出兵六十萬,所有精銳部隊全部進攻朱元璋佔領的洪都。最後打到朱元璋親自出兵前去支援,兩個人相遇,開始激烈的交戰。最後朱元璋的船差點被陳友諒手下的將領俘虜,常遇春把張定邊射傷朱元璋才逃過這一劫。最終朱元璋用火攻,把陳友諒的精銳之師擊敗了,陳友諒也在逃亡的途中被箭射死,從此陳友諒結束了他的一生。

陳友諒也算是當時的一代梟雄,成為朱元璋一生中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朱元璋曾說過,陳友諒死亡,天下就不難平定,看來陳友諒在朱元璋的心中是一根刺,成就宏圖霸業的絆腳石,擊敗之後他的江山做的更穩。


沐晴吆


咱先說說陳友諒其人:

話說,朱元璋和眾將領商量先打陳友諒呢還是張士誠呢,這兩個都是猛人啊,其中阿亮實力最強,老張呢有小富即安的心裡,想著年齡大了,改吃吃該喝喝,不想打,老張的地盤是他們中最富的,到底先打誰呢,眾人一致認為:老張弱一點,先拿老張開刀。朱元璋說了一句經典的話:陳友諒其人器小,器小好生事,如果先打老張,阿陳必舉全國之力支援。這就是陳友諒。

陳友諒,沔陽漁家之子。祖父陳千一原本姓謝,因入贅陳家,才跟隨其姓,父陳普才有五子,友諒行三。[1]

他少時讀書,略通文義。有一卜者在察看過其祖先的墓地之後說:“日後定會富貴。”陳友諒心中暗喜。他曾任縣裡的小吏,但這並非他的目標。

1355年(至正十五年)正月,徐壽輝遣其將倪文俊復破沔陽,陳友諒於黃蓬起義,加入紅巾軍,初為簿書掾,後以功升元帥。[2]

1357年(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逃奔黃州,投奔陳友諒,陳友諒乘機殺了倪文俊,吞併了他的軍隊,自稱宣慰使,隨即又稱平章政事。

1358年(至正十八年),陳友諒率軍攻陷安慶,又破龍興、瑞州。然後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而自己則領兵進入撫州。不久,又破建昌、贛、汀、信、衢。[3]

建漢稱帝

這個倪文俊和陳友諒是亦師亦友的關係,他把倪文俊殺了,為的是得到徐壽輝徐老闆的器重,待到羽翼豐滿有把徐老闆給殺了,之後清算徐老闆的羽翼,其中趙普勝是個猛人,天完的成立那可是立了大功的,也給殺了。

這說明陳友諒這個人不好惹,做事沒有原則,信奉: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對於作戰風格,那是沒有風格,想到哪裡就打哪裡,朱元璋可是吃了大苦頭了

再說鄱陽湖大戰:

陳友諒的水軍和戰船是當時世界最先進也是最大的,什麼英格蘭荷蘭那都是過家家,人家阿陳那是相當的牛啊,幾次打的朱元璋丟盔棄甲,幾次都是死裡逃生,最後還是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不過還是張士誠臨死說的那句話:奈何天日照爾,不照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