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癌診斷的輔助檢查有哪些?


腎癌診斷的輔助檢查有哪些?

1、X線檢查

(1)尿路平片:能發現腎陰影增大或局部增大,腰大肌影模糊,約7%~10%的腎癌灶出現鈣化斑點。

(2)靜脈或逆行腎盂造影:靜脈腎盂造影或逆行腎盂造影是診斷腎臟腫瘤的最常用方法。可見腎盂腎盞因受腫瘤擠壓有不規則變形、狹窄、拉長、扭轉或充盈缺損。當腫瘤較大,完全阻塞腎盂,患腎功能喪失時,在靜脈腎盂造影片上患腎不顯影,必須行逆行腎盂造影。靜脈腎盂造影加腎斷層攝片,有助於區分腎囊腫和腎實質性腫瘤。少數腎癌突向腎盂時,X線片上酷似腎盂腫瘤。

(3)腹主動脈及腎動脈造影:能顯示腫瘤異常血管,包括曲張不規則,粗細不均勻的血管增多,靜脈湖、動脈瘤、動靜脈瘻、靜脈過早充盈,以及造影劑自腫瘤壞死組織中滲出而產生的血管池陰影等。腫瘤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

2、超聲檢查

腎癌根據腫瘤大小,超聲圖像有很大的差異,瘤體較大,未引起壞死的腫瘤回聲較正常腎組織明顯增高,內部有強烈不均的高回聲波型,而直徑小於1.5cm的腫瘤回聲較低,屬低迴聲波型。超聲顯像對腎實質性腫塊和囊性病變鑑別的準確性可達90%~95%,並能診斷0.5~1cm直徑的實質性腫塊。超聲圖像還能顯示腎癌的範圍、鄰近器官是否受侵、肝脾有無轉移、下腔靜脈有無栓塞、腹膜後淋巴結是否腫大等。當腹部高度脹氣時則檢查受限。

3、CT掃描

主要用來確診腎佔位性病變,可精確區別腎囊腫與腎實質性腫塊,準確率達93%。腫瘤邊緣不規則,呈圓形或分葉狀,瘤體密度可增強,但仍低於正常腎組織,腫瘤內可見密度增強的鈣化灶。CT能精確估計腎癌病變的大小和範圍,瞭解周圍有無浸潤,淋巴及遠處有無轉移,從而對腎癌的分期提供重要依據。

4、MRI檢查

可十分清晰地顯示腎實質腫瘤,並與腎囊腫作鑑別,MRI顯示腎癌腫塊邊界不規則,密度高低不等,信號強度不均勻。

5、放射性核素檢查

既能用顯像技術反映臟器功能,又能顯示臟器形態,對磺胺過敏者,可替代腎盂造影。

(1)放射性核素腎掃描:常用的放射性核素為197Hg和203Hg。多數腎腫瘤,因腫瘤侵及相當多的腎組織,造成腎功能受損,因而腎掃描在腫瘤部位可顯示充盈缺損,由此可識別腫瘤的形態、大小和位置。但腫瘤直徑小於2cm或位於腎邊緣的佔位性病變往往不能顯示,而且掃描出的圖形僅指出佔位性病變的存在,難以區分病變的性質系腫瘤還是囊腫,因此尚需結合其他檢查結果,加以分辨。

(2)放射性核素動態腎顯像:腫瘤部位灌注像可見放射性充盈。腫瘤小,血管豐富者呈放射性過度充盈;腫瘤大伴囊性病變時,病灶處充盈減低。同時還可瞭解對側腎臟的形態及功能。

6、實驗室檢查

尿常規、血沉、尿乳酸脫氫酶、尿β-葡萄糖醛酸苷酶等均屬非特異性檢查,尿細胞學的檢查只有當腎癌已侵入腎盂才有診斷價值。(腫瘤科主任醫師 李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