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这首咏史诗,评价秦始皇,暗讽唐玄宗,结尾最绝

秦始皇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他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功过是非,是后人评价最多的题材之一。后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对秦始皇进行过评价,诗歌便是最常见的一种,历史上写秦始皇的诗歌之作,令人瞠目,但是相信最为知名和优秀的作品之一,便是李白下面这首《古风·其三》了。

李白这首咏史诗,评价秦始皇,暗讽唐玄宗,结尾最绝

李白在这首诗中,对秦始皇的功过是非进行了评价,虽然只有24句,但是读来却虎虎生风,充满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精神,无论是在气势上,还是在艺术效果上,都可谓是独步天下。当然,有人说这首诗其实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李白借助秦始皇求仙不成,暗讽和规劝唐玄宗迷信神仙、整日寻仙觅道。

古风(其三)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邪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小注:鬐鬣[qí,liè],此处是指鱼脊和鱼颌上的羽状部分。

这首诗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表现秦始皇的“功”,第二个部分主要写秦始皇的“过”,表现手法也非常鲜明,即欲抑先扬。诗到最后两句,才鲜明地表现出李白自己的观点。

一、雄才大略的秦始皇

从第一句到“聘望琅邪台”是第一部分,主要是颂扬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伟大功绩。

李白这首咏史诗,评价秦始皇,暗讽唐玄宗,结尾最绝

起笔二句,主要渲染秦始皇统一寰宇的霸气。李白这里用了“扫”这个字来形容统一六国(六合,可谓是天地四方也),可见其声势之夺人,起笔便带给人不凡的声势感,扫六合之后,再接以“虎视”,其勃勃雄姿、赫赫逼人之感,就更加鲜明了。这起笔的二句,当真是有“猛虎攫人之势”。

以如此吞吐天下之志气来写秦始皇,那统一天下自然是势如破竹了,“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浮云象征着天下混乱的局面,而秦始皇挥剑斩浮云,寓意着扫清天下,让当时的“齐楚燕赵魏韩”六国尽皆西向,都成为了秦的属地。虽不加一字褒贬,赞扬称赏之意却溢于言表。

李白这首咏史诗,评价秦始皇,暗讽唐玄宗,结尾最绝

接下来的几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表现,李白用了许多赞扬的词汇,比如“明断”、“大略”、“铭功”等词,来极力称赞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收天下之兵器,铸造十二金人,在琅琊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德,足见秦始皇当时志得意满的气概,其轰轰烈烈的作为,令后人称道不已。

然而,就在这一赞再赞、一扬再扬之后,李白突然转笔。

二、荒唐无道的秦始皇

从“刑徒七十万”到诗的最后,是第二部分,主要讽刺秦始皇奢侈荒淫的生活和妄图长生的荒唐。

李白首先讽刺的,便是秦始皇发刑徒七十余万,为自己修建骊山陵墓和阿房宫的事情,“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这主要是批判秦始皇奢侈的生活作风,穷尽民力、肆意挥霍。

李白这首咏史诗,评价秦始皇,暗讽唐玄宗,结尾最绝

之后再写其妄图长生之事,“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据说秦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福欺骗秦始皇说海上有蓬莱等仙山,山上有不死仙药,可以为秦始皇求得。于是秦始皇听信他的鬼话,资助许多钱财让他出海寻找,可是徐福却一去不返,让秦始皇等得好不心焦。

后来,秦始皇又见到徐福,徐福谎称不老药之所以没有求得,是因为大海中有大鱼阻碍,于是秦始皇又派出许多人,用强弩射杀了大鱼。李白写这一段故事,发挥了其浪漫主义的特长,为我们描绘的有声有色,仿佛亲见一般,令人读之惊心动魄,也为诗篇增加了一抹神秘色彩,“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李白这首咏史诗,评价秦始皇,暗讽唐玄宗,结尾最绝

既然大鱼(鲸)被射杀了,那么不死药总能得到了吧?结果李白一个转笔,给出了无尽的讽刺结尾,“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徐福载着童男童女一去不复返,而秦始皇呢?却“金棺葬寒灰”,早已经死去了。历史的嘲弄,是多么地无情,李白的讽刺,又是多么地无情!

李白这首诗,是咏史诗,从秦始皇灭六国出发,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对秦始皇的功过是非进行了评价,他对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却又讽刺其统一天下后的奢侈和荒唐,尤其是妄图长生这件事,极尽讽刺之能事。据说,当时的唐玄宗,也是“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李白重点突出秦始皇妄图长生的事情,说是意有所指,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