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碗素桂林米粉开始的霸业,“李白”两人携手一统广西

从一碗素桂林米粉开始的霸业,“李白”两人携手一统广西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桃花江水环绕桂林南城,南门外大街两旁被商铺、饭馆、米粉店的幌子招牌挤兑了天色,青石板路面被踩踏出一个个凹坑,商铺间略有些空旷地,被耍把戏的、卖草药的占据,路上行人半数是挑担子的,竹箩筐不盖盖,筐筐里或装满贡黄的柚子,或是两头蔬菜——一头辣椒彤红,一头大蒜炫白。也有盖上箩盖的担子,竹篾缝隙嘶嘶往外冒白烟,烟色夹着浓浓的香气,闻到味的都忍不住想流口水,那是卖担子米粉的,沿街叫卖,一路走喊一路喊“米粉切粉哦,冒热的米粉切粉哦……”

桂林城垣是大块青石垒砌的,门洞阔气,门楼高耸,门额上两块石匾尤其扯眼,长条方正,一大一小,一横一竖,小的竖写城门—“宁远门”,大的横写一幅榜书“永镇三江”,落款是谢缙(jin四声),明代大才子的亲笔手书。

一道石桥横跨桃花江,过了桥,两边依旧是宽宽窄窄挤满木屋民居,所有房子都顺着岸边斜坡搭建,临水一头,用几根杉木杆撑起,两头无路,三面临水。这种“吊脚楼”是桂北一带最常见的民居形式。桥头一家吊脚楼,大门敞开朝西,楼上开客栈,楼下卖米粉,屋檐下挂着一块木匾,浅浅刻着“德记”两个汉字。旁边各另还有一行扭成麻花状的阿拉伯字,一看就晓得是回民的馆铺。

从一碗素桂林米粉开始的霸业,“李白”两人携手一统广西

桂林桃花江(网络图片)

“‘桂林米粉”。这是桂林特有的小吃,一种叫"冒热米粉",一种叫"原汤米粉"。"原汤米粉"只有桂林的回族人才会制作,也是回族人喜爱的食品之一。

“原汤米粉"的制作方法很复杂,并要选用上等白米做原料,把白米泡上几天(根据天气冷热决定天数),然后磨成米浆,用布袋盛着,待米浆中的清水滤完后,把沉淀的粉块用力揣成一个个粉团待用。榨米粉的榨斗安置在大铁锅上面,榨米粉时,把生粉团放进底部装有一层凿了许多圆形小洞的铜片方形榨斗里,然后用一个木制的榨芯塞进榨斗,在榨芯上加压力,粉团就随着压力从榨底的小孔中挤出,变成一根根长长的米粉条。米粉条落进锅里烧开了的水中,这煮米粉的水逐渐变成乳白色,乳白色的水就叫‘原汤'

“原汤米粉"是一碗一碗配制的。先将"原汤"舀进一个小锅里(舀多少原汤以碗的大小为准),烧开后,把牛肉和牛下水放在原汤里烫熟,再把已经做成的小米粉团用竹制的‘抽子’盛着,放到大锅里的原汤里烫一烫后倒进

锅里,【此处文字疑有误。米粉团还没有压成粉,直接在锅里烫一烫就可以了?】(原文如此)接着把小锅里已经煮熟的拌过调料的牛肉、牛下水切片连菜带汤一起倒进盛有米粉的碗里,加上葱花、芜荽、胡椒粉之类的佐料,一碗美味可口的原汤米粉便配制成了。原汤米粉筋力好,不容易断,吃起来又脆又滑,还有一种原汤的清香。”1

一个十四五岁的后生走进店里,向戴白帽儿的老板打招呼:“色俩目(你好的意思)……老板,不该你……来碗素粉嘛。”

“安色俩目!要得!秀才……”老板手脚麻利地下好一碗粉原汤粉,乳色原汁上淋上一缕做调料的卤汁,没有牛肉多搁黄豆、葱花,少肉不减料,菜少滋味不输。小伙子吃得窸窸窣窣。回回老板轻轻叹口气:“啧啧,这秀才 ,正长身体呢,三餐素粉,连吃了半把个月的……乡下人进城考举人,不容易啊”

事实上,两年前,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已经废除科举。这后生是进城来投考朝廷去年开办的“广西陆军小学堂”。

从一碗素桂林米粉开始的霸业,“李白”两人携手一统广西

白崇禧(网络图片)

若干年后,这位当年的回族考生回忆说,“我十四岁考入陆军小学堂(报名时为符合规定,虚报十五岁),全省报名千余人,只取一百二十名,我名列第六。”

广西陆军小学堂第二期入学考试,被录取的第六名考生是临桂县会仙镇山尾村回族青年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剑生,后更名健生。

当年,在同一张录取名单中,还有十名备取考生,“备取”同样也意味着“金榜题名”。获得备取第一名的考生名叫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一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临桂县两江镇(lang四声)头村农民。

不过,两人没能成为同窗。

开学那天,李宗仁吃了一个闭门羹,“谁知事出意外,校方拒绝我报到,”半个世纪之后,李宗仁回忆道,“理由是我迟到了十来分钟,报到时限已过。那时陆小重要负责人都是刚自日本回国的留学生,办事认真,执法如山。而乡间出来的青年,既无钟表,对时间的观念自甚模糊。于是我就以十分钟之差,失去了入学的资格。”

李宗仁垂头丧气地回到乡下,又在姑丈家用功地读了一年。

光绪三十四年(1908)“冬季,陆小招考第三期学生时,我再度前往投考。这一次投考生增至三千余人,而录取名额仍只百余人。榜发,我竟被录入正取。按时报到,因而我进入广西陆军小学堂的第三期。”

然而,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时间老人并没有让这两位后来成为战友、挚友的政治家在象鼻山下碰面。白崇禧进入陆军小学堂后,仅仅就读了三个月,便“患恶性疟疾,忽冷忽热。半年过后,因功课旷废甚多……向校方申请退学。”

两年后,宣统元年(1909),白崇禧再次进入省城,考取“广西省立初级师范”—一这个校名是白崇禧晚年口述回忆时所说,该校实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办的广西第二初级师范学堂”,有趣的是,这所学校的“校址设于陆军小学堂旧址”。也就是说,李宗仁与白崇禧第二次错肩。

“广西陆军小学堂因成立仓促,来不及建筑校舍,只好就桂林南门外旧教场的兵棚作为临时校舍”。现在的南环路,即是明清桂林城池的南门城垣,“陆军小学旧址”在今南环路西段南侧的“桃源大厦”一带。白崇禧初人“陆军小学堂”二期学习那三个月,就是在这里就读的。而李宗仁因为报道迟到而取消二期学员资格,第二年考入三期时,学校已经搬迁到文昌门外“象鼻山旁边新建成的陆军小学堂”,即今象鼻山西麓的桂花广场处。而白崇禧在1909年考人初级师范学堂,实际上就是回到了南门外的旧教场兵棚原址。

从一碗素桂林米粉开始的霸业,“李白”两人携手一统广西

李宗仁(网络图片)

就这样,“李白”二人同时就读与桂林城,一个在文昌门外,一个在南门外,中间隔着一条桃花江,相距不过一里半的路程。

少年“李白”,在古城下,桃花江畔潜心苦读,刻苦训练,不知不觉从清朝跨进了民国。辛亥革命爆发后,两人第三次在桂林城中失之交臂。

武昌起义之后,广西新任巡抚沈秉堃(kun)、藩台王芝祥于1911年11月7日在桂林宣布广西独立,由谘(zi)议局推举沈秉堃任广西都督,王芝祥及提督陆荣廷任副都督,响应武昌起义。此时,湖北方面因汉口、汉阳相继失守,派人分赴独立各省告急请援。广西新军立即响应北伐,广西陆军小学堂的“国文教员赵正平和学生队长梁史,都积极领导这一工作,在学堂中挂起招收学生军的牌子,一时报名参加者踊跃,陆军小学学生报名者九十余人,其他各学堂入政法、师范、中学等又招收了数十人,经过体格检查,选足一百二十人,编成一队,当即写血书表示决心,以赵正平为队长,梁史为副队长””,组织学生敢死队,向湖北开拔。

师范生入选的队员名单中有白崇禧,陆军小学堂的学生有黄绍竑(hong二声)、伍廷飏、夏威、俞作柏、吕演新、吕焕炎、梁朝玑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新桂系的重要将领。

然而,李宗仁却没有加入北上的行列,原因是—一他又迟到了。

此前,李宗仁利用学校组织急行军到南郊李家村的机会,私自回老家会仙头村,当他返回桂林城时,学生敢死队已经完成组织工作,按照他的说法“我立刻前往报名参加,谁知为时已晚。因为经费和弹械所限,仅能容纳一百余人,后来的都被婉拒。那时抱向隅之叹的青年,正不知有数十百人,我也只有徒呼负负了。”

白崇禧参加北伐敢死队,开始了长达了一生的戎马生涯。5年后,他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返回家乡,在马晓军的模范营里当了一名连长,李宗仁则在讨袁护国第六军总司令林虎的麾下,官阶也是连长。那时候,正是陆荣廷统治广西时期,全省大小军阀割据,土匪各立山头。又过了五年,直到民国十年(1921)他俩方才邂逅,正式结识,并携手统一了广西,一度控制了半个民国江山。

——本文摘自林志捷编写的《半壁民国一碗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