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化皇帝懲治採買太監談起,說說大明朝宮廷採買那些事

傳首江南

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以兵部尚書銜巡撫南直隸的王恕,向成化天子上疏參了內官監太監王敬一本。

奏疏中,王恕近乎憤怒的指責太監王敬"<strong>虧損國體,大失人心",請皇帝陛下"<strong>割恩於壞事之小人",將其明正典刑。

大明朝的士大夫向來和宦官不對付,有事沒事上懟上幾句,甚至誇大事實也是常有的事,這次參奏會不會也是同樣情況?

是不是那得論人,別人或許可能是無的放矢,但王恕絕不會,時人歌謠傳唱:"<strong>兩京十二部,獨有一王恕",說的就是王恕才德高茂,天下無雙。

當時橫行一時的大太監錢能,曾奉命鎮守南京和王恕共事,就敬服王恕的為人,行事頗為規矩,並道:<strong>王公,天人也,吾敬事而已。

從成化皇帝懲治採買太監談起,說說大明朝宮廷採買那些事


瞧瞧,就是這樣一個位天人般存在的牛哄哄人物,他要彈劾一個太監"虧損國體,大失人心",必然是極為嚴重的事,那王敬到底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惹得王恕老先生大怒呢?

原來成化十八年八月,天子命太監王敬與術士王臣等人隨從十多人前往江南採辦藥材,當年十一月,王敬一行攜帶駕貼來到蘇、常一帶,雖名為採藥,實際還藉機低價收買書畫文玩,甚至無故拘押大戶,勒索錢銀,禍害完蘇、常兩府,王敬和王臣等人又繼續往鎮江、太平、池州、寧國、安慶、徽州等府而去,動輒拿朝廷的名頭勒逼官民銀兩近十萬之多。

等王敬、王臣回京時,幾人搜刮的珍寶、書畫、銀錢裝滿了好幾艘大船,舳艫相銜,滿載而歸,搞得江南一地官民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士民紛紛向巡撫衙門狀告,才有王恕參奏一事。

從成化皇帝懲治採買太監談起,說說大明朝宮廷採買那些事


成化天子御覽奏疏後,命東廠提督太監尚銘查訪,東廠發王敬、王臣等人惡行,為平民憤,以謝天下,皇帝下旨斬殺術士王臣,傳首江南,而太監王敬充南京孝陵衛淨軍種菜,被害州縣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且不論王敬、王臣如何荼毒江南百姓,單說源起,成化皇帝為何要派太監到江南採藥,是因為皇家缺藥餌嗎?

當然不全是,皇室得吃穿用度除了地方上貢外,還有很大一項來自於宮廷採買,而這次江南採藥,不過是繁多的宮廷採買活動中的滄海一粟。

從成化皇帝懲治採買太監談起,說說大明朝宮廷採買那些事


宮廷採買

什麼叫做採買?根據《明史》食貨志中的定義:<strong>上供之物任土作貢,曰歲辦。不給,則官出錢以市,曰採買。

也就是說,當每年的貢物不能滿足宮廷的消耗後,會有官方出錢到市場上購買,這種行為稱之為採買。

明初時宮廷採買活動是很少見的,這主要得益於明太祖朱元璋刻意阻擾。

出身寒微的朱元璋可比任何一位皇帝都要清楚民間的疾苦,官宦打著採買的旗號能幹出什麼勾當,他在民間時沒少見,自然不肯重蹈前轍,並常對請令採辦的官員道:<strong>姑隨所有用,勿勞民也。

經過洪武之世後,宮廷採買才逐漸興起,史稱"<strong>採造之事,累朝侈儉不同,大約靡於英宗,繼以憲、武,至世宗、神宗而極"。

從成化皇帝懲治採買太監談起,說說大明朝宮廷採買那些事


可以看出,採買的興盛、頻繁,是與宮廷生活的奢靡,帝王崇尚享受有極大關係。永樂時,明成祖朱棣將宮廷採買權指派給特定人員,尤其是給內使宦官,無疑為後世之君隨心所欲的滿足奢靡物慾提供了方便。

比如從宣德年間起,為滿足宮廷內部的花木鳥獸及諸珍異之好,皇帝常差宦官外出採買,這些內官接跡道路,騷擾甚重。這其實正反映出國家風氣從早期的尚儉質樸,向崇奢享樂轉變的社會大變遷。

到了成化時期,大明王朝進入中期,商品經濟就前代有了長足發展,高檔奢侈品成了大富之家追捧之物,皇室在這方面當然走在最前頭,對古器珍玩、精美的生活用品需求大增。

從成化皇帝懲治採買太監談起,說說大明朝宮廷採買那些事

全國各地的佳品特產,像天津的海鮮、遼東的人參與海東青、蘇州的藥材、廣東的花鳥禽木等,都進了宮廷採買的目錄。物類豐盛,分佈天南地北,為滿足皇室享樂,可想而知採買活動將發展到何其頻繁的地步。

宮廷採買常常是皇帝指派內宮太監去完成,這些太監在外打著皇帝旗號行事,動不動一句為了朝廷,為了陛下,想想看地方官敢不巴結、孝敬?

這些太監以皇帝為擋箭牌極其囂張跋扈、不可一世。在皇權高於一切的時代,還不是這些"代天行事"的採買宦官,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勒逼錢財,低價收購、虐民取樂的事情時有發生。

難道真就沒人監管他們嗎?

從成化皇帝懲治採買太監談起,說說大明朝宮廷採買那些事


實際上只要皇帝願意還是能監管的,舉個典型的例子:

明英宗天順年間,鷹坊司的太監想要出宮採獵,英宗警告他們採獵期間嚴禁滋擾百姓,如有發現定罪不饒,結果外出的宦官完全不當回事,在地方驅使官吏,大肆索賄,鬧得民間雞飛狗跳,回到宮中後,英宗派人查訪發現了他們得違法事,便將為非作歹的宦官狠狠杖責一番後貶調。由此外出採買的宦官都規矩了許多。

可見只要皇家想管肯定能,規範採買的太監行事,哪怕是事後查訪,或讓地方官、御史言官揭發檢舉,都能殺一殺採買的不良風氣。

從成化皇帝懲治採買太監談起,說說大明朝宮廷採買那些事


實際上呢,採買的宦官雖說貪暴,但說到底都是為皇家搜刮財物,只要他們做得不太過,大部分錢都進了皇帝內庫,通常情況下,皇帝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任採買太監得種種不法。

就像前文所說的太監王敬採藥江南之事,如果不是鬧得民怨沸騰,有正直的大臣挺身而出伸張正義,怕多數情況,王敬、王臣還會逍遙法外。但即便皇帝殺了王臣,懲治了王敬,但他們搜刮的錢財器物,卻不可能返還百姓,最終還是進了皇室私庫,供皇家享用,民間的傷痛依舊不能抹平,只能等待著它,靜靜的消逝在時間的長河之中。

從成化皇帝懲治採買太監談起,說說大明朝宮廷採買那些事

正是這種缺乏監管的採買活動,不僅沒有繁榮市場經濟,反而造成了極大得社會弊端。

例如:給價不足,混亂市場秩序,造成百姓售賣入不敷出;

有時地方為了完成採買任務,耗費人力物力,極大滋擾地方民生;

富了採辦太監的口袋,助長了宦官的貪暴;

皇家奢靡的示範效應,由上及下,王公貴勢、富戶豪強,皆崇尚奢侈享樂,加劇民生艱難。

從成化皇帝懲治採買太監談起,說說大明朝宮廷採買那些事


頗具黑色幽默的是,皇室其實明白採買中存在的種種弊端,從明仁宗開始,沒逢新帝登基大赦天下,總要施恩百姓,減免採辦成了新朝登基詔書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甚至有皇帝還承諾,今後禁絕外出買辦物件,可很快暫歇的採辦之風,沒多久就重興,而且一代強過一代,還真是絕妙的諷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