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为何能在短短四个月之内,就能统一分裂280余年的中国?

柴创6


隋文帝在平定北方之后,开始出兵攻打陈国。虽然当时陈国有一定的实力,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隋文帝肯定能够取得胜利。只不过他取得胜利实在是太容易了,只经历了短短4个月就把陈国给消灭,最后统一了天下。

三国演义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好,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当时已经经历了将近300年的分裂,所以是到了合而为一的时候了。事实上在北周的时候,北方就对南方的陈国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当时陈国的人口只有几百万而已,而北方的人口超过了3000万,两者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对手。

在北周的时候,北周不但灭掉了北齐,同时还占领了巴蜀,甚至是荆襄的一部分。南方陈国所占领的土地和人口,和前面的宋齐梁三国比起来,实在是有天壤之别。而一般南北对峙的时候,南朝如果不能占领荆襄和巴蜀的话,面对北方的政权往往就会处于非常不利的状态。因为南方能够和北方对峙,往往都是因为长江的天险,但现在长江天险就不在自己这一边了。

正是因为实力的对比,大家都明白,陈国的灭亡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所以到了隋朝大举南下的时候,陈国的很多大臣和将领早就没有为陈国拼命的打算,甚至争相向隋朝的军队投降。陈后主陈叔宝事实上也明白这一点,所以最后也只能乖乖的投降而已。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1. 自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以来,中间晋朝虽然有过短暂统一,但也只有二十四年就陷入了内乱,所以隋朝也可以说是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
  2. 隋文帝从称帝到统一,期间共十年时间,问题中的四个月是如何得来的,实在是无法得知了。

隋文帝杨坚算是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虽然是“禅让”了外孙北周静帝的帝位,可这也丝毫改变不了他将乱了近三百七十年、战祸不断地魏晋南北朝,重新凝固成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功绩。

从公元581年二月,杨坚以隋王身份,接受了年仅八岁的周静帝宇文阐禅让,改国号“隋”,改元“开皇”,到公元589年正月,晋王杨广南下攻陈,俘获了陈后主陈叔宝,次年八月接受了岭南冼夫人降服,自此天下才算是一统。


当时摆在杨坚面前有三大难题:

  1. 北周宗室的不满;
  2. 北方突厥趁国家易权,内部不稳之时蠢蠢欲动;
  3. 南方四朝还剩最后一个陈朝未定。

其余还有西北的吐谷浑自北周时期就一直侵扰,和西域做生意的丝绸之路被断,以及接连附庸西魏、北周的西梁国,其盘踞于四战之地、水陆枢纽的荆州,名义上归附,实际上一直都在想方设法脱离北方的宗主国。

杨坚刚上任就得应对这些难啃的骨头,对此他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先对那些!不听话的北周宗室下手。这一步比较重要,也比较容易,毕竟杨坚可是做了三年的摄政王,由于是周宣帝宇文赟的岳父,又是北周八柱国之一,杨坚两年之内官职连升,很快就掌握了北周大权,并担任了自古只有帝位继承人才能拥有的监国之职。

宣帝继位,以后父征拜上柱国、大司马。大象初,迁大后丞、右司武,俄转大前移。每巡幸,恒委居守。

在杨坚执政之时,很多不服杨坚的宗室和将领都已经被他铲除殆尽,像宗室宇文胄、宇文贤、外戚司马消难、蜀国公尉迟迥、雍国公王谦等人起兵,都被杨坚打败了,宇文胄、尉迟迥、王谦被杀,司马消难兵败逃入南陈,威胁大不如前了。

当时最具威胁的北周宗室有五人,分别为宇文泰的五个儿子: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遒,杨坚一个个全部杀掉,并且在执政时期大力削弱宇文氏的家族影响,将被宇文泰强制改鲜卑姓的汉人全部改为汉姓,像李渊也在其中,此举得到了汉族的普遍拥护。之后杨坚称帝,派人毒杀外孙宇文阐,彻底断了北周宗室复辟的美梦。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北周的府兵制了,这种制度自北周宇文泰设立,将跟随自己打天下的鲜卑六镇作为主力,令所有将领继承为鲜卑三十六部的子孙,改姓鲜卑姓氏,设立八柱国将军管理,类似于少数部落的酋长制度。由于没了中原王朝对武将条条框框的约束,北周兵爆发出了极强的战斗力。

当然这些军队的领导人都只能是皇帝,但北周自孝闵皇帝以来,大权旁落,能直接管辖军队者是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臣宇文护,期间武帝宇文邕杀宇文护夺权,这下子军队的老大才换成了皇帝。可之后的宣帝宇文赟耽于享乐、静帝宇文阐年幼,军权就又落在了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臣杨坚手里。

此时距离北周府兵建立也才不过二十多年,很多制度都已逐渐完善,北周军正是强盛之时,靠着手握军队的权力和骁勇的北周府兵,杨坚才能立下大功、平定诸乱,为之后的禅让打下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宇文泰建立府兵制时,明确表示北周宗室不得拥有重兵,削弱兵权,此举是为了防止宗室内乱,可也导致了后来杨坚篡位时,北周宗室无力阻止的后果。


分裂突厥、大败吐谷浑、灭亡西梁、南陈

解决了内部北周宗室的不稳后,杨坚立刻把矛头指向了北方的突厥,因为当时的东突厥沙钵略可汗的老婆,正是北周宗室之女,为了给“亲家”报仇,突厥在杨坚称帝的同年,就打着“复仇”的旗号,三次侵略隋朝边境。

杨坚采取了“先北后南,先难后易”的政策,和突厥展开数次大战,在强大的隋军面前,沙钵略可汗多次败北,鸡头山一战甚至被打得丢盔卸甲,身边只剩下几个骑兵跑回了沙漠。在杨坚一打一抚的手段中,沙钵略可汗上表称臣,奉杨坚为主,又以重金贿赂西突厥达头可汗,使突厥内部分裂互攻,让隋朝得利于中间。

之后东突厥沙钵略死后,其子雍虞闾和什钵苾又因为汗位而内讧,杨坚继续采取分化政策,拉一打一,支持实力较弱的什钵苾为突利可汗,和雍虞闾所称的都蓝可汗为敌,曾经和波斯帝国对战不落下风的突厥,正式分裂为都蓝突厥、突利突厥和西突厥(达头突厥)三部互攻。北方的威胁减弱,杨坚又把矛头指向了南方。


杨坚不愧是政治和军事高手,深知“远交近攻”的策略,除了分裂突厥之外,还拉拢了位处突厥北方的匈奴,以其牵制整个东突厥,并多次对西北的吐谷浑开战,尔汗山之战,大将梁元山斩杀吐谷浑王,之后又采取招抚政策,打通了丝绸之路,将王朝势力再次延伸入了西域地区,并仿照突厥政策,以吐谷浑在西部牵制西突厥。至此,威胁了中原数百年的突厥帝国被隋朝弄得内忧外患,自顾不暇了。

接下来的西梁和南陈就更容易了,西梁作为北朝附庸,军事力量一直被死死地禁锢住,期间西梁国主虽有心脱离,可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公元587年,杨坚召西梁国主萧琮入朝,降级为国公,灭亡了西梁,打通了水路枢纽,正式开启统一之路。

西梁灭亡次年,晋王杨广为大元帅,大将韩擒虎、贺若弼为主力,两路大军南下灭陈,陈后主也是一个“李煜”式人物,一见隋军南下就吓得胆破心裂,没有组织有力抵抗,很快建康城破,陈后主就这样被俘获了。


除了强大的府兵外,杨坚能够统一天下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钱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没有雄厚的财政支持,杨坚是不可能分裂突厥、控制吐谷浑、拉拢匈奴、灭亡陈朝的,刚接手积贫北周的杨坚又是哪来这么多钱的呢?

  • 首先,将北魏以来的均田制细致化,采取保闾制度,规定土地分配:男子每人一百亩,女子四十亩,奴隶乐户也是一样的数目,京官以品制高低,所得土地为一到五顷,将其收入作为俸禄,不做官了就将土地收回,行政机构也有“公廨田”耕作,作为公费之用;
  • 其次,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要各州各县严格核对户口,将那些虚报年龄逃避赋税的人全部揪出来,再根据各家收入规定纳税的份额;
  • 最后,命“帝国第一建筑师”宇文恺开凿三百里广通渠,引渭水入潼关,再开山阳渎,打通江都至淮安的河道,并在山西和安徽修建水利工程,以便灌溉农田、运输粮食等。

依赖杨坚的经济改革,隋朝从建国时的一穷二白,GDP一下子像打了鸡血一样极速上升,因为清理了户籍而人口暴涨了一倍有余,耕地更是增加了三倍之多,远超前朝的“文景之治”和后来的“贞观之治”,记录保持到直到“开元盛世”才被打破。到了开皇十二年,已经达到了“库藏皆满”的程度,在非战时,粮食可供五十年之用,“唐食隋粮”的故事也为后世津津乐道。

总结:虽然国家富庶,但隋文帝杨坚“躬节俭,平徭赋”,于是“仓廪实,法令行,君子乐生,小人安业,宇内晏如”,是真的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封建帝王,也是瘦己肥下的帝王表率。

当然这里面还有北周的功劳,它帮助隋朝灭亡南方四朝最强大的南梁和北朝最强大的北齐,给隋朝打下了国土基础,再加上隋朝的一点运气,在杨坚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改革和强大的府兵三个因素之下,隋朝才能在不到十年就统一了天下,建立起“四夷归顺,八方来朝”的大隋天下。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其实,隋文帝杨坚在篡位建立隋朝时,天下一统已经只差最后的临门一脚。

换句话说,当时隋朝征服江南的天时地利和人和,都已经充分具备,江南被征服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隋文帝才能在短短四个月之内统一分裂280余年中国。

首先,从天时上讲,在隋朝开国后,很快就遇到草原世界的大分裂。

大家知道,北方草原世界的游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通常情况下,如果北方的游牧民族实现统一,中原王朝就算保持统一,恐怕也是一种灾难;如果中原王朝处于分裂状态,那就更加可怕。

当时,在隋朝之前,突厥曾统一了北方的游牧民族,这一度让中原王朝坐立不安。问题是,在隋朝开国后不久,突厥就分裂成东突厥和西突厥。

在这种背景下,隋朝就可以轻易通过与东突厥合作,从而保持对长城以北的话语权,这样隋朝进行南征时,就不用担心北方的威胁。

其次,从地理上讲,当时的隋朝早已经占据巴蜀地区和长江中中游的重镇襄阳、江陵,这就意味隋朝已经占据了地利之势,因为长江险已不存在了,隋军只要愿意,随时可以顺流而下伐陈。

不仅如此,作为东部长江缓冲区的淮南地区,也早就在周宣帝时就被北方夺走,以至于陈朝只能隔着长江防线与隋朝对恃,这样一来,只要隋军愿意,分分钟钟都可以渡过长江,杀到陈国都城之下。

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隋朝,是史上最强大的北朝,而陈国呢,虽然还是与宋、齐、梁并称的南朝,但它无论从哪个角度,也无法与宋、齐、梁相提并论了,因为它实在太弱小了,连三国时期的东吴都比不上。面对这样的南朝,隋朝已经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最后,从人和上来说,当时北朝登记在册的人口是3000万,而南朝登记在册的户数人口也就300万左右。

也就是说,北朝的人口相当于南朝的十倍,这种人力资源的差距,就足以让北朝辗压南朝。更重要的是,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南北朝之间的文化差异,已经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了。

举个最简单例子,在东晋时期,甚至在南朝前期,如果我们看到北朝征服江南,难免会有一种江南被野蛮民族征服的感觉。但等到隋朝时,胡人汉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广泛的存在,至少说起北朝的统治者,我们很难感觉他们是异族,因为他们的语言文字习俗服饰,和汉人已没有多大的区别。

在这种背景下,北朝虽然是带有鲜卑人的政权,但却已经不带有明显的民族色彩,所以隋朝征服江南时,绝对多数人都不会感觉是被野蛮民族征服。这样一来,北朝只要取得相应的军事胜利,接管江南就是席卷而下之势,普通人都懒得去反抗。

当然,也正因为征服江南的天时地利和人和都已经具备,所以隋朝征服陈国时,那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所到之处望风披靡,以至于最后的结果,就是韩擒虎率五百人攻克了陈国都城!



小明读书Vce


不是隋文帝厉害,是他那个团队厉害!举个例子,他喜欢一个宫女,被独孤皇后知道了,立马弄死了,他悲愤难耐,可也只能独自骑马飞奔郊外,为什么,惹不起啊,惹不起皇后后面的人!


为梦想而战111


首先,隋文帝不是短短四个月统一中国,而是在很短时间内扫清叛乱稳定局面进而代替北周称帝(公元581年),再次实现北方的一统。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宇文氏统治北朝这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的。

首先,北朝经六镇起义之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正在进 行各族大融合这个过程,要完成这个历史过程的任务,如果由中原地区的汉世家大族即门阀士族大地主来完成,是完成不了的; 如果完全由鲜卑勋贵来完成,也会有一些落后的东西被保存下来。只有像杨氏那样,既是中原大族,又曾久居六镇,沾染过鲜卑化习俗,明白有些落后的东西,在不伤害民族的感情下可以加以改革,这样就最为合宜。隋文帝和独孤皇后,正具备这些条件。

其次,自宇文泰任西魏宰相起,组成了关陇贵族地主统治集团,这个集团既有武川勋贵,又包括关陇河东的世家大族。杨坚之父杨忠,就是这个统治集团的主要骨干,杨坚也是这个统治集团的后起之秀,由杨坚来挑起这副担子,建立王朝,从人地两方面来讲,也是非常适宜的。

再次,北周武帝扩大府兵员额以后,“是后夏人(汉人)半为兵矣”《隋书·食货志》),府兵内部,鲜卑化成分逐渐在减少,汉化的成分逐渐在加重,从而府兵统帅部的实际权力,也会有所变化,即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家中的汉族地主,会比鲜卑勋贵更显得重要起来杨坚的父亲杨忠既是汉人,又是属于府兵统帅部早期统率府兵的十二大将军家,杨坚在北周宣帝住命他为大司马之后,又掌握了发调府兵的实际权力北朝的军政大权落到杨坚手里,这更是水到渠成,势所必然的了。

注:西魏八柱国

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渊的外祖父),侯莫陈崇。

注:北周十二大将军

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泰侄儿)、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杨坚之父)、豆卢宁、贺兰祥(宇文泰外甥)、王雄,皆北周之时名将。

北周、隋和唐,虽是前后三个王朝,但这三个王朝的创建者,都属于关陇贵族地主统治集团这个阶层,都属于府兵统帅部成立前期的最高层。北周是鲜卑勋贵而处于汉化过程中,隋唐是鲜卑化了的汉族地主分子,他们又都是互为裙带姻亲,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这三个王朝又有个共同点,即他们同样以均田户为王朝的剥削对象同样以府兵为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



至于说他统一中国,则要到十年后是我(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收复岭南后才真正实现天下一统。在这期间,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灭西梁,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始伐陈;到九年(公元589年)正月攻入建康(南京),南陈灭亡;十年(公元590年)派使臣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归顺,岭南诸州悉为隋地。



至于说他为什么能迅速统一中国,稳住局面,巩固国家统一成果,我想有一下九项政治举措:

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士族地主的特权,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加强地方控制,巩固其统治,在政治、经济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和改革,所制定的主要措施有:

1、改革官制,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在中央设立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为最高权力机关.内史省的长官是内史监、令,是决策机关,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有取旨决策之功。

2、减化地方行政机构,加强地方控制

在地方,这改变南北朝以来,郡县设立既多且滥,“地不过百里,数县并置,户不满三千,二郡分领”的官多民少,十羊九牧的状况.根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制(炀帝改为郡县二级),这样裁并了大量的冗官,节省了政府开支,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3、创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日益成为世家大族把握政权的工具,隋文帝开皇三年,正式废弃九品中正制,采用考试的办法,以才选人。开皇十八年,下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炀帝时(605年)又增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创立,科举即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

它在初期曾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沿袭了一千三百多年,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现状,不仅只凭门第,而且注重才学,通过比较公平的考试,使一大批普通地主读书人,凭借其真才实学,在较公正的竞争中,走上政治舞台,为普通地主的入仕铺开了道路,为政权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新鲜血液,对封建社会的源远流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改革府兵制

宇文泰创立府兵制,府兵世袭为兵,另立军籍,是不属于地方的兵农分治的职业军人。隋朝进行改革,渐使兵民合一。文帝开皇十年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府兵一面在州县落籍,“一与同民”按均田制下授田,耕种田地,但免租调;一方面仍保留军籍,轮番宿卫,战时自备武器资粮出征,使府兵既是府兵制下的军人,又是均田制下的农民,从而使府兵制与均田制进一步结合起来.使兵农合一,军农合一。

5、改革刑律

为避免北周“刑政苛刻,群心崩骇”的现象,隋重新制定律法,581至583年,制成《开皇律》,废除北魏、北齐之枭首、车裂等许多酷法,而定为五等之刑,即死刑、分绞刑、斩刑;流刑:分1000里、1500里、2000里;徒刑: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杖刑,杖60-150下,笞刑,这15-50不等。尤其对死刑的判决很慎重。为维护地主贵族的利益,在《开皇律》中,有著名的“八议”和“十恶”条款。

注:八议

"八议"是中国封建刑律规定的对八种人犯罪必须交由皇帝裁决或依法减轻处罚的特权制度。 "八议"最早源于西周的八辟,在曹魏的《新律》中首次入律。

所谓"八议"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下八种特殊人物犯罪,不能适用普通诉讼审判程序,司法官员也无权直接审理管辖,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这八种人是: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注:十恶

十恶俗称"十恶不赦"。中国古代十种为常赦所不原的重大犯罪。一为谋反,二为谋大逆,三为谋叛,四为恶逆,五为不道,六为大不敬,七为不孝,八为不睦,九为不义,十为内乱。自秦及以后逐渐形成,北齐时始定重罪十条:一反逆,二谋大逆,三叛,四降,五恶逆,六不道,七不敬,八不孝,九不义,十内乱。隋代始以"十恶"之名,定入法典。

《开皇律》继承了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基本精神,为以后所借鉴,尤其为唐律所借鉴.

6、继续推行均田制

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581年颁布了均田令,对各级人民授予土地。隋的均田制将由政府掌握的官田或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限制了地主的兼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的恢复和稳定。

7、实行租调力役制度,改定赋役

以丁男丁女(一床)作为纳税单位,一床一年纳租粟三石,调随乡出,调绢一匹和绵三两,麻乡交布六丈,麻3斤,力役丁男每年服役一个月,年龄规定:3岁以下为黄,4-10岁为小,11-17岁为中,18-60岁为丁,60岁以上为老,以后又将成丁年龄定为21岁。开皇十年,下令百姓年满50岁者,可以输庸代役,即交纳一定的布或绢代役。隋实行“轻税入官”的办法,一方面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也使政府控制了更多的农民。

8、整理户籍,实行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

检括户口,把人民加以编制。鉴于南北朝以来,百姓为逃避赋役,或诈老诈小,或依托豪强,或潜逃流亡,脱离户籍的情况,开皇五年(585),隋文帝下令“大索貌阅”,即根据年龄和体貌特征,检查户籍,发现隐瞒不实者,里正、党长等地方官就要判罪,流配远方。同时下令,堂兄弟以下,分户另居,另立户头,叫析籍。另外,又颁布“输籍之法”,实行输籍定样,国家按财产的多少,划分户等,及各户等所要缴纳的税赋样本,作为定样,颁布全国,然后每年的正月初五,县令派人到各村,按每家的资产,定出户等应缴纳的数额,并写成定簿,这样农民难逃赋税,地方官吏也不能任情舞弊。两样政策,目的在于同豪强地主争夺剥削对象和劳动人手。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隋代之盛,实由于斯”。

9、统一钱币和度量衡

以官制的五铢钱作为通用的货币,并制定标准的铜斗铁尺,这样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流通与发展. 这些措施,削弱了豪强地主的力量,扩大了王朝的统治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之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常棣tandy


经历了几代后 北周已经是占有四分之三的土地人口 统一是不可阻挡 占有绝对优势 水到渠成而已 隋朝是捡了个大便宜


小李广27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大势不可阻挡,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人民迫切希望一个统一政权来结束乱世。


性感做人感性做事


不实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