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的皇后为什么不让年妃参加太后的丧仪?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不是历史,电视剧而已。这不是历史,电视剧而已。这不是历史,电视剧而已。

《雍正王朝》是难得的一部好剧。除了把四爷表现得过于大公,大事件上当做历史初级读物还是可以的。

里面的男演员,八爷、十爷、十三爷、十四爷、乌先生,尤其是演康熙帝的焦晃和雍正的唐国强,都是教科书级的出演。这是一部讲述男人间权利斗争的大戏,女子在其中只是“万绿从中一点红”,点缀的,但也推动剧情。作者给每个男主配了一个红颜知己:十三爷的阿兰,十四爷的乔引娣,康熙的乌雅氏,雍正的年秋月。。。

年秋月,四爷府中的包衣,年羹尧的妹妹。最初负责照顾乌先生,并产生了感情。但因为四爷要重用年羹尧,年秋月就成了四爷的侧福晋,进而成为年妃。她也从一个连主子都敢顶撞的小丫头,成了小心谨慎、受气包一样的妃子。

太后过世,后妃都去守丧。到年妃行礼的时候,皇后站出来把她撵了出去。并不是皇后有意为难她,而是太后到死都不待见她!她可怜兮兮求助地望向皇帝,她是完全无辜的。皇帝如同大多数的儿子,选择无条件地站在母亲一方。这成了压倒年秋月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倒下了。

太后为何如此厌恶年妃?还得从她哥哥年羹尧说起:

德妃的两个儿子——胤禛和胤禵,只能用出色形容,一个做了皇帝,一个是康熙朝统兵的大将军王。但偏偏这一母所出的兄弟俩却圈不到一个笼子里。为了皇位斗得跟乌鸡眼似的,一见面就掐。

作为母亲当然希望兄弟和睦。可偏偏她的两个儿子就是不和,更麻烦的是君臣名位已定。

乌雅氏是偏爱心疼小儿子的。总希望雍正可以重新启用他。可雍正不仅不能启用他,还要处处防着他。怎么可能再让他回青海带兵?!

胤禵,最初站队八爷党,后来为自己谋划。在康熙晚年,青海出现叛乱,因为九子夺嫡的复杂局面,大家都盘算着谁能出任这个带兵的大将军王就是康熙帝心中属意的皇储。十四爷更是坚信。

但康熙帝突然驾崩,他从战地赶回来的时候,黄瓜菜都凉了!大位已经属于了他四哥雍正帝了。他各种的不甘心,但已经于事无补,只能任性使气,包括去母亲那里打小报告。

母亲当然疼爱小儿子,希望他再有机会大展宏图,也一有机会就找大儿子说。但她的俩儿子已经水火不容。她越这样,大儿子越反感。一句:祖宗的规矩,后宫不得干政。让乌雅氏这个太后也是无话可说。

她觉得是年羹尧抢了她二儿子大将军的位置。再加上年羹尧的种种劣行不断地传到太后的耳朵里,太后这个气啊!她拿她的皇帝儿子没办法,拿在外带兵打战的年羹尧没办法;为自己小儿子再无出头之日觉得委屈与着急,气大儿子重用外人而不用兄弟,也顺带着替大儿子在重用年羹尧时候的各种忍气吞声着急。。。

管不了大儿子,管不了二儿子,太后的怨气如何发泄,就拿儿媳妇出气了。她觉得她俩儿子的失和,尤其是小儿子的再不能一展才华,都是年家人造成的!对于年羹尧的厌恶到无以复加。年家人的代表就是这个在宫里的年妃!

一个麻利的姑娘,被岁月熬成了受气的小媳妇。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雍正王朝》中,年秋月是一个悲情女子。如果没有权力之争,年秋月与邬思道或许就能双宿双栖。可惜命运没有给她机会,许多事情都身不由己,甚至在婆婆的丧礼上,都被雍正的皇后驱逐。

进了皇家门,并非皇家人

年秋月最初入雍王府,身份只是奴婢,基本没有话语权。在福晋眼里,对秋月的第一印象就是奴婢,这个印象标签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这就好比,小时候以“外号”称呼发小,即使后来有各种头衔,但在发小心里,那个“外号”永远都会对号入座。

后来,胤禛表面上给秋月“抬旗”,其实是为了杜绝谋士与武将的勾结,强行棒打鸳鸯。

随着年羹尧职位的提升,胤禛为了拉拢他而娶了年秋月。可是哪又怎样呢?古今中外,豪门从来不是嫁进去了就能融进去,秋月也没有跨过那道坎。大婚当晚,秋月无奈的表情、无辜的眼泪就已经预示着她不会幸福。

更无情的是,胤禛这个“工作狂”,根本没有心思洞房。花好月圆夜,胤禛居然还在安排工作,写信给李卫,让其好好监视“大舅哥”,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胤禛没把秋月当自己人。

由此可以看出,在门第观念比较重的皇家婆婆眼里,秋月的地位只会更加卑微。

从始至终,胤禛家人不是把秋月当下人,就是当棋子,反正没人当她自家人。

为了配合雍正剪除年羹尧的行动,对年秋月下手

在古代朝堂上,帝王为了拉拢某一家族会宠信出自那个家族的妃子,反之,则会冷落。战国时的秦国就将此招式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秦王为了联楚抗齐,就会宠幸楚国妃子、重用楚国外戚,而对齐国人冷淡。

同理,雍正为了拉拢年羹尧,会对秋月好点,提升她在宫中的品级,反之,则会“卸甲、卸甲”。简单点说,雍正对年秋月的态度就是他与年羹尧君臣关系的“晴雨表”。

当时,年羹尧飞扬跋扈,早就引起百官与雍正的不满。雍正也开始着手清理年羹尧,已经剥夺了他的大将军职位。

《雍正王朝》中,雍正的皇后是一位“贤内助”,特别会配合自己的老公,比如,康熙年间争夺大将军职位时,他们夫唱妇随,把胤禵“忽悠”得团团转。

而在太后丧礼上,她同样充当这类角色,驱逐年秋月,是为雍正“解忧”,这也可以看作是对朝臣发出的“信号”:年秋月不受皇家欢迎,我们已经与年家划清界限,年羹尧的事没完,后面还有动作,各位臣工弹劾的力度还要加大。

秋月与太后的婆媳关系始终不太好

有一次,太后生病,后宫妃嫔前往探望。太后看到秋月就来气,立刻将她撵出去。以秋月的性格,肯定不会对太后不孝顺,为何太后如此讨厌她?

因为太后有两个儿子,一个是雍正,另一个是胤禵。胤禵是太后亲自抚养长大,又是小儿子,所其太后特别疼胤禵。

西北战事吃紧的时候,太后心中的大将军人选是胤禵。但雍正却不信任这个弟弟,明升暗降让其坐“冷板凳”,把大将军的职位给了年羹尧。

这下太后就不舒服了,而胤禵还时不时跑来火上浇油。太后心里会怎么想?她肯定会觉得是年羹尧抢了胤禵的大将军职位,所以对年羹尧心怀不满,而这种不满会牵连到她与秋月的“婆媳关系”。

后来,年羹尧不争气,让雍正进退两难。太后的两个儿子都被年羹尧得罪了,这就更让太后讨厌秋月了。

既然太后在生前都排斥秋月,死后肯定也不愿意看到她。雍正的皇后既懂事又孝顺,肯定会与婆婆站在一条线上,驱逐秋月是继续执行太后的意志。


秋媚读史


爱屋及乌,恨屋也及乌,年秋月一直都是皇家人的筹码和出气筒。

年秋月是年羹尧的妹妹,年羹尧是老十四的继任者,在太后的眼里,就是因为皇帝太信任年羹尧,才失去了民心,老十四才丢了大将军的位置,她能想见年家人吗?

年秋月就像风中飘零的树叶,命运永远在别人手里!

热河狩猎,弘历大获康熙欢心,雍正赏她珠宝给她抬旗,因为她“伺候邬先生,就是最大的功劳”。她和邬思道的情份,雍正看在眼里,所以明赏秋月,实酬邬思道,以收其心!

年羹尧获重用,雍正纳年秋月为侧福晋,明着是和年羹尧结亲,变成一家人,实际上是用这层关系牵制年羹尧。年秋月只是个筹码。对于年羹尧来说,妹妹成了主子的枕边人,更是难得的大喜事?

年羹尧持功自傲,飞扬跋扈,手下将军没有他的军令,连皇帝的命令都不听。让他们“卸甲”,他们都要看年羹尧的眼色行事!雍正表面若无其事,回到后宫却命令年秋月“卸甲”脱衣服,年秋月明显成了出气筒!



至于太后病重让她滚出去,太后丧事不让她参加,不外如是!

可怜的年秋月到死也没忘记那个邬先生,喃喃自语: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或许在她的生命里,只有那段无疾而终的恋情才是唯一的亮色吧!


李飞叨


皇后不让年妃参加太后的葬礼,给出的理由是太后生前留下话“不想再见年家的人”。

太后生前对于年羹尧有着极度的不满。

作为国母,也算是国家的“主人”之一,年羹尧贪污腐败、铺张浪费、结党营私、居功自傲,让朝廷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危害的是整个国家的利益,现在其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罪人”,必然对其是非常的愤怒。

作为母亲,年羹尧抢夺了自己的儿子胤禵的兵权,夺去了本应该属于自己儿子的职务和地位,甚至抢夺了本该属于胤禵的功劳和荣誉,这也令太后异常的愤恨。

而在发泄对年羹尧的不满的同时,太后也是将矛头直指雍正。

不管是为了国家,为了朝廷,还是为了自己的小儿子胤禵, 太后都有许多的埋怨和抱怨要怪罪在雍正头上,毕竟正是因为雍正的决策和用人的安排才造就了今天这一切的结果,特别是对于自己的小儿子胤禵的不公正待遇,让太后充满的怨恨之心。

也真是因为如此,年妃作为雍正的妃子,年羹尧的妹妹,正好出于两个人的交集之中,此时的太后也只能拿年妃来出气,尽管只是指名道姓的点出了年家,但是却是将最多的愤怒发泄给了雍正。

皇后让年妃离开太后的葬礼,更多的是在帮雍正圆场。

首先,皇后不想让雍正夹在太后和年妃中间,显得尴尬和为难。

既然是太后在死前留下了遗言,“不想再见年家的人”,如果让年妃继续留在葬礼,那就是违背了太后的懿旨,雍正将背上不孝的骂名;如果是雍正让年妃离开,则显得雍正是如此的不近人情,毕竟也是刚刚册封了人家为皇贵妃,也会招来非议。

所以,皇后乌拉那拉氏算是替雍正出面,将年妃请出了灵堂,实际上是帮着雍正处理好了这个局面,避免了雍正的尴尬与为难。

其次,此时雍正的处境确实不能在对待年妃的问题上有所表态。

此时的年羹尧已经被雍正一贬再贬,但是朝堂之上的官员们依然不肯罢休,始终要置年羹尧于死地,而雍正此时并不像真的就此处死年羹尧,还希望事情有转机的余地。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不能自己表达对于年妃的态度,因为他的表态很有可能就会激起朝堂之上巨浪,引得更加猛烈的对于年羹尧的弹劾浪潮,这是雍正所不希望看到的,因而此刻的他也就不能对年妃的行为有所表态,而皇后却恰如其分的帮助了雍正度过了这一次的危机。

再次,皇后包括雍正自己都是对于年妃有愧疚之意的。

不管对于年羹尧有着再多的愤恨,年秋月是无辜的。

当初作为“人质”一样的嫁给了雍正,实际上就让年妃舍弃了自己的终身幸福来达成雍正对于年羹尧的掌控目的,这一点雍正、皇后都是心知肚明的,因而在这个时候更是不能让雍正主动去请年妃离场,而又皇后去说会让年妃不至于太过于失落与绝望。

而在年妃去世前,皇后始终陪在病床前悉心照料,也可见皇后对她的感情之深,以及代表雍正对她的歉意和安慰。

所以,皇后乌拉那拉氏不让年妃参加太后的葬礼,不仅仅是因为太后去世前的懿旨,更多的还是为了雍正做着考量。


雍亲王府


太后临终前,雍正带着后妃们去请安探视,太后明确说不愿意见到年家的人,雍正秉承太后的意愿没让年贵妃参加太后的丧仪。《雍正王朝》里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真是个悲剧人物,先是和邬思道两情相悦却又为了雍正和哥哥年羹尧的关系要紧密相连当了雍正的侧福晋。年贵妃晋升皇贵妃也是仅次于皇后的地位,李德全去传达的圣旨,年贵妃把所有的私蓄70两银子赏给太监们,李德全出来就骂收银子们的小太监们,年贵妃的赏钱你们也敢要?并说年贵妃从来不靠娘家人,也就是没拿过年羹尧的钱。可是因为年羹尧的嚣张跋扈年贵妃当了替罪羊出气筒,雍正在校阅年羹尧的中军精锐时,体恤高温酷暑让将士们卸甲,无人遵旨,年羹尧一声卸甲,将校官兵马上执行了。雍正心里恼火的很,又不能动年羹尧,转脸回到宫里去年贵妃那里让年贵妃“卸甲”,尼玛拿女人出气!太后厌恶年家的人,其实还是对雍正的不满让年贵妃又当了出气筒,当年雍正让年羹尧控制了太后的心尖尖老十四的粮草供应,也是年羹尧就任抚远大将军取代了老十四的抚远大将军王。年贵妃后来病重,临终前多次重复一句话,想着让雍正能饶过哥哥年羹尧。雍正显然对年贵妃是心怀愧疚的,毕竟年贵妃对他忠心耿耿没有辜负过他


立志成虫


只看《雍正王朝》剧情的话,皇后不让年妃参加太后丧仪是有道理的。



第一,因为太后临终前曾让年妃滚出去,并发誓不想再看到年家的任何人。主要是由于太后对年羹尧夺了他的小儿子老十四胤禵的抚远大将军之位感到极度不满,却又不敢对雍正说什么,只好把这个气撒在年妃身上,认定是年家的出现破坏了这兄弟俩的关系,毕竟胤禵之前能够当上抚远大将军,还是雍正的推荐,但太后并不知道这背后的权谋,只是单纯觉得这是兄弟情谊所致。

第二,当时年羹尧权势熏天,不仅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就连雍正都拿他没办法,只能拿年妃“卸甲”来撒撒气。在这关键时刻,皇后不让年妃参加太后丧仪,也是很稳妥的。



第三,如果出于宫斗的角度考虑,皇后以此来打击年妃,也不是不可能的呀,不过《雍正王朝》从不屑于展现宫斗这些,所以这也算是达摩君瞎猜的吧。

当然在历史上,年妃也确实没有参加太后的丧仪,但原因并不是太后恨她,而是因为她在太后去世前曾诞下一子,但随即夭折,生理心理上都不太适宜参加皇家重大仪式,故被雍正恩准,可以不用参加丧仪。

另外,诸如“卸甲”一类的事情在历史上也不会出现在年妃身上,因为太后去世时是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当时年羹尧刚刚奉旨督办西北军务,但还尚未接任抚远大将军,所以也不存在年羹尧权势熏天的事。



而且年妃自始至终也没有因年羹尧的沉浮而影响到雍正对她的恩宠。雍正三年年妃病逝,雍正辍朝五日为其举丧,这对于素以“工作狂”而闻名的雍正来说,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达摩说


这个问题虽然很简单,但是其背景却异常复杂,包含着大清两大悬案的背景因素,一是雍正登基悬案。而是太后之死悬案。《雍正王朝》的叙事比较简单,但是所基于的历史事件却十分复杂,所以我们结合史实来解读一下这个问题。

雍正皇帝,十四爷允禵和太后乌雅氏是亲生母子关系,这点人所共知。但是三人的关系却并不和谐,这却是史实,不和谐的因素很多,大抵有这么几条:

一是胤禛出生之时,乌雅氏还只是一个宫女,按照清朝皇宫的规矩,她出生的孩子就必须交由妃嫔以上级别的妃子抚养,胤禛很幸运,被康熙最宠爱的赫舍里氏,即后来的孝懿仁皇后抚养,赫舍里氏家族的庞大背景成为胤禛将来重要的支持力量。但是最为亲生母的乌雅氏,确是悲催无比的,因为亲生的孩子自己没有参与抚养,感情自然淡化,由此产生的母子隔阂难以言喻。

二是老十四允禵的原因。这是乌雅氏自己生养的孩子,感情自然一直很要好,毋庸置疑。康熙晚年,在两废两立太子情况下的十年间,一直都没有再立太子。准格尔部入侵西藏之后,康熙委任老十四为大将军王,高调凸显允禵的地位,在当时的朝野,皆以为老十四就是未来康熙的继承人,作为德妃的乌雅氏,内心满满的也想着自己亲生的儿子允禵能够继承皇位。但是,理想被无情的事实击碎,与她母子关系不好的老四当了皇帝,这在乌雅氏的内心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如鲠在喉。

这些因素与年妃有什么关系呢?这意味着,雍正与其母亲乌雅氏以及老十四允禵会因为感情的不同而产生政治上的偏见和差异,他们的矛盾状况会折射到皇室及朝廷的方方面面。

雍正皇帝登基之后,分属于八爷党成员的老十四允禵被解除了兵权,由年羹尧代替出任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就是年妃的哥哥。要知道,雍正皇帝用年羹尧,是顶了很大压力的。为什么呢?因为自家兄弟允禵在西北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并不是说一定非要用年羹尧才能胜任,但是雍正皇帝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不得不启用自己藩邸的奴才年羹尧。德妃乌雅氏,实在是女人不懂政治,天真的以为康熙在世的时候,老四举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的故事会重演,依然会让自己的亲兄弟挂帅,出任大将军。

而在康熙驾崩后的真实历史中,乌雅氏根本就不认为老四会当皇帝,以多种借口和举止表现出对胤禛的不满,比如不受太后之位等等,对于任用年羹尧代替允禵,历史虽然没有记载,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乌雅氏对这件事一定是耿耿于怀的。

太后心疼小儿子允禵是人之常理,但是缺乏政治头脑,以至于母子二人的见地偏差越来越大,清史上的“太后之死”成为母子关系恶化的一桩巨大悬案。这其中的牵扯自然少不了年羹尧的事儿。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在西北,耗尽了大清的国库才拿下罗布赞旦增,保证了西北的稳定,为雍正坐稳朝堂打下了基础。但是,其后年羹尧作威作福,飞扬跋扈却遭到整个朝野的反对,以孙嘉诚为首的清流集团率先发起了打击年羹尧的斗争。

年羹尧从一个威武的大将军倒台了并最终被赐死,这一戏剧性的变化自然会被八爷党,甚至是后宫拿来作为抨击雍正用人方略失策的把柄。一直心疼老十四允禵的太后乌雅氏在大病之中还指责雍正,正是允禵耳旁风的结果。

太后死后,年妃参加太后葬礼,雍正的皇后乌拉氏不让她参加,实际上是为她好,从一个丫头变成皇妃,一个哥哥年羹尧生死如戏,一切都是政治摆设和牺牲品。作为雍正,即使再怎么刻薄寡恩,摊上这样的家事,有道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他内心并不舒服。而在生的时候,乌雅氏因为小儿子允禵的政治失败迁怒于年羹尧和年妃早已经不是什么宫闱秘事,让她回避这场丧事,实际上也是避免年妃卷入更多的麻烦。

当然,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是因为年妃早产子夭折不适,故雍正未让其参加太后葬礼。《雍正王朝》改编了这一历史史实。


青灯问史


那年妃为什么没有参加太后丧仪呢?


因为年妃在太后崩前13天,由于动了胎气,早产了一个男婴,夭折了,(就是雍正的第九子福沛)年妃身心倶伤。

根据史料分析,年妃的早产应该跟她本身体质有关,因为年妃先后生了三个男孩都没能够序齿,可谓命苦也!若年妃生下的男孩若是得以存活一个,怕历史都有可能改写。


本来体质就不行,又因为康熙大丧,终日行三跪九叩之礼,未免动了胎气。现在刚隔半年又逢太后大丧,正逢年妃又在月子里,所以丈夫疼老婆,不让她再终日跪在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更何况,此刻年羹尧对于雍正来说开始变得重要了。因而无论哪个角度来讲,年妃没有出现在太后的丧仪上是情有可原的事情。(之所以说开始变得重要,那是因为此刻年羹尧还没有取代延信,全面掌握西北军权。)

但是在《雍正王朝》里,编剧刻意把年妃这事跟胤禵没有回得了西北联系到了一起,就把乌雅氏那种老太太疼小儿子,偏心眼的细节给刻画出来了。


80后以后的孩子因为大都是独生子,无法体会那种老人“一碗水端不平”,但是在很多80后以前出生的人都能体会到这种“爱恨情仇”。

其实老人本身的出发点是都希望孩子们过得好,但是因为每个人的境遇其实是不一样的,所以必然有好有差。而且年长的通常委屈感会更重,因为年长的不但要奋斗自己,还要拉扯弟妹,为整个大家庭付出。但是时间一长这便是理所应当了。

而弟弟因为小,却享受着整个家庭的关爱。当大哥开始为自己小家付出的时候,弟弟还不乐意了。而父母总是把老大给自己的补贴补给偷偷给弟弟。还要让老大帮助弟弟。老大自然也不满意了,都是一个爹娘生的,凭啥你那么宠他?我又算什么?

而雍正和胤禵就是一个家中老大和老小之间的关系。


更何况,雍正并非由乌雅氏亲自抚养大的。所以在乌雅氏眼中,你胤禛都当皇帝了,一定得拉扯胤禵。你没当皇帝的时候,就曾举荐胤禵当大将军王,现在你当皇帝了,就更应该帮衬胤禵了。

但是在乌雅氏提要求的时候,她并不没白这里面的政治背景。她不知道胤禵从某种意义上甚至是雍正的政敌;更不知道胤禛在此刻面临多大的困境。


她只知道年羹尧嚣张跋扈,抢了自己儿子胤禵的大将军的位子。她甚至可能认为康熙是把位子传给胤禵的,都是因为年羹尧夺了胤禵的兵权,胤禛甚至是篡位的。

所以野史里会按照这个逻辑编成,孝恭仁皇后指着雍正鼻子骂,做梦也没想到是你当了皇帝。所以才拿头撞柱子。

在《雍正王朝》里,年妃就是年羹尧的替罪羊,被乌雅氏恨屋及乌。


乌雅氏立下不准年家人参加自己葬礼的遗诏。所以年妃当场被雍正的皇后赶回去。表面上雍正的皇后在执行遗嘱,但是只要编剧稍微发挥一下,那又是一场宫斗大剧。我们可以联想下皇后并没有给雍正生下任何嫡嗣;年妃的三个孩子莫名其妙死掉。但幸运的是《雍正王朝》的剧情并未像这个方向展开。

再回头看看《雍正王朝》里的年妃,整个人生活得就是一个悲剧。


本来胤禛府里包衣奴才;先被用来照顾邬思道;当她爱上邬思道的时候,就因为政治需要,被邬思道做媒嫁给胤禛做侧福晋;然而此刻又当年羹尧替罪羊被乌雅氏记恨;最后又因年羹尧太狂妄,被雍正拿来出气;最后一刻死的时候还在惦记邬思道。


然而正史里的年妃出身书香门第,年家可不只出了一个年羹尧。他成为胤禛的侧福晋是康熙赐的婚,她和胤禛关系很好,后来也没有受到年羹尧的牵连。但是正史上的年妃真的活得比电视剧里的年妃更幸福吗?反正炒米没有答案!


炒米视角


向敬之

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仁寿皇太后在永和宫病逝。

《雍正王朝》以皇后不让年妃参加太后丧仪之事,史料未载,留下猜疑:太后喜欢幼子允禵,结果年妃之兄年羹尧替代了允禵的抚远大将军职位,成为了雍正打压允禵的帮凶。

其实,年妃未参加太后丧仪,是编剧结合史料的想象。

仁寿皇太后去世的十三日前,年贵妃(元年二月册封)诞下一子,即福沛,当日夭折。太后驾崩,年妃理应戴孝,但在坐月子、又处于丧子之痛中,可能被雍正特别照顾,不参与哭丧。

从年妃产子旋殇的事情来看,她应该是在上年十一月康熙驾崩时,长时间磕头致哀行礼,导致胎儿受了严重影响,或胎死腹中,或者新生即死,严重损坏了身体。故而,她在生产之后,不免重病在床。

此时,年羹尧虽然奉旨主持西北军务,在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上,节制边务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成为了雍正在西北的军事代理人。但,此时的年羹尧并不骄纵,在为满洲皇家卖力。更重要的是,允禵的抚远大将军印,不在年羹尧手中,而在继任抚远大将军延信手中。

年羹尧是雍正的心腹重臣不假,同时也曾是康熙的重臣。他的妹妹年氏成为雍正侧妃,是康熙的指婚。仁寿皇太后还不至于昏聩得因雍正闲置幼子,而遗恨年家兄妹。


以礼观书


这一段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最大的BUG之一,时间上与真实历史完全割离,其内容也无史实严重不符。只能这么说,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这一段完全是为了剧情需要杜撰出来的。



真实历史上,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死于雍正元年,彼时乌雅氏刚刚当上皇太后不久,连儿子清世宗(雍正帝)给她预备的徽号“仁寿”都还没来得及上,乌雅氏便成了孝恭仁皇后……至于说孝恭仁皇后临终前留下遗言,不让年妃参加丧礼就更加说不通了。雍正元年正是年羹尧权势最为鼎盛的的时期,康熙六十一年,清圣祖(康熙帝)前脚刚去世,后脚清世宗便强令大将军王允禵即刻返京奔丧,让肃武亲王豪格的孙子延信“护抚远大将军印”(代理抚远大将军),接管了允禵的兵权。但是,清世宗对延信这位与允禵关系良好的堂兄也并不放心。在让延信“护抚远大将军印”的几乎同时,清世宗又命时任川陕总督年羹尧星夜火速赶往西北大营,与延信共同管事,实际上就是用大舅哥年羹尧架空了“护抚远大将军印”的堂兄延信。自此,年羹尧成为了事实上的代理抚远大将军。不久之后,也就是雍正元年,清世宗又借口战事吃紧,将年羹尧扶正,让年羹尧成为了真正手握重兵、节制数省驻军的抚远大将军。



换句话说,雍正元年是清世宗和大舅哥年羹尧的“蜜月期”,这一点从雍正元年清世宗那些肉麻的“朱批”也能看得出。这个时候的清世宗指望着年羹尧帮自己稳定局面、顺带着还希望他能尽快为自己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无论如何也不会在这个时候给年羹尧难堪。试想,就算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与敦肃皇贵妃年氏婆媳不和、就算乌雅氏因为另一个儿子允禵而反感年羹尧。再退一万步,即便乌雅氏真有遗言,不让年氏参加丧礼,清世宗也绝对不可能同意!更加不可能让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出面。如此一来,岂不等于是明着打年羹尧的脸?且不说雍正元年清世宗和年羹尧尚在“蜜月期”,即便彼时清世宗内心已经忌惮年羹尧、甚至对年羹尧产生了反感,也断然不会在明面上做出这样的事情。毕竟,彼时年羹尧手握重、节制数省驻军,一旦生出乱子,清世宗也无法收场。



更何况,清世宗与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的母子关系其实非常一般。因为乌雅氏生清世宗时地位低下,差不多就是后来所谓的“官女子”。所以,清世宗自幼便被父亲清圣祖交给了自己的表妹兼继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之后,乌雅氏又生下了允祚、允禵两个儿子,因为地位变了,允禵是乌雅氏自己一手带大的,母子感情要远比乌雅氏与清世宗的感情深厚。而且,乌雅氏也明显一碗水不端平,与清世宗的关系一直比较冷淡。这就注定了清世宗尊乌雅氏为皇太后仅仅是因为这是自己的亲妈,并没有太多的母子情分。那么,乌雅氏的话对清世宗又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呢?从这个方面来看,清世宗也太不可能在雍正元年因为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的遗言去开罪年羹尧!



不仅如此,事实上清世宗和敦肃皇贵妃年氏的感情还是很不错的。雍正三年,年氏病重,这个时候清世宗实际上已经在着手处置年羹尧了。可是,因为年氏病重,清世宗希望她能够走得不那么闹心,硬是押后了对年羹尧的处置,直到年氏去世之后,才正式对年羹尧下手。而且,在年氏临终前,清世宗还将年氏晋封为了皇贵妃,死后又将年氏葬入了自己泰陵的地宫,谥“敦肃”。在年氏之前,唯一皇贵妃入葬帝陵地宫的只有怡贤亲王胤祥的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正牌皇贵妃入葬帝陵地宫,年氏是第一位!如果清世宗为了年羹尧的事迁怒年氏,他完全可以不这么做!但是,他的确这么做了。可见,年氏这位清世宗潜邸时期的侧福晋与清世宗并不完全是政治联姻,二人的夫妻感情还是很深的。这一点从年羹尧倒台之后清世宗仍然非常钟爱年氏唯一活着的儿子皇八子福惠也能看得出,以至于多年之后清高宗(乾隆帝)都不得不承认“皇考最钟爱八阿哥”!试问,清世宗面对年羹尧即将倒台的事实,对年氏尚且如此,又怎么可能让提问者所说的那一幕发生呢?



因此,提问者所说的这个问题,就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杜撰的情节,说白了就是为了强调年羹尧不得人心!而真实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事情,完全是剧情需要。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同样的BUG还有,如将雍正四年清世宗处置允禩与雍正八年怡贤亲王胤祥去世硬生生联系到了一起,这同样是剧情需要,真实历史上二者并没有任何关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