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宗室孙奋如何评价?

小龙女5505


孙奋,字子扬,孙权的第五个儿子,孙霸的弟弟,他的母亲叫仲姬。

公元229年, 农历己酉年 ,孙权登基称帝为黄龙 元年。而北方魏明帝曹叡太和三年,刘备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七年,吴大帝孙权黄龙元年。

孙权在称帝后为了后世基业稳定传承,立长子孙登为皇太子。以诸葛恪为其左辅,张休为其右弼,顾谭为其辅正,陈表为其翼正都尉,这即是所谓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羊瞆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宫号称人才济济。

开头我们说了孙权第五个儿子为孙奋,长子为孙登,次子孙虑,三子孙和,四子孙霸,六子孙休,七子孙亮。孙权高寿,活了71岁,戎马一生,也没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而他的7个儿子,为争夺权位而互相猜疑,以致自相残杀。在无休止的内斗中,不是被杀就是暴病而死或短命早终。

孙奋早先被立为齐王,居住在武昌。由于孙奋是庶子所生,而生母又身份卑微,其未能受宠于孙权,更无缘太子之位,因此郁郁不得志。

孙权死后,诸葛恪辅政掌权,他不想让诸王处在江边兵马之地,于是下令将孙奋迁到豫章郡。孙奋大怒,不从命,又多次违反诏敕,不尊奉朝廷制度,擅自调动驻军保卫他的公室。且又死刑擅自杀手下有罪之人。镇守当地的大将和中书大臣都多次劝谏。非但不听还扬言到:正自不听禁,当如我何!在那个权利的漩涡边缘挣扎,无力到达中心时候,应该明哲保身,而此时的孙奋用现在话语就是作死。

诸葛恪上书劝谏孙奋,警告他要有所节制,守法行事,尽忠东吴,以免日后与兄长鲁王孙霸一样遭到杀身之祸。孙奋收到诸葛恪的上书后大惧,不得不移居到南昌。孙奋从此沉迷于游猎,官员和属下都无法忍受他的摆布,苦不堪言。

诸葛恪被武卫将军孙峻诛杀,孙奋遂沿江而下,去到芜湖,打算到建业观察事态的进一步变化。齐王傅相谢慈等劝谏孙奋,被孙奋杀害。朝廷遂以孙奋擅杀官吏,而将其废为庶人,流放到章安县。

太平三年(公元258年),孙亮下诏:“齐王奋前坐杀吏,废为庶人,连有赦令,独不见原,纵未宜复王,何以不侯?又诸孙兄弟作将,列在江渚,孤有兄独尔云何?”有司上奏可行,孙奋又被封为章安侯。

建衡二年(公元270年),时吴帝孙皓宠妃左夫人王氏逝世。孙皓十分悲伤,整日哭泣流涕,多个月都没有出外露面,民间更有传闻说孙皓已经驾崩。于是有人讹称孙奋与上虞侯孙奉两人之中将会有一个要被立为皇帝。

孙奋生母仲姬的陵墓在豫章,豫章太守张俊对孙奋会被拥立的传闻半信半疑,为讨好孙奋,于是就去仲姬的陵墓打扫。孙皓知道后,以车裂处决张俊,诛灭他的三族,并且诛杀孙奋及他五个儿子,封国废除。

陈寿的《三国志》评价:孙奋不遵轨度,都是自取危亡之道。孙奋的最后被诛杀,却是遭遇飞来横祸。

忠言逆耳利于行,苦口良药利于病。以史为鉴,以史为镜。


换我一世温柔


孙奋,孙权第五子,初封齐王,迁居武昌。吴废帝孙亮即位后,太傅诸葛恪“不欲诸王处江滨兵马之地”,将孙奋徙往豫章郡(南昌),“奋怒,不从命,又数越法度。”诸葛恪写信苦谏,孙奋才因恐惧移居南昌。

孙奋在南昌“游猎弥甚,官属不堪命。”诸葛恪被杀后,孙奋杀死劝谏他的封国属官,“坐废为庶人,徙章安县。”

吴末帝孙皓因对左夫人王氏之死“哀念过甚,数月不出”,导致民间传说他已死,孙奋与孙奉中有人将被立为帝。豫章太守信以为真,为拍孙奋马屁,去扫祭孙奋母亲坟茔。孙皓闻报将其车裂并夷三族,“诛奋及其五子”,取消其封爵。

孙奋之死,前因“不遵轨度”,后因“横遇飞祸”,然累及五子,实在可叹!


2许云辉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在生儿子上实在是一处败笔,孙奋是孙权的第五个儿子,完全没有继承其父亲孙权的智谋,反而是个仗着自己身世嚣张跋扈的公子哥。

他的妻子袁氏是袁术的孙女,这种身世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显赫了,但是他却没有珍惜这样的机会,最终惨遭连累被诛。

《三国志·卷五十九·吴书十四·吴主五子传第十四》:太元二年,立为齐王,居武昌。权薨,太傅诸葛恪不欲诸王处江滨兵马之地,徙奋於豫章。奋怒,不从命,又数越法度。

太元二年,吴大帝去世,太子孙亮顺利继位,史称吴废帝,身为第五个儿子的孙奋被封为齐王,封地是在武昌,在太子继位之后任命诸葛恪为太傅,当时诸葛恪不想让诸王呆在长江各处的战略要地所以就将孙奋的封地转移到了豫章郡。

孙奋是出了名的嚣张跋扈,自然不肯听命诸葛恪的命令,依旧在武昌随意行事,并且多次屡犯吴国法规。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孙奋可不是一个好管的主,自视甚高,不过他家世显赫当时在东吴确实少有人能管住他,于是诸葛恪见他屡教不改就给孙奋上书一封,在《三国志·卷五十九·吴书十四·吴主五子传第十四》中记载

此中不仅给孙奋讲解了东吴现在的来之不易,还特意强调了诸王只能在宫内娱乐不能欺负百姓,干预政事,并且还举了跟太子争夺位子的鲁王孙霸的故事来刺激他。

《三国志·卷五十九·吴书十四·吴主五子传第十四》:奋得笺惧,遂移南昌,游猎弥甚,官属不堪命。及恪诛,奋下住芜湖,欲至建业观变。傅相谢慈等谏奋,奋杀之。坐废为庶人,徙章安县

收到以后孙奋就非常的恐惧,因为从诸葛恪都可以命令让他搬迁中看出当时的孙奋名义上是王室宗亲,但是手中没有一点权力,所以就赶紧移居到了南昌。

但是在自以为远离了诸葛恪之后他的行为就更加的放肆,经常游玩和外出狩猎,前面也说了,当时吴国的政策是诸王只能在宫内娱乐,下属官员都无法忍受他的差遣。

建兴二年,诸葛恪遭到刺杀,孙奋就前往芜湖静观事情的变化,身边的傅相劝谏孙奋,但是却被孙奋杀了,最终因为这一条例孙奋被罚为平民。

太平三年,因为毕竟是皇亲国戚,在被流放的章安县孙奋又被封为章安侯。

好景不长,在十二年后孙奋的侄子吴末帝孙皓的左夫人王氏去世,孙皓天天以泪洗面不肯出门,就这样持续了数月的时间。

于是民间就有了这样的传言,孙皓已经死了,现在孙奉和孙奋两人中必有一个成为皇帝,其中论身世孙奉远不及孙奋,所以一个自作聪明的豫章太守张俊知道孙奋母亲的坟墓在豫章后,就赶紧去给孙奋的母亲仲姬扫墓。

此举被孙皓听说之后张俊直接被处死并且株连三族,而此次事件中并没有太大动作的孙奋也被处死,连带他的五个儿子无一活口,并且最终还取消他的封爵。

陈寿:奋不遵轨度,固取危亡之道也。然奋之诛夷,横遇飞祸矣。

这是陈寿对于孙奋的评价,文青觉得评价的非常的对,孙奋一生作恶多端,不遵纪守法,在降为平民之后虽然遵纪守法,但是最终却惨遭横祸,不过文青却认为这是他的报应,正所谓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啊。

以上是文青个人观点,如果觉得不错,点个关注,文青喜欢跟朋友们分享;

如有不同观点,请在下方评论,文青必当学习。


文青聊史


孙奋字子扬,太元二年(252年),孙奋受封齐王,迁居武昌。同年,其父吴大帝孙权去世,太子孙亮继位,史称吴废帝。孙亮继位后,太傅诸葛恪掌权。诸葛恪不想让诸王处在长江沿岸的战略要地,就将孙奋转迁到豫章郡。孙奋十分气愤,不服从命令,而且多次越轨法度行事。

历史评价:奋不遵轨度,固取危亡之道也。然奋之诛夷,横遇飞祸矣。



枕千古


孙奋,字子扬,吴大帝孙权第五子,母仲姬,其妻袁氏为袁术孙女(袁耀之女)。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初封齐王,因擅杀封国属官而被废为庶人,后改封章安侯。

太元二年(252年),孙奋受封齐王,迁居武昌。同年,其父吴大帝孙权去世,太子孙亮继位,史称吴废帝。孙亮继位后,太傅诸葛恪掌权。诸葛恪不想让诸王处在长江沿岸的战略要地,就将孙奋转迁到豫章郡。孙奋十分气愤,不服从命令,而且多次越轨法度行事。诸葛恪上笺书劝谏孙奋,孙奋收到笺书后十分恐惧,于是移居南昌,但他游玩狩猎更加频繁,官员部属都无法忍受他的命令差遣。建兴二年(253年),诸葛恪遭武卫将军孙峻诛杀,孙奋到下游住在芜湖,企图到建业观察事态变化。傅相谢慈等人劝谏孙奋,孙奋却杀死谢慈等人。孙奋因此获罪废为平民,流放到章安县。

太平三年(258年),孙亮下诏,复封孙奋为章安侯。

建衡二年(270年),孙奋的侄子吴末帝孙皓的左夫人王氏去世。孙皓悲伤思念过度,朝朝对着灵柩哭泣,一连数月不出门,于是民间有人传言孙皓已死,并谣传孙奋与上虞侯孙奉必有一人会成为皇帝。孙奋母亲仲姬的坟墓在豫章,豫章太守张俊猜测此事或许为真,于是前往扫祭坟茔。孙皓听说此事后,将张俊车裂并夷灭三族,将孙奋和他的五个儿子全部诛死,取消他的封爵。

关于孙奋的评价:

《三国志》作者陈寿有言:奋不遵轨度,固取危亡之道也。然奋之诛夷,横遇飞祸矣。



壹零壹肆


孙奋,东吴大帝孙权第五子初封齐王,后因擅杀属官被贬为庶民,后又改封为豫章侯。可惜最终结局还是悲惨,其堂侄孙皓即位后他被人陷害连同五子全被孙皓处死,含冤被杀满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