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禮儀”思想,蘊藏著個人成長,人類文明進步的方法論

當你正處在煩躁、易怒、心神不寧,對周邊一切充滿不滿的時候,如果你想改變現狀,讓情緒平和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參與某項“禮儀”。

當你進入某項“禮儀”中,你就會被“禮儀”的莊重感、神聖感和儀式感所安撫。而且“禮儀”會幫助你重新認識自己,並知道該如何整理某些源於生命慣常中的凌亂和波動。

無論你是參加一個祭祀的儀式,還是參加一個教堂婚禮儀式,抑或獨自鋪置一個茶席的儀式,甚至哪怕你和小孩子進入一個遊戲的儀式,你都會瞬間被這些禮儀改變和更新。你將會在這些儀式的氛圍中,扭轉你的情緒狀態。

郭店楚簡《性自命出》有言:“喜怒哀悲之氣,性也。及其見於外,則物取之也。”

也就是說,人是一個有著各種情緒、性格、慾望、特質構成的矛盾而複雜的個體。那麼,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必然是在不斷在凌亂、瑣碎與重新調整情緒中循環。那麼,如果我們沒有一些“禮儀之道”的幫助,我們幾乎無法正常生活。

實際上,孔子的哲學核心就是幫助人類解決這些日常細節的問題,他提倡“克己復禮為仁”,企圖用禮儀幫助人類構建和諧的、穩定的、仁愛的文明秩序。可以說,禮儀才是孔子哲學思想的價值和意義所在,也是儒家學說的潛力、彈性所在。

不過,孔子的禮儀之道至今並沒有真正的發揮其價值,或者說其價值沒有真正的得到發展,反而被人們當做一種刻板、繁瑣的系統,並被分解成若干單一的面向來發展:

比如被當做封建維繫皇權系統的框架,由此延伸成男尊女卑、君君臣臣的合理性闡述,卻對其在人性方面的引導隻字不提;又比如被荀子發展成了法規,催生了法家思想以及法律體系,忽略了禮儀更多諸如形而上學教化等的豐富內涵。

所以至今,“禮儀”僅被當做一種外在的行為表現,或者成為一種缺乏底蘊的邊緣規則,並沒有將其延伸到個體生命的內在,以及對人性的深刻善誘。

其實,在孔子那裡,“禮儀”是一種包含形而上學、行為心理學、倫理學等內涵的完整體系,或說是一套全面的構建人類和諧的方案:它不僅是一種規則、禮儀、教化天下的工具,也是個人修身立命的指導法則,更是推進人類文明和諧進步的動力。

也就是說,實際上,孔子的禮儀是一種很高級的智慧哲學,可惜一直沒有被挖掘出來。

我認為,孔子的“禮儀”思想至少包含三個大方面的內涵和啟示,下面我們一一分析:


孔子的“禮儀”思想,蘊藏著個人成長,人類文明進步的方法論

一、通過“禮儀”的轉換,我們可以重塑新的自我

按照“熵”的原理,我們的世界就是一個不斷無序、凌亂的世界,如果沒有新的能量來轉換,我們這個世界最終必然會變成混亂無序的世界。

比如我們的房屋,如果幾天不打掃、不收拾,它一定會變得凌亂不堪。這是“熵”的規律,你無法避免,只不過在程度上或輕或重而已。那麼程度上的“或輕或重”就是取決於我們日常生活是否注意保持整潔,而這就涉及到我們是否有“禮儀”的生活,也可以說有儀式感生活。比如你把什麼東西拿出來,用過之後你一定歸位,這就是禮儀生活的一種表現。

當然,我們往往是對生活帶來的凌亂是應接不暇的(這種凌亂可以是我們的生活場景、行為方式、心理精神等),再加上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們自身情緒的波動,以及人與人之間互動時產生的摩擦等等,總會有一些事情耽誤我們及時處理,以致累積成塔,不得不在忍無可忍的時候重頭整理。

換句話說,我們所謂的生活,其實就是不斷重複花心思整理各種莫名其妙的凌亂。

所以,如果我們不在日常中加入新的能量轉換,我們就會越陷越深。那麼,“禮儀”就是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熵”的有效法則。在“禮儀”行使的過程,其實也就是重新塑造自我的過程:我將舊習慣的我、扭曲的我、或者充滿不滿的我,改變成一個全新的我——活躍的、全面的、美好的我。

也就是說,“禮儀”對個體生命的深層次目的,其實就是改變自我、創新自我,即我通過禮儀的幫助,“克己”的壞習慣,從而達到某種良好的狀態。

在孔子看來,當我們通過禮儀達到了良好的狀態,我就有了“仁”的屬性,那麼有“仁”的屬性的我,放到社會當中,就是一個“無公害”的個體,當所有“無公害”的個體聚在一起,就是一個和諧的社會。這就是孔子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的本質含義。

所以,歸根結底,每一個生命都需要面對和解決生活中的各種不斷誕生的麻煩,即“熵”的問題。即使到了今天,我們依然在強調儀式感和自律的重要性,這些雖然說法不同,但本質其實是一樣的:都是通過引入某種禮儀化的能量,以此來改變我們的繁瑣而凌亂、複雜而變化多端的生活狀態。

從這方面來說,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禮儀”思想,無疑是一個偉大的發現和創新。


孔子的“禮儀”思想,蘊藏著個人成長,人類文明進步的方法論

二、“禮儀”,是成就個體生命價值的階梯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禮儀”是一種刻板、繁瑣的程序,都會覺得這個程序毫無必要,其實這是沒有理解孔子“禮儀”思想的深層次哲學意蘊。

比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句名言,意思是不符合禮制規定的,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說,不能動 。表面上看似乎在塑造我們“規規矩矩、目不斜視”的呆板形象:想象一下,一個人走在大街上,只盯著路面的前方,對於旁邊的美女或者美物、美食等等熟視無睹;或者一個男子和一個女子同臥一床,男子可以對女子“坐懷不亂”。

這種場景在今天看來是否有點奇怪,很多人可能覺得很迂腐。你看一下或亂一下也沒什麼大不了,而且這是一種人生享受,何必把自己搞的那麼累呢?簡直不可理喻。

其實,人生的境界高低、人格的高下,就是在於個人如何處理這些細節,因為這些細節從根本上塑造人的心性模式。

也就是說,所謂修身,其重要之處就在於對這些細節的“立場堅定”,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地方,直接影響了我們心性的成長與否。你對不該看的看了一眼,你的心思必然也隨著那一眼轉移到了那上面,而心性也會隨著那上面的場景產生波動,或欣喜、或嫉妒、或怨恨、或煩惱等等,總之你將會因為你多看了一眼而產生情感變化,這些情感變化或多或少必然耽誤了你的專心致志。如果你不在專心致志中,你就是偏道而行,偏道而行就是在做無謂的消耗,這其中自然包含個人能量、精力、時間等等。

所以什麼叫“徒勞一場,空活一世”,就是因為人做了無謂的消耗。

“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可以用在各種場景、層面,如果你奉行這個禮儀,你會更容易成功。比如創業這件事,我們同樣可以用這個思想來幫助我們少走彎路,說白了就是不是你的不要去看、不要去貪不屬於你的部分,堅守你的初心更容易成功。

再比如我們在做某項抉擇時,如果此刻我們的情感波動太大,或者情緒太過於凌亂,我們是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或抉擇的。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一些“禮儀”來幫助,比如品茶、冥想,或者禁閉沉思等等。

很多偉人正是這樣做的,比如哲學家康德,每天按時保持著散步的禮儀,來保持恆定的思考狀態;還有著名的企業家喬布斯也喜歡禪修冥想,他通過這些方式讓自己保持寧靜、清明的狀態,從而對未來、對事業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抉擇。

所以,遵循“禮儀”貌似一種束縛,但實際上是可以幫助個人更好的成長,獲得更寬闊的人生。

孔子的“禮儀”思想,蘊藏著個人成長,人類文明進步的方法論

三、“禮儀”可以幫助人類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禮儀”作為一種人類文明進步的形式,它從人類文明的早期就開始從日常中形成,比如遠古智人通過一些互助的禮儀,對於某些事能產生很大的效果,所以人們就開始重複這種互助的禮儀,久而久之,這些禮儀便就成為了一種優勢。

我們可以對這個禮儀的形成展開一下想象:某個智人在一次打獵中,得到另一個智人的幫助,它很輕鬆就打到了一頭巨大的長毛象,那麼這個智人就懂得了幫助的好處,由此他也會去幫助那個智人,這樣就形成了“與人為善”的禮儀,進一步又形成了“多多行善”的禮儀常態。

也就是說,是“禮儀”讓遠古智人顯得不一樣,使他們懂得了團結,從而能夠應對比他們更兇猛的野獸或其他人種,繼而開墾了農耕,形成了社會、法律等等。據《人類簡史》記載,人類在起初是有很多人種的,最後只有不是那麼強大的智人存活下來,而智人正是首先學會了“互助團結”這個禮儀,從而打敗了其他人種。

那麼,也就是說,這個禮儀其實是文明進步的一種方式,甚至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方式。

具體來說,“禮儀”是人與人能夠更好的相處的規則,也是維繫人與人關係的樞紐。從某些方面說,人正是因為有禮儀,才從動物性中成長起來,成為具有文明屬性的物種。

通常我們看到日本或韓國人,覺得他們禮儀太死板了,見面非得將腰彎到90°以示尊重。從表面上來看,或許我們會覺得他們多此一舉,但如果我們從哲學深度來分析,其實這樣的禮儀是維繫人類關係的重要禮儀。

我們知道,人是一個複雜的生命體,如果我們缺少了這些禮儀,很容易就走向了自傲、冷漠、盲目的狀態。假如當我們與別人見面都懶得露出一個微笑,甚至板著臉、冷眼相對,這將是人類悲哀的開始。

舉一個例子,當你在公交車上給某位女士讓座,如果她對你說了聲“謝謝”,你的感受會非常的愉悅和滿足,否之她如果不行這個禮儀,甚至是理所應當的坐下,你就會為此感到不值得和憤懣。

所以,可想而知,沒有禮儀參與到人類社會中,人類社會的美好根本無從談起。

也就是說,當人類進入“無禮儀”的狀態,也就意味著人類自身的良知、憐憫、互愛等情感,將會逐漸退化,當這些因素退化的同時,人類的好奇心、創造力也將隨之退化,那麼也就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退化,到了一定的程度,人類社會就很容易陷入失控的動物性狀態。

終上所述,孔子的禮儀是一種包含多種內涵的高級智慧哲學,它具有解決個人乃至社會文明進步問題的全面性、終極性,如果人類能夠將其發揚出來,對於人類社會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功莫大焉。

(餘雲開哲學教育研究室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