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礼仪”思想,蕴藏着个人成长,人类文明进步的方法论

当你正处在烦躁、易怒、心神不宁,对周边一切充满不满的时候,如果你想改变现状,让情绪平和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参与某项“礼仪”。

当你进入某项“礼仪”中,你就会被“礼仪”的庄重感、神圣感和仪式感所安抚。而且“礼仪”会帮助你重新认识自己,并知道该如何整理某些源于生命惯常中的凌乱和波动。

无论你是参加一个祭祀的仪式,还是参加一个教堂婚礼仪式,抑或独自铺置一个茶席的仪式,甚至哪怕你和小孩子进入一个游戏的仪式,你都会瞬间被这些礼仪改变和更新。你将会在这些仪式的氛围中,扭转你的情绪状态。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有言:“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

也就是说,人是一个有着各种情绪、性格、欲望、特质构成的矛盾而复杂的个体。那么,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必然是在不断在凌乱、琐碎与重新调整情绪中循环。那么,如果我们没有一些“礼仪之道”的帮助,我们几乎无法正常生活。

实际上,孔子的哲学核心就是帮助人类解决这些日常细节的问题,他提倡“克己复礼为仁”,企图用礼仪帮助人类构建和谐的、稳定的、仁爱的文明秩序。可以说,礼仪才是孔子哲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也是儒家学说的潜力、弹性所在。

不过,孔子的礼仪之道至今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其价值,或者说其价值没有真正的得到发展,反而被人们当做一种刻板、繁琐的系统,并被分解成若干单一的面向来发展:

比如被当做封建维系皇权系统的框架,由此延伸成男尊女卑、君君臣臣的合理性阐述,却对其在人性方面的引导只字不提;又比如被荀子发展成了法规,催生了法家思想以及法律体系,忽略了礼仪更多诸如形而上学教化等的丰富内涵。

所以至今,“礼仪”仅被当做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或者成为一种缺乏底蕴的边缘规则,并没有将其延伸到个体生命的内在,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善诱。

其实,在孔子那里,“礼仪”是一种包含形而上学、行为心理学、伦理学等内涵的完整体系,或说是一套全面的构建人类和谐的方案:它不仅是一种规则、礼仪、教化天下的工具,也是个人修身立命的指导法则,更是推进人类文明和谐进步的动力。

也就是说,实际上,孔子的礼仪是一种很高级的智慧哲学,可惜一直没有被挖掘出来。

我认为,孔子的“礼仪”思想至少包含三个大方面的内涵和启示,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孔子的“礼仪”思想,蕴藏着个人成长,人类文明进步的方法论

一、通过“礼仪”的转换,我们可以重塑新的自我

按照“熵”的原理,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不断无序、凌乱的世界,如果没有新的能量来转换,我们这个世界最终必然会变成混乱无序的世界。

比如我们的房屋,如果几天不打扫、不收拾,它一定会变得凌乱不堪。这是“熵”的规律,你无法避免,只不过在程度上或轻或重而已。那么程度上的“或轻或重”就是取决于我们日常生活是否注意保持整洁,而这就涉及到我们是否有“礼仪”的生活,也可以说有仪式感生活。比如你把什么东西拿出来,用过之后你一定归位,这就是礼仪生活的一种表现。

当然,我们往往是对生活带来的凌乱是应接不暇的(这种凌乱可以是我们的生活场景、行为方式、心理精神等),再加上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自身情绪的波动,以及人与人之间互动时产生的摩擦等等,总会有一些事情耽误我们及时处理,以致累积成塔,不得不在忍无可忍的时候重头整理。

换句话说,我们所谓的生活,其实就是不断重复花心思整理各种莫名其妙的凌乱。

所以,如果我们不在日常中加入新的能量转换,我们就会越陷越深。那么,“礼仪”就是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熵”的有效法则。在“礼仪”行使的过程,其实也就是重新塑造自我的过程:我将旧习惯的我、扭曲的我、或者充满不满的我,改变成一个全新的我——活跃的、全面的、美好的我。

也就是说,“礼仪”对个体生命的深层次目的,其实就是改变自我、创新自我,即我通过礼仪的帮助,“克己”的坏习惯,从而达到某种良好的状态。

在孔子看来,当我们通过礼仪达到了良好的状态,我就有了“仁”的属性,那么有“仁”的属性的我,放到社会当中,就是一个“无公害”的个体,当所有“无公害”的个体聚在一起,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这就是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本质含义。

所以,归根结底,每一个生命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不断诞生的麻烦,即“熵”的问题。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依然在强调仪式感和自律的重要性,这些虽然说法不同,但本质其实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引入某种礼仪化的能量,以此来改变我们的繁琐而凌乱、复杂而变化多端的生活状态。

从这方面来说,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礼仪”思想,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和创新。


孔子的“礼仪”思想,蕴藏着个人成长,人类文明进步的方法论

二、“礼仪”,是成就个体生命价值的阶梯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礼仪”是一种刻板、繁琐的程序,都会觉得这个程序毫无必要,其实这是没有理解孔子“礼仪”思想的深层次哲学意蕴。

比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名言,意思是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 。表面上看似乎在塑造我们“规规矩矩、目不斜视”的呆板形象:想象一下,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只盯着路面的前方,对于旁边的美女或者美物、美食等等熟视无睹;或者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同卧一床,男子可以对女子“坐怀不乱”。

这种场景在今天看来是否有点奇怪,很多人可能觉得很迂腐。你看一下或乱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而且这是一种人生享受,何必把自己搞的那么累呢?简直不可理喻。

其实,人生的境界高低、人格的高下,就是在于个人如何处理这些细节,因为这些细节从根本上塑造人的心性模式。

也就是说,所谓修身,其重要之处就在于对这些细节的“立场坚定”,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地方,直接影响了我们心性的成长与否。你对不该看的看了一眼,你的心思必然也随着那一眼转移到了那上面,而心性也会随着那上面的场景产生波动,或欣喜、或嫉妒、或怨恨、或烦恼等等,总之你将会因为你多看了一眼而产生情感变化,这些情感变化或多或少必然耽误了你的专心致志。如果你不在专心致志中,你就是偏道而行,偏道而行就是在做无谓的消耗,这其中自然包含个人能量、精力、时间等等。

所以什么叫“徒劳一场,空活一世”,就是因为人做了无谓的消耗。

“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可以用在各种场景、层面,如果你奉行这个礼仪,你会更容易成功。比如创业这件事,我们同样可以用这个思想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说白了就是不是你的不要去看、不要去贪不属于你的部分,坚守你的初心更容易成功。

再比如我们在做某项抉择时,如果此刻我们的情感波动太大,或者情绪太过于凌乱,我们是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或抉择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些“礼仪”来帮助,比如品茶、冥想,或者禁闭沉思等等。

很多伟人正是这样做的,比如哲学家康德,每天按时保持着散步的礼仪,来保持恒定的思考状态;还有著名的企业家乔布斯也喜欢禅修冥想,他通过这些方式让自己保持宁静、清明的状态,从而对未来、对事业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

所以,遵循“礼仪”貌似一种束缚,但实际上是可以帮助个人更好的成长,获得更宽阔的人生。

孔子的“礼仪”思想,蕴藏着个人成长,人类文明进步的方法论

三、“礼仪”可以帮助人类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礼仪”作为一种人类文明进步的形式,它从人类文明的早期就开始从日常中形成,比如远古智人通过一些互助的礼仪,对于某些事能产生很大的效果,所以人们就开始重复这种互助的礼仪,久而久之,这些礼仪便就成为了一种优势。

我们可以对这个礼仪的形成展开一下想象:某个智人在一次打猎中,得到另一个智人的帮助,它很轻松就打到了一头巨大的长毛象,那么这个智人就懂得了帮助的好处,由此他也会去帮助那个智人,这样就形成了“与人为善”的礼仪,进一步又形成了“多多行善”的礼仪常态。

也就是说,是“礼仪”让远古智人显得不一样,使他们懂得了团结,从而能够应对比他们更凶猛的野兽或其他人种,继而开垦了农耕,形成了社会、法律等等。据《人类简史》记载,人类在起初是有很多人种的,最后只有不是那么强大的智人存活下来,而智人正是首先学会了“互助团结”这个礼仪,从而打败了其他人种。

那么,也就是说,这个礼仪其实是文明进步的一种方式,甚至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方式。

具体来说,“礼仪”是人与人能够更好的相处的规则,也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枢纽。从某些方面说,人正是因为有礼仪,才从动物性中成长起来,成为具有文明属性的物种。

通常我们看到日本或韩国人,觉得他们礼仪太死板了,见面非得将腰弯到90°以示尊重。从表面上来看,或许我们会觉得他们多此一举,但如果我们从哲学深度来分析,其实这样的礼仪是维系人类关系的重要礼仪。

我们知道,人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如果我们缺少了这些礼仪,很容易就走向了自傲、冷漠、盲目的状态。假如当我们与别人见面都懒得露出一个微笑,甚至板着脸、冷眼相对,这将是人类悲哀的开始。

举一个例子,当你在公交车上给某位女士让座,如果她对你说了声“谢谢”,你的感受会非常的愉悦和满足,否之她如果不行这个礼仪,甚至是理所应当的坐下,你就会为此感到不值得和愤懑。

所以,可想而知,没有礼仪参与到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的美好根本无从谈起。

也就是说,当人类进入“无礼仪”的状态,也就意味着人类自身的良知、怜悯、互爱等情感,将会逐渐退化,当这些因素退化的同时,人类的好奇心、创造力也将随之退化,那么也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退化,到了一定的程度,人类社会就很容易陷入失控的动物性状态。

终上所述,孔子的礼仪是一种包含多种内涵的高级智慧哲学,它具有解决个人乃至社会文明进步问题的全面性、终极性,如果人类能够将其发扬出来,对于人类社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功莫大焉。

(余云开哲学教育研究室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