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此時此刻,你對疫情新聞“麻木”了嗎?


截至到2月7日,新型冠狀病毒所致肺炎疫情仍在擴散,總確診人數已達30000餘人。


長時間的居家封閉和信息過載,從最初的恐慌到今天,你對疫情新聞麻木了嗎?你還在熱切的關注疫情發展嗎?


當麻木的心態露出苗頭,有的人甚至開始放飛自我——


彭旭:此時此刻,你對疫情新聞“麻木”了嗎?

彭旭:此時此刻,你對疫情新聞“麻木”了嗎?

疫情期間,各類心理狀態的複雜性盡顯。


我們多次強調過,適當的恐慌、焦慮、疑病、緊張等負面情緒有助於維持人的身心活力。


與之相對,“麻木”、“無所謂”、“看開”等心態,反而可能是災難當前的最大危機。


彭旭:此時此刻,你對疫情新聞“麻木”了嗎?

雖然確診和疑似病例不斷攀升,但更好的消息是治癒人數終於穩定超過死亡人數,病死率暫時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但這遠沒到能放鬆警惕的時候。


我們可以借17年前“非典”的傳播數據進行思考:


彭旭:此時此刻,你對疫情新聞“麻木”了嗎?


從數據中可以看到:2月6日廣東非典病例不斷驟升、3月北京出現輸入性病例,而到4月中旬至5月中旬病例出現了快速增長。


其中的原因當然很複雜:比如人員的流動、檢測技術的成熟等等。


而我們不得不想到還有一種可能:經過了兩個月的時間,公眾對“非典”放鬆了警惕,給了它伺機反彈的機會。


不僅非典,鼠疫也不止一次的大規模的威脅過人類。


彭旭:此時此刻,你對疫情新聞“麻木”了嗎?


人類歷史上,我們曾數次與各類傳染疾病交手。


好消息是,我們從未徹底戰敗。


而壞消息永遠存在:它們終將一次次捲土重來,挑戰我們的公共衛生系統的成熟度、重大突發事件的響應能力、國民身心素質……


當然,比起17年前,我們的國力之強盛不可同日而語。


但對於這些來自微觀世界的敵人,永遠保持足夠的警惕,仍是最好的保護措施。


彭旭:此時此刻,你對疫情新聞“麻木”了嗎?

彭旭:此時此刻,你對疫情新聞“麻木”了嗎?


你知道嗎?我們出現的這些“麻木”、慌亂、難以入睡、遲鈍等反應,是面對災難時常見的應激反應。


急性應激反應即急性應激障礙(ASD),指在遭受到嚴重的、急劇的創傷性事件後,短期內出現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反應,一般在數天或一週內緩解,最長不超過1個月。


彭旭:此時此刻,你對疫情新聞“麻木”了嗎?

當然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我們的心理感受程度較輕,可自行緩解。


但這些狀態的特點,可以給予我們一些應對提示。


  • 麻木


你的“麻木”有可能是一種“同情疲勞”。


看到他人遭受苦難時的“感同身受”是人類的本能,心理學稱其為“代替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而感受到的創傷越多,就容易“信息過載”。當我們陷在悲傷、恐慌等情緒中無法自拔,大腦就可能啟動一種自我防衛機制,讓自己避免關注此類信息,來達到情緒穩定的目的

,我們就會感受到:麻木。


  • 迴避


處於迴避狀態的人,不敢想象傷痛和傷害,對於所有的疫情信息都表示拒絕。


實際上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潛意識裡害怕這些時刻都在增長的確診數字,不敢想象這些數字背後的含義,不敢想象數字背後的人所面臨的遭遇,因此選擇逃避。


  • 喚起


處於喚起狀態的人,易激惹、易憤怒。


面對疫情的無力感和長時間的單一環境,不理智的憤怒容易蔓延。


最常見的現象是盲目的把對病毒的恐懼投射到某個具體的人或者事件上,然後不假思索的發洩。


憎恨謾罵吃野味的人、抵制來自湖北的人車、因不戴口罩被阻攔就對社區人員非打即罵……


  • 實際上:


真正的敵人不是吃野味的人、不戴口罩的人,國家會依法依規處置此類現象;

敵人不是湖北人和武漢人,他們把幸運和倖存都無意識的讓給了我們;

敵人甚至不是新冠病毒,當然也不是那隻蝙蝠,人類已經與病毒共存了數千年。


我們共同的敵人只有一個:新型冠狀病毒所致肺炎。


我們可以憤怒,但別讓憤怒操控你的生活。


彭旭:此時此刻,你對疫情新聞“麻木”了嗎?

麻木、迴避或易怒的狀態需要馬上處理嗎?


需不需要迅速找到諮詢師來做諮詢呢?


如果它沒有影響你的正常生活,不必擔憂。


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疫情前線好消息不斷傳來,這些情緒會自然而然的消解。


  • 現在,我們應該:


一、看見麻木—— 提醒自己不要放鬆警惕,我們是這場人類與病毒戰爭中的一員,此時交戰正處於最重要階段,我們也要盡一份力。


二、接納迴避 —— 想要真正避免你的情緒“惡化”,接納所有情緒是第一步。


三、感受憤怒 —— 出現恐慌、焦慮導致的憤怒,可以通過記錄來宣洩。深呼吸的同時,記錄你此時憤怒的原因、身體的狀態和情緒的變化,但不要因此去傷害ta人。


同時需要提醒大家,如果這些應激反應明顯存在、持續一個月以上且影響了你的生活,則有可能發展為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你就需要及時到醫院的精神科進行診療。


彭旭:此時此刻,你對疫情新聞“麻木”了嗎?

在疫情過去之前,一刻都不要放鬆警惕,我們必須堅持做正確的事情——


彭旭:此時此刻,你對疫情新聞“麻木”了嗎?


做到這些的同時,也要:


記住那些在冬日汗流浹背的醫護人員;

記住衝在最前方的軍人、警察、社區工作者;

記住不眠不休的前線新聞媒體工作者;

記住所有還在工作崗位上抗爭的人們;

等疫情過後、再見之時,

記得道一聲感謝。


而此時此刻,祈禱吧,祝福吧!


讓我們像最初那樣,“全民皆兵”的與疾病抗爭吧!


彭旭:此時此刻,你對疫情新聞“麻木”了嗎?




插畫:李大姑娘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適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方案,如有需求請您及時就醫。作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現極限詞,為醫生臨床經驗中的個人認識或學界共識,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其客觀重要性的表述,主觀上無任何營銷性。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請發郵件至安忻品牌部:[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