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此时此刻,你对疫情新闻“麻木”了吗?


截至到2月7日,新型冠状病毒所致肺炎疫情仍在扩散,总确诊人数已达30000余人。


长时间的居家封闭和信息过载,从最初的恐慌到今天,你对疫情新闻麻木了吗?你还在热切的关注疫情发展吗?


当麻木的心态露出苗头,有的人甚至开始放飞自我——


彭旭:此时此刻,你对疫情新闻“麻木”了吗?

彭旭:此时此刻,你对疫情新闻“麻木”了吗?

疫情期间,各类心理状态的复杂性尽显。


我们多次强调过,适当的恐慌、焦虑、疑病、紧张等负面情绪有助于维持人的身心活力。


与之相对,“麻木”、“无所谓”、“看开”等心态,反而可能是灾难当前的最大危机。


彭旭:此时此刻,你对疫情新闻“麻木”了吗?

虽然确诊和疑似病例不断攀升,但更好的消息是治愈人数终于稳定超过死亡人数,病死率暂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但这远没到能放松警惕的时候。


我们可以借17年前“非典”的传播数据进行思考:


彭旭:此时此刻,你对疫情新闻“麻木”了吗?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2月6日广东非典病例不断骤升、3月北京出现输入性病例,而到4月中旬至5月中旬病例出现了快速增长。


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复杂:比如人员的流动、检测技术的成熟等等。


而我们不得不想到还有一种可能:经过了两个月的时间,公众对“非典”放松了警惕,给了它伺机反弹的机会。


不仅非典,鼠疫也不止一次的大规模的威胁过人类。


彭旭:此时此刻,你对疫情新闻“麻木”了吗?


人类历史上,我们曾数次与各类传染疾病交手。


好消息是,我们从未彻底战败。


而坏消息永远存在:它们终将一次次卷土重来,挑战我们的公共卫生系统的成熟度、重大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国民身心素质……


当然,比起17年前,我们的国力之强盛不可同日而语。


但对于这些来自微观世界的敌人,永远保持足够的警惕,仍是最好的保护措施。


彭旭:此时此刻,你对疫情新闻“麻木”了吗?

彭旭:此时此刻,你对疫情新闻“麻木”了吗?


你知道吗?我们出现的这些“麻木”、慌乱、难以入睡、迟钝等反应,是面对灾难时常见的应激反应。


急性应激反应即急性应激障碍(ASD),指在遭受到严重的、急剧的创伤性事件后,短期内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一般在数天或一周内缓解,最长不超过1个月。


彭旭:此时此刻,你对疫情新闻“麻木”了吗?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的心理感受程度较轻,可自行缓解。


但这些状态的特点,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应对提示。


  • 麻木


你的“麻木”有可能是一种“同情疲劳”。


看到他人遭受苦难时的“感同身受”是人类的本能,心理学称其为“代替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而感受到的创伤越多,就容易“信息过载”。当我们陷在悲伤、恐慌等情绪中无法自拔,大脑就可能启动一种自我防卫机制,让自己避免关注此类信息,来达到情绪稳定的目的

,我们就会感受到:麻木。


  • 回避


处于回避状态的人,不敢想象伤痛和伤害,对于所有的疫情信息都表示拒绝。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潜意识里害怕这些时刻都在增长的确诊数字,不敢想象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不敢想象数字背后的人所面临的遭遇,因此选择逃避。


  • 唤起


处于唤起状态的人,易激惹、易愤怒。


面对疫情的无力感和长时间的单一环境,不理智的愤怒容易蔓延。


最常见的现象是盲目的把对病毒的恐惧投射到某个具体的人或者事件上,然后不假思索的发泄。


憎恨谩骂吃野味的人、抵制来自湖北的人车、因不戴口罩被阻拦就对社区人员非打即骂……


  • 实际上:


真正的敌人不是吃野味的人、不戴口罩的人,国家会依法依规处置此类现象;

敌人不是湖北人和武汉人,他们把幸运和幸存都无意识的让给了我们;

敌人甚至不是新冠病毒,当然也不是那只蝙蝠,人类已经与病毒共存了数千年。


我们共同的敌人只有一个:新型冠状病毒所致肺炎。


我们可以愤怒,但别让愤怒操控你的生活。


彭旭:此时此刻,你对疫情新闻“麻木”了吗?

麻木、回避或易怒的状态需要马上处理吗?


需不需要迅速找到咨询师来做咨询呢?


如果它没有影响你的正常生活,不必担忧。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疫情前线好消息不断传来,这些情绪会自然而然的消解。


  • 现在,我们应该:


一、看见麻木—— 提醒自己不要放松警惕,我们是这场人类与病毒战争中的一员,此时交战正处于最重要阶段,我们也要尽一份力。


二、接纳回避 —— 想要真正避免你的情绪“恶化”,接纳所有情绪是第一步。


三、感受愤怒 —— 出现恐慌、焦虑导致的愤怒,可以通过记录来宣泄。深呼吸的同时,记录你此时愤怒的原因、身体的状态和情绪的变化,但不要因此去伤害ta人。


同时需要提醒大家,如果这些应激反应明显存在、持续一个月以上且影响了你的生活,则有可能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你就需要及时到医院的精神科进行诊疗。


彭旭:此时此刻,你对疫情新闻“麻木”了吗?

在疫情过去之前,一刻都不要放松警惕,我们必须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彭旭:此时此刻,你对疫情新闻“麻木”了吗?


做到这些的同时,也要:


记住那些在冬日汗流浃背的医护人员;

记住冲在最前方的军人、警察、社区工作者;

记住不眠不休的前线新闻媒体工作者;

记住所有还在工作岗位上抗争的人们;

等疫情过后、再见之时,

记得道一声感谢。


而此时此刻,祈祷吧,祝福吧!


让我们像最初那样,“全民皆兵”的与疾病抗争吧!


彭旭:此时此刻,你对疫情新闻“麻木”了吗?




插画:李大姑娘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性的表述,主观上无任何营销性。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