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和南宋王朝相比,谁的形式更好,谁的翻盘几率大一点呢?

沧海若为水


东晋朝廷如果孤注一掷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极大,但南宋就不一定了

东晋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南逃的王朝,面对中原的沦陷,东晋统治阶级都深以为耻。终东晋王朝一世,上层统治者都在试图北伐中原。

东晋权臣桓温在北伐时,过淮泗,践北境,与随行同僚眺望江北,见到满目疮痍的中原,桓温慨然道:“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不过东晋虽一直都想北伐中原,但当时东晋的权力主要掌握在大世族门阀手中,各大世族倾轧使得东晋朝廷迟迟不能同心协力。可即便如此,到东晋后期也已经夺回了大半个中原了,如果不是由于内斗,驱逐胡人原本是极有可能的。

(东晋后期版图,此时的北方只有几个割据政权与东晋对峙)

其实在西晋灭亡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原并没有出现一个统一的政权,直到后赵的建立,北方大部才基本被统一。

但即便是后赵也没能彻底统一北方,当时的辽东有前燕,陇西有前凉,河套地区有铁弗匈奴部,北方草原还有拓跋鲜卑建立的代国,四周政权对后赵的威胁很大。

而且后赵内部也不是很稳定,特别是后赵皇族内部一直是倾轧不断,父子相残,兄弟相杀的情况接连不断,让后赵的局势更加混乱。

早在后赵建国初期,东晋大将祖逖就曾率军北伐,一度光复黄河以南地区。但因朝中掌权的王敦忌惮祖逖,其北伐行动被东晋朝廷制止,祖逖因此郁郁而终。

后赵是五胡乱华初期实力最强大的异族政权,祖逖北伐尚且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说明当时北方政权并非特别强大。但在立国之初,东晋朝廷一直忙于皇权与世族大家的争斗之中,根本无暇顾及北方。

当时权臣王敦势力极大,严重威胁朝廷,于是朝廷被迫反制,引发了王敦之乱。虽然王敦之乱没有成功,但东晋政府为了稳定局势,只诛杀了少数几人,王氏家族其他人等均未受牵连,可见世族大家对东晋朝廷的影响力之大。

王敦死后,外戚庾亮把持朝政,进而又引发了“苏峻、祖约之乱”,朝廷重启王家首领王导主政。后王导病逝,桓温逐渐掌权。

桓温算是一代枭雄,他的事迹类似于曹操。桓温掌权后灭四川的成汉,使得东晋实力有所增长,之后桓温便动起了北伐的心思。

公元352年后赵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大乱,此时的桓温早有代晋称帝的野心,他决定借此北伐提升自己的威望。

桓温前后共计三次北伐中原,主要目标是都是夺回洛阳一带。在第一次北伐时晋军被前秦击败,损兵折将无功而返。第二次则击败了姚襄,夺回了洛阳,桓温声名大噪。

不过洛阳在东晋手中并没有呆多久,后因前燕的威胁,桓温三度北伐。但第三次北伐被前燕击败,洛阳等河南地再度丢失。

第三次北伐失败之后桓温已无光复中原的雄心,此时的他一心想代晋称帝,但由于王家和谢家的阻止,桓温最终没能如愿以偿。

桓温死后,东晋进入了一段权力重整的时期,而北方则被前秦所统一。

前秦对北方的统一是比较彻底的,其国力是强于东晋的,前秦也成为晋室南迁以来对东晋威胁最大的北方政权。而前秦也果不其然,在统一北方后攻打了东晋。

但幸好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击败了前秦,化险为夷,前秦则随即崩溃。

在淝水之战中,桓温家族立有大功,桓温之子桓玄借助家世崛起。桓玄的野心不亚于父亲桓温,他也想称帝。此后他击败了东晋宗室司马道子,彻底控制了朝廷,并于公元403年正式代晋称帝,建国号“楚”,史称桓楚。

桓玄称帝之后荒淫无道,后被东晋大将刘裕赶出建康,最后兵败身死,称帝仅仅几个月而已。

灭桓玄之后,刘裕逐渐掌握东晋大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刘裕也选择了出兵北伐,而刘裕的北伐战果是极为辉煌的。他接连灭南燕、后秦,一度光复大半个黄河流域,北伐形势一片大好。

(东晋版图最大的时期,除了河北、辽东和陇西一带,大半个中原都被东晋收复了)

但此时的刘裕已意图称帝,在拿下长安后他便返回建康,逼迫晋恭帝让位,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纵观整个东晋王朝,不论是于公于私,上层统治者都是想要北伐的,只不过由于世族倾轧,使得东晋一直不能全力北伐。

如果东晋真能全心北伐,以北方的混乱局势而言,光复中原的可能性极大。毕竟东晋时期北方只出现了后赵和前秦两个统一王朝,并且这两个政权很快就崩溃了,东晋的对手并非特别强大。

相比之下,南宋面对的金国是一个统一的强大政权。即便是岳飞曾取得过多次对金国的大捷,可始终不能改变金强宋弱的局面。

(南宋所面对的政权是统一而强大的金国,形势要比东晋严峻许多)

而至于北伐的决心,大家也不用过于贬低南宋,其实除了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以外,南宋其他的皇帝都是想要北伐的。但奈何实力不济,宋孝宗和韩侂胄都没成功,这些都是军事上的失败,真心打不过金国。


千佛山车神


东晋翻盘的几率更大,事实上东晋在极盛时期的面积是与北宋相当的。

1,东晋面对的是四分五裂的北方

与南宋面对的是新兴的统一北方的金国不同,东晋面对的是混乱的五胡十六国。


公元316年西晋亡至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123年的时间,北方从未真正统一过,而这是东晋北伐最有利的条件,也是南宋不曾有过的有利局势。金国也好、蒙古人也罢,军事能力均强于南宋。

2,东晋有强大的北府兵和一流的军事统帅

淝水之战,固然有前秦内部不稳的因素在,但谢玄强大的北府兵无疑是东晋取胜的基石。

东晋军力最强之时是在刘裕时期,刘裕北伐西灭后秦,收复长安洛阳;东灭南燕,将山东纳入版图,使东晋的疆域臻于极盛,这一年是公元417年,是东晋最接近北伐成功的一年。



这一年,东晋的面积大约是280万平方公里,与北宋基本相当。

而南宋更注重守,自始至终也没有实力击败金国,更不要说后来的蒙古人了。

3,但东晋毕竟还是没能成功,为什么?

成也门阀,败也门阀。

东晋的建立,源于琅琊王氏的鼎力支持,从此王氏、庾氏、谢氏、桓氏等依次掌控朝政。

东晋强大的军力由门阀世家所建,但同时门阀士族更关心的也只是自身难保利益,东晋北伐不少,但北伐不是目的,提高声望、之后把控朝政才是最终目标。

出身低等士族的刘裕同样如此,他在占领长安后所做的是晋升宋王、加九锡,之后便是篡位。

东晋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等待,等到的是北方于统一北魏。而当北方一统、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人口均不如北方的南朝便再无机会。


心向青山


东晋和南宋,一对难兄难弟。谁更可能翻盘呢?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从基本盘---土地和人口---来看,南宋的力量更强。

按照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的分析,西晋的公元300年前后,北方人口约为2450万,南方人口为1050万。

那时,南方土地的开发程度也低,农业水平低,只能做到一年一熟,而且采用土地休耕轮作方式,因为反正地多啊。整个局面就是地广人稀。这导致南方的力量“碎片化”,中央政府收税成本高,收不上几个钱。

而南宋就不同了。南方的土地经过长期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已经从地广人稀变成地狭人稠了。而且南宋时农业水平已经比东晋有了大幅提高,很多地方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南方的人口在宋徽宗时已经占到总人口的约63%,南方是11224760户,北方是6624296户。按照户均6人算的话,南方有6700多万人。

而且南宋的文官管理制度比东晋强多了,征税能力强,中央有钱。

小结:在基本盘方面,南宋无疑强于东晋。

那从政治上看,谁更能有效地把力量使用出来呢?

东晋一直处在世家大族与皇家的争权夺利之中。其基本模式是:每当皇帝想要多管点事,就引发主政的世家大族不满,结果就引发内部政局动荡。一般就是掌握荆襄地区或者扬州地区的大族发动军事力量,改变政局。刚稳定下来,不久又会迎来新一波动荡。这一幕在东晋屡屡上演。

而南宋呢,则是另一番景象。

南宋是在主和与主战之间摇摆。主和派掌权,就把主战派贬谪到一边去;反过来主战派当权也是一样对待主和派。平衡主和派与主战派的是谁呢?恰恰是北方的金朝。一般模式是这样的:主战派上台后,开始北伐,如果战胜了,则南宋乘胜求和,主和派上场,主战派下场稍微好一点;如果失败了,则南宋也是求和,主和派上场,此时主战派下场就比较惨。这一幕在南宋屡屡上演。

因此,东晋是内部世家大族与朝廷直接开打,内耗;南宋这是主和派与主战派互相扯皮,这是另一种内耗。

最终,史实中两者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局面:空有力量,却不能对外使。

假如他们能把力量对外使,那么谁的成功可能性更高呢?

总体而言,东晋的综合实力要低于北方的,史实中的东晋没有亡,是因为北方有点乱,加上东晋运气好。

就以淝水之战为例。北方能集结83万大军,而东晋只有8万人,力量悬殊。这反映出了东晋的动员能力也弱于前秦。当然,最后东晋依靠侥幸打败了前秦,让自己又延续了几十年。

虽然东晋内部各个大族力量割裂,还与皇族对抗导致内乱,可是,面对东晋的北方力量,在100多年时间里换了好几拨都没能攻下东晋,这说明此时南北方的综合实力大致相当,各自都存在内部问题。

有人说北方多个政权,东晋北伐应该好打。实际上东晋一旦北伐,北方各胡族政权都会暂时放下纷争,共同对付东晋。这个在历史上发生了多次。

因此,如果东晋能把可用的力量都对北方使出来,恐怕最终恢复故土的可能性也就是五成。

南宋则不同。

人口、经济、科技等全面领先于北方。南宋弱就若在最高统治者没有战斗意志。比如1140年的顺昌大捷、郾城大捷,刘锜岳飞均想乘胜反攻,而且金人也准备放弃中原退回东北了。但是,宋高宗赵构却严令他俩退兵,不得追击。这是实际历史中最可能光复的一次。

但是,宋朝皇帝尊奉崇文抑武、以文驭武、守内虚外等祖制,不敢放手让武将发挥能力。因为一旦某位或者某几位武将光复中原,其威势将足以威胁皇权。

因此,除了建炎绍兴年间保命的时期外,南宋都拼命遏制武将,导致缺乏帅才、将才。比如隆兴北伐,用了志大才疏的张浚,结果失败。开禧北伐,则是权臣韩侂胄主持,但东、中、西路各将,一个比一个差,西路的吴曦还叛宋降金了,结果依然是失败。

南宋的对手金朝,其力量是快速衰退的,而且其北方蒙古人已经崛起。在蒙古诸部没有统一之时,已经对金朝形成重大威胁,北方也牵制其不少力量。

因此,如果南宋能不那么限制武将,把朝廷的力量都对金朝使出来,那一定是能光复中原的。

结论:

在实际的基本盘方面,南宋远强于东晋;对手方面两者面对的都是胡族;朝政方面都有严重的内耗。

如果各自都能克服内部矛盾,对外使用国力,那么南宋恢复故土的可能性是要高于东晋的。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东晋和南宋谁一统北方的机率更高?

在这个问题上,只能进行横向比较,不能进行纵向比较。

下面将在国力、经济、国内政治、军事等领域进行比较。

东晋和前秦局势

国力

东晋存在时间为317年到420年,持续时间为103年。北方为五胡十六国混战时期。从土地面积上来看,除了前秦在370年到394年前秦短暂统一北方,相对可以抗衡东晋之外,其余时间北方都有能够抗衡东晋的政权。

南宋时期北方先是金朝和西夏,然后是蒙古帝国,金朝国力不输于南宋,蒙古帝国时期更在国力上胜出南宋一筹。

在国力对比上,东晋时北方混战纷纷,南宋时北方政局稳定,即便是金朝南迁后,实力依然不输于南宋,东晋在国力上比北方更具有优胜地位,南宋的对手更强大。


经济

东晋时割据的南方,虽然在三国时期进行过开发,但无论是在人口、还是农业生产上,依然比不过北方。虽然北方处于混战状态,但北方经济比东晋经济更强,这也是为什么前秦在统一北方战争后,可以迅速组织南伐的原因。

虽然东晋也有数次北伐,在规模上比不上前秦的淝水之战。

南宋时,由于经过三国、东晋、南朝、隋唐等历朝历代对南方的开发,南方在人口和经济上终于可以抗衡北方,南宋时发达的商业贸易让统治北方的金朝也不得不进行倚重。

在经济对比上,东晋时南方不如北方,南宋时南方能够抗衡北方,甚至稍胜一筹。


国内政治

东晋的建立是北方流亡士族和南方大族联合支持而得以成立,于是双方在东晋的国家策略上就存在根本性的对立:

北方流亡大族一心想要收复北方领土,重回家乡;南方大族反对北方,坚持将北方的资源用于南方本地发展。

由于南北方大族的内斗,于是东晋内乱比较频发,东晋政权并不稳定。

南宋时,不存在南北方大族的内斗,只有主战派和议和派的纷争,但内斗的争斗基本属于良性斗争,没有导致比较大的内乱,政权非常的稳定。

在国内政治上,政权稳定的南宋比内乱频发的东晋更有优势。

南宋时期东亚局势图

军事

东晋在军事上的表现不如北方,虽然东晋有过几次北伐,但相对而言,成果并不大——因为对手出于混战状态,实力并不强。祖逖北伐曾收复黄河以南,但无法守住;恒温3次北伐,刘裕北伐,虽然都取得一定成果,但都和祖逖北伐一样,因为东晋内部争斗而功败垂成。

南宋给人的感觉是军事实力不行,但南宋能够在金朝、蒙古帝国时期存活,靠的可不是运气或者对手的仁慈,而是南宋自身强大的防守能力。

南宋北伐不成功,只能说明南宋进攻能力不行;但南宋在面对女真骑兵和蒙古骑兵的防守上表现卓越。金朝和蒙古帝国,在实力上可不上处于混战时代的五胡十六国相同并论。


总结:

东晋时,北方出于分裂和混战,但北方人口和经济高,骑兵作战能力强,加上东晋内部斗争限制,导致东晋本来可以统一北方而不能。

南宋时,北方政局稳定,虽然南方经济可以抗衡南方,南宋军事防守能力也很强,但北方经济实力和南方差距不大,北方军事进攻能力强,南宋内部虽然团结但有心统一北方而不能。

总之,东晋时一统北方机率更高但自身不行;南宋时自身支持但北方对手个个强悍,有心无力,机率不高。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东晋与南宋对比的话,两者所处的环境与时代不同,首先就是他们所面对的敌人不同,南宋面对的是强大统一的金国,金国这个国家是有游牧民族骁勇善战的特点,又有中原王朝强严谨复杂的政治体制,这个国家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非常难缠的存在。而东晋则是不一样了,在东晋时期,北边是乱成了一锅粥,先后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等十几个政权建立,这些政权相互北伐,水火不相容,这就给了东晋非常好的北伐契机。

南宋于东晋对比其实经济实力要远超东晋,两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反而促使了海运贸易的繁荣,人口的大幅增长让南方出现了大量繁荣的市镇,无论从人口还是财政上,南宋政府都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北伐,但是南宋政府除了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也就是绍兴和议之前的那次北伐和与蒙古合作攻金取得了成果外,其余北伐,均是铩羽而归,而那两次取得成果的北伐,一次高宗执意议和,杀死岳飞,放弃收复的土地,导致前功尽弃,另一次,蒙古攻宋,宋人不仅失去了从金人手中失去的土地,还陷入了与蒙古几十年的战争,最终亡国。

东晋比起南宋而言,对于北伐比较热衷,东晋虽然偏安一隅,但是社会比较安定,流亡南方的北方人心怀收复故土之志,有团结进取与抵抗之精神,在北方混乱之际东晋政权能够鼎立东南,不时趁机北伐。东晋不仅没有割地赔款,还能够几次北伐,收复部分中原疆土。

Sylar弈


既然要对比东晋南宋的谁能翻盘,来个咸鱼翻身。那就先看他们的对手,东晋的敌手是前秦,东西二魏,北齐和北周。基本上都是针对的是两个国家 。南宋先是金后来是蒙古。面对就是一个国家,可以说,就“国际形势”而言,南宋的国际环境不如东晋。如果两国都进行北伐的话, 南宋不如东晋。下面清水哥逐一分析一下。

史学大家田余庆说过,在东晋时期,如果统一的话,只能是北方统一南方,第一的北方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远远高于北方。第二在于东晋是门阀政治,世家实际把持皇帝。东晋皇帝始终是个傀儡。皇帝与世家无意北伐自然不会成功,后来唯一的一次机会就是刘裕北伐,所谓“萧相守关成汉业,穆之一死宋班师”。刘裕篡位以后再无北伐的勇气,以后南朝北伐。再就是东晋权力比较空虚,掌控能力很差。不是军事哗变就是权臣秉政,到最后四次政权更迭,更是无力北伐,最后还是被北朝所灭。

南宋立国比东晋还要艰难,最初不过是勉强维持。无论在军事和政治都十分虚弱。东晋和南宋两的偏安政权最大特点都是皇帝没实权,南宋虽然没有世家,但权相也不弱,从秦桧,史尼远,韩侂胄和贾似道。这些人也是不愿北伐,只想关起门来当皇帝。东晋虽然不北伐,但本身武力不弱,名将辈出。南宋武将不少,但限制武将权力是两宋的立国之本,武将就算再有本身也难一施展。而且军事实力而言,无论大金还是蒙古都始终压制着南宋。军事是被动地位,也让南宋难以有所作为 。

就历史规律而言 南方统一北方唯一成功就是朱元璋,再无第二。如果进行对比话,东晋是有条件,有实力但不愿意,而南宋则是既无条件,也无实力更不愿意。再就是无论东晋还是南宋对于他们而言,偏安政权本身维持住很难,如果不是在内部绝对稳固的情况下,二者是绝对不会北伐的,但成功性概率是一半,而一旦北方报复,偏安政权灭亡就是顷刻之间,东晋和南宋都有北伐失败差点亡国的时候 。

东晋南宋都是偏安政权,国家特性决定二者必须“高举北伐”大旗,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但二者也知道,如果不是皇帝主导北伐,而是权臣主导北伐成功,那权臣就要篡位了,这一点东晋和南宋的皇帝无疑也是明白的,所以维持现状也是皇帝一个不能明说的理由。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个人认为南宋几率更大。

其一,在经济上,南宋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实力更为雄厚。我们知道,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是在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南迁建康之后,才逐步获得发展的。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发展是相当缓慢的。所以,东晋时期的经济基础是比较薄弱的。南宋则不同。南北宋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社会高度繁荣,苏杭一带,更是天下形胜之地,早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即便是北宋为金所灭,南宋偏安一隅之时,宋朝的繁荣,也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

东晋

其二,在文化与政治安排上,南宋也有很大的优势。南宋时期,科举制已经得到充分的完善,全国各地学校林立,民众知识文化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早已是司空见惯之事,以儒家学说为主的文化底蕴,更有助于凝聚国力人心;而东晋则依旧沿袭着曹魏时期创立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寒门之人无法参与朝政,也就无从凝聚力量。其次,东晋其实终其一朝,朝政均被世家大族掌握,东晋初期是王敦为首的王氏家族,之后又是桓氏、谢氏主导朝局,君王不过是傀儡,并没有多大的权力。没有最高统帅,统一终究是泡影;南宋则好得多。南宋皇帝基本都是实权皇帝,无奈几乎没有雄才大略的君主,虽然经济富足,名将辈出,却总是任用庸官贪官主政,搞得这个朝代总给人柔弱不堪的感觉。可即便如此,其政治结构较东晋依旧占据优势。南宋,其实缺的就是一个乾坤巨匠。

南宋

其三,攻城器械以及火器的应用。宋朝是我国古代实用科技发展的巅峰。火器的应用,使得战争效率更高,各类攻城器具、军队阵法也不断涌现出来。虽然游牧民族在骑兵上占据很大的优势,但是在防守上宋朝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

南宋火器

(全文完)


小文章大视野


东晋比南宋形式更好

东晋皇帝其实有意北伐夺取失地的,而南宋皇帝一心偏安一隅

西晋自八王之乱后北方被异族占领,残存宗室人员南逃建立东晋,东晋统治者是一心想要北伐的,但是东晋自南逃后皇权已经丧失,皇权旁落,权利掌握在士族门阀手里,同时军权也被他们掌控,可以说东晋皇帝是想北伐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南宋皇帝,靖康之耻后北宋皇族被一锅端,康王赵构是唯一生还者,但金兵试图将皇室赶尽杀绝

开封城破后赵构就一路南逃,进军一紧追不舍,赵构无奈只好逃亡海上,进军驻扎在浙江沿海一带,逼得赵构在海上漂泊了一年多,赵构不喜欢海上生活,命秦桧不惜一切代价让进军退军,而当时北宋已经亡国,国内军事实力也完全不敌金军,只有求和了,于是赵构给予进人大量财宝,并向金国称臣金人才放过他

赵构从海上逃回来后也是不敢出兵抵抗金人,只想一心跟金人求和,过上安稳的日子,国内有岳飞一心想要收复失地,多次打推金人进攻,之后金人多次突袭健康,赵构下破了胆,于是为了求和,毅然杀了一心主站的岳飞,为自己换来了后半生的太平日子

东晋皇帝虽然有心收复中原但是无奈大全落榜,权利都集中在士族门阀手中,皇帝如同傀儡皇帝,后期皇权完全被架空,空有一腔热血难以施展抱负

但是南宋皇帝至始至终都牢牢掌控着权利,这源于宋朝基本国策,限制武将发展,因此军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但是宋朝皇帝基本没多少有作为,南宋皇帝除了赵构能整合资源在南方建立政权,其余皇帝均是没多少作为,因为害怕武将威胁自身统治,是宁愿偏安一隅也不支持武将北伐,最终南宋也亡于游牧民族之手


朝夕闻道


大家好,我是鱼尾。

东晋和南宋都是偏安一隅的割据王朝。两个王朝都进行过数次北伐。论翻盘几率,我认为东晋翻盘几率显然更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东晋武将门阀掌权,南宋皇权独大

第一个原因,就是东晋和南宋权力体系不一样。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皇权旁落力量小。东晋有句著名的“王马工天下”,就是说王家与皇族司马氏共同治理天下。东晋的武将有更多自主权,可以主导发动对外军事行动。如东晋有名的祖逖北伐、桓温北伐、刘裕北伐,都是在这些武将掌握绝对军事权力的情况下进行的北伐。

在这当中,东晋军事门阀形成了著名的北府军。北府军集团由著名门阀陈郡谢氏的谢玄为应对北方前秦军事压力而创立。这支军队掌握了东晋后期的军政大权,参与废立了多个东晋皇帝。这个军事集团涌现出了刘裕、刘牢之、刘穆之等名将。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有了这支北府军,东晋的门阀士族便可以出将入相,把持朝政。

而南宋与东晋不同。历经宋初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有宋一代皇权大大加强,特别是军事大权。宋朝武将地位大幅下降,一个将领在一支军队里呆一段时间就要换到下一支部队里去。这样打破了将军与士兵的依附关系,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军队不再是武将们的私兵,将兵之间缺乏了解和默契。即使如岳家军、韩家军这种,也不是岳飞韩世忠的私人军队,赵构只要一纸调令,军队就要换帅。说到底,他们终究属于皇帝直管的军队。

因此,东晋如北府军打起仗来,武将往往能指挥自如,作战勇猛。而南宋军队打起仗来,就各种缺乏配合,军队战斗力发挥不好。而且南宋皇帝经常越级指挥一线战斗,武将不敢擅自做主张,因而往往造成战机延误。

东晋武将靠军功立威,南宋皇帝怕武将做大

第二个原因是,东晋门阀要靠军功立威,争夺朝政大权,而南宋皇帝则害怕武将做大威胁皇权。

既然东晋的军队属于武将们、属于士族门阀们,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东晋朝廷上不止一个门阀,有王氏、谢氏、桓氏、刘氏,军队到底属于哪一家呢?

因此,门阀之间往往需要互相竞争。竞争就要取得军队的支持,取得军队的支持就要在军中立威。因此,那些门阀为了取得军队支持,往往要通过北伐战争树立威信、排斥政敌。

故而,东晋的门阀将领们往往更热衷于北伐。但只要北伐拿够了政治分,门阀们的北伐大业也就终止了。或者说后院朝堂被别的门阀威胁了,北伐也中途停止了。因此直到刘裕一家独大,东晋此前数次北伐均已半途而废告终。

南宋皇帝作为赵官家,有着残唐五代节度使牙兵任意废立皇帝的恐怖记忆,对武将是防之又防。他们生怕武将功劳做大,重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

因此对于军队的倚重和信任度,也影响了各自军队战斗力和北伐胜率成功率。

东晋皇帝热衷北伐,南宋皇帝对北伐不感兴趣

第三个原因,就是东晋皇帝对北伐更有热情、更有责任道义压力,而南宋皇帝则没这么多压力。

东晋是中原王朝第一次丢失北方。因此,整个统治集团在心理上不能接受,总想着打回北方回到古都长安洛阳。

这里有一个故事,话说东晋晋元帝有一天抱着年幼的太子在宫中玩耍,突然接到消息,有人从长安异族爪牙下逃回来。晋元帝大喜,正好艳阳当空,便逗乐般问太子:“是长安远还是太阳远?”太子回答:“当然是太阳远。”晋元帝认为太子小小年纪就很聪明,便考问他原因。太子说:“听说过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过有人从太阳上来。”晋元帝乐开了花。第二天带着太子到朝臣中显摆,问了一遍相同的问题。结果太子和昨日的回答正好相反:长安比太阳更远。晋元帝大惊,问太子何故。小太子说:“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满朝文武听后,无不为之动容,晋元帝也默然无语。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东晋上下对于失去中原,还是耿耿于怀的。有机会的话,他们一定会设法打回去。

南宋就不同了。因为赵构是在开封被围、父兄被金人抓去的情况下继承的皇位,因而法统不足。他终其一生无法绕过这个坎,不能面对迎回父兄的情况。他怕到时候这皇位不属于他了。因此,赵构虽然初期支持岳飞韩世忠等人北伐,但发现北伐已过淮河,自己这个朝廷已无安全威胁后,他便自然而然放弃北伐。

可以说,对于北伐收复中原的热衷程度,也是影响他们能不能翻盘的一大主观因素。

东晋士人出将入相,南宋科举文人排斥武将

这一点也比较好理解。

东晋是门阀士族掌权。朝廷官员的来源全是门阀士族,文武不分途。此时的国家政治结构,还保持着春秋战国秦汉的贵族政治特点,要求贵族能文能武、六艺精通。此时的上层,大都还能保持一颗热血进取之心,在外领兵则是将,在内为政则是相。贵族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和体能训练,都具备一种勇武进取的人生态度。

南宋时,科举制度已实行几百年。随着唐末五代世家大族彻底没落,科举制度和文官制度日趋成熟,大量底层人士被科举拔擢进入朝堂,为皇帝所控制。皇权愈发下移,把过去大多由贵族世家掌控的基层人口变成皇帝基本可以控制的户口。这些底层人士从小大多贫穷没啥产业,无法进行骑马射箭等军事技术训练,只有死读书考科举一条翻身之途。进入朝廷后,为了保住自己来之不易的富贵权力,于是便联合起来不断打压武将。北宋狄青、南宋岳飞的悲惨命运都和这一因素有关。

故而,东晋南宋官员不同出身来源,也影响了他们对北伐的热情。

东晋面对分裂的北方,南宋面对统一的金国

东晋时期,北方除了前秦短暂统一过以外,其它时候都处于大分裂时期。所谓“五胡十六国”或“五胡十九国”嘛。北方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即便当时北方总体开发程度和经济实力还是强于南方,但架不住南方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和相对团结的统治阶级。

南宋时期,北方的金国已然统一,而且还是融合了塞北辽东燕赵关中河洛齐鲁等精华地区的强大统一封建化国家。即使此时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实力已经超过北方,但北方金国这样的体量,还是让其实力不输甚至强于南宋。面对一个体量相当甚至略强的国家,南宋在两国内部没有什么实质性突破或巨变的情况下只能维持均势。

因此,面对的是分裂还是统一的北方,也影响了东晋南宋的翻盘几率。

说完了以上五点原因,总之,我们可以看出,东晋翻盘形式还是强于南宋的。虽然南宋的开发程度、经济实力、科技力量强于东晋,但在前面四点主观因素和最后一点客观原因支配下,南宋想翻盘的机会和东晋比起来,简直太少了。除了客观实力因素外,统治阶层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他们能否取得成功,还是相当重要的。

欢迎点赞转发关注三连。我是鱼尾,历史永不眠。


鱼尾煮酒


这两王朝都不咋地,硬要拔个将军,南宋的形势好些,没有门阀和寒门的矛盾,所以多苟了50多年。


(东晋比南宋的约束多一些 )


相同点:

  • 军事上,南宋、东晋的都不如当时北方:一个有靖康之耻,一个有永嘉之乱,到了南方都继续龟缩防守;当然,东晋敌人是分裂的十六国,南宋敌人统一的金国、蒙古,这点南宋压力更大些。

  • 经济上,都大力开发南方,顺应了大趋势:东晋禁止大族占山护泽,实行施度田收租,使南方人口税收大幅增长;而南宋更继续“不抑兼并”、“不抑商业”的措施,非农业收入超过50%,当时南方GPD超过北方,也占到全国50%以上;经济上,南宋情况更开放些。


(东晋疆域)


不同点,政治上南宋强于东晋:

  • 东晋,由南渡司马氏和当地士族共同建立,还是门阀士族政治,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王庾桓谢”大族长期活跃在中枢舞台,皇权不强。这导致了东晋内部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中下层读书人、百姓对“上品无寒门”的现实非常不满,最后东晋勉强维持103年,被寒门势力的代表刘裕取代,建立刘宋。
  • 南宋继承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并加以扩大,稳定了读书人;即便有王朝内部的矛盾,也可以在地主+寒门读书人联合下镇压;即便出了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这样的奸相、权相,他们也无法与东晋的“王庾桓谢”大族相比,无法威胁中枢稳定。


(南宋疆域)


所以,结果南宋存在了152年,东晋存在了103年。


其实更难比较是南宋和南朝,那是另一番故事。毕竟南朝出了刘裕、陈霸先、萧道成这样的军事皇帝,尤其刘裕时期,皇帝冲锋在前,这是南宋所没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