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駕崩後,為何不能在朱姓的王爺裡選擇一個繼任者?

紅星照耀神州



古人云“欲治其國,必先齊其家”,中原儒家王朝受宗法制的影響,有一套成熟的皇位繼承製,並不是想立誰當皇帝就可以立誰,輕易動搖“國本”,會遭到士大夫集團的集體抵制,從而造成統治危機。即使在皇權大大強化的明朝,也沒人敢輕易觸碰,後來明成祖朱棣放棄喜愛“類我”的次子朱高煦,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也是基於“長嫡承統,萬世正法”的認識,這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皇位的嫡長子繼承製。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嫡長子,而明仁宗朱高熾又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朱棣的皇位是通過發動“靖難之役”搶奪他侄子朱允炆的,那麼問題來了,朱元璋為什麼一定要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而不傳給他的兒子朱棣?就是因為朱允炆是朱元璋嫡長子朱標的嫡長子,是他的嫡長孫,而朱棣並不是他的嫡子嫡孫。朱棣在位時,儘管有很多歷史功績,但仍遭人非議,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他的皇位不是合法繼承的。


在明宣宗朱瞻基有嫡長子(明英宗朱祁鎮)的前提下,如果在朱姓王爺裡選繼承人,那樣勢必打亂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首先明仁宗朱高熾的其他九個兒子都有繼承權,既然兄弟可以繼承,那麼明仁宗朱高熾的三個弟弟也可以繼承明成祖朱棣的帝位,這還只是朱棣一脈,而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個兒子,也都可以繼承朱元璋的帝位,朱棣的兄弟也有兒子(朱高熾的堂兄弟,例如建文帝朱允炆),他們的兒子還有兒子,也都可以繼承朱家帝位,如此一來必定天下大亂,國家分崩離析。


當然也有一次例外,就是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剌被俘,其嫡長子朱見深(年僅兩歲,後來的明憲宗)還健在的情況下,孫太后和群臣擁立郕王朱祁鈺(朱祁鎮的弟弟,朱瞻基僅有的兩個兒子之一)登基為帝,是為明代宗,但那是土木堡事變後,瓦剌兵鋒直指北京,明朝面臨嚴重危機的一次臨時之舉,並不能代表整個封建社會。


小哥話歷史


明宣宗駕崩後,因為英宗朱祁鎮當時才九歲,主少國疑,剛開始朝廷內外確實曾經傳出過張太后要立她自己的兒子襄王朱瞻墡為帝的消息。為了穩定朝局、制止流言,張太后立刻召集諸王公大臣到乾清宮,當著大臣的面,她指著太子朱祁鎮哭道:“這就是新天子啊!”群臣高呼萬歲,這時關於皇位繼承的問題才徹底平息。



(明英宗)

都是自己的兒子,為什麼張太后不選擇一個年齡大些來繼承宣宗的帝位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

宗法和禮教輿情不同意

為了保證朝局穩定,中國自古以來的皇位繼承製度都是嫡長子繼承製,特別是在明朝這個制度更是得到了嚴格的執行。

在太祖朱元璋頒佈的《皇明祖訓》中,更是將這一制度進行了明確的規定: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

除了朱元璋,張太后的丈夫明仁宗在位時間就皇位繼承問題也有過明確的指示,正如《明仁宗實錄》所言:

長嫡承統,國家常。

總之一句話,明朝繼承製度就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祁鎮作為嫡長子還沒死,他的法統地位無論如何是不能被撼動的。


跳過朱祁鎮讓較為年長的朱姓王爺登基,不僅在以仁孝治國的古代是對祖先的褻瀆,更會在奉儒家思想為經典的文官集團中引起軒然大波,其阻力是十分巨大的。

筆者認為還有一條十分重要因素就是張太后的個人品質。

俗話說天下沒有空穴來風的事情,既然宮中曾傳出過讓襄王登基的消息,這說明襄王還是有一定的民意基礎的。

(明宣宗之母誠孝張皇后)

張太后在做太子妃時,就因為“操婦道至謹”而深受自己的公婆成祖和徐皇后的喜歡,因此在大是大非面前張皇后才能夠有所取捨。

此外英宗登基後,群臣上表讓張太后攝政,但是張太后以“毋壞祖宗法”為由而拒絕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張太后對於祖訓的堅持在英宗登基上發揮的巨大作用。


青悠論史


在中國古代,皇位傳承是有一套程序的,尤其是明王朝,明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製”並執行得更為苛刻的王朝,幾乎沒有之一!除了通過“靖難之役”篡位上臺的明成祖朱棣和“土木堡之變”後“權宜變通”產生的景泰帝朱祁鈺之外,明王朝的皇帝無一例外都嚴格遵循了“嫡長子繼承製”原則。包括曾經想要廢長立幼的明神宗朱翊鈞,最終在朝野的壓力下也被迫放棄了原先的想法……

具有明王朝特色的“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繼承製”這個東西始於何時已經無從考證,但明王朝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巔峰基本沒有疑問。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一套最為苛刻的“嫡長子繼承製”,或者叫“嫡長房繼承製”也不能算錯。

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講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長幼有序”。有嫡子存在,則立嫡長子為儲;嫡長子被廢或去世,則順位立嫡次子為儲。沒有嫡子則立庶出之子為儲,依舊是長幼有序。但是,明太祖玩了一出“不按常理出牌”,他規定了一套以“房頭”為單位的“嫡長子繼承製”。什麼意思呢?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是嫡長子優先,而明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是嫡長房優先!嫡長子去世,不立嫡次子、而立嫡長孫。除非嫡長房絕嗣,否則不考慮其他“房頭”,這就是明王朝明立皇太孫的原因所在。如果嫡長子之後是嫡次子或庶長子接班,那麼置皇太孫於何地?皇太孫,多麼扎眼的名號!嫡次子或庶長子成了皇太子,這位前皇太孫到底算順位繼承人還是什麼?這簡直就是內亂之源了。明太祖一生都在尋求皇位的平穩傳承製度,搞這麼一出豈不是“自毀長城”?除此之外,明王朝還有眾多的親王世孫、甚至世曾孫!這同樣說明,明王朝實行的是苛刻的“嫡長房繼承製”而不是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更重要的是,明太祖通過《皇明祖訓》將這一制度法制化、規範化了,後世帝王必須無條件遵循!

就以明世宗朱厚熜為例,他的堂兄明武宗朱厚照去世之後,明孝宗一脈徹底絕嗣了。如果按照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要麼給明武宗過繼一個“兒子”,要麼選擇明孝宗在世最年長的弟弟——岐惠王朱祐棆。那麼,為什麼最後繼承皇位的卻是明世宗朱厚熜呢?就是因為明王朝特殊的“嫡長房繼承製”,明憲宗無嫡子,前三房絕嗣之後,繼承皇位的理應是庶出第四房興獻王朱祐杬一脈。朱祐杬雖然去世了,但他的兒子兼繼承人時任興王朱厚熜還活著!換言之,庶出四房並沒有絕嗣,自然輪不上“老五”岐惠王朱祐棆!這也是為什麼明世宗朱厚熜剛剛抵達北京便堅持自己是繼統而非繼嗣的理據所在。缺乏根基的明世宗為何敢與張太后和內閣硬剛?就是因為明太祖留下的這個祖制,他始終佔著理,佔據著法理的制高點!

明宣宗駕崩後的皇位傳承問題

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年僅三十六歲,留下兩個兒子——嫡長子朱祁鎮八歲、庶出次子朱祁鈺七歲,都未成年!換言之,明宣宗並沒有絕嗣,按照《皇明祖訓》,繼承皇位的只能是他的嫡長子朱祁鎮,即後來的明英宗,這是法理層面的依據。

但是,不同的聲音還是出現了。有部分朝臣出於自身利益考量,以“主少國疑”為由,提出了由張太后的另一個兒子——嫡三子襄憲王朱瞻墡繼承皇位!如此一來,問題就多了。首先是明宣宗兩個兒子該如何安置的問題,他們才是理所當然的順位繼承人。一旦朱瞻墡成了皇帝,還能不能容得下這兩個對皇位具有巨大威脅的侄兒?真的很難說。這還只是一個方面,彼時張太后所生的嫡次子越靖王朱瞻墉還活著!即便嫡長房明宣宗一脈絕嗣了,按照《皇明祖訓》也應該由朱瞻墉繼承皇位而不是朱瞻墡!如果朱瞻墡成了皇帝,朱瞻墉作何感想?會不會發動又一場“靖難之役”?他可比當年的明成祖名正言順多了!

這還僅僅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嫡脈,庶出的兒子呢?既然朱瞻墡可以跨過嫡出的老二,庶出的兒子難道就不能跨過兩個嫡子?此舉一出,勢必會引發許多連鎖反應,後患無窮!如果選擇更遠支的宗室,那問題就更大了,等於是所有宗室都具備了“合法”繼承皇位的資格,那明太祖那二十幾個兒子的後代還不像瘋了似的出來爭奪皇位?明王朝瞬間便會陷入禍起蕭牆、內亂不止的局面……因此,只有嚴格按照《皇明祖訓》,有明宣宗的嫡長子朱祁鎮繼承皇位才能避免這一切的發生!如提問者所言,選擇一位“朱姓王爺”繼承皇位,只能將明王朝帶入內亂不止的萬劫不復之地。

作為明成祖的嫡長媳,張太后本人就是“靖難之役”的參與者,也是“漢(朱高煦)趙(朱高燧)圍攻皇太子(朱高熾)”的親歷者!她深知立三兒子朱瞻墡可能會帶來的巨大問題。為了避免內亂的發生,最終張太后一錘定音,徹底放棄了自己的親生兒子而選擇了嫡長孫朱祁鎮!當然,張太后也是有私心的,雖然皇帝不是兒子,但依然是親孫子,作為皇帝的祖母,她的地位無人能夠撼動!更重要的是,兒子朱瞻墡已經成年,即位即親政,張太后就只能“退休”了。可未成年的孫子當皇帝就完全不一樣了,張太后還可以趁著孫子年幼無法親政,一定程度上左右朝局,她才是最大的贏家!所以說,親兒子張太后都不選,就更別說是其他所謂“朱姓王爺”了……


農民工歪說歷史


明宣宗朱瞻基作為明朝,繼朱元璋、朱棣之後鮮有作為的一個皇帝。在軍國大事上善於納諫,願意聽取內閣楊士奇、楊榮等人的建議,平定了皇叔朱高煦叛亂,維護了皇權穩定,交趾叛亂派大軍圍剿,為節約軍費減輕百姓,停止對交趾用兵,導致交趾再次獨立。

但是朱瞻基在位時期,君臣關係融洽、政治相對清明,邊防相對穩固,與其父親一起被稱為明代的”仁宣之治”。可惜這麼有作為的皇帝年僅三十八歲,就英年早逝了。那明宣戰駕崩之後,朝廷大臣為何沒能在其他王爺中,選擇一個繼任之君呢?

答案當然是有的,那又是誰呢?

朱瞻基死後宮中就訛傳,立襄王朱瞻墡為帝,那襄王是誰呢?襄王是朱瞻基的親弟弟,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五子,和朱瞻基一樣同為張皇后所生,也是嫡子,同樣也很賢明。明仁宗朱高熾駕崩時皇后命襄王與鄭王(朱瞻颭仁宗庶出第二子)監國,等待朱瞻基回來繼位。後來漢王朱高煦造反,朱瞻基親征樂安,依舊是鄭王與襄王監國。仁宗崩,皇后命與襄王監國,以待宣宗,宣德元年,帝徵樂安,仍命與襄王居守。《明史•諸王•仁宗諸子》可見朱瞻墡頗受大臣歡迎,英宗北狩,諸王中,瞻墡最長且賢,眾望頗屬。《明史•諸王•仁宗諸子》

以至於明英宗被瓦剌俘虜以後,有朝臣建立襄王為帝,襄王則上書立太子朱見深,郕王朱祁鈺監國,並積極營救朱祁鎮,朱祁鎮回來被關在南宮,襄王朱瞻墡上書朱祁鈺把朱祁鎮的伙食弄好些,且率群臣去拜見朱祁鎮。英宗復辟以後,石亨等誣陷於謙、王文迎立外藩,朱祁鎮就懷疑是襄王朱瞻墡,不久在宮中見到朱瞻墡的所上二書,而襄國的金符在太后宮中,才對襄王放鬆警戒,並且對他禮遇有加。襄王也活到了孝宗成化十四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于謙、王文有迎立外藩語,帝頗疑瞻墡。久之,從宮中得瞻墡所上二書,而襄國金符固在太后閣中。《明史•諸王•仁宗諸子》

由此,同樣作為嫡子的朱瞻墡,兩次成為皇帝的機會,第一次是朱瞻基駕崩,第二次是朱祁鎮被俘。朱祁鎮被俘當時國家正處於危難之際,且朝中大臣又希望他能夠出來,可是他已經在襄陽就藩,就上書立太子朱見深,讓郕王監國,自己則專心輔佐。那第一次朱瞻基駕崩,倆侄子還小,希望立長君維持國家穩定,是誰決定立的朱祁鎮呢?

誠孝張皇后力排眾議立朱祁鎮

誠孝張皇后就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原配皇后,從洪武二十八年被封為燕王世子妃,到明英宗正統七年去世,輔佐仁宗、宣宗、英宗三代帝王。不像影視劇《大明風華》中那般被孫氏打壓。仁宗皇帝為太子時,經常被漢王、趙王排擠是張氏從中周旋才得以保住太子的位置。後始為太子妃,操婦道至謹,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歡。太子數為漢、趙二王所間,體肥碩不能騎射。成祖恚,至減太子宮膳,瀕易者屢矣,卒以後故得不廢。及立為後,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后妃•誠孝張皇后傳》

宣宗皇帝朱瞻基登基以後,軍國大事皆聽從太后裁決,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明史•后妃•誠孝張皇后傳》可見這張皇后是多麼賢明,可以宣宗朝的繁榮是離不開張皇后的功勞。宣宗皇帝駕崩的時候,曾給張皇后留有遺詔說天下大事向皇太后陳述。遺詔國家重務白皇太后。《明史•宣宗皇帝傳》

宣宗於乾清宮駕崩時,太子朱祁鎮只有九歲,當時是的襄王還在朝,因為襄王賢明又是嫡子,於是宮中開始訛傳說將詔立襄王為皇帝,於是皇太后張氏,不是《大明風華》中孫若薇,召集群臣到乾清宮,指著太子朱祁鎮哭泣說:“這就是新天子”於是群臣高呼萬歲,謠言才停止。同年襄王朱瞻墡遷徒襄陽就藩。宣宗崩,英宗方九歲,宮中訛言將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諸大臣至乾清宮,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萬歲,浮言乃息。《明史•后妃•誠孝張皇后傳》

有大臣請張太后垂簾聽政,張皇后說“不要破壞祖宗之法,停止一切不太急的事物,教導皇帝時時向前人學習,在安排一些得力的大成輔佐就可以了,所以王振雖然受寵於皇帝,但是太后在他不敢獨攬大權。大臣請太后垂簾聽政,太后曰:“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時時勖帝向學,委任股肱,以故王振雖寵於帝,終太后世不敢專大政。《明史•后妃•誠孝張皇后傳》

總結 張太后為何不立襄王朱瞻墡

英宗正統七年張太后直到臨死前,還在聽取楊士奇等會人的彙報,可見張太后臨終前還在為大明,殫精力竭、嘔心瀝血。那他為何不選同樣賢明的親兒子,而要立幼小的孫子呢?也許就如同她自己說的一樣”毋壞祖宗之法“,所以才選擇立嫡而不立賢,願意輔佐幼主,而不是把持朝政戀權。


麇子文史


明宣宗駕崩之後,最終由他年幼的嫡長子朱祁鎮即位,而沒有找一個年長的皇族成員來繼位。主要是因為在明太祖朱元璋時代就確定了嫡長子繼承製,同時由於當時德高望重的張太后一錘定音,所以最後有年幼的朱祁鎮繼位。


首先,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了嫡長子繼承製,這是朱祁鎮能夠繼位的法理優勢。



在古代周朝的時候,當時就有嫡長子繼承製一說。但是在之後的歷代王朝中,雖然很多君王一直想採取嫡長子繼承製,但很多時候,嫡長子並不能夠安穩的繼承皇位,給當時的政局帶來相當大的變動。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自然是想自己的皇朝能夠平穩的過渡下去,而不至於出現波折。所以他給皇位的傳承定下了一個鐵的規律,也就是嫡長子繼承製,並且把這個制度寫進到皇明祖訓中去。按照這個制度,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長子朱祁鎮,就是第一順序繼承人。



而明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去世的時候只有38歲,留下了兩個兒子,長子朱祁鎮當時只有八歲,年紀還非常小。其中有大臣以朱祁鎮過於年幼,所以主張立朱瞻基的另外一個弟弟襄王朱贍墡為皇帝。不過由於當時嫡長子繼承製已經非常成熟並且深入人心,所以這個主張很快就遭到其他人的反對。因為理由就是現成的,違反了朱元璋所定的祖制。

其次,如果立其他的王爺為皇帝,就會給日後的皇位繼承帶來相當大的混亂。



嫡長子繼承製雖然有它的不足之處,有時候會讓一些庸碌無為的人成為皇帝,但是不得不說,在嫡長子繼承製下,可以保障皇位傳承的平穩過渡。因為明宣宗去世之後,有現成的嫡長子不能夠繼承皇位,而找一個藩王繼位,這樣皇位的傳承就沒有了制度可言。因為這個王爺既然能夠繼承皇位,其他有野心的王爺也會對皇位虎視眈眈,理論上只要是朱元璋的後代,姓朱的王爺似乎都可以去坐那個皇位。



這樣就可能形成日後的惡性循環,因為朱瞻墡能夠以朱祁鎮年幼,搶了他的皇位。那麼到日後再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其他的王爺也可以以這個理由把朱瞻墡的後代趕下去,自己當皇帝。正是因為這樣做有可能讓大明王朝陷入日後的混亂之中去,所以當時張太后和一些重臣力排眾議,還是讓年幼的朱祁鎮當上了皇帝。

所以,明宣宗駕崩的時候,他年幼的兒子朱祁鎮能夠當上皇帝,主要是因為朱元璋時代就已經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而讓其他的王爺繼承皇位,很可能會給日後大明王朝帶來混亂。


平安讀歷史


明宣宗朱瞻基駕崩,怎麼可能從皇室王爺裡面來選一個繼任者,就算是朱瞻基無嫡、無庶可以繼承,也不可能選擇王爺來繼承皇位。更何況朱瞻基既有嫡子,又有庶子。

朱瞻基英年早逝,36歲就駕崩了,當了十年明君,他死的時候已經有兩個兒子了,一個是皇后孫氏所生的嫡長子朱祁鎮,一個是嬪妃所生的庶子朱祁鈺。

皇帝駕崩,按照法統,其實子嗣繼承皇位,這是亙古不變的宗法,特別是在明朝,朱元璋早就把規矩給定好了。《皇明祖訓》上明確的規定:“有嫡立嫡,無嫡立長;若無子嗣,兄終弟及”。

有嫡子就嫡子繼承皇位,沒有嫡子就長子繼承皇位;如果沒有子嗣可以繼承皇位,那麼就兄弟來繼承皇位;如果連親兄弟都沒有,那麼就按血緣關係來,離皇帝最近的血緣宗親裡面選一個兄弟來繼承皇位大統,並承繼皇帝這一支的香火,相當於過繼。

以上的情況明朝都有發生,嫡、庶子繼承就不說了,兄終弟及明朝有兩例:一是崇禎皇帝繼承天啟帝的皇位,哥哥朱由校無子繼承皇位,弟弟朱由檢繼承大統;還有一例就是選擇異地藩王繼位,過繼皇權一支,明武宗朱厚照死後,不但無子,還沒有兄弟,只好從他爹那輩的兄弟裡面找到了興獻王之子朱厚熜來過繼給明武宗朱厚照的爹明孝宗朱祐樘,給明武宗當“弟弟”,繼承皇位。

既然明朝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就開始制定了嚴格的宗法繼承製度,那麼明宣宗死後為什麼要選擇其他王爺來繼承皇位呢,這既符合實情,更不符合禮法。

有這樣的說法無非來源兩個因素,一是朱瞻基的兒子朱祁鎮很小,才8歲,怎麼能當皇帝呢?二是朝中有人議論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有意立另外一個兒子襄王朱瞻墡來繼承皇位。

這兩種說法都很不靠譜,首先8歲的小孩當皇帝的例子自古以來都不少,皇帝的登基與年齡沒有多大關係,只要朝局穩定,8個月沒有斷奶的娃娃都可以。明宣宗時期的朝局可以說是整個明朝最為穩定的時代,“三楊”內閣,“仁宣之治”那是載入了史冊的。

張太后要立襄王朱瞻墡為帝,那就更不靠譜了,首先來說,朱瞻基有嫡子,有庶子,皇位怎麼排都不可能排到襄王哪一支去,再者,明朝有嚴格的祖制,後宮不得干政,這是鐵律,張太后更不可能直接來干預皇位的繼承。

那麼有人會說了,“土木堡之變”時期,朱祁鎮被俘虜了,他有太子朱見深,為什麼還是他的弟弟朱祁鈺登基繼位了呢?

這個時候就要考慮時局了,朱見深那個時候也才幾歲,而朝局的情況非常的嚴峻,朝中的大部分精英在土木堡被瓦剌一鍋端了,大明朝急需有一個成熟的、有思想的皇帝站出來穩定天下人心,籠絡朝臣力抗外辱,總不能指望那幾歲的娃娃在朝堂上面對氣勢洶洶的瓦剌大軍吧。

明宣宗駕崩,明朝根本就沒有想過從王爺中間來選一個繼承皇位,當時唯一的繼承人就是8歲的太子朱祁鎮。


沉墨I方之城


導語:

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代明君,他爺爺朱棣通過暴力將皇位搶來以後,一直猶豫不決到底要把皇位傳給誰。因為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是嫡長子,但是各方面都比不上他叔叔朱高煦。

可是朱棣最後因為朱瞻基比較聰明,所以就選擇了朱高熾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因為好聖孫的說法選擇繼位人,其實歷史上還有不少。

所以我們從這件事中,就可以看得出朱瞻基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帝王。這個聰明的帝王,在26歲登基以後,開創了仁宣盛世。但是他的皇帝生涯只有10年時間,36歲的朱瞻基,因為疾病一命嗚呼,留下了兩個小兒子,一個朱祁鎮,一個朱祁鈺。那麼他到底該傳位給誰呢?

01嫡長子繼承製,已經是明朝的一種傳統。

  1. 朱棣不是嫡長子,所以他的皇權是通過暴力手段奪取來的。可是朱允炆是以朱元璋皇長孫的身份繼位的,所以相當於是遵照了嫡長子繼承製。
  2. 而朱高熾雖然天賦不高,各方面能力都欠缺,但是他也是以嫡長子的身份,接替了朱棣
    ,成為了大明王朝的天子。
  3. 朱高熾只做了8個月的皇帝就一命嗚呼了,皇位自然就落在了嫡長子朱瞻基的手裡。朱瞻基同樣也是以嫡長子的身份繼位的。

由此可見,朱瞻基在去世之前,一定也會尊重這種繼承製度。因為只有嫡長子繼承製才能夠平息眾怒,保證大明王朝的穩定繁榮。

當時朱瞻基有兩個兒子,一個朱祁鎮,那是朱瞻基的嫡長子,還有一個朱祁鈺,是庶出。所以論資排輩上來說,只有朱祁鎮是最合適的繼承人。

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朱祁鎮的年紀太小了。他登基的時候,才不過9歲而已。這麼一個小孩兒,如何成為天下之主呢?

宣德十年春正月,宣宗崩,壬午,即皇帝位。遵遺詔大事白皇太后行。大赦天下,以明年為正統元年。始罷午朝。丁亥,尚書蹇義卒。辛丑,戶部尚書黃福參贊南京守備機務。二月戊申,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庚戌,尊皇后為皇太后。辛亥,封弟祁鈺為郕王。---《明史》

不得不佩服朱瞻基的先見之明,他在任期間,就已經著重培養了一大幫子賢臣,這些人都可以成為朱祁鎮的輔政大臣。

比如說三楊、夏元吉等人,那可都是明朝響噹噹的賢臣。有了這幫人的輔佐,朱祁鎮就算歲數小,也能夠順利接管皇位,大明也不會亂了。

02朱瞻基為何不選擇弟弟們繼承皇位?

其實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覺得有些好笑,當然不能說這個問題就沒有一丁點道理。因為朱祁鎮畢竟年紀太小,主少國疑的情況下,朱家的諸侯王又失去了原有的權力,自然有可能導致皇權旁落的危險。

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不視朝,命群臣謁皇太子於文華殿。甲戌,大漸。罷買、營造諸使。乙亥,崩於乾清宮,年三十有八。遺詔國家重務白皇太后。丁酉,上尊諡,廟號宣宗,葬景陵。---《明史》

可是朱瞻基就算是冒著這樣的風險,也不會選擇自己的弟弟繼承皇位,其實理由我們心裡都非常明白。

  1. 首先朱瞻基是賢君,但是他不是一個完全無私的人。自己分明有倆兒子,為什麼他要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呢?到底是弟弟親還是兒子親,難道你心裡沒點數?你的家產會留給你的弟弟還是兒子呢?這好像不是什麼選擇題。
  2. 其次朱瞻基的弟弟太多,選哪一個其他人都不會服氣。
    經歷了朱棣謀反的事件以後,大明朝對諸侯王的權力都有所限制。所以朱瞻基的弟弟們雖然貴為諸侯王,壓根就沒有權力,所以也沒有任何功勞。
  3. 再者朱瞻基的兩個兒子都還算不錯,至少沒有出現什麼過分越矩的行為,未來可期。朱瞻基是帶著這份希望離開人世的,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繼承自己的志向。而弟弟們是朱高熾的希望,跟自己沒什麼關係。

所以說朱瞻基完全沒有理由,把自己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他的兒子才是他所有的希望,這也是眾望所歸的事情。

03朱瞻基是有德之君,所以大臣們也指揮選擇朱瞻基的兒子登基。

朱瞻基是一代明君,他的父親朱高熾只做了8個月的皇帝,這天下就落在了朱瞻基手裡。所以說仁宣之治,其實基本上就是朱瞻基開創的。

仁宗為太子,失愛於成誼。其危而復安,太孫蓋有力焉。即位以後,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明史》

朱瞻基在做皇帝的時候,有很大一批屬於自己的功臣。這些人當然是堅決擁護朱瞻基的,如果逐漸在遭遇不測,這些人也一定會支持朱瞻基的兒子,而不是侄子。

這在歷史上有很多例子:

  • 比如說西漢時期的霍光,深受漢武帝的恩惠,所以霍光成為輔政大臣以後,對漢武帝的兒子漢昭帝十分忠誠,就算是漢昭帝去世以後,霍光也只在漢武帝的後嗣當中選擇繼任者,以此表明自己對漢武帝的忠誠。
  • 還有就是清朝的索尼、鰲拜等人,他們是皇太極忠誠的幫手,當皇太極去世以後,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和兒子豪格爭奪皇位,索尼和鰲拜等人只支持皇太極的兒子,是不是豪格沒關係,但絕對不能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

由此可見朱瞻基的這幫忠臣們,對朱瞻基的忠誠,足以使得他們去支持朱瞻基的兒子,而不是朱高熾的兒子。

所以就算是朱瞻基沒有留下什麼遺言或者遺詔,三楊等人也會向支持朱瞻基一樣,去支持他的兒子登基。

總結:父子相傳,比兄終弟及,要來的更加穩定。

為什麼中原王朝的皇位,一般都是父親傳給兒子,而不是兄弟之間相傳呢?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穩定因素在裡面。

因為父子相傳是比較穩定一種繼承方式,而兄終弟及則很容易出現混亂。因為弟弟繼承皇位以後,不一定把皇位再傳給其他弟弟,他們會傳給自己的兒子,參考趙光義。

那這麼一來之前的皇帝極有可能就會不被承認,或者說在地位上大打折扣,參照嘉靖皇帝登基以後,朱佑樘、朱厚照父子的下場。

而且弟弟登基本身就沒有根據可言,存在非正統的不安因素在裡面。一旦發生內亂,那可就不是一件小事了。再說哥哥傳位給弟弟,那哥哥的兒子們可就危險了,畢竟他們是弟弟皇位的威脅者。

所以說就算是為了王朝的穩定,為了兒子們的安全,朱瞻基也不會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當年趙匡胤無緣無故死了以後,他弟弟趙光義繼位後,不僅害死了自己的弟弟趙廷美,也把趙匡胤的倆兒子給整死了。


江湖小曉生


父死子繼,這是明朝的祖宗家法。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後,身後還留有兩個皇子,禮法上享有天然的繼承權。

當然,關於明英宗朱祁鎮的繼位,確實發生了一些爭執。

朱瞻基駕崩時,皇太子朱祁鎮才九歲,一切都由皇太后張氏主持。當時,宮中皆有傳言,說張太后有意立自己的兒子、朱瞻基的弟弟襄王朱瞻墡為皇帝。

既然傳出了這樣的消息,就證明當時張太后可能確實考慮過“兄終弟及”這種操作。

但經過一番思索,張太后還是決定把皇位傳給朱祁鎮,她不能違背祖宗家法,在皇帝有兒子的情況下,強行傳給皇帝的弟弟。

最後,張太后召集諸大臣到乾清宮,指著朱祁鎮說道:“這就是新天子啊!”

大臣們一聽,終於放下心來,於是高呼萬歲,朱祁鎮正式繼承皇位,張太后也升級為太皇太后。

總的來講,任何人都不能輕易違背朱元璋定下的宗法制度,朱元璋規定了父死子繼。只有在皇帝沒有子嗣的時候,才能從宗室挑選入繼。

譬如後來的嘉靖皇帝,他就是在堂兄正德皇帝沒有後嗣的情況下,才按照祖宗家法入承大統。


HuiNanHistory


您問明宣宗駕崩,為什麼明朝選8歲的明英宗即位,而不是年長的襄王朱瞻墡(明宣宗弟弟,明仁宗嫡出的三皇子)?


除了必要的“嫡長子繼承製”之外,這裡還有朱瞻基母親——太皇太后張氏的力推。


朱瞻基一代明君,可惜像老爸朱高熾一樣不長壽,只活36歲,留下了年僅8歲的嫡長子——朱祁鎮。


照一般想法,“嫡長子繼承製”自周朝實行已經2000多年,朱祁鎮年齡再小,畢竟為太子,更是嫡長子,理應繼承皇位。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明朝有朱棣篡位在先,後有朱高煦反叛在後,若擁立8歲的皇帝,會不會再來一次“靖難之役”、“漢王叛亂”?


這時候,宮中流言四起,人們紛紛議論說要立襄王朱瞻墡(shàn)為皇帝,人心惶惶。

(朱瞻墡)


這個襄王是誰?原來,他是朱瞻基的弟弟,時年29歲,是明朝頗有賢名的一位親王,死後諡號為憲,世稱襄憲王。


而且,這個朱瞻墡,還是張太后的三兒子。


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太后張氏,是選自己的又一個親兒子當皇帝,還是選自己的親孫子當皇帝?

(誠孝張氏,也是明朝第一位太皇太后)


張氏頭腦冷靜,並沒有讓謠言繼續。她馬上穿戴莊重,召集諸大臣到乾清宮,指著太子哭道:“這就是新天子啊!”群臣明白了張氏選擇,高呼萬歲,大明中樞這才穩定。


歷史上朱瞻墡確實不想當皇帝,每當朝廷流言四起,他都能避多遠避多遠……


知子莫如母,太皇太后做出了最正確選擇。另外,大臣依宣宗遺詔,請求張氏垂簾聽政,張氏卻婉言謝絕,說:“不要破壞祖宗之法。只須將一切不急的事務全部廢止,時時勉勵皇帝向前人學習,並委任得力的大臣就可以了。”


所以張氏在世時,英宗朝政局穩定,造成後來"土木堡之變"的太監王振不敢專政。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一》大臣請太后垂簾聽政,太后曰:“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時時勖帝向學,委任股肱,以故王振雖寵於帝,終太后世不敢專大政。


有機會卻不幹政,難得可貴!總之,通過張氏的努力,明宣宗死後的政局快速穩定。


嫡長子繼承製VS兄終弟及VS禪讓制VS宗教傳位


人類歷史上沒有完美的繼承製度。中國在“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嫡長子繼承製之前,還實行過兄終弟及制(商朝),禪讓制(可能的堯舜禹時期)。


商朝實行兄終弟及,有“九世之亂”,數次遷都動盪不堪;從晉朝到到元朝兄終弟及的次數屈指可數,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趙光義繼承趙匡胤,還留下“燭影斧聲”、“害死侄子”的千古疑案,事實證明,兄終弟及比不上嫡長子繼承。而禪讓制傳說存在於堯舜禹時期,被今人質疑,西漢王莽之後更成了篡位的工具;至於宗教傳位,在外儒內法的中國,更沒有社會根基。


(商朝 九世之亂)


所以,我國還是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準,在效率和穩定之間,選擇穩定。朱元璋也在《皇明祖訓》中明確了兄終弟及的前提:“凡朝廷無皇子”。


《皇明祖訓》: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濤說亂世史


明宣宗朱瞻基是大明皇朝第五位皇帝,仁宗皇帝朱高熾之子,成祖皇帝朱棣之孫。朱瞻基在位十年,開創了仁宣之治,被史書稱為一代明君。1435年1月31日朱瞻基因病駕崩,傳位給年僅八歲的兒子朱祁鎮,朱祁鎮就是後來的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鎮8歲當皇帝,實權則掌握在張太皇太后手中,張太皇太后領導的攝政團主導大明政壇7年,直到太皇太后去世,明英宗才親政。明宣宗朱瞻為何不選擇一年長的兄弟或者侄子當皇帝呢?原因在於皇族裡面的嫡長子繼承製,正常情況下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皇位。嫡長子繼承製從周朝開始,延續千餘年,經歷數十個朝代,是一種經得起考驗的最佳傳承方式。嫡長子繼承製可以有效避免皇族內亂,進而保證江山穩固。

商朝時流行兄終弟及,確保王位一直在年長者手中,這種方式會導致諸弟爭位。亂世之時,傳位則選擇立賢不立嫡,以確保王朝可以生存下去。如果皇帝無兒子,那麼皇帝可以在皇族中選擇一位子侄過繼為自己的兒子,通常也不會將君位傳給弟弟。明朝承平日久,雖然外戰不斷,但是內部穩定,因此朱瞻基選擇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嫡長子,而不是從皇族中選擇一位賢者、能者。

張太皇太后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她維護嫡長子繼承製,因為她的存在,不僅丈夫朱高熾、兒子朱瞻基順利成為明君,就是孫子朱祁鎮也得以順利當了皇帝。仁宗皇帝朱高熾當了一年皇帝就死了,在位期間軍政大事皆由張皇后主持;宣宗皇帝朱瞻基侍母至孝,因此很多軍政仍由張太后主持。朱瞻基當了十年皇帝死了,孫子朱祁鎮當了皇帝,因此軍政由張太皇太后主持。有張太皇太后的存在,朱姓的王爺就無法當皇帝,除非朱瞻基沒有兒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