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覺得現在的《梨園春》沒有以前的有看頭了?

偉是偉大的偉2


擂臺賽黑幕太多,自從有一年年終決賽周雷達pk霍改雲,周雷達字正腔圓,聲情並茂,唱腔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而霍改雲則走腔跑調聲嘶力竭,嗓子都劈了,場內觀眾打分周高於霍,然而讓所謂的專業評委打分時,居然所有專業評委都打了霍的分。後來才知道霍是虎美玲老師的徒弟。挖煤小夥當場淚奔,場內外觀眾捶足頓胸。只能歎服虎老師人緣好,專業評委們不專業。從此再也不看《梨園春》。


用戶9497424929314


《梨園春》沒看頭的原因有三點:

(一)、主持人的主持風格有問題 ,你看倪寶鐸主持的時候,他和龐曉戈幽默相成,觀眾們在一定程度上就等著看主持人的“表演”呢;但自從倪寶鐸不幹之後,主持人的幽默風趣、生動誘人的風格不見了,觀眾遂對主持人失去了興趣。

(二)、評委方面出了問題,現在的一些評委,一是專業程度不夠,評不到點子上,不能使人信服,二是評論風格過於呆板,對觀眾沒有誘惑力, 三是評委投票有時有失公允,觀眾氣憤。

(三)、節目編導有問題,擂臺賽是梨園春的主題,很多觀眾其實就是奔著擂臺賽看梨園春的,但近幾年,擂臺賽不佔年度時間的一半,而那些擂臺賽之外的節目,又有無病呻吟之感,觀眾能樂意看嗎?再者,即便擂臺賽的節目,也是千篇一律,沒有新意,為何不搞些現代戲唱段?為何不搞些觀眾感到新鮮的唱段?還有,擂臺賽中間的戲曲小品也很重要,把這些小品搞成觀眾喜愛的精品,也會給梨園春增色的。





蒼塵一瞥



豫皖龍


咱們今天聊聊這個,那到底是為什麼呢,請看小編以下的分析

《梨園春》是電視臺王牌節目,為宣傳豫劇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有一大批忠實的戲迷觀眾。

梨園春

該節目在傳承戲曲、宣傳戲曲演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別是挖掘了一大批業餘的戲迷票友,使大眾喜歡豫劇的熱度提升了不少。

該節目的少兒擂臺賽使不少小朋友喜歡上了戲曲,梨園春舞臺上的小朋友個個都能唱,並且是有板有眼。

梨園春一直是中原大地百姓喜歡看的一檔戲曲類節目。

然而,最近本臺接到不少觀眾的電話和來信,他們對梨園春提出了中肯的建議和意見,表達了他們內心觀點。在此,我們將戲迷觀眾的意見進行整理,公佈如下,跟大家進行探討,目的是為了讓我國的公共傳媒更好地為廣大百姓服務,讓電視臺也聽聽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

問題一,檯面越來越大,觀眾卻反應節目質量下滑。

近幾年來,梨園春節目舞臺場地越來越大,陳設日趨豪華,節目質量卻每況愈下,奢侈華麗的外表難掩春光已去的荒涼,看似繁華的背後卻已陷入苦苦支撐的危機。

問題二,顧此失彼,兩極分化。《梨園春》從開辦之初就存在一種令不少觀眾遺憾和不解的現象,即只對部分演員偏愛有加,對另外的則不聞不問,最明顯的就是以旦為大。

在梨園春舞臺上出現比較多的是豫劇“五大名旦”的傳人和河南省豫劇院三團的幾個女演員,男的除了為數不多的一些之外,基本上就很難見到。特別是豫東紅臉備受冷落,他們的傳人幾乎未被電視臺關注。

問題三:旦角演員以常派演員登臺最多。

在該節目播出的過程中,從播出節目內容上看,基本將旦角劃分為三六九等,其中以常派獨尊,其次是馬派,再次是崔派、閻派、桑派,對陳派最為忽略。對其他流派關注比較少,評委也大多是豫劇常派弟子,而其他流派的藝術家很少登臺或者擔任評委。

問題四:豫東紅臉中只青睞於劉忠河,,其他則一概不理,給觀眾的感覺是常派成了豫劇代名詞,豫東紅臉只有劉忠河一人。

梨園春的舞臺上,於是有些演員輪番上陣,風光出盡仍不覺過癮;出場也必唱同一唱段,觀眾兩耳起繭仍不肯罷休,以致讓人形成錯覺,好像河南只有這幾段戲,這幾段戲只有這幾個演員能唱,這幾個演員只有這一個唱段拿得出手。

比如《倒黴大叔的婚事》月下相會,演出了不知多少遍,改版了多少次,已經沒有笑點,已經沒有美感,讓觀眾看著實在腹誹。

比如:豫劇陳派的戲曲名家李素琴,80多歲了,至今沒有登上梨園春的舞臺上傳承戲曲,再比如豫劇陳派名家張素玉,也是唱功了得,也至今沒有登上梨園春的舞臺。還有很多戲曲名家他們的表演藝術不在虎美玲之下,而在其之上,卻不被關注。

《梨園春》甚至在戲曲小品中把小貓小狗都搬上了舞臺,卻仍不為上述藝術家和劇目提供一個展示的機會。

問題五:選手唱段重複,疑似被指定。

再如賽選手唱段,《大祭樁》 “婆母娘”,《秦香蓮》 “三江水”,《卷席筒》 “小蒼娃”,《收姜維》 “四千歲”等等。

電視媒體作為國家的公共媒體,要以社會效益為第一,經濟效益為第二,在宣傳戲曲的時候要公正,公開。如此這般的宣傳,致使很觀眾誤以為戲曲只有這些唱段。誤認為唐派只有賈廷聚,常派只有虎美玲,崔派只有張寶英,桑派只有苗文華,牛派只有金不換,申派只有申小梅。

這些問題需要電視導演進行反思,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不能忽略了社會效益。

問題六:開場必有的廣告。我們經常會看到主持人一開場就是廣告詞,演唱中間畫面會突然切換成廣告畫面,致使精彩的戲曲表演節目大打折扣。

在這一點上,廣大戲迷觀眾提出,電視臺作為公共媒體,要有良知,要講良心,不能只為了經濟效益,而不顧老百姓的心裡需求。

問題七。選手唱完後,主持人畢竟挖掘選手“悲慘”經歷,大多是父母身患疾病,自身患有癌症、家人離世等等。我們說比賽就是比賽,不是比賽家庭,也不是比賽身世。好好唱戲,好好主持,迴歸正統。

俗話說,藝術來源於群眾,我們說電視臺節目製作也要考慮觀眾的意見和建議,認真地、切實地採納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把電視臺辦成為人民服務的電視臺。

當然,以上意見和建議僅供參考,畢竟電視節目的製作權利在導演手中,在製片人手中。我們戲迷觀眾只能雙手合十祈禱祝願吧!當然,當今視頻閱讀終端不斷豐富和多樣化,想看戲曲類節目也並非只有河南衛視梨園春,山西衛視的伶人王中王,天津衛視的戲曲節目,北京衛視的歡天戲地等等。手機APP客戶端的聽戲,看戲,聊戲節目等。

所以,我們說導演們醒醒吧!











騎著豬看日出77552086


我從前是一名梨園春的忠實觀眾現在我都不看一臺戲下來靜靜一些不著邊的評委和主持人打渣子有的演員一上場把人家的祖宗八代都扒出來他爹死了他娘死他娘有病這有必要嗎?他娘死了,他爹死了,給比賽有多大關係呀我煩死龐小哥他們主持再一個來說黑幕太多20年擂主掙霸賽本來擂主應該是周雷達的但是就因會那個貨改魚兒是胡美玲的徒弟所以評委把票都選給了霍改雲這不合理的現象比比皆是一臺比賽只有六個人其餘的時間都是叫評委和主持人站哪?什麼人都可以來當評委說相聲說平唱黃梅戲的唱京劇的為什麼不讓那些專家向程志遠老師?經濟老師等等專家來評現在的梨園春簡直是個大雜燴噁心死了多


手機用戶2713183693


梨園春的輝煌在於平民參與的熱情,那時候欄目組的工作人員經常到農村舉辦“梨園緊急風”擂臺選拔賽,無形中拉緊了梨園春與老百姓,那時各地戲迷參與的熱情很高。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專業演員表現的機會多了,戲迷們都認為門坎高了,不敢上了。失去了廣大戲迷支撐的“梨園春”就失去從前那些壯觀的場面,也就沒有了往日的輝煌。


張文凱7668


20年的梨園之路,已趣之無味,去之可惜,食之無味。遠離了初心,傷了百姓的心,偏離了戲迷擂臺賽的初終和方向。早已沒有了戲迷打擂如痴如醉的情形,整個欄目早已沒有了戲迷的蹤影,成了所謂的磚渣和專業演員發把持的舞臺啦,徹底地沒有了群眾參於的性質。當初是誰當擂主,觀眾作主。現在是真正戲迷根本上不了鄭卅演播廳的舞臺,觀眾打分成了一種形式。因此這個欄目到了該倒閉的時候啦。


手機用戶12096561453


自梨園春開辦以來,每期不落地關注著。但近幾年幾乎一場也未看過。且不說網友評論年終決賽時有什麼黑幕,單就從這幾年弄的這些亂七八糟的外行評委,就讓人吐槽不已!我們常說,隔行如隔山。試問,你讓個演小品的,說相聲的,唱歌的(在此我聲明,並非低估這些演員們的行業專業水平),在這喋喋不休地評論戲曲,他們對此的專業知識知道多少?搞不好連個戲曲愛好者的水平高都沒有吧?這對參賽者不有失公平嗎?難怪觀眾不答應!可我們不是臺長,請誰當評委我們說了又不算,無奈,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一一走人!不看!!


無怨無悔218524436


百姓大舞臺,愛唱你就來。觀眾說了算,專家只評點。這才是梨園春火爆之要點。曾經幾時,申小梅觀眾評分最高,結果讓人失望。名師高徒,王丹是多少戲迷的偶像,其豫劇、曲劇唱腔做派,讓多少觀眾折伏,最後讓人心訪傷。梨園春的作弊,讓觀眾離你而去。專家的評點教戲,帶來無數戲迷。苗文華、汪荃珍的電視教戲,讓多少觀眾學到豫劇的妙旨。評委席上的打情戲戲,恬不知恥的取寵釣譽,讓心寒的觀眾,遠梨園春而去。梨園春只要不忘初宗,進行調整,以後會比以前更紅。你的上帝永遠是觀眾。


樂野覓樂


我的感覺是《梨園春》做為一個戲曲節日,能夠在電視上堅守了20多年,演出1000多場次實屬不易,至於有人說《梨園春》沒有過去有看頭了,是因為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文化生活多元化了,審美疲勞多了。

我原住在南陽市老城區北關城河岸畔,順著河畔向西約300米是原南陽縣豫劇團所在地,每天早上不時飄來幾句劇團吊嗓子的聲音,堪稱為少時一景,今晚演什麼戲,誰主演,那個演員有了花邊新聞,是當地的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幾個主要演員如大風,二風,劉法印人人皆知,當時的青年女演員徐德敏,更是家喻戶曉的明星,徐今晚演什麼戲,白天穿什麼衣服,徐德敏和小生閻中強演的《白蛇傳》,百看不厭,許多市民真把男女主角當成了生活上夫妻倆,據說徐的丈夫對街頭巷尾傳說信以為真,戲外演出了場鬧劇,可見戲曲當時的關注度,看戲,聽戲,評戲,是當地的市民生活組成部分。

進入八十年代以後,電視機開始進入百姓之家,以後的新電影,電視劇層出不窮,歌星,電影名星佔領了舞臺,一個縣級劇團慢慢的就失去了光環,最後乾脆散夥了。

戲曲也好,代表戲曲走向新媒體的《梨園春》也罷,沒有過去火,根本一個原因是沒有跟上社會發展的節奏,老戲固然有生命力,現代戲要真實的反映現實生活,如何保留老戲,發展新戲,說起來容易,幹起來難,排一部新戲既要符合主旋律,需要嚴格的審批程序,又要有藝術性,符合人民群眾口味,熊和掌二者不可兼得,文藝工作者也很難,排新戲首先是要顧上,想吸引觀眾又要顧下邊,普通群眾電視,報紙,說教式宣傳聽的看的多了,著戲曲就是為了放鬆一下,跟著劇情哭一哭笑一笑的調濟一下生活。

最後再來評價《梨園春》希望廣大的戲迷朋友們,在當前的文藝環境下《梨園春》一個地方臺欄目,能夠堅持到今天實屬不易,大家都要以如既往的愛護她,包容她,支持她,給我們民族文化留下來點火種,也許戲曲和《梨園春》若干年後又會大紅大火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