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與中學生物教育教學研討的碰撞

2020年,鼠年的第1個月末,我們迎來了一場意料之外的災難。但即使面對突發困境,全國從上到下仍有條不紊、鬆緊有度地運轉著整個社會體系,中華民族奮鬥不屈的精神在苦難面前展現無遺。

在新型肺炎肆虐的特殊時期,雖然很多行業延期開工,學生延期開學,但是該乾的事情仍然按計劃推進。比如,我們區裡生物教研由傳統會議形式轉為網播形式,讓我們很多人接觸到新媒體時代信息交流共享的新方式,這是一種有趣的新體驗,但教研的價值內核未變,整整一天教研中,多位老師共享了大量有價值的教學經驗技巧,也更新了我看待生物學與社會、與自然、與人類發展的視角,更深刻地理解和認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兩方面體悟特別強烈,扼要記述:

1、注重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

培養科學思維是孩子形成深度學習的基石。

科學思維簡單闡述為尊重事實和證據,崇尚嚴謹務實的求知態度,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主要包括知識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模型與建模、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五個方面,存在知識、理解 、應用、分析、評價、創新六個層次。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應該系統性地遞進訓練孩子科學思維的六個層次,進而達成教學目的。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課堂上可以體系地引導學生了解某些生物理論的探索過程,春風化雨式地滲透生物科學史,體會科學探索的艱辛、嚴謹與幸福,以及內在承擔的沉甸甸的社會責任,形成對生物學進一步研究學習的價值認同感。

我想,培養孩子形成一種大生物觀,能夠站在歷史進程的宏大視角上,辯證地反思人類與整個生物圈、所有生物類群的相互影響,思考人類的自然地位,才能真正形成和認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比如據說新型冠狀病毒是由於人取食野味(蝙蝠)造成的傳播,那這是多麼悲哀的事件啊。如果我們每個人真正認識到人只是大自然的一員,而不是大自然的主人,那我們就能看到世界萬物存在的必然意義,也就不會只沉淪在滿足口腹之慾而缺乏對生命的敬畏,更不會招致大自然的報復。

(注——<strong>恩格斯就曾經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

新型冠狀病毒與中學生物教育教學研討的碰撞

2、生物教學生活化、實物化

生物學知識的探索與獲取是從自然中的生物來、從生活中的現象來的,無生活不生物,沒有生活經驗的積累和相關聯繫,單純就知識講知識學到的就是死知識,學完後可能就束之高閣、不見天日了。

所以教導學生學習必須將課堂和生活打通,將生物知識融入到具體生活情境中、聯繫到生活現象或具體實物上,把課本上生硬的知識變成活生生的體驗,當孩子能夠自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或解釋原來感到疑惑的現象時,自然而然就清晰直觀的認識和體會學習生物知識的實用價值,學生認同和重視,生物教學就能事半功倍了。

比如說2003年非典爆發時鬧的一個不好笑的笑話,很多人輕信謠言盲目哄搶板藍根之類,以為能夠抵抗病毒。但是再到十幾年的今天,更多的民眾能夠能夠科學理性地用思考判斷,在疾病爆發時,不僅不會盲目衝動,反而更有意識地做好相應的科學防控,這背後能清晰地感受到多年教育發展來生物學、醫學知識的普及對人們生活產生的巨大作用。

人們常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實學好生物也很重要,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