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成吉思汗的陵墓,解開內蒙古阿爾寨石窟之迷(考古手記之二)

(接上文)

尋找成吉思汗的陵墓,解開內蒙古阿爾寨石窟之迷(考古手記之二)

阿爾巴斯草原上的阿爾寨石窟

阿爾寨石窟與歷史傳說

內蒙古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一馬平川的草原上,兀地凸起一座數十米高的紅色砂石平頂山,山上洞窟鱗次,這就是阿爾寨石窟

《蒙古秘史》記載,1226年秋,64歲的成吉思汗仍然雄心不已,“去徵唐元(西夏),以夫人也遂從行。”秋冬之際,成吉思汗率大軍南下渡過黃河,在鄂托克旗與西夏軍隊隔河對峙。成吉思汗率部下在阿爾巴斯山圍獵野馬,坐騎受驚,成吉思汗不慎墜馬受傷,在阿爾寨石窟養傷。《蒙古秘史》中說:“冬,間於阿爾不合地面圍獵,成吉思汗騎一匹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跌傷,就於搠斡爾合惕地面下營。”據專家考證:“阿爾不合”,就是現在的阿爾巴斯;“搠斡爾合惕”,蒙語意為“多窟匯聚之處”,而蒙古高原石窟甚少,堪稱“多窟匯聚之處”的,目前發現的僅有阿爾寨石窟。

尋找成吉思汗的陵墓,解開內蒙古阿爾寨石窟之迷(考古手記之二)

據鄂托克旗文物管理所所長巴圖吉日嘎拉介紹,阿爾寨石窟東南側的十號石窟為成吉思汗養傷時所住。該石窟的門前,樹有代表成吉思汗戰無不勝的蘇勒德神矛,門旁刻有一座西夏風格的佛塔浮雕,門前的石崖邊上鑿有兩道豎壕,據說為方便成吉思汗養傷時坐著射箭所鑿。前方一里以外據說豎有成吉思宮汗的箭靶,至今仍可尋到。

“我專門在崖邊試著坐了坐,雙腳挨不到壕底,由此推測,成吉思汗的身高至少在一米八以上。”內蒙古社科院研究員,身材魁梧的潘照東對筆者說。

尋找成吉思汗的陵墓,解開內蒙古阿爾寨石窟之迷(考古手記之二)

內蒙古社科院研究員潘照東先生

神秘的石窟壁畫,記載了什麼信息

在第20號窟中,西面牆上有一幅壁畫。有的專家認為是“蒙古族喪葬圖”,鄂托克旗旅遊局編制的《鄂托克旅遊》中介紹是“蒙古貴族喪葬圖”,阿爾賽石窟文化保護所製作的說明牌上介紹的是“蒙古帝王喪葬圖”。而潘照東研究員認為,這幅壁畫應該是“成吉思汗安葬圖”。

整個壁畫為梯型結構,最上面為兩層繪有山川、河流、原野,並在突出位置繪有兩軍對壘、激烈作戰的場景,可以還原為成吉思汗徵西夏作戰的場面。

第三層左側繪有若干匹馬,一匹褐紅色馬,及若干峰駱駝,應是表現成吉思汗在阿爾巴斯獵野馬時,所乘“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跌傷。”右側繪有兩座白色蒙古包,尖頂高聳,其左側有一間寺廟,一間宮殿,宮中繪一婦人,似在垂首痛哭,應是表現成吉思汗逝世,隨行的也遂夫人悲痛不已。

尋找成吉思汗的陵墓,解開內蒙古阿爾寨石窟之迷(考古手記之二)

阿爾寨石窟山頂平臺之上,原有宮殿、寺廟,皆毀於林丹汗西征鄂爾多斯之役,現仍存有遺址地基。其五號遺址的地基為圓型,是一較大型蒙古包的基礎。六號遺址與五號遺址相連,是一方型地基,較一號、二號遺址面積小得多。一號、二號遺址原為宮殿、寺廟,且位置居中,五號、六號遺址既相連,又有區別,其功能應是相關且又有區別的。潘照東研究員推斷:圓型蒙古包為主人(當為成古思汗)居住之所,方型幕帳為議事之所。

壁畫中部,繪有三人立於一棺木之後,左側男子著盛裝束袖袍服,頭戴盔型圓帽,在其右側站立的似為二位僧人,應為隨同成吉思汗徵西夏的託雷王子及為成吉思汗祈禱的僧人。木棺頭寬尾窄,由一根圓木中間剖開而成,棺木年輪清晰,木棺中間有三道箍。三人身後,繪有方形墓壙,其中伏著一具屍體,有四隻白鶴用嘴將屍體銜起。墓壙右側有位僧人跪著,為逝者唸經超度。剖木為棺,是當時蒙古人的安葬之禮。據明人葉子奇所著《草木子》載,元代蒙古人送終之時,“用木二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乃定……”。圖中所繪,正與此描述相吻。

尋找成吉思汗的陵墓,解開內蒙古阿爾寨石窟之迷(考古手記之二)

阿爾寨石窟山頂平臺西北處,有一人工開鑿的坑道,北側連一石窟,據介紹是成吉思汗養傷時的住所。而且在阿爾寨各石窟中,此窟夏秋季節最為陰涼。那麼,既然前有10號窟,上有蒙古包、幕帳,為什麼還要在這裡開鑿一個地面以下的石窟呢?在108眼阿爾寨石窟中,這眼窟是最特殊的。別的窟均是依山勢在側面開鑿,唯獨這眼窟是挖進地面以下,然後開鑿的。這眼窟也是最耐人尋味的——是否此窟即壁畫中之墓壙,曾為成吉思汗逝世之後的停靈之所呢?

在第三十一號窟內西側壁上,亦有一幅場面宏大的壁畫,人物繁多,極其耐人尋味。此畫上部,約佔整個畫面五分之三的部分,繪有一尊藏傳佛教的密宗法王,怒目金剛,神氣活現,極其威猛。畫的下半部,繪有一百餘各色人物,分為四組:第一組共八人,為一地位尊責,接受眾人跪拜尊崇的大家庭。其中心人物為一位身材魁梧、頭戴四方瓦楞帽,身穿盛裝蒙古禮服的男子。他盤腿而坐,右手舉在胸前,左手置於腿上。其左側為二位貴婦人,著蒙古禮服,戴固姑冠,但坐姿不同,均只盤右腿,左腿收回半立,雙手會什於胸前。男主人左側,另有四位蒙古男子,年少無冠,著禮服,均只盤右腿,收左腿,雙手合什。這八人毫無疑問為蒙古族的顯貴之人,那麼,他(她)們是誰呢?

尋找成吉思汗的陵墓,解開內蒙古阿爾寨石窟之迷(考古手記之二)

據巴圖吉日嘎拉先生分析,魁梧男子當為成吉思汗,左側貴婦人為正夫人孛兒帖.兀真皇后,其左側的四位年輕男子為朮赤、察合臺、窩闊臺、託雷,皆為孛兒帖夫人所生;成吉思汗右側的二位貴婦人,為也速幹皇后、忽蘭皇后,因為是側夫人,所以坐姿與正夫人孛兒帖皇后不同。

這八人並排坐於白色的高臺之上,接受人們的禮拜。高臺之下,呈品字型端放著三臺豐盛的祭品。中間的為主供,置於高臺之上,上罩紅色傘蓋,其兩側為副供,均置於紅色託案上;為全牲之祭品。三臺祭品狀若三座峰,令人想起成吉思汗每年陰曆3月21日春季馬奶祭所用九九八十一隻羊背子,以及蒙古宮庭酢馬宴所上的全牛席,其含義不言而喻。

第二組人物約為十位蒙古婦女,均穿禮服,由一位頭戴固姑冠的貴婦率領,跪坐於白色高臺右側下方。這組人物,應是成吉思汗之妃也遂皇后帶領的嬪妃們。第三組人物約二十位著禮服的男子,位於第二組人物下側,一座山將其與第二組人物分開。這些男子由一盛裝男子帶領,向臺上八人行彎腰禮。這些男子中有騎著馬,像從遠方趕來的樣子,其後部繪有山川,人群在山谷間形成只見頭不見尾的隊列。潘照東分析認為,這部分畫面似乎表示成吉思汗威加四海,八方來歸。

尋找成吉思汗的陵墓,解開內蒙古阿爾寨石窟之迷(考古手記之二)

第四組人物位於高臺左下方下,約有二十位盛裝男子,跪拜或盤腿而坐,雙手合什,向臺上行禮,似為成吉思汗的重臣、干將(如四傑、四狗等),在向大汗行崇拜之禮。

關於這幅畫,潘照東研究員認為,圖中主角為成吉思汗及其家族主要成員當可成立,但“受祭”之說值得推敲。因為,圖中成吉思汗正當盛年,諸皇后風華未逝,諸子年少無冠,豈有生受祭禮?當時的蒙古族絕無此種風格。如解釋為大汗隆盛之年接受臣民崇拜,則可順理成章。

潘照東研究員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壁畫中以大部分篇幅繪製的密宗法王身上,他究竟與成吉思汗是什麼關係?潘照東認為:一則,可能是寓意成吉思汗家族得密宗法王保護、造化福祉,富貴無邊;二則,可能是說成吉思汗為密宗法王下凡,塵世現身,所以法力無窮,遇難必解,遇敵必克,成就不世之偉業,仰或二者兼有之。

尋找成吉思汗的陵墓,解開內蒙古阿爾寨石窟之迷(考古手記之二)

據考證,在甘肅酒泉西南文殊山青衣寺(即文殊寺),有一塊元朝泰定三年所刻《有元重修文殊寺碑銘》,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後裔南答夫失所刻,碑文說“金轉輪王皇帝南瞻部洲,為世之主,位傳於成吉思汗皇帝……”絲綢之路上的這段碑文與內蒙古草原上的這幅壁畫,遙相呼應,從宗教角度,認為成吉思汗為密宗法王下凡,可以相圓兩說。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幅壁畫中部,成吉思汗家族與密宗法王之間藍黑色背景之上,繪有一座赭紅色平頂山,頗似阿爾寨石窟山。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