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梁山不招安,像方腊一样起兵反宋,宋朝历史会改写吗?

文史墨客


首先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水泊梁山聚义只不过是《水浒传》中的演绎,历史上的宋江等人是什么样的?如果不投降,宋朝的历史会不会被改写那?

历史上真是的“梁山聚义”

宋江起义是历史上确实有的起义,只不过是发生在北宋期间的多起农名起义中的实力较为弱小的一次起义。适逢北宋末期,朝政腐败,对外献币乞和,对内恣意搜刮,农民苦于繁重赋税盘剥,致流离失所。宣和元年, 宋江等36人占据 梁山泊,招募义军,聚众起义,这里根本没有小说中所说的108单将。聚义以后,宋江旋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转战 于青、齐至 濮州间,由此可见其行踪更偏于“流寇”,无根据地。宋江先后攻陷十余郡城池,惩治贪官,杀富济贫,声势日盛。十二月初二,宋徽宗 赵佶闻知,纳知亳州侯蒙“赦过招降”建策,颁旨招安,未果,遂命知歙州 曾孝蕴率军往讨。宋江避其锋,自青州率众南下沂州,与官军周旋年余。三年二月,攻取淮阳军,继由沭阳乘船进抵海。知州张叔夜遣使探察义军所向,及知宋江以十余只钜舟径趋海滨,乃募敢死士千余人设伏近城,遣轻兵踞海诱战。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伏击,船只亦被焚,退路断绝,战败被俘,起义遂被镇压。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宋江等人并没有被招安,反而最终兵败被俘,最终更是客死他乡。

如果不投降,宋朝的历史不会被改写

其实,无论是在《水浒传》中,还是在历史上,我们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北宋的军事分布,下面我们就简单的分析一下,北宋的军事分布。北宋为了防御金、辽,把重兵多放在北方边境,而腹地多为“厢军”驻守,其实州府的军队,极其像现在的县市一级的武警及公安部队,其武器装备多为轻型武器,并且往往没有重型守城武器,同时更是担负筑城、修路、运输等杂役,多不训练和校阅,在宋朝更像是一支专任劳役的队伍。其实禁军才是宋朝军队的主力。禁军作为军队的主力,兵额多时在百万以上,主要任务是“守京师,备征戍”。由此可见,及时宋江等人不投降,也很难攻克京城,最终结果只会有两个,一个是被调来的禁军围困至死,另一种结果是被百万厢军逐渐蚕食,最终后援无望,身败而亡;不管那种结果都逃脱不了失败的结局。


爱麗麗521


如果梁山不招安,像方腊一样起兵反宋,宋朝历史不会改写。

因为真正的历史上,梁山上只有以宋江为首的数百人的土匪,为宋将张叔液所灭。

方腊原为明教教主,率领教徒起兵,后被韩世忠所擒,而非被武松所擒。

《水浒传》美化并夸大了梁山好汉,梁山中除双鞭呼延灼、林冲与扈三娘等人外,其余皆杀人越货、十恶不赦之徒。

宋江上山前就黑白两道通吃,鲁达听金翠莲一面之辞,未经调查与审叛,就当街杀人,这不是恐怖分子是什么?

国人对《水浒传》的狂热,可以休矣!



当代曹植


完全有可能呀!可比照元末和明末的农民起义运动,都是遍地开花,最后灭了正统王朝,元末朱元璋、陈友谅,明末李自成、张献忠。

毛主席说得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况且当时方腊在南方成割据之势,宋江在山东虽然势力小一点,但若打几场胜仗,也必然是一呼百应,毕竟北宋末年民间已是民怨四起。

但是坦白来讲,如果梁山不招安真和方腊把事情搞大了,那对中国也没什么好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从时间线来看,方腊起义的时间是1120年,这个时间是北宋末年,其实北宋朝廷不仅内乱,在外部也已经朝不保夕,北边的金朝不断做大,仅仅是七年以后的1127年就是宋王朝的百年国耻——靖康之耻,金军就攻取东京灭亡北宋。

那么在这个微妙的时间点上,如果宋江和方腊一样起兵反宋,宋朝必然内乱不止,北边的金朝极有可能渔翁得利,入主中原,清败李自成灭明的戏码可能提前几百年就上演!

那宋江起义有没有可能结束北宋的腐败统治,并赢得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胜利,再次建立一个盛世呢?表面上看好像有这个可能性,也就是所谓乱世出英雄。但实际上,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第一点,如果宋江起义,可能联手方腊灭亡北宋,但接下来各农民起义势力之间必将陷入内斗,再一次战祸中原,给北方的金辽可乘之机。

第二点,宋江和方腊的队伍能击败金军辽军么?显然不能,因为根据正史,宋江和方腊都被北宋军队镇压了,连宋军都无法击败,何谈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进行大规模集团作战呢?

所以综上来看,宋江如果不招安,可能推翻北宋,但这种对历史的改写并不一定对中原王朝有力,毕竟北方的金辽虎视眈眈,借机渔翁得利的话,就又是另一种结果了。





波妞霸霸


首先,宋江统领梁山108好汉和士兵的核心口号就是“替天行道”。而宋江手下的卢俊义、关胜等大将本来都是朝廷官员,他们从一开始是拒绝和宋江一起闯荡的,宋江给他们的承诺,是当有机会接受招安的时候,大家就有了为朝廷效命的机会。所以,很多朝廷过来的战将才归顺梁山,他们对宋江的口号也十分赞同,替天行道就是替当今天子服务。所以,如果宋江不接受招安,而是去带兵攻打皇帝的话。宋江的很多战将就会直接反水,与宋江为敌,宋江还未出师,自身核心力量严重受损,这样和朝廷对着干,根本没有胜算可能。

即使宋江最终说服了山寨各位兄弟,起兵对抗朝廷,那也要仔细的盘算一下。首先宋江等人的核心根据地就是水泊梁山800里的这块区域,108名好汉中其实真正具备军事作战能力的不超过30个。而梁山的士兵只有1万左右,而且大多数都是乡野村民,可以说是一片乌合之众。而宋朝的正规军当时足足有200万,士兵素质明显比梁山高不少,北宋的部队打辽国和西夏可能有点吃力,但是打梁山把握还是挺大的。朝廷的战争动员能力和粮食等物资都是大大的盖过了梁山,梁山拖都会被朝廷拖死的。

这时候,你会说朝廷明明征讨了好几次梁山,都失败了,这证明梁山是很强的。可是,朝廷征讨派出来的都是童贯、高俅这种没有军事经验的低能大臣,这样的统帅你给他50万正规军都打不赢梁山。可是当朝廷的苏太尉和张叔夜等名将带兵征讨,梁山的命运就岌岌可危了。而两次征讨以后,梁山的士兵和粮食损耗的也差不多了,这就是为什么宋江捉住了高俅,也不敢做什么,还得求着高俅在皇帝面前说好话,宋江直接迫不及待的接受招安,因为宋江的力量已经耗损的非常严重,根本没有防御下一次征讨的能力了。

而当时梁山的部队都是来自于附近的村落,当朝廷数十万大军征讨的时候,梁山的部队就会特别慌张,这时候朝廷给出一些恩惠的政策,宋江的部队阵前倒戈也不是不可能。因为毕竟那些村民只想过安静的生活,而不是跟着宋江他们到处流浪。

从梁山的核心口号、战争持久能力、部队素质等条件分析,即使宋江不接受招安,带兵叛乱,北宋也不会提前灭亡,宋江没有那种能力。


安根忠


明离子解读:宋江起义从未接受过朝廷的招安。真实历史上的梁山泊起义规模非常有限,以至于北宋朝廷还没实施招安,就被武力扑灭了。

关于起义失败后的宋江结局,是否以个人身份参与了后来的平方方腊起义,史学界存在争议。

引言:

北宋末年,发生过两次著名民变:宋江起义、方腊起义,但前者相对于后者,其起义规模与影响力都不是一个量级的,以至于《宋史》对宋江起义只有只言片语。

宋江起义的规模太小,未曾收到过朝廷招安就被武力扑灭,对宋朝历史的走向并未造成过多影响。

然而,正史对宋江起义的敷衍,却给了民间谣传和野史充分的空间。从南宋开始,便有了各种民间野史,“宋江率梁山好汉接受招安后参加了平定方腊起义”的说法也开始流行开来,以至于元朝成书的《大宋宣和遗事》,以及明朝成书的小说《水浒传》,都采纳了这个说法。

那么真实历史上,宋江起义是如何失败的?与方腊起义到底有没有联系呢?

01 导火索:宋廷欺压,百姓负担慎重

宣和元年,朝廷宣布梁山泊收归国有,周边靠打鱼菜藕勉强维持生计的百姓被告知必须按船缴纳税务,沉重的赋税让人们难以为继。

山东郓城人宋江看到了百姓疾苦,聚众36人在梁山泊举起反对朝廷的义旗,在百姓中颇有威望的他,很快得到了响应,义军所到之处开仓放粮,救济穷人,队伍日渐壮大。

02 宋朝的第一次围剿:却助长了义军气焰

北宋对宋江起义并未有太多重视,宋徽宗仅派出京东、京西两路驻军围剿。

然而徽宗高估了腐朽的宋军,也低估了宋江等人的才干。宋江带义军与数倍于己的官军展开激战,不仅击退宋军,还连续打下青州、济州、濮州等十余州县,义军声势由山东发展至河北。

03 没按下葫芦,却起了瓢:方腊也起义了

就在宋江在黄淮平原上攻城略池之时,宣和二年,方腊在浙江睦州起义,连破处州、秀州等地,别看比宋江起义晚,但声势却比其浩大,北宋朝廷为之恐慌。

葫芦还没按下去,却起了瓢,徽宗皇帝终于坐不住了。

04 侯蒙的招安计划:招安未成身先死

宋江、方腊的遥相呼应让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君臣一时间没了主意,就在大家面面相觑的时候,老臣侯蒙提出了一个方案:

宋江以36人起事,竟能抵挡朝廷数万兵马,可见才干非凡,不如赦过招降,让其率军讨伐方腊将功抵过。

这是一个借刀杀人的毒计,不过也成了野史和《水浒传》中“宋江招安征方腊”的原始版本。

虽然这个方案让徽宗十分赞赏,当即任命侯蒙为东平府知府,前去招安宋江。

可是68岁高龄的侯蒙还没到达前线,便病死在了途中,宋廷对宋江的第一次招安计划搁浅。

05 义军遇到硬茬子:蒋园与王师心

宋江带领义军横冲直撞,向南推进,在攻打沂州时,被知州蒋园所败。这是义军起义以来的第一次溃败。

农民起义军有一个特点,就是擅长打顺风仗,在遇到一点挫折时,便会有大量的成员开始怀疑自己,以至于会导致更大的失败。

在宋江率军再次攻打沐阳县时,又被县尉王师心击败。

但连续的失利可能让很多人有些胆怯,却没有击败宋江进取的意志。

06 宋江真正的敌手:张叔夜

宋江重整义军,顺利攻入淮阳。北宋朝廷再次启动了招安计划,这次实施的计划的是海州知州张叔夜。

但张叔夜却不是马上向宋江风头正盛之时抛去橄榄枝,因为他知道抛了也是白抛,所以名义上执行朝廷的招安计划,实际上却对宋江动了剿灭之心。

张叔夜得到宋江准备攻取海州的消息,派出的探子竟然得知了具体的进攻方案:

宋江准备坐10余艘大船从海路进发,到达海州临海薄弱之地,然后突然袭击夺取城池。

张叔夜据此周密部署,将计就计,安排好伏兵等候,等宋江率义军到达海州临海之地,诱使义军下船,然后将船烧毁,然后伏兵尽出,宋江大惊,率军突围,却发现后路已断,最终全军覆没,宋江本人被俘。

招安的前提是手下还有兵力,全军覆没的宋江被俘,就算是投降了朝廷,也应该不算是招安。

07 争议:宋江被俘后的结局

关于宋江被俘后的结局存在争议,大体可分为两种:

  • 被杀说:海州一带一直流传宋江被俘后不接受投降,被张叔夜杀死;

  • 投降说:《宋史》等正史记载了宋江被俘后投降,并以禆将身份参与了剿灭方腊的行动。

但史学界普遍认为宋江在被俘后是投降了,但是否参与过方腊起义,却存在很多疑点:

  1. 宋江是在宣和三年二月投降,而此时的方腊起义,也已经接近了尾声,同年四月,方腊起义失败。宋江是如何在两个月之内由阶下囚成为大宋禆将并参与接近尾声的征方腊战役的?时间有点太紧张了。

  2. 在1939年出土的宋将折可存的墓志铭中有其生平事迹,其中记述了其在镇压了方腊起义以后,又奉命围捕了宋江。

是不是看着有点懵?难不成《宋史》有误?

关于第一个疑点,其实有这样一种可能:被俘投降的义军首领宋江,与参与围剿方腊的宋军禆将宋江根本就是同名同姓的两个人。

而第二个疑点的解释则有可能是这样的:宋江在投降后并未真正安分,而是在方腊起义失败后降而复叛,拉起的队伍更不值得一提,最后被折可存再次扑灭。

总结:

宋江起义是北宋民众反对朝廷剥削的一次正义的反抗行动,但其规模与影响都不如同一时间的方腊起义,所以无论宋江在投降后有没有参与征讨方腊,亦或是继续拉起反抗大旗,都不会改变宋朝的历史走向。


明离子


历史上的梁山起义也没有接受招安,而是被宋朝军队打败的,没两年就被剿灭了,完全没任何能力跟宋朝军队抗衡。

实际上,虽然宋朝军队战斗力一般,但无论宋江、方腊也都是乌合之众,宋朝的军队再差也是军队,宋江方腊之流,夸到天上去也不过是一群普通百姓,在战斗力方面,天差地别。

《水浒》故事里的梁山好汉都很牛,但现实中,那些好汉都是官军,是来征剿梁山的。比如武松,武松的原型之一,名叫李彦,在宋朝军队里完全是个不出门的小将,历史有他的记录,只因为他是周侗之徒,跟蔡京的关系很近。宣和七年金军败盟南下,雁门索援,崞县城陷时李彦由于断臂负伤退出战斗,后来也在义乌双林寺出家,不然的话都不会有他的记载。

就这么一个不太出名的李彦,就把梁山上的乌合之众杀得鸡飞狗跳,估计宋江做梦都能被吓醒,这种战斗力差距还打什么打。

可能有人知道“韩世忠擒方腊”的故事。宋江作死的时候,宋朝还真有一大堆名将,除了韩世忠以外,其实最不好惹的那一位是宗泽。

宋江找死的时候,宗泽年已花甲,找了个由头暂时告老还乡了。正是因为征剿宋江这种废柴完全用不着大将出马,军事上并不告急,朝廷才准许宗泽撂挑子。朝廷就是这么有余力。

如果说当时是宗泽率军来打宋江,梁山的下场肯定是鸡犬不留,各位好汉也都尸骨无存。宋江造反?在宗泽面前,十个梁山一块起义还不够宗泽凑一盘菜的呢。

宋江若想改写历史,除非真的有神仙帮助他,有能力战胜韩世忠、宗泽那些神级大将。不然的话,再让他起义一万遍,随便哪位大将伸伸手,宋江也就成了冢中枯骨了。


纯钧LHGR


如果梁山不招安,像方腊一样起兵反安,宋朝的历史会改写吗?

1、梁山好汉的总体实力还是可以的,就是缺少一位真正有能力有大志向的领导人,肯定有人反对说,宋江不错啊,假如他不招安的话和方腊联合一起,宋朝不就完了吗,其实没这么简单。

2、宋江刚开始虽然礼贤下士,很得人心,但是他也很多缺点;优柔寡断,目光短浅,自私自利,格局太小了,这样的人怎么能有大成就呢!

3、宋江要是有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大志的话,就不会选择去招安,招安就是一个诡计、陷阱,假如梁山集团真的招安了当时的利益集团、当权者们会怎么想,天下人都会怎么看,以后人人都这样的话怎么办,别说高俅,就是皇帝也不想他们活着,这点我们普通老百姓都想到的。

4、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不惜出卖自己的部下,一点都不为部下着想,林冲的死为整个梁山内部团结埋下来隐患。

5、宋江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当皇帝,没那个能力也没那个志气。所以无论他招安还是不招安注定是失败的。

各位广大朋友们您们好,感谢您们的关注、点赞,转发有不妥之处还请您们多多指教。

谢谢大家……



清静虚无


首先,《水浒》是小说,不是历史,比起《三国演义》之于《三国志》更虚。

说梁山不招安能不能改变历史,不能,因为这书是后世人撰写的,历史已经明摆那,能胡乱写吗。不胡乱写是作家的底线,否则你就一神经病,对吧。

其后,作者从呕歌英雄好汉的角度描写梁山人个个不凡,其实宋朝军队那会还厉害着,正规军随时可以扫平梁山,即便那几个奸臣,哪个不是智商绝顶,能玩政治的哪个会是庸人,哪个不是一套加一套的。

再者梁山好汉能创造历史吗,不能,你看梁山的壮大是收编各个山头,把各个山头都毁掉,等于将各个根据地都销毁,不能扩张地盘,它正确的布局应该是将山头首领互相调换,山头再去发展群众,形成区域。太平天国的发展模式比梁山模式成功,规模比梁山大,但它们的终极目标是谋取个人富贵,所以半腰而斩。


陈不畏


显然不会啊,梁山造反就是一场闹剧,影响不了什么的,接不接受招安结局都一样。

宋江这类人,造反的目的就是为了被招安,你说他该不该接受招安呢?

1644年,应该是李自成最顺利的时候吧?因为几个月后,就灭亡了大明。

1644年,李自成请求崇祯招安,要求崇祯皇帝同意自己所提出的要求,那就是“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这句话是三个意思,一是要求封王;二是,要崇祯割让西北;三是,要崇祯犒赏其100万两白银作为军粮。

且答应崇祯,只要崇祯招安他,他愿意代崇祯攻打皇太极,只是崇祯拒绝了。

李自成为什么想要招安?因为他造反,就是为了招安,只是没想到,自己做到这么大,

黄巢、洪秀全也是一样,科举失败,想当官当不了,就只有通过造反来当官了,

所以啊,宋江他知道,他们造反必然失败,他努力做大哥,就是为了增加自己跟朝廷谈判的筹码,为的就是招安。

接受招安是他一开始就计划好的,没什么其他选择,即使不接受,最多也是延迟死亡而已,


南朝史诗


历史本来没有如果。当然,我们细细品味三国会发现,结局并不意外,作者在开始的时候对宋江等人的描述就注定了,他们是投降派。鲁迅对水浒的评价就很透彻,30年代初,鲁迅在《三闲集·流氓的变迁》中曾这样评论《水浒传》:“‘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