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梁山军征方腊后,正将封忠武郎,副将封义节郎,是什么爵位省院听调管军管民是什么意思?

土匪阿非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回答清楚却非常难,因为宋代有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官职体系——官职差遣制。

这种制度源自于唐代,在宋代发展到了巅峰,其目的主要是防止地方官员手中权力过于集中。这个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把过去的官职拆分成官、职、差遣,三者相互独立。

散官相当于一种名誉头衔,有等级有俸禄,但是没有实权,可以理解为类似一种爵位。散官一般会加给一些文武重臣,或有贡献的官员,作为一种奖励。

但一般五品以上的散官才有点特权地位,五品以下的基本没什么用,某重臣儿子可能刚出生,皇帝就送个7品的散官,其实就是相当于补贴点奶粉钱。散官平时除了地位高一点(朝服颜色等级按散官等级定),多拿份工资,大多数情况没什么用。

职事官代表你可以担任的哪个等级的官,类似于现在的团长,师长一样。比如你是团长一级,在宋代,任职的地方可能会随时变,但是不管调到哪里担任的都是团长。但也有例外,比如说你只有团长级,却让你担任师长,在宋代师长前面就会加个“权”字,表示加权,暂任师长,不过如果任期内没出什么事,一般职事官也会顺理成章变成师长。又如果让你去当连长,那前面就会加“行”字,表示你虽然是团长级别,但暂时负责统帅这个连。

寄禄官一般则代表这个官员能拿到对少工资,比如虽然你只是连长,但是寄禄官是团长,那你拿的就是团长的工资。宋代官员升迁一般升的是寄禄官。因为和职事官非常接近,容易混淆,元丰改制后,职事官和寄禄官两者就合二为一了。

在宋代,有职事官的都是有散官的,只是等级不同,但有散官的不一定有职事官。简单来说就是担任某某职位,享受某某等级待遇。

职有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的三馆贴职,还有直馆、直院等这类院职,还有龙图阁、天章阁这类阁职等等。是授予文学之士的一种荣誉,用现在话说就相当于职称,没有直接的好处,但是非常的重要。宋代宰执一级必会担任观文、资政、端明诸殿学士,其他重臣也会担任相应级别的学士。如我们一般称包拯为包龙图,就是因为包拯的职为龙图阁直学士。

最后,差遣对应的官职才是宋代官员实际担任的实权职务,比如我们常见的宋代官员官名前都会带有“判”某某地县令、知府、知州等。

搞清楚官、职、差遣后,我们回到正题。在征讨方腊后,梁山泊领袖宋江被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

这武德大夫,是宋徽宗时期才有的,是五十三阶武官中的二十八阶,代替旧官制里面的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使,相当于正七品的寄禄官。

安抚使一般为遇到天灾兵祸时临时设置,由知州、知府兼任,称管勾或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是临时差遣。宋朝只有边境几地常设安抚使司,一般也是路一级,一般由二品以上,最低一般也是直秘阁以上重臣担任的,宋江根本不够资格。另外楚州是现在的江苏淮安地区,宋代比较太平,也是不会有安抚使这个职务。

而兵马都总管就更不对了,这个是辽国官职,北宋是没有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施耐庵先生其实是完全没有弄清楚北宋的官职体系的,所以用《水浒》书中的官职来对应现实是非常难的。

我猜测施先生的本意可能是游击将军或游骑将军(散官),武德大夫(寄禄官),判楚州团练使(差遣,但以宋江的身份,很可能是“遥领”即职事官,享受俸禄但不到任,有名无实),北宋属于从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市一级的军事一把手。那么忠武郎,义节郎就可以以此类推了。

北宋是没有忠武郎和义节郎的,只有一个正四品忠武将军的散官,也有些观点认为这就是忠武郎,但从逻辑上看就有问题了,比宋江的正五品还高,在武将里是品级非常高的高级将领了。

因此忠武郎更可能是相当于第三十六阶从七品的寄禄官“武德郎”,四十五阶从八品的寄禄官“从义郎”之类的,或者再高一点六品左右的诸大夫。不要以为这个品级很低,在北宋,武官有品级已经算是不小的将领了,要知道北宋名将,和狄青齐名的种世衡也才做到东染院使,正七品。

至于听调管军管民之类的则明显是施耐庵先生根据民间说法编造出来的,当做兼管军政就好了,当然这在北宋是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