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傳播,有著背後行為上癮的成因,弄清心理因素,改掉壞習慣

相約好去武大看櫻花,由於新型冠狀肺炎的傳播,最終無法成行。疫情的傳播到現在,確診的人數和疑似病例的都在增多,當然也在逐步的加強控制,治癒的人數也不斷增多,我不由得為中國吶喊:“加油武漢,加油中國”。

疫情的傳播,有著背後行為上癮的成因,弄清心理因素,改掉壞習慣

一、心理的疫情,從心理上來說,實際是B=MAT

在心理學上,有這樣一種說法: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一套套算法。而讓人產生行動的邏輯正是人類底層的行為公式:B=MAT

即:Behavior(行動)=Motivation(動機)x Ability(能力)xTrigger(觸發)。

1、動機:是人們做一件事情的動力

通過此次的疫情我們可以看出人們的動機是好奇心理,好奇野生動物的美味,想要嚐鮮,其實還是讓自己得益,滿足自己的內心,這是人們做這件事的最初動機。

2、能力:會影響用戶行動是否存在壁壘,是否會由於能力的缺失,阻止用戶踐行存在動機的行為

因為有對野生動物的需求,所以才有殺戮,也才有了捕捉野生動物行為的能力。是需求產生了能力,能力的背後是需求,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

3、觸發:是由於外部的激勵和發展,觸發和擴大整件事的影響和事態的嚴重性

雖然還沒確定是哪種動物,哪個環節將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給人,但是起源地卻是野生動物市場。因此,才有了整件事的發生,從起源地才觸發了整件事,從起源地才往外擴展。

疫情的傳播,有著背後行為上癮的成因,弄清心理因素,改掉壞習慣

行為上癮書籍

4、行動:行動是後三者的乘數關係,只要有任何一個因子為零,行動也將不成行

因為有以上的成因,才有了最後的行動,行動擴展了事態,事態又制約了行動。相互的發展,最後相互的制約,現在變成了此次的疫情事件。

二、行動邏輯的背後,其實是行為上癮

行為上癮可以理解為:

1、喜歡刷手機,喜歡看視頻

一直在看手機上的視頻APP,剛開始想只刷一會,可是看著看著就停不下來,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了十幾分鍾,再後來就是幾個小時。

明天還要上班,還有別的事情要做,想要趕緊關閉手機去睡覺,可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直到凌晨,實在是很困後才會去睡覺。明明知道這件事不對,明明想要終止,往往最後事與願違,這背後是行為上癮。

不良的習慣會隨時阻礙你走向成名、獲利和享樂的路上去。——莎士比亞

2、喜歡抽菸、喜歡喝酒

不管男性還是女性,很多都喜歡抽菸喝酒,明明知道抽菸喝酒是不對的,是對身體有害的,可同樣也控制不住自己。

彷彿像是有一隻手在指引我們每次都去做不對的事情,而這件事像是有一種魔力,讓我們停不下來,併為之長此以往,為之前仆後繼。

疫情的傳播,有著背後行為上癮的成因,弄清心理因素,改掉壞習慣

3、孩子喜歡看電視、向大人索要物品,不給就哭鬧不止

現在的孩子因為早早的接觸了電子產品,恨不得每天都對著電子產品,尤其是愛看電視。每天只要一沒有事情做,就迫不及待打開電視。在電視機前一坐就很久,不給她看就哭鬧不止。

孩子愛吃糖也是個讓人頭疼的事情,每次吃糖就會吃很多,不給就會哭鬧不止。即使告訴孩子吃糖容易生蟲牙,依舊抵擋不住孩子想要糖的心情,這背後的成因亦是行為成癮。

4、對飲食有偏好

因為南北差異的不同,也因為飲食口味的不同,所以才會有甜菜系(蘇南居多)、辣菜系(川菜)、粵菜(廣東)等等。

對某一類飲食,或者某一種飲食的偏好,其實也可以稱作是行為上癮。

三、有效的脫癮——拿得起,放得下,有意識的控制,擺脫不再難

雖然上癮習慣很頑固,但只要找到原因,要想改變它其實並不困難,只要掌握一些方法,肯定可以戰勝,下面從四個步驟來說:

1、確定觸發特徵

首先,找們要搞清楚,自己通常是在什麼樣的情景下會發生上癮行為,比如孩子總是喜歡看電視、總是喜歡出去玩,總喜歡吃糖,卻不願看書識字。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不好的習慣。其實這種行為上癮孩子也知道不對。

疫情的傳播,有著背後行為上癮的成因,弄清心理因素,改掉壞習慣

可是,孩子覺得無聊,覺得沒有事情做的時候才會去想這些能夠讓孩子產生快樂的事情,可以讓其有快感。

看視頻、刷手機,抽菸、喝酒、對飲食的偏好等等,道理是一樣的,因為這件事本身可以帶來快感,可以打發無聊的時間。

綜上的那些原因,可以確定觸發的特徵——無事可做的無聊,對飲食的偏好等。

2、尋找相同刺激

我們的內心,無意識的想要這種能帶來充實感的實質獎勵,那麼,這種獎勵有沒有可能通過其他方式獲得呢?

為了研究替代方案是否有效,比如找有意義的事情來說,比如讓大人忙起來,工作、瑜伽、健身、旅遊、飲食習慣的轉移等;孩子的話可以做課外活動、聽書、去圖書館。

當依靠某種替代方案成功剋制這些不好的行為時,就在本子上打勾。

實踐果然能出真知。我們在以上這幾種方式裡,讓孩子找到了能夠產生相同或相似的刺激,從而給孩子帶來這種充實感。讓大人也轉移了注意力,對某一類的偏好減輕,甚至是消除。

3、學會適當的拒絕,制定合理的計劃

看過李玫瑾的談育兒,她認為孩子在早期的引導其實非常重要,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做的父母。

孩子喜歡看電視、喜歡看視頻、喜歡吃糖,不管孩子要什麼,我們不能一味的同意,要學會拒絕。

疫情的傳播,有著背後行為上癮的成因,弄清心理因素,改掉壞習慣

也就是說,對待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並不是一味的拒絕,而是合理化的拒絕。早期的不拒絕,會導致後來的習慣成癮。

制定規則:比如,看電視,在一天之內,只能規定時間內去看電視,不可以無休止的看,比如一天看一個小時的電視,一個小時之外關閉電視,堅決履行計劃。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習慣這種模式。

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巴金

4、新老習慣更替

事實上,除了看視頻、看手機、不好的飲食習慣等等,相反習慣療法還被廣泛用於賭博和強迫症等其他行為性問題上。

都希格告訴我們,只有瞭解背後的真正原因——“實質性刺激的渴望”,大多數人在有意尋找驅動自我行為的渴求感之前,通常並不真正瞭解自己。

既然新行為同樣可以產生類似充實感的實質獎勵,那麼,新的“無害行為”就能果斷替代之前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不良影響的有害的上癮習慣。

疫情的傳播,有著背後行為上癮的成因,弄清心理因素,改掉壞習慣

這種用新習慣替代老習慣的方法,正是我們所說的“習慣的力量”。心理醫生把這種方法稱為“相反習慣療法”。

持續使用相反習慣療法的一個月,或者兩個月、三個月後。那些壞習慣會漸漸代替,做出和壞習慣相反的好習慣。那麼,壞習慣就會被取代。

最後,不好的習慣被徹底治癒,新行為代替了老的壞行為模式,孩子的好習慣和大人的好習慣漸漸養成,重新走上了正軌。

5、擺脫行為上癮,收穫新的認知

“相反習慣療法”是一種能有效幫助人們改變行為上癮習慣的方法,它被分為四個步驟:確定觸發特徵、找相同刺激,學會拒絕,制定合理計劃和新老習慣更替。

通過使用這種療法,大量的臨床案例改變了原先用意志力無法改變的壞習慣,擺脫了行為上癮的魔咒。

既然你理解了這些步驟和原理,那麼,刷劇也好,沉湎於遊戲也罷,在忍不住打開這些劇集和APP時,不妨嘗試分析一下到底是什麼在驅動你渴求它們,它們到底能帶給你的內心什麼獎勵,這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去深究的問題。

疫情的傳播,有著背後行為上癮的成因,弄清心理因素,改掉壞習慣

有些人找到了這個答案,他們通過一個新的習慣替代了它們,比如開始每週寫公眾號,獲得周圍人的點贊和打賞。

有些人開啟了直播,從一個小視頻內容消費者華麗轉身為內容創造者,不僅掙脫了原先深陷其中、欲罷不能的窘境,還能在工作之餘賺取一份額外的收入,獲得另一種真實的成就感和樂趣。

有些人本來對飲食有偏好,在長期的一點點改變後,慢慢接受多元的菜系,慢慢也就不挑口,不再對某一種菜系執著,甚至學會做不同的菜系。

武大櫻花,明年再見

四月的武大櫻花真的很美,那落英繽紛的美麗讓人陶醉。每年都會有很多的人慕名前去遊覽,武大櫻花聞名遐邇,在陰雨綿綿中漫步櫻花大道,感受春天櫻花盛開的美景。

疫情的傳播,有著背後行為上癮的成因,弄清心理因素,改掉壞習慣

雖然今年是特殊年份,但是美景明年總會再來。武大櫻花,我們明年再見。在特殊時期裡不串門、不辦酒,親戚朋友也別走,戴口罩、勤洗手,旅遊往後走一走。

我們都為武漢加油,武漢會更好,明年我們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