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外資品牌的“中國特供車”,為什麼都這麼不經撞?

前些天,向佐發的一條短片刷爆了朋友圈和各大媒體社交網站。向佐講述了自己在國外讀書時期,因為膚色和國籍,在學校這種倡導平等開放的地方受到了嚴重的歧視和區別對待。

聚焦丨外資品牌的“中國特供車”,為什麼都這麼不經撞?

其實在汽車行業,這種區別對待的做法一直都有,更確切的說是“量身定做”。車企根據不同地區的消費需求、氣候條件和法律法規等因素,將車型版本從配置上細分化,衍生出美版、墨版、中東版等地區車型。

但慢慢地,這些做法開始變了味道,從早期一些配置的閹割再到現在某些企業直接生產中國“特供車”,車企變得越來越懂我們的心,比如加長的軸距,越級的車身尺寸,以及價格的“降維”打壓,車越來越豪華,價格越來越低,20萬買帕薩特“L”、30萬買純正美系豪華大型SUV等等。在價格一降再降的讓利背後, “良心”企業是否真的如我們所想的一樣處處為我們著想?

中國版海外版車型的差異

在以前,我國的汽車碰撞測試機構只有號稱五星批發部的“C-Ncap”,基本合資車型都是五星通過,如果不行,那就將送測車型拿回去改造一下重新測試,直到五星通過。

而現在我們有了CIASI(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與美國的IIHS(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一樣,該測試主要也是由保險行業協會主導,參照的是IIHS的測試標準和運作方法。這是一個與車企對立的檢測機構,因為如果安全性不達標,那麼發生意外的時候保險就要賠付更多。雖然都是利益主導,但我們通過CIASI可以真實地瞭解每款車型的安全性能。

聚焦丨外資品牌的“中國特供車”,為什麼都這麼不經撞?

早期因為研發成本高昂和技術限制的關係,車型在全球範圍內基本都是“一個樣子”。在中國,因為有技術共享政策,合資車企都將老舊的技術平臺放到中國來“發揮餘熱”,南北大眾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現在盛行的加長風就是由一汽奧迪A6L颳起的,當年A6因為加了一個“L”,就將奔馳E級和寶馬5系踩在了腳下。嚐到甜頭的大眾從此開啟了“L”皇朝,上至A8下至寶來,加長似乎成了引進的必要步驟。

但是加長過後的成本該怎麼解決?大量進口零件的使用無疑是成本增加的原因之一。這時就到零件本地化生產的階段了,但因為技術和成本的限制,造同樣鋼材的成本不亞於直接在國外採購零部件,所以使用強度和技術成本更低的次等鋼材就成了最好的解決方案。

聚焦丨外資品牌的“中國特供車”,為什麼都這麼不經撞?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美版途觀在IIHS的25%小面積偏置碰撞測試中表現優秀,A柱沒有明顯的變形,假人的頭部也完美被氣囊和側氣簾接住,對假人的約束也非常到位,整體表現優秀。而且美版的途觀還拿到了2019年TOP SAFETY PICK+大獎。

聚焦丨外資品牌的“中國特供車”,為什麼都這麼不經撞?

(G:優秀 A:良好 M:及格 P:較差)

聚焦丨外資品牌的“中國特供車”,為什麼都這麼不經撞?

反觀國內的途觀L,在25%的小面積碰撞中,A柱出現幾處塑性鉸,強度明顯不夠,而且駕駛艙的侵入量較大,防火牆和輪胎都侵入到駕駛艙中,駕駛者的腿部空間嚴重被壓縮,氣囊對假人的保護也不到位,頭部直接砸向中控臺。所以國內的途觀L光榮地拿到了最差的成績P,對比美版途觀,不要說拿安全大獎,連及格線都沒有達到。

聚焦丨外資品牌的“中國特供車”,為什麼都這麼不經撞?

(G:優秀 A:良好 M:及格 P:較差)

如果說國內的途觀L是因為尺寸加長而導致車身強度不足,但同平臺的加長對車輛A柱的結構影響幾乎是不存在的,更不是途觀L這種A柱“應力性骨折”的主要原因。導致出現這種結果最大的原因是途觀L為了節省成本,本身所使用的材料強度不足,與美版存在明顯的差距。

聚焦丨外資品牌的“中國特供車”,為什麼都這麼不經撞?

不要以為只有SUV才有這種情況,轎車也同樣如此。

對於帕薩特,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帕薩特是邁騰的兄弟車型,在歐洲地區邁騰其實叫Passat,而在美國和中國市場,為了更大的軸距和空間才創造出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帕薩特車型。

聚焦丨外資品牌的“中國特供車”,為什麼都這麼不經撞?

雖然直到現在為止,中國版帕薩特完整的測試報告還沒有正式發佈,但從測試分項的照片來看,中國版帕薩特在小面積偏置碰撞試驗中,A柱發生大角度的彎曲並且車頂外掀,前輪完美閃現到駕駛艙中。測試中的A柱就像紙糊的一樣,像極了之前日本車的吸能設計,不過經過德國人的嚴密計算,將人體吸能也算在其中。

最可悲的是測試車型為低配,沒有裝配側氣簾。18萬人民幣的B級車沒有側氣簾,難道是因為厚實的門板聲音可以當作側氣簾?

聚焦丨外資品牌的“中國特供車”,為什麼都這麼不經撞?

中國版都用殘次零部件?

其實現在加長風盛行,不少車企也會有鑽空子的時候。例如上一代奔馳E在加長後將鋁製翼子板換成鐵質,但碰撞成績也還是維持大廠的水平,沒有表現出難堪。寶馬3系也同樣如此。不同的是,他們鑽空子的同時沒有將我們的生命安全置之不理,沒有在重要的結構部分進行減配。

聚焦丨外資品牌的“中國特供車”,為什麼都這麼不經撞?

(G:優秀 A:良好 M:及格 P:較差)

可惜的是有些車企,在沒有任何改動的情況下明目張膽地“偷工減料”。

本田思域作為本田的門面車型,在CIASI的測試中B柱居然直接斷裂。B柱斷裂的情況在以往的測試中很少發生,當時就有人猜測是本田的設計問題,但查看美版的測試結果後發現,思域碰撞測試表現優異。偷工減料偷到了B柱上,你讓那些喊著VTEC IS BEST的本田粉絲情何以堪?

聚焦丨外資品牌的“中國特供車”,為什麼都這麼不經撞?

除了在結構材料上“降低成本”外,在一些精密部件的採購上,也可以做到同樣的效果,例如車輛的傳感器。傳感器對於車輛的主被動安全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部件,優秀的傳感器在靈敏度、探測範圍和準確度都要優秀得多。

標榜純正美系豪華SUV血統的昂科威,其實是一臺中國特供車型,根據中國用戶量身定做,可是偏偏老美與昂科威看對眼了,所以通用就順水推舟,將昂科威返銷美國市場。要注意的是,美版昂科威也是中國生產的,所以在美銷售的昂科威都是中國產的進口車型。可能是出於對美國購車者的關愛,美版昂科威與中國版昂科威有些許不一樣,這些關愛在碰撞測試中得到充分的展現。

聚焦丨外資品牌的“中國特供車”,為什麼都這麼不經撞?

美版昂科威在測試中拿到了優秀的成績,而中國版昂科威只拿到了及格成績M。同樣是在中國的工廠生產,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原因在於中國版在25%的小面積偏置碰撞測試中側氣簾沒有彈出——在車輛時速64km/h的情況下發生碰撞,側氣簾竟然沒有彈出。如果美版也沒有彈出的話,我們可以認為是汽車本身的設計問題,但美版完美彈出,說明本身的結構是沒有問題的,可能是中國版使用了質量敏感度較差的傳感器導致。

無論如何,這樣關乎於生命的減配行為實在是惡劣,最讓人氣憤的是,為什麼我們自己生產的產品,用的都是一些殘次零部件,難道我們的生命就更加卑微嗎?

聚焦丨外資品牌的“中國特供車”,為什麼都這麼不經撞?

量身定做不一定都是好的

昂科威的情況畢竟是少數,上文提到的中國特供車才是市場的主流。有些車企為了迎合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專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做”特殊的車型,它的名字叫“特供車”。剛剛完成測試的現代菲斯塔,在發佈的時候就技驚四座,1.6T+7DCT的動力總成,最大馬力190Ps,7秒破百,再加上其運動化的流線型車身,比超跑思域更加具有運動範,但在CIASI的碰撞測試中,也比思域來得更加慘烈。

聚焦丨外資品牌的“中國特供車”,為什麼都這麼不經撞?

在25%的小面積偏置碰撞中,菲斯塔A柱出現了大角度的彎曲接近斷裂,而且可以明顯看到防火牆和輪胎已嚴重侵入到了駕駛艙,駕駛者的生存空間被嚴重壓縮。在IIHS的測試中,如果A柱出現這麼大角度的彎曲,那麼可以認定是車身結構出現了設計失誤和在關鍵結構部位的用料強度不足。作為一款主打運動的車型,車身強度做得如此之差,真的有愧於運動二字。

聚焦丨外資品牌的“中國特供車”,為什麼都這麼不經撞?

(G:優秀 A:良好 M:及格 P:較差)

但菲斯塔只是特供車型的一個典型例子,不要以為日系車在IIHS和CIASI的成績遙遙領先就沒有問題,同樣作為特供車型的本田凌派在測試中的表現也非常難堪,勉勉強強得到了M合格的評價,幸運的是沒有像思域一樣在側面的碰撞中B柱斷裂,對其價位來說表現還算過得去,但絕沒有達到其他日系車型的整體表現水平。

在向佐這段視頻的後半部分,講述的是他勇敢地站出來靠自己的努力獲得別人認同的過程。現在,我們正在經歷著像向佐一樣被歧視被區別對待的過程,我們要用自己的選擇來對這些合資車企說“不”。我們買的不僅僅是一輛車,有時候它就是我們的全部,在發生意外的時候,車輛的安全性能就是我們能依賴的一切。時間沒有倒帶,生命沒有第二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