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事件後,當地都產生了哪些變異的動物?

皮卡Giao


當地時間4月26日,烏克蘭斯拉夫蒂奇,切爾諾貝利核事故33週年,烏克蘭民眾悼念遇難者。2011年4月18日,烏克蘭普里皮亞季,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後被遺棄的摩天輪。  當地時間2018年5月30日,德國漢諾威,來自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周邊地區的兒童抵達當地機場,從飛機窗口向外看。他們此次受邀在德國的寄宿家庭中停留4周。視覺中國供圖當地時間2017年4月15日,烏克蘭切爾諾貝利,廢棄的幼兒園內。黃小婉/攝  當地時間6月7日,烏克蘭切爾諾貝利,遊客參觀禁區。據報道,由於新劇《切爾諾貝利》的熱播,這個地方的旅遊業突然變得非常受歡迎。歷史上最可怕的核事故災難現場,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旅遊景點。視覺中國供圖

  切爾諾貝利今天無疑是一個旅遊景點了,儘管,新近播出的以此地命名的劇集又把觀眾拉回了30多年前的恐怖現場。

  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市的中心,每當一位外國觀光客出現,幾分鐘內就可能被人用帶著俄式口音的英語搭訕,“切爾諾貝利,YES?切爾諾貝利,NO?”搭訕者的手中晃著介紹切爾諾貝利的小冊子。

  中國遊客對此類場景並不陌生——在北京火車站廣場,耳邊總會傳來“長城一日遊”的吆喝聲。

  人類記住災難的方式多種多樣,在切爾諾貝利,一種方式是將它變成旅遊目的地。烏克蘭當地旅行社推出了切爾諾貝利一日遊或兩日遊套餐,只有成年人可以報名參團。如果是隻有兩三個人小規模的“深度遊”,需要支付每人每天300多美元的費用。根據路透社的消息,自美劇《切爾諾貝利》5月播出以來,去那裡的遊客人數飆升,當地一家旅行社5月以來預定量增加了40%。

  中國遊客黃小婉最終選擇的是一日遊。她對記者解釋,兩日遊意味著要在禁區裡的酒店住上一晚,身體受到的輻射也會增多。考慮到那場震驚世人的災難,這種擔心並不是個例。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時23分,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發生爆炸,8噸多的強輻射物質混合著石墨殘片和核燃料碎片噴湧而出,隨著大火進入大氣之中。

  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核事故發生了。

  33萬多人被迫撤離。事故釋放的放射性物質是1945年美軍投放到日本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爆炸總和的100倍。毒雲飄到了西歐甚至北美。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等發佈於2005年的一份報告說,切爾諾貝利事故造成60多萬人遭受過量輻射,死亡人數可能達4000人。

  而現在,懷著好奇或冒險的心,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又紛紛回到切爾諾貝利。

  旅行社的套餐經過了精心安排。大巴車會帶著遊客來到事故發生時的幼兒園、體育場、醫院,當然還包括出事的4號反應堆。

  爆炸發生後,蘇聯政府以4號反應堆為中心,將30公里半徑內多數區域劃為禁區,撤走居民,用鐵絲網圍了起來。

  但從2011年起,根據烏克蘭政府的決定,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地區對普通遊客開放。其實在此之前,私自進入這一區域考察的遊客就已存在。

  到此之前,遊客們大都聽過某些傳聞,諸如這裡的老鼠在遭受輻射後變得碩大無比。

  但是,想要看到怪物的遊客們要失望了。這裡沒有傳說中的碩鼠,也沒有變異的大魚,偶爾能見到一些動物,但看不出什麼異樣。在核反應堆附近的草坪上,黃小婉看到幾條狗在打鬧,她盯著看了很久,發現“還挺正常的”。

  2016年,切爾諾貝利禁區被劃成了自然保護區。此前曾有傳言,輻射造成了當地生物的基因突變,狼的數量激增到300多頭。有科學家專門就此問題去調研,發現狼的數量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同未汙染地區的一樣。

  極具諷刺性的是,災難讓切爾諾貝利成為某些瀕危物種的避難所。受到影響最大的是人類。

  報名之前,另一位中國遊客盧楨也有點擔心輻射。得知他去了切爾諾貝利,有朋友問他,身體有沒有什麼變化?

  “當時不知道其實沒那麼危險。”盧楨說。實際上,目前在切爾諾貝利一天人體所受的輻射量在3~5usv之間(usv為輻射劑量的基本單位之一),約等於乘坐一次跨國航班所受輻射量的八分之一,相當於做一次胸透CT所受輻射量的兩千分之一。

  整個旅行始於管控區外圍的第一個檢查站。檢查站的士兵會按照旅行社遞交的名單仔細核對護照。遊客還需要簽署一份聲明,承諾會身著長衣長褲,不觸碰隔離區裡的任何物品,皮膚不與地面、草木、建築有任何接觸。

  有些遊客會花上10美元,買一個計數器,隨時測試輻射值。越接近隔離區的核心,計數器的數值越大。正常數值為每小時0.3usv,超過這個數值,儀器就會發出警示音。個別地點,數值會激增到每小時幾百usv。

  若不是計數器不斷起伏的數字與聲響,與旅遊大巴上循環播放的事故紀錄片,除了破敗,遊客對切爾諾貝利不會有什麼特別的印象。

  就像所有無人居住的農村呈現出來的那種破敗感一樣,這裡幾乎聽不到鳥叫聲,也看不到什麼人影,年久失修的大門散發著腐朽的氣息。

  走進切爾諾貝利鎮,經過蘇聯第二大雷達“莫斯科之眼”,第一個有著人居痕跡的是被樹林包圍起來的幼兒園。

  這裡光線昏暗,牆皮剝落,地上堆積著腐爛的落葉,不斷衝擊視覺的是與兒童有關的各種元素:失去前輪的三輪車、丟在牆角的拼音字母表、散落一地的書籍,還有放在鐵架子上失去眼珠的洋娃娃。

  因為每一個物件位置都“太適合被拍照了”,盧楨感覺有些刻意,“給你營造出來一種驚悚、痛苦和悲嘆”。嚮導告訴他,軍方每個月都會派人來清理景區建築,一些殘破的物件會被替換。

  人為的介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真實體驗。但在曾經瀰漫過核輻射的建築空間裡,盧楨仍感覺到一種震撼,他彷彿回到了災難降臨前的時刻,聽到教室裡的笑聲和讀書聲。孩子們可能還會去森林裡摘藍莓吃。但這一切被一場災難摧毀了。

  盧楨也是一位父親。看到那些書籍和寫了一半的日記,他覺得像是能看到這些年幼的生命在事故中的消逝與遷徙,“感受到的是給他童年帶來的巨大陰影和改變”。

  傷害是真實存在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白俄羅斯女作家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在她代表性的切爾諾貝利事件口述史作品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帶著兒子離開了切爾諾貝利,暫居在某城市。兒子上學第一天就哭了。老師們讓他坐在一個女孩旁邊,女孩不願意,說他有輻射。“我的孩子讀四年級,他是班上唯一從切爾諾貝利來的。其他孩子懼怕他,他們都叫他‘亮晶晶’。他的童年就這樣提早結束了。”這位母親說。

  因為輻射,有的孩子生下來即有畸形。有位母親對遭受了輻射的女兒束手無策,寫了十幾封信給科學家:沒有人知道低劑量的輻射對兒童的身體有什麼影響,拿我的女兒做實驗吧,我不要她死掉,她成為實驗室青蛙、兔子都沒關係,只要她能活下去就好。

  還有的孩子連看一眼這個世界的機會都沒有。中國遊客劉徵博(應受訪人要求化名)走進了接診孕婦的126號醫院,他看到了窗邊一份發黃的醫療記錄,上面記載了當時流產的孕婦,那些母親們的名字、職位、年齡都被漂亮的字體一一寫在了上面。他的嚮導阿列克謝堅持用烏克蘭語把那些名字一個個唸了出來。

  兒童是核事故中脆弱的群體。根據烏克蘭衛生部的統計,核事故發生之後,有239萬多人因核事故患病,其中,45萬多人是兒童。

  在整個禁區的核心——4號反應堆,也能找到與孩子有關的故事。此處一座紀念碑旁的牆上刻下了一群消防員的名字,他們是第一批到達事故現場的救援人員,當時他們對面臨的危險一無所知。

  其中有個消防員叫瓦西里,那天晚上,他告訴身邊懷孕的妻子露德米拉,反應爐失火了,自己去去就來。

  5個小時後,妻子在醫院裡見到了瓦西里,他全身腫脹得幾乎看不到眼睛。醫生告訴露德米拉,不準抱他、親他、靠近他,她的丈夫現在是個小型的核反應爐。

  幾天後,瓦西里的屍體和他的所有物品都被塞進一個鋅制的棺材裡,安葬在莫斯科公墓。處理事故的特別委員會告訴露德米拉,不可能交出她丈夫的遺體,因為他有強輻射。如果有人抗議,他們會說,死者是英雄,是國家的英雄,不再屬於任何人了。

  兩個月後,露德米拉生下了一個女兒,但4個小時後,這個女孩就死了。她救了露德米拉,像一個避雷針,她替母親吸收了輻射。

  去切爾諾貝利之前,黃小婉就從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書裡知道了這個故事,“太壓抑了”。令她難忘的一個細節是,瓦西里看到病床前放著一個橙子,想拿給妻子吃,妻子卻被護士提醒,那個橙子也帶有輻射。“溫情和災難的對比”,黃小婉感慨。

  這樣的故事太多了。它們大多數被塵封在一張張海報裡,一塊塊墓碑上,一個個雕塑的基座上。

  當年,工人們在遭受強輻射的情況下,在4號反應堆上用半年多時間建成了鋼筋混凝土的石棺,以抑制輻射物外洩。今天,計數器在這裡記錄的數值仍達到正常輻射值的400多倍。

  3名英勇的潛水員也擁有一座紀念碑,災難發生後,消防員第一時間灌注的水在水泥板下方積成了水坑,如果不是這3名勇士潛入地下室將排水閥門打開,成功將水排乾淨,一旦放射性岩漿接觸到水,將引發比第一次爆炸更具毀滅性的災難。

  根據紀錄片《搶救切爾諾貝利》所述,共有10萬名軍人和40萬名平民參與了後期的清理工作。地面上的動物被槍殺,房屋被一間間摧毀和掩埋。有人負責在核電廠屋頂清理石墨,這些石墨從反應爐中噴出,每一片都散發著極高的輻射,1小時內就能致人死亡,機器人在這裡也失靈了。但為了保證石棺能儘快蓋住還暴露在空氣中的反應堆,人們只能親身上陣。有些人不想去做,但不得不去。

  據切爾諾貝利基金會統計,“清理人”中的20%逝世於2005年前,在人生的壯年階段。超過90%的“清理人”都有輻射引發的健康問題——甲狀腺癌、心臟病、呼吸問題和消化道問題,等等。

  爆炸7個月後,石棺終於建成,蓋住了4號反應堆。2016年,舊石棺30年使用年限到期,被新石棺取代。新石棺由28個國家援建,耗資15億歐元,使用年限是100年。100年後將如何應對,仍然未知。

  在巨大的石棺面前,遊人們靜悄悄的。他們中的每一位都會被嚮導反覆提醒,再往裡靠近,輻射將增強。人們只能遠觀,並站在雕塑前拍照。沒有人大聲說話。

  旅行社的路線裡,行程的最後一站是當年因核電站而繁榮、後來被廢棄的城市普里皮亞季。它距離核電站僅有3公里,事故發生後變成了一座“鬼城”。

  幾乎所有來訪者都對這裡印象深刻。青黃色的苔蘚爬滿了路面和階梯,蟲子在植被中穿行,走在那裡,黃小婉感覺,掩藏在樹林中的學校、醫院、酒店等建築已宛如一體,乾裂的游泳池、殘破的看臺、生鏽的碰碰車,到處呈現出一種末日般的景象。

  事故發生前,這座為了核電站而生的城市曾聚集了高科技人才,是烏克蘭地區的第二大城市。

  遊客們現在只能從大巴車上的紀錄片畫面裡認識這座城市:標準的蘇式建築分佈在開闊的道路兩旁,穿著制服的科技工作者們開著車去上班,推著小車去超市購物,據說,那是當時烏克蘭區域內唯一一家超市。正在舉辦運動會開幕式的體育場,一個兒童正高興地和媽媽待在一起,拿著氣球和糖果蹦蹦跳跳。

  “那些人現在都不在這裡了,小孩的笑容也不會再在這裡出現了。”這種對比帶給盧楨一種劇烈的衝擊,“這比建築本身的破敗還要震撼。”

  普里皮亞季的必遊之處是一座摩天輪。它黃色的外觀是蕭條景象中難見的一抹亮色。計數器貼近摩天輪的座艙,會測出輻射數值超標4萬倍。這座摩天輪命運多舛:原計劃在1986年5月1日正式開放,開放日的4天前,爆炸發生了。爆炸次日,它只臨時開放了幾個小時。

  事故發生的那天,這座城市的居民跑到了陽臺上,人們把孩子抱起來說:“看啊!要記住這景象!”從陽臺上可以看到反應爐散發出來的深紅色光芒。

  “那光芒太過耀眼,並不是一般的火災。看起來很美,就算在電影裡也看不到這樣的畫面。”一名居民事後這樣向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描述。

  爆炸發生後30個小時,近5萬居民才被通知撤離,超過1000輛巴士抵達普里皮亞季,居民只有兩小時撤離時間。政府承諾,撤離只是兩三天。當時,人們都還天真地以為還會回到這裡。

  事實是,這裡成了禁地,只有極少數人最後真的回到了這裡。

  2015年攝製的紀錄片《切爾諾貝利的大娘們》記錄了一群迴歸老人的生活——根據當時的估計,在禁區內生活的居民約有100人,多是老年女性。

  他們說,搬到別處後,當地人討厭他們,說他們身上有輻射,他們又回到了切爾諾貝利。

  有人從避難處步行70公里跑回來,拉開鐵絲網,鑽了進去,回到家裡。有人回來以後,抓了一把泥土放進嘴裡,發誓“再也不離開這裡了”。

  當地政府默認了這些返鄉者的存在,並且持續調查這些人的健康狀態。多年以來,他們生活在禁區,在這裡種菜、養雞、養豬、釣魚,在這裡生活並在這裡死去。在一些節日,比如“復活節”,還會幾個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喝伏特加。復活節對這些人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1986年的可怕災難發生時,人們也在為慶祝復活節而忙碌。

  在距離核電站15公里處的一個村莊,劉徵博遇到一位80歲的老人。此人在事故後不久就回到了切爾諾貝利,並在家中的菜地裡種滿了胡蘿蔔、土豆,準備在這裡度過餘生。談起那場災難,他的表情淡淡的,彷彿已經是一段遙遠的記憶。劉徵博沒好意思問什麼,覺得已經打擾,“不知道怎麼再問下去了”。

  如今,切爾諾貝利還生活著大概3000名工作人員和少數科學家。他們定期輪休,以代謝掉工作期間的輻射殘留。這裡還有近100名嚮導,輪流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嚮導阿列克謝告訴劉徵博,旅遊業收入的一定比例,會用於援助回到這裡的居民和其他受輻射者,儘管還遠遠不夠。

  在通往一個個景點的路上,他一直跟劉徵博強調,“這不是遊覽,是訪問。”

  切爾諾貝利當下的處境並不樂觀。禁區內大部分建築年久失修,正快速坍塌,清理和維修則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以這樣的境況下去,到2050年,切爾諾貝利很可能變成一片真正的廢墟。

  臨走前,劉徵博在那裡買了一件T恤,算是對當地的微薄支持。作為一名遊客,他只能做這麼多了。

  回到中國後,黃小婉沒有再穿參觀時的那件大衣,對核事故的恐懼多少殘留在她心裡。她也沒有留下與切爾諾貝利的一張合影,因為不知道該以什麼樣的姿態融入到場景中,“是要笑還是怎樣”。她看到過笑著比出勝利手勢的遊客,但她覺得,做出什麼表情都與切爾諾貝利不太搭調。

  去過切爾諾貝利後,她又試著去讀《切爾諾貝利的悲鳴》,結果“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她覺得,去過那裡之後,彷彿那場災難與自己相關,“離自己很近”。

  關於切爾諾貝利,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筆記錄下了無數令人心碎的故事。在《切爾諾貝利的悲鳴》一書的結尾,她這樣寫道:“書中的人已經見過他人未知的事物。我覺得自己像是在記錄著未來。


墨寧i



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許多年後,爆炸後洩漏的輻射仍然傷害著該地區的人、動物以及植物。

切爾諾貝利動物輻射突變, 許多動物回到這個地區是因為人類的退出和由此引起的問題。由於高輻射水平,動物的繁殖很困難。不幸的是,當一些切爾諾貝利動物能夠繁殖後代時,它們天生就有突變和各種出生缺陷。在某些情況下,切爾諾貝利動物的類型無法識別。


有許多野豬不像自然形態的野豬, 儘管這個地區被認為對生命是危險的,鹿和麋鹿等動物仍然呆在輻射肆虐的土地上。切爾諾貝利變異動物非常多。雖然動物繁殖是有限的,但這只是暫時的效果。

有許多輻射影響動物的跡象。由於壓力和抗氧化劑的缺乏,許多切爾諾貝利野生動物突變包括神經系統發育不良和大腦變小,導致無法正常思考。以輻射區為家的鳥類受到切爾諾貝利動物突變的影響,因為它們的大腦比不在輻射區的小得多。在該地區發現的一些燕子有身體突變和身體異常。典型的特徵包括變形的尾巴、變色的羽毛和形狀不正確的氣囊,它們將無法在受輻射影響的地區生存。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突變由於高輻射水平,放射性碘存在,因此切爾諾貝利動物,尤其是奶牛,沒有安全食用的食物。這導致了奶牛產奶的汙染。植物的根部很容易吸收輻射和鍶、銫等物質。


森林中的植物仍然受到汙染,因為生活在該地區的昆蟲和其他野生動物吸收放射性銫。據說漿果和蘑菇以及切爾諾貝利動物不應該作為食物食用,因為它們的輻射含量很高。 由於輻射水平,一些樹木和灌木已經乾枯並變色,而另一些樹木和灌木本來就不應該是這樣的,但卻很矮。

切爾諾貝利發電廠的輻射汙染了水庫、河流和湖泊等水體。正因為如此,魚類發生了變異。因此,水體中的魚蝦不可食用。由於輻射對水和植物的影響,野生動物和人類食物短缺。生活在水中的魚含有高水平的放射性碘。這種影響在更多的地區,在其他國家以及接近可怕事故的地區都能感受到。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突變摧毀了一個曾經美麗的地區。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切爾諾貝利事件後,真的出現動物變異,也出現過巨鼠,但都是正常的。

所謂的巨鼠,不過一二隻而已,只是比普通老鼠略大,沒什麼稀奇的。

這主要是老鼠被輻射以後,部分出現肌肉變異,腫大而已。

這種老鼠基本很快就會死去,也不可能繁殖。

實際上,切爾諾貝利事件的輻射,造成變異並不大。

這次核電爆炸釋放的能量是廣島原子彈的500倍,造成了九萬多民眾的傷亡。

核輻射對人體的傷害極大,因為高能射線穿過人體會誘導DNA的鹼基對排序,導致基因突變,進而表達出意料之外的蛋白質。並會導致細胞癌化。

然而,這種變異是非健康的,被輻射的動物和昆蟲很快老鼠一樣很快死去。

它們的基因受損,導致他們不能繁殖,所以變異不可能延續下去。

在事件之後幾年,科學家發現鳥類、魚類、昆蟲和哺乳動物都有變異現象。

1991年到2006年的一項對穀倉燕子的研究表明, 在禁區的鳥類比鳥類表現出更多的異常, 這些鳥類包括畸形的喙、白化的羽毛、彎曲的尾部羽毛和變形的氣囊。切爾諾貝利鳥類(以及哺乳動物)通常有較小的大腦, 畸形的精子和白內障。

無脊椎動物的數量(包括蜜蜂、蝴蝶、蜘蛛、蚱蜢和蜻蜓)大幅度減少。

這倒不是因為變異,而是他們需要在土壤裡面產卵。而土壤遭受汙染嚴重,導致卵不能發育。

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已沉澱在湖泊中的沉積物中。水生生物受到汙染, 並面臨持續的遺傳不穩定。受影響的物種包括蛙類、魚類、甲殼類動物及昆蟲幼蟲。

而哺乳動物的變異最厲害,甚至出現面目全非的情況。

但是,因哺乳動物更為複雜,所以變異後他們通常會很快死去。一些較大的哺乳動物,被輻射後只生存了幾個小時。

但是,隨著輻射劑量的迅速減弱,這種變異很快就基本消失了。

最近幾年,科學家又進行調查,發現這裡魚類基本恢復正常。

茨茅斯大學的環境科學教授Jim Smith已經對切爾諾貝利地區的魚類汙染展開了研究。“我們並沒有在切爾諾貝利發現明顯畸形的魚類,”他說,“在災後的短時間內,這種畸形可能有很多,因為輻射強度極高,但輻射強度在災難後的幾年內已經迅速衰減到原先的百分之一。我認為這樣的輻射強度不足以造成大規模的變異。”他還補充說道,這也可能是因為魚類種群的恢復性較好,變異的魚類不能活到成年。

魚類如此,其他也是差不多。

目前仍然存在較多變異的主要是鳥類。

一種理論是,這裡的鳥類都是候鳥,是世界上新陳代謝速率最高的動武之一。

新陳代謝活動會產生加速變異的物質,這些物質與輻射共同作用,對這些候鳥造成了“雙重打擊”,因此它們對輻射更加敏感。

但是,目前被輻射的鳥類已經產生了適應能力,將變異降低到最小的水平。

最牛的就是老鼠了。事件之後,老鼠曾經是變異最多的動物,曾經出現過5條腿的老鼠(多出來的腿沒有作用),還有紅色皮膚的老鼠,還有上面說到的巨鼠。

但時至今日,這裡的老鼠已經沒有明顯的變異現象。即便輕微的變異,對老鼠的健康也沒有影響。

恐怕人類滅絕了,老鼠都不會滅絕。


薩沙


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8噸多強輻射物質洩漏,6萬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汙染,320多萬人受到核輻射侵害。據統計,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量是廣島原子彈的400倍以上。

事故發生之後,當地的動植物吸收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質,尤其是放射性銫。如今33年已經過去,當初由於人為因素創造的鬼城,裡面的動植物怎麼樣了呢?

當前,切爾諾貝利依舊是一片死城,核輻射依舊很高,儘管沒有人類生活的氣息,但是這裡確是動植物的天堂,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紅鹿、狍、野豬、鹿、馬、野牛、棕熊、猞猁、狼、野兔、海狸、水獺、獾、臭鼬、蝙蝠、鷹、貓頭鷹、鸛、天鵝等等幾乎隨處可見,種類不少於270種。

核事故給當地的人們造成 嚴重的心理障礙,居民就連吃飯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甲狀腺癌、白血病兒童和新生兒殘疾等疾病患者顯著增加。

雖然看上去動物們似乎沒有受到什麼影響,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但據統計,輻射對鳥類的致病致殘率事故區要明顯高於非事故區,主要包括一些疾病如白化病、白內障等,以及一些殘疾如鳥喙畸形、腦發育不正常等。由於當地的水體如水庫、湖泊和河流都受到了汙染,魚類也有明顯的致病致畸的情況發生。

當然,核汙染對動物帶來的影響並不一定能夠直接的反應在形態上,也許已經給許多種動物造成了“內傷”,但是我們很難通過眼睛觀察到,比如核輻射引起腫瘤發生等情況。但似乎從表面上看上去,動植物受到的影響要遠遠小於我們人類的預估。


動物探索


切爾諾貝利事件被評定為人類歷史上最嚴重、危害性最大的核事故,這次事件發生在上個世紀前蘇聯管下的烏克蘭境內,具體時間是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這次發生爆炸的四號核島,釋放了大量的輻射線劑量,相當於二戰時期美國投放在日本原子彈的400倍。這次事故直接導致數十人的死亡,大多數都是消防員等,後續大量輻射導致死亡人數超過十萬人,致癌人數數十萬人。這些都只是對臨近區域內人的傷害,而另一方面傷害的來源是受核輻射的動物進入食物鏈,最終來到人類的餐桌上。   



  對於動物的影響是一樣的,如果受輻射影響比較嚴重會直接破壞掉動物的DNA,蛋白質就無法正常合成,這樣的動物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死去。如果輻射的量不夠多,破壞DNA不太嚴重,就有可能存活下來,機體自動修復,但不一定能夠修復的如此完善,這就造成了缺陷(可遺傳),導致了外貌形態上的變異以及腫瘤,當然這種變異並不是出現了新的物種。  

 傳聞在隔離地區出現過體長半米的巨鼠,不過不能確定消息的真假。也有不少人曾經親自去那裡實地考察過,當然是穿著防輻射服去的,環球旅行家張昕宇、梁紅曾經去過那裡。   


識二時辰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在1986年,這個地方其實也不偏僻,就位於基輔以北130公里,位於烏克蘭境內。核事故發生的時候,相當於400顆廣島原子彈的輻射量,由此可見這個核災難有多麼恐怖。

核洩漏導致1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無法被汙染,至今仍然有畸形的胎兒出現,因為通過食物鏈最終肯定會富集到人體。

核事故之後,除了人類胎兒畸形之外,還有諸如豬牛先天畸型、鳥禽畸形、老鼠和其他齧齒類動物變異。

2006年的一項研究顯示,這裡的老鼠似乎出現了先天抗輻射的能力,當然這個研究仍然值得商榷。除了動物外,昆蟲也發生了變異,有些體積變得更大,儼然一個不適用居住的地方,只有動物在不斷適應這個環境。


深空電報



1986年發生在切爾諾貝利的核事故是人類有史以來發生的最為嚴重的核洩漏事故。

圖:發生事故的四號反應堆

事故釋放出的輻射劑量是廣島原子彈400倍以上,放射性塵埃汙染了大面積的土地。並使得33.6萬人被迫撤離家園。

一直以來,由於影視作品的宣傳,核輻射的危害被大大誇大了,例如受到核輻射的動物變成巨大無比的怪獸……



事實上,這些雙頭烏龜、長鼻子豬、大耗子等在別的地方同樣也有,甚至這些圖片都不是在事故發生地區拍攝的。由於人類撤離了核汙染嚴重的地區,這裡沒有了人類的干擾,已成為了動、植物的樂園。



生物學家對該地區的生物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這裡的動物並沒有發生什麼變異,壽命也和別的地區的野生動物差不多。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周邊並不是一個與外界隔離的地區,周邊依然有很多人生活在那裡,還有不少探險者(包括侶行夫婦)光臨該地區。那裡除了寂靜的無人之城和看不見的電離輻射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發現。

因為電力短缺,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在發生事故後還運行了14年,在2000年12月才徹底關閉。

據統計直接死於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人數為47名,都是直接參與救災的第一批工作人員。


講科學堂


其實一般來說,動物在遭受到核聚變之後,確實會出現一些生理變異的現象,因為核輻射主要的殺傷力是破壞的人的DNA,造成DNA的結構損壞。

而DNA實際上又是信息記錄的載體,上面有許許多多遺傳信息存在,當DNA受到核輻射的破壞之後,就會造成一些信息損壞或者丟失。

於是動物們就會出現各種疾病,以及他們的後代會出現畸形,那麼對於弱肉強食的自然界來說,畸形的動物就意味著被大自然拋棄。

所以這些動物往往活不到成年,它們生下來要麼是個死胎,要麼就是半路夭折,能夠活下來的實際上少之又少。

不過核輻射雖然讓切爾諾貝利變成一塊死亡之地,但在近些年的觀測當中,科學家發現這片區域似乎成為了野生動物們的樂園。

包括一些野馬,狐狸,狼等一些動物時有出現,而且一些科學家檢測過一些老鼠的DNA,結果發現這些老鼠似乎進化成了一種抵抗輻射的能力。

當然了,即使說在核輻射的影響下,一些動物依然可以生存下去,但這些動物體內的輻射水平,確實要遠超外界的動物。

但對於這些動物們來說,誰會在乎這個問題呢,只要不被人類獵殺,切爾諾貝利地區反而就是天堂......


種植恆星


切爾諾貝利位於烏克蘭北部基輔州城市,位於白俄羅斯邊境。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是前蘇聯時期在烏克蘭境內修建的第一座核電站,它真正讓全世界都知道的是發生於1986年的核電站爆炸事件。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一度被認為是最為安全、最為可靠的核電站,但是1986年一個巨大的爆炸聲打破了這一切。由於工作人員違反規章制度,導致核電站的4號反應堆在進行半烘烤實驗中突然失火,進而引起了整個核電站的爆炸。爆炸當量相當於400顆廣島原子彈,整個核電站機組完全被破壞。

除此之外,重達8噸多的強核輻射物質遭到洩露,輻射塵埃隨風飄散,導致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多處地方受到核輻射汙染。爆炸當場造成了32人死亡,並且在此後對生活在此地附近的動植物和人類造成了持續影響。

上萬的人由於核輻射的影響而患病,受核輻射的影響,哪怕是今天,附近的地方仍舊有畸形胎兒出生。除了對人類的生存影響巨大,對於生活區內的動物而言,核電站爆炸也是不可承受之痛。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此前的一項調查表明,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故到2006年為止總共導致了27萬人患上癌症,並且因此死亡的人數達到了將近10萬人。




在強烈的核輻射下,一些動物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變異,之前我好像在一本書上看到過,說是核電站爆炸之後附近的牛羊時不時地生兩個頭的小牛犢子小羊犢子,甚是怕人。還有傳聞中有一個9人的科學考察小組進入切爾諾貝利考察,結果遇上了一群巨大的老鼠,最終只有一人生還,最後還是動用了軍隊才將其消滅,傳說巨鼠體長半米,毛髮灰色,牙齒和爪子都異常鋒利,眼睛發著幽幽的紅光。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發生了變異,在核輻射重災區,一些生物的數量不減反增,野豬的數量迅速增長,達到了核輻射之前的10到15倍,此外對於一些野狼野兔子的檢測發現,核輻射沒有引發可遺傳的變異。或許相比於人類活動的影響,核輻射對於野生生物而言,算不了什麼,這也許跟基因可以自我修復有關。


鏡像科普


答:在切爾諾貝利事故電站周圍,有很多動植物都受到了嚴重的核輻射。


切爾諾貝利核洩漏發生在1986年4月26日,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洩漏事故,事故導致接下來幾十年內,有十幾萬人遭受核輻射病痛折磨,數萬人因核輻射患病死亡。

切爾諾貝利事故是4號核反應堆發生爆炸,導致數噸放射性物質洩露,周圍數十公里範圍內遭受嚴重的核汙染,十幾萬居民連夜撤離,現在成了無人區。

30多年過去了,切爾諾貝利的核汙染還未完全除去,周圍的動植物長期遭受核輻射影響,有些已經發生了基因突變,隨著輻射的積累,基因突變引起的變化越來越明顯,比如:

(1)遭受輻射的植物,普遍繁殖率、存活率不高。

(2)汙染地區的豬牛羊等牲畜,其幼崽發生先天性畸變的概率很高;

(3)汙染地區的鳥類,羽毛顏色異常,羽翼不齊不對稱的情況突出;

(4)汙染地區的大型食草動物,體內含有的放射性遠高於正常水平,繁衍率偏低,整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

(5)周圍河流內,鯰魚的體型巨大,長達1.5~2米;

……

在切爾諾貝利事故電站周圍,所有動植物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甚至傳說還有巨型老鼠出現,不過這消息的可靠性不高。

因為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老鼠體型發生異常,如果各個器官基因的還和原來一樣,那麼老鼠就是先天畸形,不可能出現體型純粹的變大;而河流裡的巨型鯰魚,也可能是長期沒人工干預生長而成。

如果動物發生嚴重的基因突變,要麼母體患上疾病死亡,或者後代畸形,這樣的後代根本無法在自然條件下存活。


好啦!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