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的黑山軍是如何產生和消亡的?

黑山軍是在東漢末年,漢靈帝時期興起的農民起義軍,因為長期活動在黑山一帶(今太行山脈一帶),所以在史書上被稱呼為“黑山賊”。


這支軍隊其實是由很多股小軍隊組成,各自的首領互相結盟,依靠山險的地理優勢,共同對抗漢廷。下面我來簡單講一下黑山軍的歷史。


漢靈帝時期


在中平元年(184年),太平道教主張角發動叛亂,黃巾軍席捲全國。常山國真定縣人褚燕和博陵國張牛角各自在自己家鄉起兵,響應黃巾軍。其實,跟他們這樣的小股叛軍還是有很多的,只不過漢廷當時基本上無視他們的存在,而是盡全力圍剿張角。


隨著盧植、董卓、皇甫嵩等人先後在冀州指揮作戰,在本年年底,黃巾軍以失敗告終,褚燕這些人也自然成不了氣候,於是偃旗息鼓。


第二年,漢靈帝為了修復雒陽皇宮,採納中常侍趙忠等人的建議,增加全國的稅賦,這個政策一下達,飽受戰火之苦,生活無法恢復的冀州百姓於是紛紛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可以說,褚燕、張牛角的隊伍因此得以壯大。


同理,去年潰散的黃巾餘黨也會選擇與褚燕等人同盟。


後來,張牛角在攻打廮陶縣時不慎中箭負傷,臨死前他將自己的軍隊指揮權交給褚燕,褚燕也為此改姓張,成了張燕。張燕武功也不錯,據說身輕如燕,當時人送外號“飛燕”。


可以說,在這個早期,張燕的軍隊就是黑山軍的雛形,其主要人員構成是冀州各地的窮苦百姓,以及一些黃巾餘黨。


黑山軍作亂,漢靈帝也為此想出招安的方法,當時其中一名首領楊鳳,就主動向漢廷投降,漢靈帝給他封了“黑山校尉”,讓他保持自己的軍事力量,割據一方自治,以制衡其他不肯招安的黑山餘黨。


此後迫於壓力,張燕也轉向招安,派人去京師乞降,漢靈帝同樣給了他“平難中郎將”的軍職。如此,黑山軍在名義上也算成了漢廷的軍隊。


實際上,張燕並不是真心投降,他仍然有自己的小算盤,招安只不過是權宜之計。此後,趁著天下戰亂此起彼伏,漢廷軍隊四處征戰,無暇顧及黑山時,張燕甚至派人入侵河內郡,結果被太守朱儁擊退。


另外,黑山軍中的黃巾餘部,在郭泰的帶領下(據方詩銘考證推理),在幷州西河郡白波谷再次起兵,史書稱“白波黃巾”。其中楊奉也是白波黃巾之一,這位楊奉很可能就是前面說的:黑山校尉楊鳳。


如此一來,由於黃巾餘黨的脫離,留下來的張燕成了黑山軍中最強大的一支。


漢末的黑山軍是如何產生和消亡的?


黑山軍名單


【此節黑山軍名單統計考證為本人原創】


飛燕:即張燕。


孫輕、王當、杜長:此三人僅見陳志《張燕傳》,歸附張燕。


黑山:無事蹟記載。陳志《張燕傳》雲眾歸張燕,號為“黑山”,豈有人獨號“黑山”?疑“黑山”後脫“有”字。


白波:

無事蹟記載。白波當為幷州西河郡白波谷,即白波黃巾。此“白波”疑為“郭大賢”,釋疑見後“郭大賢”條目。


五鹿:無事蹟記載。疑此為地名,冀州魏郡元城縣有“五鹿墟”。


於毒、左髭丈八:範書《袁紹傳》獨作“幹毒”、“左髭文八”,通鑑從“於毒”、“左髭丈八”,此二人為袁紹所攻殺。


黃龍、左校、劉石、李大目:並另見範書《袁紹傳》,為袁紹所敗。


牛角:即《朱儁傳》之“青牛角”,前人誤以為“張牛角”,然而張牛角早亡,未入黑山,範書《袁紹傳》亦見青牛角,為袁紹所敗。


羝根:即於羝根,《朱儁傳》之“於氐根”為誤。又見範書《袁紹傳》,為袁紹所敗。


楊鳳:靈帝時,楊鳳受招安,拜黑山校尉。又疑為白波楊奉,見《董卓傳》,後從李傕。


郭大賢:據方詩銘《三國人物散論》,疑為白波郭泰。於此,可推初平二年(191年)白波為趙謙、李傕所敗,楊奉歸李傕,郭泰入黑山,號“大賢”,後為袁紹所敗。


故《九州春秋》有“白波”,而無郭大賢,裴松之不解,以張璠《漢紀》補“郭大賢”之名,范曄又兼而錄於《朱儁傳》,自此,“白波”與“郭大賢”並立。


平漢:即陶升,見範書《袁紹傳》,後歸袁紹。


苦蝤:《朱儁傳》“蝤”作“唒”。無事蹟記載。


大洪:李賢以《朱儁傳》之“大計”為同一人,無事蹟記載。


司隸、羅市、浮雲:司隸應取地名之意,此三人無事蹟記載。


緣城:即《朱儁傳》之“緣哉”,通鑑從“緣城”,無事蹟記載。


雷公

:以《典略》可知姓張,無事蹟記載。


白爵:疑為《朱儁傳》之“白雀”,無事蹟記載。


白騎:以《典略》可知姓張,即張晟,亦見陳志《杜畿傳》。


白繞:亦見陳志《武帝紀》,為曹操所敗。


眭固:即《朱儁傳》之“畦固”。亦見陳志《武帝紀》,為曹操所殺。


漢獻帝時期

漢靈帝駕崩後,董卓入朝專政,擁立漢獻帝登基,一群不願意與董卓合作的英雄豪傑紛紛在關東起兵。張燕也作壁上觀,希望獲得更大的利益。


當時流亡在河東郡的南匈奴單于於夫羅,也和張燕合作,趁機在附近攻城略地。等到袁紹在河內戰敗,退回冀州後,張燕又與董卓控制的長安朝廷合作,與於夫羅一起對抗袁紹。為此,袁紹與曹操聯手將張燕、於夫羅擊敗,牢牢掌握了在冀州的統治權。


張燕後來一直在與長安合作,只要是袁紹的敵人,他都願意去聯合,比如公孫瓚。


初平四年(193年),袁紹在討伐公孫瓚的時候,黑山軍幾個首領就下山乘機奪了鄴城,宣佈擁護長安派來的冀州牧壺壽來接管冀州。袁紹回軍後,率軍將他們擊敗,此時流浪在關東的呂布也來投奔袁紹,袁紹便聯合呂布討伐黑山軍,一鼓作氣將黑山軍的各個營地攻破,斬殺了不少黑山軍首領。


各營戰敗的黑山軍紛紛歸附張燕,張燕也親自率軍團結餘部,與袁紹軍決戰,雙方打的非常激烈,由於呂布的突出表現,親自率軍衝殺,黑山軍還是處於劣勢。但是,袁紹也不具備徹底剿滅張燕的能力,最終,雙方還是罷兵了事。


此戰後,張燕成了黑山軍中絕對的領導。


建安元年(196年),袁紹圍攻東武陽,剿滅臧洪,臧洪也派人聯絡黑山軍為援軍,可是沒有增援的記載。


建安四年(199年),在袁紹剿滅公孫瓚時,公孫瓚還派兒子去聯絡張燕作為援軍,張燕倒是派出了援軍,結果還是被袁紹擊退。公孫瓚隨之也敗亡。


歸附曹操


次年(200年),袁紹和曹操在官渡對峙,張燕仍然選擇作壁上觀;等到袁紹逝世,曹操於建安九年(204年)擊敗袁尚,佔據鄴城後,次年,張燕親自率軍出現在鄴城,表示向曹操投誠。曹操大喜過望,給張燕封了“平北將軍”,安國亭侯。


此後,隨著張燕這次投降,黑山軍已經成為歷史。在此時,漢廷早已被曹操架空,張燕成為曹操麾下的一支軍事力量,接受曹操的調度。最後張燕子嗣入魏國,繼續享受高官厚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