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IPO月报:2020年1月A股IPO及被否情况全梳理

截止2020年1月31日,中国A股上市公司共计有3775家,其中主板有1957家,占比51.84%;中小板945家,占比25.03%;创业板794家,占比21.03%;科创板79家,占比2.09%。2020年1月份证监会共召开了12次针对新股发行的发审会议,对27家企业IPO的申请进行审核,其中26家通过,1家未通过。

从2019年下半年后,IPO过会率持续维持高位,2020年1月份过会率达到了96.30%。1月后期上会企业数目较多,三个星期上会数量呈现出7:8:12的格局。此外,截止1月31日,科创板累计受理企业共209家,被上交所否决的企业累计共3家,被证监会否决的企业累计共1家,上交所上会通过后企业申请终止注册累计2家,科创板上市注册生效的企业累计共92家。


一、2020年1月A股IPO整体情况


2020年1月共有27家企业上会(科创板除外),上会数达到近一年历史新高,审核节奏继续维持高速。27家企业中有26家通过,过会率为96.30%。综合2018年至今的IPO市场情况,2020年1月审核节奏进一步提升,过会率处于高位。

中国式IPO月报:2020年1月A股IPO及被否情况全梳理


1、2020年1月A股IPO过会情况(除科创板外)


2020年1月,26家过会企业如下:

中国式IPO月报:2020年1月A股IPO及被否情况全梳理


其中主板5家,中小板6家,创业板15家。1月过会企业最多的地区是广东省,共有6家企业;过会企业最多的行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共有5家企业。

中国式IPO月报:2020年1月A股IPO及被否情况全梳理

中国式IPO月报:2020年1月A股IPO及被否情况全梳理


2、2020年1月A股IPO未过会情况(除科创板外)


本月共1家企业被否,为北京嘉曼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拟申报中小板。其被否原因为:会计处理和会计准则相关问题、内部控制规范性问题、持续盈利能力。


本月无企业暂缓表决。


3、2020年1月科创板IPO情况


1月份,科创板IPO上会企业7家并通过,1家暂缓表决。该企业为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截止1月31日,科创板共上市79家,1月新增9家。1月科创板新增上市企业最多的地区为广东省和江苏省,两个省份各有2家企业;同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最多,共有4家企业。

中国式IPO月报:2020年1月A股IPO及被否情况全梳理


自科创板设立以来,从地域分布来看,科创板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和广东省;从行业分布来看,科创板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

中国式IPO月报:2020年1月A股IPO及被否情况全梳理


二、2020年1月A股IPO被否情况(除科创版外)


本月共有27家企业上会(不含取消审核),其中26企业家过会,1家企业被否,被否率为3.70%,被否企业为申报中小板被否。


1、被否企业板块情况


从被否板块情况分布来看,2020年1月申报中小板的企业共有7家,其中有1家被否。

中国式IPO月报:2020年1月A股IPO及被否情况全梳理


2、往期被否企业排队时间情况


综合2019年至今的被否企业来看,排队时间仍集中于1-1.5年。

中国式IPO月报:2020年1月A股IPO及被否情况全梳理


3、往期被否企业行业分布情况


自2019年以来,从被否企业行业分布上来看,专业设备制造业数量最多,共有4家;其次是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各有2家;纺织服装、服饰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建筑装饰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医药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各1家。

中国式IPO月报:2020年1月A股IPO及被否情况全梳理


4、往期被否企业利润规模情况


自2019年以来,从被否企业利润规模情况上来看,被否企业利润规模集中在5000万元至8000万元之间,被否企业共有10家。利润规模小于5000万元的被否企业有4家,8000万元至1亿元的被否企业有2家,大于1亿元的被否企业有1家。目前总体来看8000万的利润规模仍是企业成功实现IPO的保障。

中国式IPO月报:2020年1月A股IPO及被否情况全梳理


5、往期被否原因梳理


从2019年被否企业问题及审核结果情况来看,发审委关注重点仍集中在:财务真实性及合理性、毛利率相关问题、关联交易和业务独立性质疑、持续盈利能力、供应商&客户相关问题、会计处理和会计准则相关、合法合规问题、内部控制规范性问题。

中国式IPO月报:2020年1月A股IPO及被否情况全梳理


其中有14家涉及财务真实性合理性质疑:主要包括营收与费用匹配性、销售费用逐期减少、人为调节利润质疑、收入增长与固定资产增加不匹配、放宽信用政策的行为提高收入质疑等问题;

14家涉及毛利率相关问题:主要包括毛利率低于或高于同行业、某种毛利率与其他相比差异大、毛利率变化趋势与同行业不一致、某种毛利率高于或低于另一种毛利率等问题;

9家涉及关联交易和业务独立性质疑:主要包括关联交易逐年增长、与关联方交易金额占同类业务比重、交易价格公允性、与经销商与管理商联营商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关联方大额无息资金拆借等问题、同业竞争或利益输送等问题;

16家涉及持续盈利能力相关问题:其中主要包括管理能力、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影响、不同招投标方式是否影响、营收净利大幅下滑、与重大客户约定协议是否可持续、贸易政策影响、是否面临反倾销、反补贴等问题;

11家涉及供应商&客户相关问题:主要包括供应商与客户集中度较高、第一大客户和供应商重合、经销商刚成立即成为发行人经销商、经销商是否取得相关证照、与重要客户与供应商合同有效期到期后继续开展合作是否存在风险等问题;

8家涉及合法合规问题:主要包括业务资质/业务授权、环境保护方面问题、未按照规定办理外汇登记前多次向境外股东利润分配、划拨土地实际用途合规性、诉讼纠纷(常见如专利及商标诉讼)和权属纠纷等问题;

13家涉及内部控制规范性问题: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分包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收入确认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执行等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