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军身高1.5米,为什么战斗力爆表?

历史思想家


二战中,日本作为法西斯国家,在战争中犯了罄竹难书的罪行。但不得不承认,日军在当时战队中,虽然士兵的身高没有优势,但是战斗力却比较强悍。日军的战斗力为什么如此之强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从日军的编制、武器装备、士兵素质、作战意志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日军的编制

二战时期,日军的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等都属于基本编制,后期进行过大规模的会战,为了方便指挥,出现了“军”和“方面军”这种编制,例如《亮剑》中提到的筱冢义男就是第二军的指挥官,而第二军则下辖3个师团,筱冢义男的上司多田骏则是日军华北方面军的指挥官,一般来说方面军至少辖两个军。

小队:小队是日军的最基本作战单位,编制大概50到70人。通常辖一个机枪组(两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2人)、两个步枪组。

中队:日军标准的中队编制大概180人左右,辖一个19人的中队部、3个小队,并配备一个拥有两门70mm步兵炮的步兵炮小队。

大队:日军标准的大队编制1100人,辖一个大队部;一个运输中队;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配备12挺重机枪;一个炮兵小队,配备两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

联队:日军标准的联队编制3800人,辖一个指挥部;一个运输队,部分配备野战厨房;一个弹药小队,携带一天的弹药;三个步兵大队;一个炮兵中队,配备3门70毫米九二步兵炮;一个联队属反坦克中队,配备两门37mm反坦克炮;一个通讯中队,配备4至6个电话班,一个无线电小队。

旅团:日军一个步兵旅团通常辖两个步兵联队。

师团:一个标准的日军师团主要辖:3个步兵联队;一个野战炮联队,共配备54门75mm野炮或山炮;一个侦察联队,配备一个骑兵中队,两个摩托化中队,一个卡车运输中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运输连队,含一个卡车大队和一个骡马车大队;一个通讯队。

通过这种编制,可以对军队队装备进行合理配置,陆军的步、炮、骑、装甲兵之间的武器使用能达成有机结合,战时有较好的火力协同。

二、武器装备

二战中,日军使用的兵器当时并不是最先进的。单兵装备主要使用6.5毫米口径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枪,又称“三八大盖”。这种枪具有精度好、射程远和枪身长利用于白刃格斗的优点,事实上,这种枪在200米距离内的杀伤力非常强大。在200-600米内,杀伤效果就好明显减弱。600米以后,因为动能降低,弹头失稳,效果也就明显降低。三八大盖对拥有防护(头盔)的士兵杀伤力不高,日军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开发了使用7.7毫米口径子弹的“九九”式步枪,但装备部队的普及程度远不如“三八”式。

日军所用轻机枪主要是人称“歪把子”的大正十一年(1926年)式,后装备中国俗称为“拐把子”的九六年(1936年)式。歪把子机枪的优点是射击准确,但供弹不畅,只能一次5发的短射,加上通用的6.5毫米子弹杀伤力不足,杀伤性能不如中国各派军队主要装备的捷克式轻机枪(通用德式7.9毫米弹)。

抗战中日军的重机枪为“九二“式,使用 7.7毫米口径子弹,耐寒性好,远距离命中精度相当高。缺点是靠弹板供弹操作不便且易卡壳。枪口焰很小,利于隐蔽提高了在战场上的生存率。

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枪(“王八盒子”)因弹簧钢质量差、供弹常出问题,被称为“二次大战中最差的手枪”。

在迫击炮方面,日军主要装备的90毫米九七式迫击炮性能优秀,射速快、威力大、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机动、易于操作、造价低。不过因为中国军队同时装备的82毫米迫击炮性能也非常优秀,这使得日军在支援火力迫击炮上并没能占据优势,但日军大量装备了50毫米口径的八九式掷弹筒(一个中队有6具),具备一定近战火力优势。日军九二步兵炮设计成平射曲射两用,可以灵活打击重机枪阵地。

抗战初期,日军地面重武器数量多于中国军队。日军一个师团支援火炮有24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12门75毫米加农炮(亦即野炮)和24门三八式70毫米步兵炮。

日本步兵的单兵装备,在抗战初中期要强于中国军队,主要步兵轻武器还是三八式步枪,自动武器很少。日军在火力配置上,与美德等国陆军相比无疑也是落后的,但对于中国军队,依旧是有压倒性优势的。

日本陆军武器的质量相对于中国军队也没有绝对优势,数量少于中国军队的日本陆军,能用性能并不绝对占优势的装备在中国横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日本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其武器能够量产并且系统化。而当时的中国主要依靠采购国外武器,仅枪支便来自十几个国家,战时常出现件不配枪、弹不对膛,还受制于出售国能否及时供应弹药。

三、士兵素质

严格的训练使日军在战场上占据优势。日本明治维新大兴教育之后,到1907年,日本的小学就学率达到97.83%,基本做到了小学教育的普及。受到过基本教育的兵源基础之上,日军的训练也相当严格。据昭和十五年(1940年)日军颁发的《步兵操典》规定,步兵单兵及大队以下步兵分队训练主要内容包括:

单兵教练,即单兵队列(包括射击、投弹和动作),单兵对歩、机枪的射击和掷弹筒的使用。

中队教练,包括队形、战斗、分队、小队、中队的进攻、防御。

轻机枪和自动炮教练,包括密集队形、射击、分队、小队、中队进攻、防御,以及夜间战斗。

步兵炮、速射炮教练。

大队教练,包括进攻、防御、追击、退却,以及夜间作战。

抗战初中期参战的日本士兵,从训练上大体上要接受将近一年的军事训练。

经此严格的训练,抗战初中期的日本普通士兵已经具备了相当不错的单兵作战技能。

据一些抗战老兵回忆,许多日军士兵在乘车行进时举枪射击,仍能较准确地打中百米内的人形目标。而普遍受过基础教育的日本兵在受到长时间严格训练后,对技术兵器的操作、保养水平更是远优于中国士兵。

直到战争后期,日本在战争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兵源枯竭,不得不扩大服役年限,征召了许多“胡子兵”和“娃娃兵”,老的老,少的少,且训练的时间、质量都不能保证,军事素质就大打折扣。

四、作战意志

战争初期的日本士兵和基层军官都是经过军国主义洗脑的、满脑子里只有“大东亚共荣和为天皇效命”,打起战来简直是不畏惧死。通过战前洗脑,对于统一日军思想,蛊惑人心起到极大作用,极大地凝聚人心,提高作战士气。在战斗中,士气和信仰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在二战中,日军部队普遍采用“猪突式冲锋”。在很多影像资料中,日本军队经常出现这样的景象:在军官们的带领下,大家先高呼一声“天皇陛下万岁,”然后上刺,集体冲锋,这就是猪突进攻。

这种冲锋模式在面对战斗意志薄弱的国民党军队时,效果是很明显的。但是当面对武器明显优越的美军和俄军的时候,这种冲锋模式无疑是自杀行为。



小武痴史


这个问题本不该作为一个问题,其一日本人身高不高但也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是小矮子,其二即便是在近身相搏的战争年代也不能完全以身高作为判定战斗力的标准,难道体重就不能影响战斗力吗,身高不高但是长得很敦实不是也能有优势吗,其三二战时期已经不是纯粹靠身体强壮与否来决定战斗了,身体高矮胖瘦是否强壮确实影响战斗,但是已经不像古代那么大了,身体壮可能行军速度快,战斗更灵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你使用千钧之力和他绵薄之力扣动扳机打出的子弹是一样的。



我们看很多依据身体条件选人的岗位,对身高的要求,太矮的不行,但是太高的也不行,没人规定矮就一定比高的人战斗力低,行军打仗不能按照江湖比武斗殴的思维来看,某种程度上说矮的人更具优势,为什么坦克都是身形越矮越好,增加生存率,有时候你矮那么几厘米可能就把炮弹躲过去了。

二战时期的日本军队训练比较正规,而且因为工业化较早所以工业能力也可以,在硬件方面也不落后,西边跟亚洲国家的战争,它武器装备占优,亚洲国家那时候还一穷二白,长期以来被列强欺凌,工业能力弱,武器难以自给自足,枪支弹药都不够,作战人员有的也是民间组织起的游击队奋起反抗,没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



东边跟美国等盟军相比它作战人员素质占优。二战时刚参战的美国少爷兵是尽人皆知的事情,经常看战争史的人大概会有这样的印象,美国人打仗崇尚火力制胜论,每次有美国参战的战争,大家都会习惯性地做一个统计,美国往这地方扔了多少万吨炸弹和炮弹,平摊到每平方公里是多少万吨。整个把山头削去一大块或者土地犁了好几遍,要是对面没人了就赢了,要是对面还有人,那就成了损失惨重的战斗了。

日本军队本身方方面面不弱这是一个原因,而对手都是劣势非常明显,这更把日本军队的战斗力表现出来了,至于身高一米五,能影响多大?


鍋盖頭司令


军队战斗力受到兵员素质、武器装备、战略战术、部队编制体制及后勤保障与管理等方面的影响。换句话说,士兵的身高并不是现代军队战斗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冷兵器时期,高大魁梧的士兵在肉搏时的确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到了二战,身高和体重就并不重要了。就算是近战拼刺刀,拼的也是耐力和技术,而且二战时期日军正是利用自己矮小这一“优势”,拼刺时直接可以刺向对手腹部,让人防不胜防。

现在之所以有人认为二战时期日军战斗力强,是因为当时日军的单兵素质高。在日军,新兵至少要经过三月的拼刺等基础训练。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射击训练,每个士兵要达到300米内能枪枪击中单个目标的标准。而且日本国内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普及了初中教育,绝大多数日本士兵文化素质高,再加上他们受到军国影响,以为天皇战死为荣,在战斗中及其疯狂。

除去武器装备等外部因素,一支不怕死、训练有素的军队,战斗力当然不会弱。何况,二战时期日军的主要对手是中国军队。当时的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后勤供应、兵员素质等都不及日军,即使是抗战初期的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我军也付出了较大伤亡。所以当时国府就有一些高层出现投降倾向,大肆宣扬日军战斗力强,无法战胜。殊不知大部分中国军队战斗意志顽强,是永远不可战胜的!

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的诺门坎战役中,日军被火力强大的苏军打得满地找牙。到了二战后期,日军兵员素质降低,他们不仅在太平洋战场与美军作战中惨败,在缅甸面对拥有美式装备的国军也是伤亡惨重。这也证明,在绝对的火力优势面前,日军的战斗力也没有流传中的那么强。


兵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即便是冷兵器时代,身高和战斗力并没有什么联系。

蒙古骑兵创建了历史上最多大的帝国,大家知道蒙古人多高?

对不起,大部分蒙古人都是矮子,由于骑马太多,很多还是罗圈腿。

在苏联时期,苏联有一种空降步兵战车内部空间非常狭窄,俄罗斯大汉进去非常难过,就只能招募蒙古人和哈萨克人做坦克兵,因为他们个子矮,体型小。

再说,进入一战二战以后,身高和体重并不重要,因为基本不需要肉搏了。

退一步说,即便肉搏,大家都是拿着刺刀作战,身高体重就是其次的,主要看双方谁的武器好以及拼刺训练严格。

对于二战的士兵来说,第一重要的是体力和耐力。

真实的战争,同电影是不同的。

以日军为例,在中国辽阔战场,他们往往行军十几天,作战几小时而已。

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行军或者驻扎。

在这种情况下,体力和耐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国军连续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的时候,曾有西北军参战。当时西北军很多是北方人,又高又壮,比红军的江西、福建、湖南士兵高出半个头。

当时西北军军官很蔑视红军,自称:老子手下一个兵舞大刀,能对付八个红军矮子兵。

结果开战以后,对不起,红军进行运动战,高速穿插行军,在艰苦的山地行军中如鱼得水。那些小个子士兵体力和耐力都很高,背负着几十斤的辎重,每天都可以走很远,甚至通宵行军。

相反,西北军大个子士兵根本架不住,叫苦不迭,速度缓慢,最终被红军拖瘦、拖垮,彻底打败了。


除了体力、耐力以外,第二重要的是灵活性和反应能力。

军官最怕遇到楞的士兵,反而喜欢机灵的士兵。

在人海战术已经过时的时代,步兵班都分散成几个战斗组,灵活作战。

一旦战斗爆发,士兵并不是靠勇敢,而要靠自己的灵活和快速反应。

白宝山袭击徐水高炮团时,第一枪打倒的战士来不及反应,还算正常。但第二个战士反应太慢,几乎是眼睁睁看着枪口被打倒的。

而第三个副班长反应神速,听到枪响就立即翻滚卧倒,以高姿态匍匐迅速逃离陷阱,保住了性命。

这才是合格的战士。

所以,日本人矮一点根本没有关系。日本人矮是矮,但其实挺壮实的,用北方话来说,大部分是那种车轴汉子。

实际上,就体力和耐力来说,日本人是很强的,不亚于列强的士兵。他们还有在关岛、菲律宾潜伏二三十年也不投降的。


萨沙


提到二战时期的侵华日军,大家都说是小日本,那么日本兵的身高是不是真的很矮呢?

确实如此,日本人的身高确实一般。

1927年,日本官方颁布了《昭和2年兵役法》,并在同年11月30日发布《兵役法施行令》,根据这道命令的第68条第1項・2項・3項规定:

現役に適する者は身長1.55メートル以上にして身体強健なる者とす。

现役适龄者,身高达到1.55m以上,且身体强健的人,属于“甲种和乙种兵役人员”。

比这些不如的,还有兵种、丁种等等。由此可见,日本军队确实都很矮小,155厘米就属于精英阶层了。

根据后来的统计,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日军的身高确实是在150—160厘米之间,所以确实是“小日本”。

至于日军何以火力猛。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是军事动员能力强。

其次是日本军事工业体系比较完善。

前者能够让日本军队保持高效的进攻势态,后者能够制造出比较强的武器。这两点是民国政府所欠缺的。

但是,日本的优势和劣势决定了他们必须以速度战消灭敌人,一旦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就是日军被消灭的开始。


HuiNanHistory


战斗力爆表?这是根本不存在的。日军在二战时也就是欺负一下中国军队和英印军。


从体制上看,日军肉搏能力其实不强,尤其是面对体格较强的美军和苏军时。在瓜岛战役时,美军对日军的刺刀战、肉搏战都占据了上风,当然美军近战火力强也很重要。但日军的刺刀确实没那么夸张。



日军的强悍,主要体现在组织度,也就是在遭到重大损失时不丧失基层执行力。所以,日军能够在强大压力面前保持较好的韧性,而面对相同压力时,包括国军在内还有英国殖民地军早都崩溃了。在类似战斗中,往往日军损失更大,却能获得最后胜利。



但是这种高组织度的优势,并不能弥补火力不足,以及战术的低劣。所以,一旦日军遇到真正有实力的对手,就会出现不对称劣势,遭到一边倒的压制,付出的伤亡就会非常可观。


这就是日军在中国战场、马来战役伤亡小,到了瓜岛、塞班岛、菲律宾战役中却伤亡巨大的根本原因。(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二战时日军身高1.5米,为什么战斗力爆表?

二战时期,日本军人面对落后的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确实所向披靡,他们不仅武器装备先进,而且精神上也被军国主义控制,打起仗来不畏死,给人的感觉是战斗力非常强。在中国的土地上还打败过沙俄,英国法国也是避其锋芒。

二战时乃至二战后一段时间,日本人的身高都很矮。记得《三毛从军记》中有一个片段,国军挖战壕,长官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多挖深几尺。镜头一转,当日军进入这些战壕后,踮着脚都看不到前方,根本无法作战,当然这是电影娱乐化的需要。

古代冷兵器作战,那么战士的体型决定着战斗力。身长体重的士兵,意味着可以穿更结实的铠甲,可以拿更长更重的武器,打起仗来自然更加威猛。现代战争,身高不是一个绝对优势,重点还是在于武器。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和很多游击队武器装备不足,很多人甚至还在使用大刀长矛。国军武器装配虽然好一点,但也不是大面积装备,美式武器也装备了没多少。大量的国军其实就是散兵游勇,手中的武器是没有日军好的。这样的军队上了战场,自然吃要吃大亏的。

当日军遇到装备更好的苏联红军和美军时,也只能靠着不畏死的精神拼死抵抗,打是肯定打不过的。日军的战斗力也掺杂了很多“吹嘘”的成分。除了日本人自己的吹嘘外,被日本侵略和压制的国家也会出现一部分人捧臭脚,不断地夸大日军的战斗力。所以说,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更是第一战斗力。

二战后,日本经济在美国的帮助下迅速崛起。对于本国人的身高,日本政府也是花了大力气,有钱后的日本人,身高也是飞速蹿升,日本男性的平均身高更是超过了1米7。


嘉兴微同城


日本的战斗力非常的强不仅仅体现在整体军事作战上,就算近身拼刺刀日本人的战斗力也是非常强的。

那么为什么个头这么小的日本人,战斗力却这么强呢?就拿拼刺刀来说,冷兵器作战并不像近身肉搏那样体型决定优劣。

在徒手搏斗的时候体型往往决定了优势,体型更大的一方无论是力量还是防御力都远远超过体型小于自己的那一方。

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技巧是没有用的。现在很多人说武术是花架子华而不实,对于真正练过武术的人来说并不是这样。

在同等体型下练过武术的人,绝对要比那些年没有练过武术的人要厉害,当然双方要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


有了兵器就不一样了,体型的优势就没那么明显了,有了兵器体型反而从优势变成了一种劣势。

拼刺刀讲究的是快狠准一击毙命,更小的体型代表有着更灵活的身体反而更容易躲过对方的刺刀,个头小反倒成了他们的优势。

在抗日战争前期我国的军人基本都是北方人,相比于日本人体型要大很多,这就是日本拼刺刀为什么这么强悍的原因。

拼刺刀的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会发生,真正主导战争胜负的还是热武器。

装备的差距也是战斗力差距,日本人强是因为他们的装备碾压了我们。在抗日战争时日本人已经可以自主生产大部分的武器,有一部分武器甚至排在世界前列。

比如他们的零式飞机、吹雪战列舰,这几样武器在当时都是顶尖的存在。而我们当时武器装备最好的德械师在淞沪战争中面对日本人溃不成军损失近半,从这就能够看得出来武器的差距了。


有了装备的优势自信心也会提高很多,士气往往是决定胜负的一个关键因素。穿着草鞋缺少弹药,这怎么可能有自信心。

从当初日本人说三个月灭亡我国就能够看出他们的自负了,自负也是需要实力的装备就是他们的底气所在。

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伙食问题,日本在战争前期伙食待遇是非常好的,不像我国只能勉强糊口。这样一来两者的状态就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一个精神饱满一个饿得头晕脑胀可能是日本人的对手。


个头高大不代表壮实,日本人体型虽然小但是在耐力和爆发上却比我国的士兵要强很多。

更好的伙食代表着有更好的体力耐力,蒙古人个头也不算高但是他们都很强壮,这是他们能够横扫欧亚大陆的原因之一。

体型不仅仅在冷兵器时代里作用不大,在热武器时代更加是如此。如果体型能够增加战斗力的话,那么非洲的国家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


李青蒿


二战时日军身高1.5米,为什么战斗力爆表?


众所周知,二战时期,我们称呼日军为“小日本”、“小鬼子”,原因就是当时的日军身高非常低,二战时期的日军身高通常在1.5米左右。但是这样的身高却表现出了强悍的战斗力,让我抗日军民吃了大亏,那么,身高只有1.5米的日军为什么会有这么强悍的战斗力呢?

俗话说“身大力不亏”。小编认为,一个人的身高与体力决定着一个人的战斗力,而矮小的日本人能有强悍的战斗力,这与他们的高强度训练和武士道精神有关,再加上日本以有心算无心,为侵略战争做了充足的准备,所以他们才会有强悍的战斗力。具体原因是:

一是因为日本科学系统的军事训练,提升战斗技巧和战斗素养,练就了日军强悍的战斗力。在发动侵华战争前夕,日本就对一战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重点强调以步兵作战为训练体系核心。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日本的新兵在入伍后都需要经过长达一年的军事训练。训练科目包括列队、刺杀、打靶、野外拉练、丛林生存等,重中之中的科目是耐力训练,日军高层要求每名新兵每日必须要实现30公里的行军路程。除此之外,日军对新兵进行严格的打靶训练,日军新兵每年用于训练的子弹数量约1800发左右,在命中率上做硬性规定章。正是得益于科学系统的训练,日军在二战早期才会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

二是因为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洗脑。日本是个尚武的民族,有出息的男孩都去练武,去当兵,都以当武士为荣。武士道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忠,强调忠诚,强调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强调等级的秩序。日本一直从事武士道精神来洗脑国民,受蛊惑的日本人效忠天皇,不怕死亡,人人都成为战争机器上的强悍一环,不管国家的对外侵略是否正确,是否违反人道,自认为是为了圣战,是光荣的,宁死不屈,所以让他们个人战力不容小觑。

三是因为日本一直居心叵测地准备对外发动战争。自甲午战争之后,贫穷的日本获得了大量的赔款和资源,于是他们一直在厉兵秣马、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发动对外侵略。尤其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渔翁得利,获得了更大的收益,日本早就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抢占了战争的先机,使得二战中的战争按自己的节奏进行,因此而事半功倍,感觉到日军的战斗力爆表。

四是因为日军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二战中,日本陆海空的战力排名遥遥领先于世界许多强国。相比于我国及东南亚各国,日军的火力更强大,进攻时基本上总是采取立体式的进攻步步骤,即先飞机轰炸阵地或城镇,再用排炮同时进行同步轰击,然后是坦克和战车推进,其次才是步兵。在这样的情况下,被侵略的军队很难做好有效应战,所以显得日军战斗力爆表。

五是因为日军的战斗力是相对与劣势的军队而言的。二战中的日军接受了系统的战争培训,而中国的战士大部分都很少有接受系统的军事训练。在战斗技巧和战斗素养上面,远远无法和日军相比。并且在武器装备方面也有差距,中国士兵不但子弹捉襟见肘,而且在枪械的性能以及后勤保障方面,都远远无法和日军相比,很多抗日战士还在用几十年前的汉阳造,甚至是大刀长矛。在这样的悬殊对比下,显得的日军战斗力强悍。

所以,综合以上几方面原因,小编认为,身高1.5米的日军,之所以有强悍的战斗力,其主要原因是日本在战争中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缺点,做到了取长补短的完美结合


葛大小姐


我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军事上的措施是实行征兵制,设立常备军。日本的军队从服装到武器再到训练方法,全部近代化。唯一没改变的是思想。

二、提倡武士道精神,“武士道”是日本民族信仰的主干。日本是个尚武的民族,有出息的男孩都去练武,去当兵,都以当武士为荣。 “武士道”最基本的特征第一就是忠。强调忠诚,强调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强调等级的秩序。二战中被生擒活捉最少的军队就是日本。日本兵宁可剖腹自杀也绝不做战俘。过去日本公司职员跳槽的情况特别少,一般都是干到退休。一旦他有对公司不忠的行为,以后很难再找到工作。

“武士道”第二个特征就是重名轻死,日本人对名誉的重视达到变态的程度。日本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民族。日本民族有个的传统,如果人头被砍下,他的灵魂不能回神社。而只要人死之后,他的一切罪行全部免除了,灵魂无罪,它回到神社可以接受后世祭拜。这是日本的基本信仰。

对他们来说砍头是最厉害的刑罚。所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有一首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此曲为歌颂当时在长城附近用刀杀日军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而作。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三、日本兵文化素质较高。日本十分重视教育,明治维新,全面改造日本教育。1910年日本普及了6年义务教育,20世纪30年代普及了初中教育。也就是说,普通日本兵都能看懂作战地图。

以上是我的观点,欢迎大家关注和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