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胡人还是汉人?

国史春秋


李白是胡人还是汉人,请问真的重要吗?

无论是利用出生地、祖先起源地和血统哪种标准,来讨论李白的身世问题,其实都是非常可笑的行为。

因为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身份标准,都是以后世的标准衡量古人身份的某种时空错置。

以出生地而论。李白的出生地并不在今天中国的国境内。李白出生在中亚。在李白活着的时候,就有人文在为他的文集写序时,称其出生在中亚的“条支”。

如果以出生地为标准,抛开李白不论,其他人(譬如祖先为唐朝西域子民、但现在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他们算是中国人吗?

你的答案绝对是否定的,只是由于李白是著名诗人,所以才搞了个双重标准。

至于血统——更是荒唐可笑。李白可不是某些人心心念念的“纯血统”。唐朝诗人魏颢说李白,“眸子迥然,哆如饿虎”,这可不是典型的汉人相貌。

甚至于李白的名字,还有他父亲李客的名字,可能也都不是唐时汉人通常起的名字。

总而言之,血统、出生地等各种标准,最后一定似是而非。

关键在于:无论李白是唐朝的汉人还是胡人,结果都并不重要。李白的身份不影响他的文学成就。

唐朝就是那样一个能够吸引外来者加入、拥有强大向心力的王朝,而唐时中亚丝绸之路的繁荣,更使得各族都在此实现交流。李白就是这一批人中的一员。

当然,如果你真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李白的个人选择已经给出了答案——

他所创造的诗歌都是以中文创作而成。

总而言之,这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


HuiNanHistory


李白才华出众,才思敏捷,是跟杜甫、白居易齐名的唐代大诗人,人称诗仙。

李白在当时的诗人中名气是最大的,他曾是风流天子李隆基的坐上客。唐玄宗李隆基仰慕李白的大名,派人把他请到身边,听他写诗作赋,还负责给唐玄宗起草中央文件。

李白生性洒脱、狂放,在皇帝跟前依旧放荡不羁。连李隆基和杨贵妃跟前的红人高力士都曾给他脱鞋,被他羞辱。

和李白同一个时代的大诗人、诗圣杜甫曾经有诗赞曰: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但是关于李白的身世却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说他不是汉人。

这又是从何说起呢?

有人说李白是汉人,出生在西域碎叶城,也就是如今的吉尔吉斯比什凯克东部,不过是祖上曾移居在西域。李白自己也说自己的祖先因为躲避战乱,在隋朝末期跑到突厥的地盘住了下来。

也有人说在那个时候中原到西域交通不便,汉和突厥没有开始交往,李白的祖上跑到那里根本就无法立足。所以说李白是从隋朝谪居西突厥可信度很低,根本就不可能,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就是持这种观点。

陈先生说,在隋朝的时候,胡人经常到汉人区域来做买卖,但那时候汉人根本没有人去胡人的区域;因此李白要是从突厥过来,那他只能是胡人,而根本没有可能是汉人。

而还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李白是地地道道的汉人,著名学者郭沫若就是这样认为的。

郭沫若的依据是,李白的汉语水平很高,文字功底扎实,不是汉人根本做不到。祖先是胡人的话,自己能说汉话就不错了,怎么会有如此非凡的汉文化成就?

李白自己在《上安州裴长史书》这样介绍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李白在《赠张相镐》又自我表白:"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六甲"是一种诗的格式,李白说自己五岁的就会吟诵诗歌,十岁的时候博览群书。试想一下,一个胡人的后代,谁教给他这么多的汉族文化知识,他又是从哪里来的对汉文化的浓厚兴趣?

而且李白如果是胡人,为什么对混血胡人安禄山没有一点亲近感,反而那么藐视、鄙夷和仇恨呢?

众所周知,安禄山是个混血胡人,李白对安禄山没有一点好感。对于安禄山起兵造反,李白的态度是深恶痛绝,旗帜鲜明反对。

李白曾经在幽州待过一段时间,幽州是安禄山的防区,李白到这里并没有跟安禄山亲密接触,而且李白以灵敏的嗅觉察觉到安禄山这货不地道,迟早会造反。因此李白一到长安就向朝廷举报了安禄山,可惜李隆基认为李白是书生之见,对李白的话没有放在心上。

后来安禄山搞事的时候,李白义愤填膺、愤怒声讨,并上书皇帝要弃笔从戎。

李白在公元757年还满含深情写下了组诗《永王东巡歌》,赞美了永王李璘率军平叛的盛况。表现出诗人祈祷和平、痛恨反贼的爱国热情:其中有一首写到: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如果说李白住在长安衣食无忧,生活惬意而渴望和平,反对分裂是人之常情的话。李白对胡人相貌的描述以及他描述时的心理则更能说明李白不是胡人。

李白是怎样描述胡人的呢?

李白在乐府《上云乐》这样描述胡人的相貌:

"金天之西,白日所没,康老、胡雏,生彼月窟;巉岩容仪,戌削风骨。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华盖垂下睫,嵩岳临上唇。不睹诡谲貌,岂知造化神?"

大意是说,胡人长着一对深蓝色的眼睛,一头金黄色的卷发,长长的鼻子都按着厚厚的嘴唇,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怎么会相信会大自然有如此出神入化的杰作?

假如李白是胡人,怎么在描述胡人相貌时这样大惊小怪呢?只有汉人才会有这样的奇异感受,才会有点调侃的意思在作品里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李白是汉人,不折不扣的汉人。

但反对的观点也是振振有词,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所以关于李白的身份,大家一直争论不休。但无论李白是汉人,都无法改变李白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能抹杀李白对中国文化的贡献,都不影响我们欣赏李白的佳作。


历来现实


关于李白的“胡汉之争”,历史由来已久,至今未曾有定论。反正咱们可以确定地是,至少不是韩国人。

个人认为,咱们唐代的浪漫主义大诗人,“诗仙”李白,应该是真真正正的汉人。

李白是胡人之说,来源于国学大师也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陈寅恪大师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中提出了李白是胡人的两大论据:

①李白并非出生在中国,而是出生于西域。具体地点是西域碎叶城,也就是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是中亚人。

②李白没有汉姓、汉名,汉族的姓名是移居中国后改的。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陈寅恪先生是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国学大师,著名历史学者,学界地权威啊。他老人家的观点我虽然不能苟同,但也不敢反驳。

所以我找出了一些证明李白是汉人的历史实料,用干货说话,才是最好的答案。至于孰是孰非,这个大家就见仁见智了。

一、文物证据

近二十年来,李白的出生地“江油大匡山”陆续出土了几批历史文物,这些极具研究价值的历史文物,为李白是汉人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佐证。

出土的文物分别有:

①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碑

碑中记载:“李白旧宅位于青莲乡,后在戴天山读书。”

②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

碑中记载:“李白,字太白,翰林学士,少时为当县小吏。”

这些记录在古代碑文中的珍贵文字,如果碑文的年代足够久远,其实是要比史书单纯的文字记载要更加具有说服力。因为史书可以篡改,碑文总不能再刻吧?

所以这是极其有力的证据,证明了李白出生在江油。如果当年能早些出土,陈寅格先生能够看到,他估计也会怀疑自己的理论吧。

二、古籍证据

其实就从古籍上来讲,有关李白的证据也不少。

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写道(白话文翻译):“唐中宗年间,从西域逃回四川,又对着李树,生下了李白。”李阳冰是李白的至亲,李白曾为李阳冰养老送终,他的话可信度极高,他在《草堂集序》中描写了李白一家从西域逃回四川的一幕,证明了李白出生在中国。

而“逃归于蜀”这句话非常值得玩味,“归”在古代指“回归”。证明了李白一家都是四川人,但曾经由于某些原因而迁徙到西域,在唐中宗年间又举家逃回四川的这一事实。

李白的铁杆粉丝兼忘年之交魏万,在《李翰林集》中写道:“李翰林,身既生蜀。”意思是“我的偶像李白大帅哥出身在四川。”

《李翰林集》是李白嘱托魏万编写的,可信度也是极高。

三、李白自述

当然了,别人说得再多,不如李白自己承认,李白曾在《上安州斐长史书》中提到“少长江汉”。汉江位于四川的嘉陵江和岷江之间,这证明李白从小在四川长大。

还有李白在一诗中提到“家本紫云山”,紫云山就是四川江油的青莲镇。

综上所述,李白的确是汉人,出生在四川。所以读李白的诗,至少在前期,咱们其实用四川话读比较靠谱。不信你用四川话去读一读《蜀道难》,绝对另外一种感觉,很带劲儿。

如果有是语文老师的朋友,建议可以在课堂上推广一下。


白话历史君


李白是我国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流芳千古的诗篇。然而,这位大诗人的身世到底怎样,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出生地问题。有的学者认为是陇西成纪,有人认为是蜀地。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说李白生于碎叶,现在教科书中就采用此说。从史料来看,李白本人对于他自己的身世历来合糊其辞,无明确交待。于是有人考证说李白是汉将李陵的后代。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这是极不光彩的事,所以李白才不愿说出有关自己出身的真实情况。


李白在《赠张相镐》一诗中自称是陇西汉将李光之后,凉武昭王的九世孙。隋末时,其先世因故迁往西域,故隐藏姓名。




台湾学者罗香林认为,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兵败被杀。他的妃子将其独子托付给她的亲信宫女,跟随西域商人的队伍到了西域。那么,这个孩子极可能是李白的高祖或曾祖了。等传到李白这一代,他的父亲思国心切,便迁往川西。

看来大诗人李白的身世之谜,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研究。

李白是个极其自傲的人,因此得罪了不少长安城的权贵。最终在众人的挖坑下,李白被赶出了长安城。自此后李白开始了全国各地的游玩,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美好诗篇。




安史之乱平定后,永王李璘起兵反抗,李白受邀充当了幕僚,刚登上皇位不久的李亨自然不会让其把自己推翻,很快就平定了李璘的叛乱。李白受此影响被发配夜郎,流放途中遇到皇上的大赦,不久就在郁郁中故去。至今长江边的采石矶上还有他的衣冠冢存在,让后世的人们去凭吊当年的诗仙。


行云流水1437995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我是鹏正!我来回答!

李白到底是胡人还是汉人?我觉得李白是汉人,虽然现在不少人对李白的出生地存在不少争议,那我至少觉得他也算是个古中国人吧!这不过分吧!

李白的出生地?

小编我亲自去查了一下李白的出生地,好像对于李白的出生地还真没有确切地点,有人说李白在哈萨克斯坦附近出生,还有说李白是陇西成纪出生,还有说是四川绵阳人,不过不少学者认为李白是在四川绵阳出生的占比例比较多,所以少数服从多数嘛,从出生地看李白确定无疑是汉人。


李白的父母?

当时唐朝与胡人常有联系, 关系甚好,中间还夹杂着一些中东人,李白父亲是李客(生平没有记载,无法考证) 母亲是突厥族(月娃),生下后由于长得白 ,故取名李白 ,说是混血儿。所以从人种上看李白是混血儿(存在争议,只能算是一种说法。)


李白到底是汉人还是胡人,一直都没有确切的说法,不过,李白肯定是唐朝人,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如果非要要有一个说法的话,我觉得李白是汉人,因为李白和李唐是同宗,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所以李白是汉族人。


鹏正


我是沫白,我来回答。

李白,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

祖籍为西域碎叶古城(今吉尔吉斯斯坦)。

关于他是哪的人,还是有很大争议的,主要的争议点为以下几种。

1、具有胡人血统

根据李白自述及其好友的述说,李白是唐玄宗的族祖,出身显赫。他在诗中写道:“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攻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以及“白本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由此可见他的出身不一般,但他并没有向皇家表明自己的身份。这其中秘辛不得的之。据后人推测,也许是与玄武门之变有关。唐朝皇帝从李世民开始,大多具有胡人血统,因而李白也有胡人血统。



2、突厥人

认为他是突厥人的证据是他两个孩子的名字。他的儿子叫“颇黎”,这在汉文中无法解释,其实这是突厥语“狼”的音译。

而她的女儿叫做明月奴”,在今天的维吾尔族中叫“阿衣努儿”的女孩子很多,“阿衣”是月亮,“努尔”是光,明月奴,月是意译,奴是音译。这同样也是突厥人的起名方式。


3、李白是汉人

李白在诗《上云乐》中嘲笑胡人的长相,大概是说人家高鼻梁、大眉骨,认为胡人与常人不一样,自觉与胡人不同。从李白对少数民族(胡人)的态度来看,他肯定是纯正的汉族人了。(那时民族歧视,比较正常)。

不管李白是不是汉人,他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家。他的诗词,为我国艳丽多彩的文化添加了浓厚的一笔。


沫白读史


陈寅恪论证的漏洞

李白是胡人是陈寅恪提出的,而李白出生于碎叶城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但是郭沫若的观点也很明确,李白是出生在碎叶城的汉人。陈寅恪提出李白为胡人主要依据以下三点

  1. 李白自称是隋末多难,李氏一房流窜于碎叶。陈寅恪认为,碎叶在唐高宗显庆二年才划入唐朝的势力范围,所以李氏家族不可能在隋末就流窜到了碎叶。

  2. 陈寅恪认为李白的父亲以客为名,实际上只是假托胡客,化名而已。李白自称和李氏皇族是本家,但是宗正上却没有属籍。
  3. 在唐朝的时候胡人存在很多,有许多名人也都有胡人血统,就像高僧释慧安,未祥何人,面鼻似胡,言同蜀汉。

其实这三个论证都有漏洞,李白也说了他的家族并非是有罪被流放的,而是为了避隋末之乱而逃到碎叶的,所以和碎叶是不是流放场所毫无关系。再则,虽然碎叶在唐高宗的时候才并入大唐,但是在隋炀帝的时候隋朝已经征服了西域,当时隋人和西域来往已经非常频繁了。所以第一个论证的漏洞很大。


而第二个论证只能证明李白只是不被李氏皇族所认可,但是李白并非不被所有李氏不认可。对于古代冒认先祖的事情是很常见的,李氏皇族还把李耳认为先祖呢,这个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信。

第三个论证完全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唐朝和西域联系来往频繁,有很多胡人居住在大唐就能证明李白是胡人吗?完全没有任何逻辑联系。陈寅恪指出有些名人容貌像胡人,但是并没有能指出李白容貌和胡人有任何相似之处。

就像郭沫若说的,李白曾经对一个胡人的容貌进行了描写:“金天之西,白日所没。……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不睹诡谲貌,岂知造化神。”看到没,李白见到胡人的容貌也吓一跳,还认为是“容貌诡谲”,感叹造物者的神奇。那按照陈寅恪的观点,李白岂不是每天照照镜子都要感叹一番,自己的容貌也很诡谲?这完全是说不通的。

李白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胡人

其实我们认为李白是什么人完全不重要,关键是李白自认为他是哪的人。唐代宗宝应元年,李白在生命垂危之际,李白的请族叔李阳冰为他的《朝堂集》作了一个序,这个序可以看成是经过李白自己确认的。在序中李白提到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九李暠世孙。……中叶非罪谪居条支,神龙之始,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这一段,我们可以看作是李白的自述,而李阳冰只是代为执笔而已。李暠是何许人也?李白为什么会自认为是他的子孙呢?其实不但李白认他为祖,连李渊也认他为祖。隆安四年,李暠自称李广十九世孙建立西凉,是为凉武昭王,被李唐王朝认为先祖。

李白从始至终都没有认为自己和胡人有任何关系,他在《永王东巡歌》中写道:“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南风一扫胡尘境,西入长安到日边”。李白在安史之乱后一直想要沙场建功,一扫胡尘,可见他内心里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和胡人有任何关系。

在陈寅恪的论证中只有一点是可能是正确的,那就是李白不是李暠的后代,但是这点和他是不是胡人完全没有逻辑关系。从李白也认为胡人的面貌“诡谲”来看,他自己的形象肯定不像胡人,所以李白不可能是胡人。


渔耕樵读


五千年的文学上,李白是最辉耀眼的明星之一。诗词造诣无人匹敌就算了,连游山玩水的费用都基本上不用发愁,随手一挥手便有无数人争先恐后地为其买单。除了李白晚年生活稍微有点不愉快之外,其余时期可是混得如鱼得水。甚至还隐姓埋名,到如今都不知道该将李白归为哪一类人。


就连陈寅恪和郭沫若都无法分辨出李白究竟是汉人还是胡人,只能是各有都有各家的理。

李白出生于叶碎城,也就是今日的吉尔吉斯斯坦。父亲为李客,从李白的史料以及言行举止来说,李白似乎与李唐王室有着某种血缘上的关系,李白的先祖父与李世民有着兄弟关系。

这倒是显得李白像是一位汉人,但是李白却从未向唐玄宗公开过自己的身世,甚至到了李白晚年之时,穷困潦倒,只需交代自己的身世,必定胜过今日。但是李白没有,李白对于自己的身世是三缄其口,这其中似乎应证了李白乃是胡人,并非是汉人。


因为李白的父亲李客,“客”在胡人之中意指“胡客”,说明李白的父亲乃是胡人。而古人在文学中对于君主或者父亲的名讳多有避讳,但是李白的诗词中却没有体现出这么一点。从这点来说,“李客”并非是李白父亲真名,自然李白无须避讳。

其次李白的血脉中似乎还携带着胡人不拘小节的性子。李白一生两妻两妾,但是这两位妻子李白都是属于倒插门,也就是说是上门女婿。李白乃是文人,汉人中的文人是有傲骨的,上门女婿而言对于他们文人就是一种天大的侮辱。但是李白的画风完全相反,而同时在胡人那边,上门女婿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并非可耻。因此,李白从小受到地方上的影响,自然对做上门女婿也没有太大的排斥意思,自然是可以安安心心的连续两次做了上门女婿。

但是针对这么一点,也有人指出李白天性放荡不羁,对于世俗之事更是不上心,否则也不会放弃科举,凭借推荐而入仕了。至于李白所熟悉的大月语或者一些少数民族的礼节,其实也不足为怪。唐朝民风开放,又是一个多元民族融合的国度。长安城内来来回回多少人,李白又是一生游山玩水,所结结交之人更是数不胜数在这之中,自然而然学习到了一些礼节性的知识,也是不足为怪。



更何况,李白学富五车,气吐山河。若李白真得是一介胡人,又怎么能够熏陶出“诗斗篇”的李白呢?或许说,李白的才华后期可以培养。但是中华的文化博大精深,岂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这种文化是从小刻在骨子里的教养。

所以到了如今李白的身世又出现了第三种说法。李白乃是混血儿,先祖为汉朝大将李陵,李陵大战匈奴之时,却投降了匈奴,故而李陵在匈奴娶了胡人女子为妻,故而李白在诗词中不愿意承认自己身世,因为在李白看来,这极度耻辱。


小镇月明


李白是胡人还是汉人?毫无疑问,李白是汉人。

你是什么人,是由你的血缘和文化属性决定的,李白的文化属性用不着说了,那么多流传千古的诗篇足以为证,有疑问的是他的血缘属性。

我们中国人喜欢追根溯源,你来自何处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你是谁,来自于你的父亲是谁、你的祖父是谁、你的先祖们是谁?

虽然李白是个鼎鼎有名的大诗人,号称“诗仙”,但是他的父亲和家族却几乎不见于历史记载,就是李白自己的诗作中也没有提及过自己的父亲和家族,所以要考证李白的身世只能靠有限的一些史料记载来推论。

范传正作《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有部分内容提及了李白的身世。

范传正是唐代元和十二年的进士,他家与李白家是通家之好,与李白的关系也相当亲近,在给李白迁坟的时候作了这篇墓志铭。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谍。公之孙女搜於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於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编於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

又有唐朝时期的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为李白的文集作过一个序,这个序也流传了下来,这个李阳冰和李白同姓自称是李白的族叔,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书法写得好,在当时也很有名气,他在这篇《草堂集序》中也介绍了一点李白的家世: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从两个史料来看,因为李白没有后人了(这主要是说没有男性后人),所以范传正在墓志铭中说他是绝嗣之家,这也是为什么迁坟这件事不由李白的后人主持,而是由友人和当地的县令代理。

因为绝嗣,所以族谱可能遗失,只找到了李白已经去世的儿子伯禽的一点残存的手稿,里面记了一点家族的来历。

李白是西凉武昭王的后裔,世代显贵,家世显赫,隋朝末年的时候天下大乱,其中的一支就逃到了西域的碎叶,在那里定居下来,从那个时候起,在碎叶一带繁衍生息了约有五代人。

到这里的时候,不管是范传正还是李阳冰都感叹了一句,“五代为庶”,也就是说这五代人都没什么大出息,既不为官也不为将,对比一下先祖的来历,可以说跌入谷底了。

这个时候,李白的父亲出生了。

李白的父亲名客,当时唐朝逐渐兴盛,大唐的繁荣吸引了周边各国和民众,李客觉得是时候返回故土了,于是在李白不久举家从碎叶城长途跋涉迁到了蜀地的绵州昌隆,李白也是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

这是这个家族命运的转折点。

主要的争议在于,李白家族自称是武昭王后裔是否可信?或者只是作为胡人的李客在迁居四川后,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而假托是武昭王之后?

陈寅恪先生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中就认为李白的先人不太可能在隋末从西凉迁往碎叶。

“是碎叶……即西历六百五十七年平贺鲁,隶属中国政治势力范围之后,始可成为窜谪罪人之地”

也就是说,一直到公元657年碎叶才成为比较官方的用来安置贬谪或罪犯的地方,他由此推断李白家族是武昭王后裔的可能性不大。


郭沫若先生则不赞同陈寅恪先生的观点,古代汉人安土重迁,虽然在汉唐的时候这种观念并没有后来那么严重,但是对于移居到遥远的西域,都可以说成是“窜谪或降居”,并不一定是贬谪或犯罪之人,所以他觉得范传正和李阳冰的记载属实。


笔者觉得李白家族从甘肃陇西迁居碎叶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

汉唐的时候,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和来往非常繁忙,而甘肃就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陇西成纪也就是如今的甘肃天水一带,这个地方更是成为了贸易和文化交流融汇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世居的家族应该见惯了胡人,对西域各地也有相当的了解,如果遇到战乱的话,逃亡西域是理智的选择。

而且自汉代经略西域以来,移居西域的汉人也不在少数,即便隋末时候由于战乱没有了官方组织管理和镇压一方,但是汉人的势力应该也不容小觑,何况唐朝建立之后,官方又继续经略西域。

李白在家里同辈中排行十二,所以有个别名叫“李十二”,从这个名字可以推出,他的家族子孙众多,比较兴盛,,又能从西凉平安的迁往碎叶,几代之后又迁回四川,需要的人力和财力巨大,由此可以知道,李白家族应该属于富商。

富商家族一般嗅觉敏锐,逃命能力强。


另外,历史上对李白外貌的描述也可以作为佐证。

《旧唐书》记载,贺知章初见李白就喊他“谪仙人。”

魏灏这样写他“眸子迥然,哆如猛虎;或时束带,风流蕴藉。”

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李白《与韩荆州书》)

李白身高不满一米七,史书上没有对他外貌类胡人的记载。只说他长得好,气质卓然。

唐朝时期那个时候是非常开放的时代,朝廷上多有胡人,身居高位的也不在少数,对于这些胡人的记载,史书也没有丝毫避讳,如果李白真是胡人,作为一个在唐朝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大诗人,稍微记载也是应有之意。

综上所述,李白是汉人。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闲话和你一起说有意思的历史。


闲话说历史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背景知识。中国历史上的唐代是一个非常包容和开放的时代,那时候的族群分布和现在有着很大的不同,今天,我们能看到唐代的一些遗存,有实体的建筑,唐三彩,绘画还有那个时代留下来的诗歌,仔细观摩和品味的话就能发现唐代的人们奔波迁徙的距离之远超出了我们固有的认知,李白的诗可以说是绝世无双,诗中描绘了大量的地方,感兴趣的话可以在地图上看看他到底去过多少地方,行了多少里路。我想说的是在一个包容安定的时代,族群之间的迁徙是正常的现象,不同肤色不同身高不同文化的人彼此交流,李白正是那个时代一个非常好的注脚,是胡人还是汉人并不重要,因为我们怎么能确定一个人是胡还是汉呢?这里涉及到一个文化上的区别和一个体质上的区别,在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当中,判断夷夏的区别就是文化,今天我们做基因检测,报告里会告诉我们自己的基因里有来自多少多少地方人的血统,可以说不存在一个基因“很纯”的汉人,也没有完全的胡人,至于李白,可以看作是一位被谪的仙人,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