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为什么要说到“你要到女人那里?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

我的老家蕙兰香


唉,看下面的评论,尽是怂货,既然这么怂,装傻思想家呢?尼采的意思就是字面意思,你要喜欢一个女人,你就要比她强!不要卑躬屈膝,卑躬屈膝是不可能赢得女人的心的,

现在很多女人鼓吹男人要尊重女人,要疼女人,而实际上呢,这样的男人往往不被女人放在眼里,这种鬼话,有的男人也相信

家庭里面,男人可以疼女人,但是这是再有疼的资本情况下,如果家庭里,女人比男人要强势,那我问你,这样的女人还需要你疼吗?应该轮到你被她疼了吧!

一个真正爱生活,爱女人,爱家庭的男性,就要勇敢的面对这些问题,而不是把很多事情的主动权交给女人,否则规矩坏了,爱也只是一个苍白无力的说辞罢了

当然,鞭子,只是一个比喻,要男人拿起鞭子,是提醒你,不要在女人面前像条狗


弘范三界


这句话出自尼采的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到过,是一位年老的妇女对查拉图斯特拉说的一句话:“你到女人那里去?别忘带你的鞭子!”正是这句话,使得尼采经常蒙受不白之冤,被误解为一个男性至上主义者。在尼采的哲学思考活动中,需要借助于“女人”这一意象才获得恰当的表达,所以他说的“女人”已不是简单的群体指向,而是赋予了哲学的意义。



一、“女人”和“鞭子”的浅析

尼采曾经针对这句话痛苦地说“不能这样理解我的思想。”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义与字面含义可以说是毫无关系。 这句话的直接含义从逻辑上分析有 3 种可能性:第一,用鞭子打女人;第二,用鞭子打男人;第三,用鞭子做游戏的道具,即互相“鞭打”。尼采这句话的深层无意识动机是想引起世人,尤其是女人的注意。


既然说到鞭子,我们还会注意到一张保尔·李、尼采和莎乐美三人合影照片。这张照片里尼采与保尔·李拉车,莎乐美坐在车上挥舞一条鞭子驱赶他们,这又怎么解释呢? 事实上,几乎所有人都按字面含义去理解这句话,这就大大地误解了尼采。尼采在《在沙漠之少女群里》对“少女”又极尽了赞美,简直可说把“可爱的少女们”奉为女神了,可见他对女性是很友好的。



二、 尼采的性格分析

纵观尼采的一生,孤独是尼采性格的一个基本特点。他特别渴望与人交流,他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他特别希望拥有一个异性知己,但是他从未拥有过,所以他讲的这个鞭子实际上是自己的一种想象之物。 尼采幼年丧父,由母亲带大,母亲是一个很保守的人,这对他有一定的影响,他变得很敏感,这不是他希望的,他希望自己能够很男人,为了历练自己,他参军上战场。

尼采感情之路不是很顺,谈过几次恋爱,也求过婚,但是都没有修成正果。尼采一生没有结婚,并不是不想结婚,而是没有找到他理想中的女人,或者说他没有这个缘分。尼采说,“我去哪儿找妻子呢?而且要是我碰巧遇到一个,我是否有权要求她和我过同样的生活呢?”哲人的世界总是充满思辨,有时我们旁人看来这样的生活好累,这对于本人也许就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三、尼采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创作于尼采晚年,在书中,尼采将他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定义为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生命意志者:查拉图斯特拉既是“超人”的预言者与宣讲者,又是带来永恒轮回思想的教师。查拉图斯特拉最初是作为宣讲“超人”的教师出现的,随着情节的展开,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结尾处查拉图斯特拉被称为永恒轮回的教师。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查拉图斯特拉从自身对生命意义的渴求出发,创立了对于生命的新教诲,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哲学。

资料参考

1、 尼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2、 丹尼尔·哈列维《尼采传》

3、 白新欢 《尼采哲学的“女人”意象及其意义》


煮酒辩春秋



最初看到这句话是在西蒙的《第二性》里,第二性被奉为西方女性圣经,这本书的作者珍.西蒙女士一生的恋情很是畸形与奇葩,她爱上了一位画家,这位画家很博爱,珍.西蒙为了取悦爱人就不断替他猎取女性。

更为奇葩的是,画家喜欢哪个女性她就与之交好,画家厌倦了谁她便也不再搭理,就在这么卑微的爱情之下她写了《第二性》。

其中有许多关于当时男性大咖对女性赤裸裸侮辱的话,尼采这句去见女人必须带上鞭子便是其中一句。

西蒙当时在这些所谓名人雅士侮辱女性言论的后面有这么一段话,极其有趣,当然看不出是玩笑还是事实,说以前女性是雌雄共体的生物,当她想做母亲时就会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令其受孕,后来男人觉得应该占有、蹂躏、掠夺、统治女性,于是就强行进入女性体内,从此由他们做孩子父亲,并且对这个女人和她的孩子宣布主权。

我记得尼采当时应该疯狂的爱上过弗洛伊德的关门女弟子,那是个收割过一众男神的女妖精,才华横溢、丽质天成,尼采就是被她调教成了诗人后又抛弃了他。

想这就是他说这句话的起因,其中有不甘、愤恨、无奈、不舍,爱不深怎么会责之切?没有当初彻骨的爱又怎会有后来痛彻心扉的恨!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点看法,我这样的无名小辈怎么能够评论逝去的大神们!上帝啊,请饶恕我的大不敬吧!

阿们!


悄悄来过的一条鱼


尼采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其思想的深度与抽象性远非常人所能理解。鞭子只是个抽象的代名词,决不是指实际的鞭子,如果按鞭子去理解,那就彻底错了。其寓言意味似乎更浓些。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解释,即:鞭子代指男性的生殖器官。因为男人找女人无非是为了在床上征服她,所以带上你的鞭子,就是用好你的鞭子。

只有这样才能征服女人。所以,把鞭子理解成实际的,抽人的鞭子是错误的。而生活中没有男人都准备一个鞭子,专门用来打女人。


贵气凡夫


中国有句流传千年的谚语,当面教子,背里教妻。这后半句和尼采的那后半句是相通的,只不过中国的谚语比尼采的比喻更含蓄罢了。大概率而论,与男人相比女性更多有生物的感性认知,由感性支配行为,即跟着感觉走。‘不需要理由’最具代表性。所以,女性在生活中往往走着走着不着道,而她们自觉正确无比。其次,女性的虚荣甚于男性。君不见古书早有形象的阐释‘妻美我者……妾美我者……’。更重要的不在于有求而在于虚荣,甚至是虚伪。这个可以理解——在男权社会,这是女性的一种生存技能。由此派生出比较多的谎言。谎言的目的是自保,让自己更有安全感。其三是喜欢被‘哄’。哄和骗是个双胞胎。一个丑妇听到‘你真漂亮’这句恭维的哄人的话时,她会十分受用——她获得了欣赏和认可。‘哄’得她得意忘形忘了“骗”字。其四,男女性别严重失调,社会各种诱惑层出不穷的当下,中国女性传统温柔渐渐被强势所代替,在情感层面有更多的选项可以满足她们永不满足的欲望。所以,不着调的感性+自保的虚伪+得意于被哄+永不满足的欲望=灾难=男蝇们的空子。这种灾难会从女性的经历漫延到她的家庭。所以,为了避免女祸,须‘背里教妻’,也须听尼采的,“带上你的鞭子”。喻洪敏一句话被网一反骂了好久,我说了这么多治肯定也会招来骂声一片。


馨美舒布艺沙发


我理解尼采这句话的意思是男人对女人的照顾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爱,呵护,要宠爱,对她负责,这部分不多说,大道理谁都懂,谁都会说就看怎么做!第二,带上皮鞭说的是管教,在近代以前的社会,由于女性的教育问题,导致女性普遍文化不高,素质偏低,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女人的个人能力极低,如果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男人不好好调教,会被女人坏掉大事,而且影响男人的事业成败,间接会导致对女人和家庭生活的失败。过于宠爱自己的女人会导致女人的极度任性,由此造成的男人失败甚至身首异处的案例比比皆是……

所以有一定能力的男人对于女人恩威并施,掌握有度是极为关键的!美国26届总统T罗斯福提出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就是由他对老婆的态度想出来的,他对老婆的这个政策,使他成为美国总统,使他老婆成为第一夫人,这个大棒政策也导致拉丁美洲从1900年之后完全听命于美国,使得整个美洲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由此拉丁美洲也被称为“美国的后院”!说白了,就是美国的女人.....无疑罗斯福家庭事业是成功的,大棒政策对于美国也是成功的!


评论区最秀的人


这和孔夫子讲的一码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女人和猫有类似之处,需要宠,又多变善妒,容易情绪化,还多虚荣心。有做女王的野心,又不愿承担责任,怕干事又贪图享乐。

进化心理学表明,女人因为生育,必然有屈服强者,希望强都遮风挡雨。另一方面,作为人,既受dna影响喜欢帅哥(基因好),又有丰富的情感需求(情调)。再加上生存物质需要,男人要一直征服女人,难之又难了



大否pi哥


这句话,取自尼采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论老妪与少妇》,是在强调男性的主控意识,提醒男人不要因女人的诱惑而被征服,要时刻记住自己是主人这一事实。


表面看是反女性主义,深层来讲反映了尼采对个人强大的极致诉求,也可以说是追求个人的权力意志。之所以把男性和女性对立起来,是因为尼采独特的生活经历,男性和女性只不过是其精神世界投射到外部世界的一个具体的点,男性对应的是刚和强大,女性对应的是柔和弱小。


尼采对女性反驳得越强烈,就代表其对个人强大的追求越炽热,如同一个越自卑的人越追求自尊。


【一】没有露·莎乐美,就没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诞生在尼采与露·莎乐美分手后的三个月。


露·莎乐美,一个出身贵族兼具才华与美貌的女权主义者,是弗洛伊德的助手友人。尼采,深深地爱着这女子,但求婚多次,均被拒绝。因为,露·莎乐美是一个将精神好感和感官激情分而视之的人,也就是说,在她看来,尼采只能是精神伴侣,结婚涉及到的肉体结合,她是拒绝的。而这,让尼采痛苦异常。


这个被称为使男人“受孕”的女子,似乎拥有让男子疯狂爱上她在被她抛弃后,男子因着这伤痛创造文学作品的能力。在这女子的一生,我行我素,对自我的掌控被彰显得淋漓尽致。


反观尼采,因为疯狂地迷恋上她,失去了对自己的主控权,这就是为什么,尼采会强调,不要因为诱惑而被女人征服。这似乎也印证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的“超人”理念。


因此,“带上你的鞭子”反映了尼采对个人强大意志的强调,只不过,借助的是一个具体的点。

【二】父亲缺位,对家中女性的爱恨情仇


可是,对于尼采为什么要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强调“超人”,那就不得不提他的家庭经历了。


尼采4岁丧父,于是,家就变成了一个除了自己没有其他男性存在的地方。


一方面,他接受了一种贵族式的熏陶,内心是具有强烈优越感的,另一方面,由于父亲的缺位,家中众多女性对尼采的宠爱让尼采的性格偏向脆弱敏感。而这种性格,又让尼采格外厌弃,他强烈渴望摆脱这种性格,成为一个身心强大的人。


因此,“超人”可以说是他的渴求,如果一定要给“超人”一个形容的话,那便是动词,即每个人都在成为超人的路上进行创造。


尼采终其一生,似乎都在摆脱弱小走向强大,而这个过程的外在表现就是他与不同女性的关系处理上。


一方面,他是弱小的,因为性格因为身体也因为在与女性关系处理上的弱势。另一方面,他又是强大的,他提出一个美好的未来,那就是实现自我的“超人”化,强调带上鞭子去见女人。而这弱小和强大的错位挣扎,贯穿了尼采一生。因为精神世界没办法达到统一,终于,尼采疯了,在1889年,因精神病被送入疯人院。


但,纵使如此,他依旧在抗争,生病期间,似乎是为了摆脱母亲和妹妹的控制,尼采写出《我妹妹与我》这本书后,避开妹妹,另寻出版途径出版。


也许,连尼采自己都意识到自己的这种矛盾,因为,直到生命的终结,陪伴在自己身边的,恰恰是妹妹。


对于“你要到女人那里去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最好的解释,莫过于《我妹妹与我》中提到的:“由于童年丧父,所以我的生命之水一直受到污染,没有一些必要的男性元素来纯化我生命的本源。因此,我在内心中对女人的娇弱与矜持大为生气……我渴求女人的热情之爱,她能把我从目睹上帝之死的恐怖世界中救赎出来。”


越是沉迷,越是憎恨,这种憎恨,更多的不是对那个被憎恨的对象,而是,憎恨自己因为沉迷那个对象后的迷失。而对于说着“假使有神,我怎能忍受我不是那神,所以没有神!”的尼采来说,迷失自我,失去自己对自我的主控意志,是绝对不可以的。


因此,当我们看到“你要到女人那里去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这句话里的征服欲望时,也莫要忘了,有征服欲望的本身,是基于现实被征服的无奈。


空空杳


1900年,德国哲学家尼采辞世。正如他说的“我的时间尚未来到。有些人要死后才出生”那样,尼采的哲学思想如浪潮汹涌,迅速波及全世界。

尼采宣布上帝的死亡和超人的诞生,歌颂人的觉醒和创造的意志,孤独的悲剧艺术理论等等,以我国来说,最早的王国维、鲁迅等学者,都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

同时,尼采似乎还有反女性主义倾向。特别是在尼采的格言式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老妇与少女》一章中,尼采借老妇人之口,说了一句关于“女人与鞭子”的名言:

于是我说:“妇人,把你这小真理给我吧!”那妇人遂说道:“你要到女人身边吗?别忘了带鞭子!”

看到这句话,姑娘们不免杨柳细腰一扭,樱桃小嘴一噘,要用水灵灵的大眼睛,向尼采先生翻一个白眼。

尼采为什么要说这种话?或者说,尼采为什么有反女性主义思想?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原因。

一、生活际遇的感受

尼采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四岁时,他的父亲就离世了。此后,母亲带着一家人离开故乡:母亲,祖母,妹妹,还有两个姑姑。小时候的尼采,身边都是女性,长大后,他却成了反女性主义者。

幼年的尼采,性格柔弱而敏感。在波昂大学就读期间,尼采为了扭转这种他自己都讨厌的性情,甚至故意去酗酒、打架。这时,一件意外发生的事,也许影响了尼采对女性的态度:

一次,青少年尼采在外地游玩,寻了一个人带路,想找一家饭馆进餐,不料却被带入一家妓院。尼采回忆说,那是一种怎样感觉呢?这么说吧,就如同被一群浓妆艳抹的妖娆动物包围了似的。一时间,尼采呆住了。好在旁边有一台钢琴,似乎是有灵魂的,尼采弹了两个音符,僵硬的肢体才恢复了动感,立刻落荒而逃。

不久,尼采热烈而真诚的爱上了一位演员。当然,这次热恋以失败而告终。尼采三十多岁时,一位荷兰少女与他在日内瓦的郊外散步,景美人更美,四个小时的相处,尼采动心了。此后,尼采写信向荷兰少女求结秦晋之好,却被拒绝了,她说她早已和别人订婚。

后来,尼采的身体健康出了问题,病痛让他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授之职,开始一个人孤独的漫游,在南欧漂泊流浪。在旅程中,尼采认识了莎乐美小姐,并为之倾倒,然而,不到半年时间,他们就分道扬镳了,莎乐美还写信把尼采狠狠骂了一顿。对此,尼釆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她如此不害臊,居然想把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作为玩弄的对象”。

这些女子,大约伤透了尼采的心。

二、叔本华的影响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于1860年去世。叔本华去世六年后,青年尼采读到了叔本华的哲学巨著《意志与观念的世界》,崇拜极了!尼采的思想,特别是在早期著作中,无疑受到了叔本华的深刻影响。而叔本华这位忧郁的智者,也是一个反女性主义者。

看看叔本华是怎么说的:

女性的基本缺点,是没有正义感。

在女人的心中,认为赚钱是男人的事情,而花钱则是她们的本份。

女人正适合于做我们孩童的护士和教师,因为她们自己也是孩子气的、琐细的,并且是短视的。

少女们唯一热心的事便是恋爱、征服男人,她们所做的一切都和这些有关。比如穿衣服、跳舞等等。

男人之间天生的情感只是冷漠、不相关。但在女人之间则是真正的敌视。

……

也许,叔本华这些言论影响了尼采的女性观念。

三、尼采思想的特色

“你要到女人身边吗?别忘了带鞭子!”尼采所说的“鞭子”,如果从哲学层面理解,应是一个意象化的象征字眼,所谓“带鞭子”,大约指的是一种激情澎湃的个性的发挥。

很多男人,都是属“蜡”的,只消三五缕爱情的阳光照射过来,他就慢慢软了半截。

大多坠入情网的男子,没有尊严,失去了独立性,显得柔弱不堪,这是与尼采的哲学思想格格不入的。

尼采的哲学,称颂刚毅,赞美雄强,而痛贬卑怯、力斥懦弱。只要是阴柔一类的事物,尼采都是要责难的。比如,夜空的月亮,便惨遭尼采冷嘲热讽,而对天上的太阳,尼采则极尽讴歌唱颂之能事。

尼采哲学思想的最大特色,在于把人的力量看作创造的源泉,极力歌颂生命的觉醒、奋进和超越。尼采的这种哲学是对传统唯理思想的反叛,虽争议颇多,却影想很大,甚至遭到误用曲解:比如希特勒就曾把尼采的整套著作当做贺礼送给墨索里尼。

这样看来,尼采的“女人”与“鞭子”,是一种哲学化的叙述方式,与其说尼采是反女性主义者,不如说尼采在扬弃怯懦、恢弘阳刚!

尼采终生未娶,孤独无子,不足以让他成为反女性主义者。叔本华思想言论的影响,也不足以让尼采成为反女性主义者。或许,尼采的反女性主义言论,只是他走向勇猛阳刚的生命哲学的垫脚石。

尼采“你要到女人身边吗?别忘了带鞭子”这句话,从哲学上讲,或许并不是反女性,而重在鞭策世人,觉醒个体生命的独特价值。

事实上,尼采晚年病重,正是他的妹妹,一位柔弱女性,把尼采从遥远的异国他乡,接回家乡奉养,直至尼采离世。


莫安排


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当代作家为什么很少有人自杀?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一个作家朋友,那位朋友立刻谨慎起来,板着脸说:他为什么不去自杀?

针对这个问题,有人质疑当代艺术家没有去自杀,是源于在尘世中留恋太久,忘了精神的家园。梵高的自杀,托尔斯泰的自杀,海子的自杀等等,受到俗世中的人追捧,被誉为为了追求精神的独立和洁净。

尼采借用老妇人说:“你要到女人身边吗?别忘了带鞭子!”成了哲学史上的一句名言。纵观尼采一生,不难发现,尼采在两性之间的博弈上,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对于女性到底是什么一种生物物种?很多卓越的艺术家穷其一生,也没有弄明白。就像孔子到最后,也难免愤愤而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对峙从来都是如此,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个街头混混往往能在女性群体中左右逢源,而一个精神上的智者却屡屡遭遇周围女性的鄙夷和不屑。

尼采的一生是不得志的,尤其是在恋爱与婚姻中,以一头热的激情投入到一场又一场艳遇中,却屡屡遭遇嗤之以鼻。谈到女人,尼采没有脱离大众的凡俗,没有得手,恨之入骨。一边是向往,一边是沮丧,在沮丧中咬牙切齿,愤愤不满。在尼采看来,女人如同这个世界,与其格格不入。

向着神秘的地域出发,却找不到路的方向,最终迷失在满腔热情的激情中,像一个迷路的孩子,孤独的站在荒无人烟的蔓草荒烟之地。海子因为心中的女神而卧轨自杀,让上个世纪的诗坛有了别样的凄凉和绝唱。

尼采的鞭子,以形而上的愤怒,在凄厉的抽着。实质上和梵高一样,在诡异的世界里成了一个愤青的局外者,以独特的视角审视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