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季羨林大師說的:“千萬不要把人生觀和價值觀當做一個哲學命題來討論”?

瀟E塵


要說季羨林在當今學術界那可真是個腕,遺憾的是他主要研究的是印度文化和佛學,研究方向比較冷僻,所以大家對他的工作內容還是知之甚少,但這並不妨礙季羨林的名字飛出他們家的窗戶,飛向千家萬戶,尤其是飛到知識分子和莘莘學子的心坎裡。正所謂工作成就決定個人實力,實力越大,影響越大,到一定程度就突破行業限制成為公眾名星了,當然這一切都取決於你在自己的領域內挖掘的有多深,挖到了多少寶貝。你要是個慫貨,還想擁有名星光環,那你就只有賣屁股了。嗯,你不知道賣屁股是什麼意思?就是做雞!這是多少人的拿手好戲,而且人家還成功了,真是可喜可賀!

正所謂內容決定形式,實力決定名氣。我以為古往今來第一大學者就是司馬遷,一個研究歷史的能夠成為各種不同門類學者的第一楷模,就是因為他把史學研究的他媽的太透了,當一個人在某一領域做到極致的時候,他的研究就帶上了普世的光環,簡直成了眾人仰望的太陽。所以你說他名聲能不大?當你在自己的領域深挖的時候,你會驚奇地發現你從哪個角度都會遇見他,簡直是揮之不去的惡魔。一個學歷史的,寫出了第一流的文學,寫出了第一流的人文精神。敢於對重農抑商的傳統經濟政策提出質疑,能夠為天文曆法醫學做注,這種人實在太稀缺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他太不簡單了,也太難了!學者就應該像他那麼沉,像他那麼所向披靡!

季羨林是當代的梵學大師,大家一接觸他首先感到奇怪的就是他特殊的嗜好,我也是。而且季羨林留學海外的十年,正是日本要滅亡中國的十年,一個有志青年,怎麼能置國恨家仇於不顧,而漂流海外,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不過季先生用他冷靜的堅持和非凡的成就回答了我們,你懂個錘子!一個學者抱答祖國和人民最好的方式就是拿出煌煌鉅著,用自己冷靜的堅持與堅韌的毅力去成就一件在眾人看來不可能的事情。那種輕浮而勢利的人才會跟著輿論的走向走,才會整天在你面前晃!

季先生也搞文學,並且獲得了業界很多的褒譽,如他的一篇《談成功》就光榮地入選了中小學語文課本。您要問我對他散文的看法,全部燒掉!寫的是個狗屁,好像剛從墳地裡爬出來似的,讓人瞧著彆扭!





騎驢去高考


樓主好!你可能匆忙,把季老先生這句話看偏了,才有此問。簡析幾句,供參考。

【1,季老在講家常語,不講學術語。】

季老作為學者長輩,明知道“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都屬於哲學範疇,還說“不要當做”,可見他的本意不是講學術問題,而是另有所指。注意,說“不當做”,不說“不是”,因此理解時,不要試圖批駁季老沒學術常識。這是對話題的基本判斷,離此前提,都會看錯或不懂。

顯然,此話在強調學人注意三點:(1)對人生觀、價值觀的看法不要過於簡單,將之直接等同於哲學問題。(2)對人生觀、價值觀的認識需親自在實踐中檢驗,不要過早下定論。(3)對“人生觀、價值觀”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腦海裡、嘴巴上、書本里,要在實踐中去認識和學習,才能正確理解。

【2,“人生觀、價值觀”問題與哲學問題的差異性】

主要有五個:(1)前者是具體問題,後者是抽象問題。(2)前者研究人,後者研究世界。(3)前者是實用性問題,後者是理論性問題。(4)前者是後者的應用問題。(5)在現實生活中,前者比後者複雜的多。

【3,季老結論的根據】

季老的意思是,不宜把哲學思維簡單挪用到對“人、價”問題的認識上,具體表現在五方面:(1)年輕的初學者沒有人生經驗,容易把學術問題作“簡單化、直白化、機械化”理解,將哲學下的“人、價”問題看的過於死板,失去時代的現實性和判斷的靈活性。(2)初學人容易將哲學當教條,把結論絕對化,把前人對“人、價”問題的看法當定論,不自覺間束縛自己的個性化思維。(3)初學人往往善談哲學,而不會實用哲學,喜歡把哲學裡的“人、價”問題過於抽象化,無限上綱上線,而脫離自己的實際,不覺自害。(4)初學者大多不懂“人、價”問題是社會問題,容易生搬硬套哲學根本原理,混淆“人與世界”的關係。(5)初學人大多不懂“人、價”問題是發展問題,需不斷在實踐中完善,不象哲學基本原理那樣是固定不變的。

【4,季老話語的啟示】

主要有兩點:(1)哲學問題的應用性非常複雜,學人稍有不慎,容易被腦海裡的“哲學思維籠子”困住,誤解“人、價”問題。(2)研究“人、價”問題,不宜將之學術化為純粹的哲學問題,而應將之看做有生命力的實踐問題。

總之,理解“人生觀、價值觀”問題,容易走入“哲學式思維的死衚衕”,或不自覺間“鑽牛角尖”------這種思維定勢,呆化問題,脫離實際,是季老分享的治學經驗,很有道理。


本然堂講席


這是季老《我的人生感悟》中《希望在你們身上》中的話:人類社會的進步,有如運動場上的接力賽。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各有各的長度,各有各的任務,互相協調,共同努力,以期獲得最後勝利。這裡面並沒有高低之分,而只有前後之別。老年人不必“倚老賣老”,青年人也不必“倚少賣少”。老年人當然先走,青年人也會變老。如此循環往復,流轉不息。這是宇宙和人世間的永恆規律,誰也改變不了一絲一毫。所謂社會的進步,就寓於其中。

    中國古話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像我這樣年屆耄耋的老朽,當然已是“舊人”。我們可以說是已經交了棒,看你們年輕人奮勇向前了。但是我們雖無棒在手,也絕不會停下不走,“坐以待斃”;我們仍然要焚膏繼晷,獻上自己的餘力,跟中青年人同心協力,把我們國家的事情辦好。

    我說的這一番道理,跡近老生常談,然而卻是真理。人世間的真理都是明白易懂的。可是,芸芸眾生,花花世界,渾渾噩噩者居多,而明明白白者實少。你們青年人感覺銳敏,英氣蓬勃,首先應該認識這個真理。要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必須從這裡開始。換句話說就是,要認清自己在人類社會進化的漫漫長河中的地位。人類的前途要由你們來決定,祖國的前途要由你們來創造。這就是你們青年人的責任。千萬不要把人生觀和價值觀當做一個哲學命題來討論,徒託空談,無補實際。一切人生觀和價值觀,離開了這個責任感,都是空談。

    那麼,我作為一個老人,要對你們說些什麼座右銘呢?你們想要從我這裡學些什麼經驗呢?我沒有多少哲理,我也討厭說些空話、廢話、假話、大話。我一無靈丹妙藥,二無錦囊妙計。我只有一點明白易懂簡單樸素、跡近老生常談又確實是真理的道理。我引一首宋代大儒朱子的詩:

    少年易老學難成,

    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

    階前梧葉已秋聲。

    明白易懂,用不著解釋。這首詩的關鍵有二:一是要學習,二是要惜寸陰。朱子心目中的“學”,同我們的當然不會完全一樣。這個道理也用不著多加解釋,只要心裡明白就行。至於愛惜光陰,更是易懂。然而真正能實行者,卻不多見。

    這就是一個耄耋老人對你們的肺腑之談。

人生觀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於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它決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也決定著人們行為選擇的價值取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

人生觀是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世界觀的制約。人生觀主要是通過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三個方面體現出來的。

每個人的人生觀在不同時期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的外因是日益瘋狂的世界,導致很多人的直覺和感受發生變化,產生人生觀錯位等,也許這是人類世界發展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問題。

在自然界中,人生觀無可厚非,生存第一,生存至上;在階級社會里和制度下,人生觀有進步和落後之分,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人生觀。

價值觀是基於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價值觀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歷史性與選擇性、主觀性的特點。價值觀對動機有導向的作用,同時反映人們的認知和需求狀況。對於價值觀較著名的研究包括G·奧爾波特等人的價值觀研究、M·莫里斯的生活方式問卷、M·羅基奇的價值調查表等。哲學除了包括人生價值觀外,還有自然價值觀、辯證唯物主義等內容。人生價值觀屬於哲學的範疇,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部分,不是哲學的全部。

人生價值觀應該是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從屬於哲學範疇。人生觀是對於人生的總的看法。價值觀是對於人生價值的總的看法。

哲學在學術界裡,對於哲學一詞並無普遍接受的定義,也預見不到有達成一致定義的可能。單就西方學術史來說,哲學是對一些問題的研究,涉及實在、邏輯、知識、道德、美學、語言及意識等概念。哲學是對普遍而基本的問題的研究,這些問題多與實在、存在、知識、價值、理性、心靈、語言等有關。哲學與其它學科的不同之處在於其本身只是思辨智慧,展現思維的不同維度,並無對錯可言,可若以科學來探尋客觀世界即存在對錯了,符合客觀規律可實踐為正確,違背客觀規律不可實踐為錯誤。在日常用語中,“哲學”一詞可以引申為個人或團體最基本的信仰、概念和態度,哲學一詞可以是指一種宗旨、主張或者理念。

人生價值觀:是因為人不同的世界觀而產生的不同的對人生的方法論,是人們在認識、評價人生活動所具有的價值屬性時所持有的根本觀點和看法。具體可分為人生觀,價值觀來講。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問題的根本看法。主要內容是對人生目的、意義的認識和對人生的態度,具體包括公私觀、義利觀、苦樂觀、榮辱觀、幸福觀和生死觀等。價值觀,是人們對價值問題的根本看法,包括對價值的實質、構成、標準的認識,這些認識的不同,形成了人們不同的價值觀。世界觀支配和指導人生觀、價值觀;另一方面,人生觀、價值觀又反過來制約、影響世界觀。


納蘭自強


別這大師,那大師,人生問題沒有大師,只有凡夫與覺者!凡夫總是議論、評論,覺者不言不語!


王家守仁


摳季先生的字眼,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一個哲學命題,但不要拿來討論;第二、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是一個哲學命題,也不要拿來討論。\r

我的論點是人生觀和價值觀既是哲學命題也可以拿來討論。\r

以下觀點來自馮友蘭《國哲學史》第一章。\r

1、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哲學命題\r

哲學是西洋名詞,它包含三大部分1)宇宙論:對於世界之道理;2)人生論:對於人生之道理;3)知識論:對於知識之道理。人生觀和價值觀歸屬人生論。人生論再細分:1)研究人究竟是什麼者;2)研究人應該怎麼者。人生觀和價值觀又歸屬“研究人應該怎麼者”。\r

2、既然是哲學命題,那就可以討論\r

因為哲學乃理智之產物,哲學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論證證明其所成立。方法是辯論、探討,因此孟子也說“餘豈好辯哉,餘不得已也”。\r

說清楚了沒?


蜩鳩1982


季僅僅是一個研究梵文的學者,在國學、哲學、文學等方面均毫無建樹,因為寫了牛棚日記,被影帝利用,居然抬舉成國學大師,我呸!


手機用戶52907728298



李生寶938


大師們為了顯示自己“大徹大悟”,經常說些聳人聽聞的說話,又不給予解釋,讓大家去猜。越猜不透,就越顯得大師學問“高深莫測”。既然季大師說人生觀、價值觀算不得哲學,請問他說的“哲學”又是什麼?以我等小學生級別的知識,以往所說“哲學”指的是世界觀的學問,是人們對世界的根本看法。而世界觀決定人生觀、價值觀,就算它們算不得哲學的一級命題,也當是從哲學衍生出來的命題。如此說來,季大師所言差矣!


望君山人


現在的人生觀,價值觀大多數比較簡單,追求享受利益最大化,現在的人缺乏信仰,三觀越來越模糊 ,真正的哲學是天道,人道順應天道。


紅葉23509


這也不懂嗎?呃,下面是對另外一個問題的回答。現在給你看看。

說實話,我不知道價值觀是什麼意思。中國傳統文化裡沒有價值觀這個概念。所以也不理解西方人說的價值觀,只是看到很多人說價值觀這個名詞。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三觀是世界觀,人生觀,是非觀。有了世界觀才能建立自己的人生觀,有了人生觀才能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怎麼做就是是非觀,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

價值與金錢相關,與是非有什麼關係呢。說什麼實現自我價值,那麼就是掙到能夠掙到的錢,屬於能力問題,和對錯沒關係吧。比如說,要努力學習,學好本事能夠掙大錢,學不好本事就找不到好工作,只能搬磚掙辛苦錢,勉強餬口度日。這些和是非對錯有關係嗎。不理解!再說了,很多人沒讀多少書,自己做生意,照樣賺大錢。實現自我價值實在是和是非沒關係。

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成分。儒家比較積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儒家的榜樣人物是孔子,孟子,范仲淹,王安石,王守仁,朱熹,岳飛,文天祥等等。從這些人裡找不出什麼共同的價值,共同的只有對錯。

道家比較消極,主張個人顧個人,拔一毛利天下不為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不願意佔別人一點便宜,也不願為別人損自己一根毫毛。

佛家是很多人不懂的,有人說佛家修來世,完全是不懂才會這樣說。佛家看人世間是灰暗的,沒有任何意義的。人生都是苦,佛家要的是脫了人世間這個苦海。解脫自己到達彼岸。彼岸不是來世。彼岸是極樂世界,不在太陽系,也不在銀河系。在阿彌陀佛世界。但還不是終點,終點是寂靜涅槃,不生不滅。

法家既沒有價值也沒有是非,只有圍繞權力為中心建立法律。一切都為一個皇帝服務。法家對中國傳統文化只有汙染和破壞。是應該被拋棄的。

說價值,大概只有儒家,成為君子,讓子孫後代臉面光彩,子孫後代也積極努力,光宗耀祖,又給他的子孫後代帶來榮耀,如此這般。

道家和佛家有共同點,就是主張無為。儒家主張積極有為。西方價值觀當然也是主張積極作為的。人生有沒有價值,成了問題。認為人生有價值才會積極作為,認為沒價值,就不會積極。認為負價值,就想逃離。人生有沒有價值,怎麼來衡量?用科學方法來判斷,給出回答。人生是沒有價值的。有科學依據。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永動機是不可能實現的。熵增一定存在。把人看成機器,輸入和產出之比一定小於1。也就是得不償失。所以人生沒意義,是負價值的。也就是說人生這個買賣總是在虧損,最後把本錢虧完。再拿兩個人來比較,我們知道,人和人有差異,就像機器的性能有高有低,效率不同。但是產出的差異和人與人的差異不成線性關係。這就是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的原因。這叫馬太效應。有的人努力工作,但是不能富裕,有的人努力工作,所產出的效益是同業人的幾十倍,幾百倍,甚至數千數萬數十萬倍。人與人的差異不會有這麼多,投入的差異也沒有這麼多。簡單的投入就是吃飯,不管飯有多少差異,其提供的能量基本一致。就是食物提供的熱量。複雜的投入計算大概是教育。其他就不怎麼看到了。假如人人都是像道家那樣,不願意佔別人一點便宜,也不願為別人損自己一根毫毛。那麼差異就非常小。差異如此巨大,一定存在貓膩。也就是剝削一定存在,但是你卻看不見在哪。其實也很簡單,導致馬太效應的是話語權。話語權依靠什麼呢?一個是權力,一個是金錢。權力決定分配,金錢決定市場。比如,窮人找富人借錢,富人不可能白借,利息多少,怎麼計息,都是有錢方決定的。要麼接受,要麼拒絕。沒有商量餘地。隨著社會演變,權力決定分配造成拉大差異已經不明顯。市場造成差異拉大成為主要因素。但是又不能不要市場,沒有市場,社會運行缺乏動力。

總而言之,由於熱力學第二定律。任何人都是投入大於產出。都在吃熵增的虧。靠剝削使產出大於投入,也是虧的,因為出來混總是要還的。現在得的多,將來還的更多

——————

季羨林的看法和我一樣,世界觀是決定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是由世界觀決定的。世界觀是哲學問題,人生觀,價值觀依附於世界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